导读:本文包含了减震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强震区,减震层,格林函数,解析解
减震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肖红武,陈涛[1](2019)在《基于解析解的高烈度地震区隧道减震层减震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烈度地震区,在隧道的复合衬砌结构中设置减震层,能起到消耗地震能,减小二次衬砌的内力响应,达到减震的目的。文章基于迭合梁振动的动力响应控制方程,推导出了隧道衬砌在地震过程中的动力位移响应以及内力响应解析式。根据解析式分析出:在地震过程中,由于减震层的存在,初期支护承担了大部分的地震附加荷载,二次衬砌承担了较小的一部分附加荷载;并研究得到随着围岩地基弹性抗力系数的增加,二次衬砌的内力响应增加,但由于减震层的存在,增大的幅度不大。(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文永奎,陈政清,韩冰,李建宁[2](2018)在《TVMD的减振机理及其提升连续梁减震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VMD(Tuned Viscous Mass Damper)是一种能将实际质量放大上千倍,且能利用惯性力和调谐效应的新型减振装置。为有效提升连续梁桥的减震效果,研究采用空间分布的TVMD实现连续梁减震的优化设计和高效性能。先以TVMD对单自由度结构减震为例,探究TVMD在调谐频率处的高阻尼效应,及其附加刚度对结构动力特征的影响机制,揭示针对多个TVMD开展同步设计的必要性;进而建立连续梁桥多自由度精细模型,采用基于H2性能的梯度优化法实现多个TVMD的参数优化;分别基于连续梁桥纵、横向减震时的典型状态,实现空间分布且可能对多阶模态调谐的TVMD的优化设计,就连续梁桥的稳态谐振响应以及不同谱特性的地震波输入时的地震响应开展减震分析,阐明了TVMD相对于VD(Viscous Damper)减震时的高效性能。(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Kol,Channara,张玉霞,孔德文,范峰,支旭东[3](2018)在《变摩擦-摩擦摆支座减震机理及减震效果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传统摩擦摆支座的球形滑面划分为n个圆环区域,研发一种新型变摩擦-摩擦摆支座,通过在不同环面上铺设不同材料从而实现摩擦系数的变化;通过理论及数值方法分析变摩擦-摩擦摆支座的减震机理,并探讨n变化时支座减震机理的变化规律;将n=6的新型变摩擦-摩擦摆支座应用到K8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中,研究变摩擦-摩擦摆支座网壳结构的抗震性能,并分析传统及新型变摩擦-摩擦摆支座结构减震效果的差别。与传统摩擦摆支座相比,变摩擦-摩擦摆支座刚度和阻尼具有良好的自适应特性,并且随着n的增大,支座的自适应特性逐渐增强;变摩擦-摩擦摆支座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与传统摩擦摆支座网壳结构相比,变摩擦-摩擦摆支座结构的减震效果更优。(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8年14期)
马少森[4](2018)在《隧道工程纵向减震缝动力响应及减震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西部地处青藏高原,地质构造复杂,地壳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在该地区建设有诸多隧道工程,它们无疑都将面临高风险强震灾害的威胁。为保障隧道在全寿命周期内的运行安全,深入开展隧道工程的减震方法和减震机理研究,具有理论和工程意义。本文依托西藏嘎隆拉隧道工程,以纵向减震缝为研究对象,借助理论分析、室内模型试验和有限元数值仿真等技术手段,深入研究了减震缝的动力响应特征以及减震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考虑隧道衬砌结构中地震波的纵向传播路径,以弹性波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地震波穿越减震缝的纵向传播理论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提出了减震缝的减震效果判别式,通过在不同工况下代入衬砌和减震缝材料的具体力学参数,对比地震波穿越减震缝前后振幅大小的变化,评价了减震缝的减震效果。最后,结合经典模型试验工况,验证了纵向传播理论模型和减震效果判别式的准确性和适用性。(2)针对沥青混合料和橡胶两种隧道减震缝材料开展动态力学试验,探究了材料在地震频率荷载下的动力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随着加载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加载频率的不断增加,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增加速率明显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缓;而在地震荷载的频率范围内,橡胶材料的弹性模量基本保持不变。(3)借助双轴动态加载试验机和光学应变测量设备,在地震荷载频率下开展混凝土—减震缝模型的动态循环加卸载和应变监测试验,综合考虑减震缝的弹性模量、厚度以及循环加载方式,设置18组不同的试验工况,探究了减震缝的减震机理。结果表明:减震缝的弹性模量和厚度对其减震效果影响显着,弹性模量越低、厚度越大的减震缝对应力或应变的削减作用越明显,地震荷载下,越能对缝后衬砌结构起到保护作用。(4)依托嘎隆拉隧道工程,基于有限元数值仿真,建立了隧道洞口的叁维模型,综合考虑减震缝的弹性模量、厚度、间距、数量以及位置,设置32组不同的计算工况,通过对比各工况下隧道洞口监测断面的动力响应特征,探究了减震缝的减震机理。结果表明:减震缝的弹性模量、厚度、间距、数量以及位置(距离洞口的长度)等因素均可对隧道整体的减震效果产生影响。其中,弹性模量越小、厚度越大、间距越小、数量越多、布缝区间距离洞口越近,减震效果越好。针对所建隧道洞口模型,评价了减震缝厚度、间距、数量、位置这4个因素对隧道整体减震效果的影响权重比例,确定为36:14:48:25。(5)依托嘎隆拉隧道工程,结合所建洞口模型和工况设置,讨论了减震缝的工程适用性,得出结论:沥青混合料减震缝满足隧道7度抗震设防要求,而橡胶减震缝性能更优,满足隧道8度抗震设防要求。另外,减震缝的最佳布置方案为采用丁苯橡胶材料,厚度取20 cm,间距取10 m,数量取3层,布缝区间距洞口取5 m。(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0)
秘红丹[5](2018)在《具有自动复位功能的球型钢支座的减震耗能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一种万向减震支座为研究基础,即在其弹簧元件中隔层设置低屈服点钢板,并将其作为减震耗能构件置于球型钢支座中,使该新型支座实现耗能功能。该新型球型钢支座构造简单、减震耗能机理明确,在满足大震作用耗能要求的同时,又可以满足小震和风作用下的刚度及复位要求,且震后易及时更换。本文对此新型球型支座减震耗能构件在试验研究、有限元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上进一步完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新型球型钢支座减震耗能构件设计:根据地震作用时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可能的相对运动,确定新型球型钢支座减震耗能构件的减震、耗能及复位机理,拟通过理论研究、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设计支座构件细节,符合在特定空间内的设计要求。(2)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设计了 20组支座减震耗能构件模型,研究构件构造形式、软钢厚度、板簧厚度、板簧(软钢)宽度和弧高对构件的耗能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支座减震耗能构件在低周往复加载下软钢板材受力均匀,易屈服进入滞回变形耗能阶段;板簧仍处于弹性受力阶段,可提供复位刚度。(3)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设计另7组支座减震耗能构件模型,研究其不同的软钢材料与板簧材料屈服强度比值对构件的耗能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软钢与板簧材料强度比对支座减震耗能构件的耗能性能与力学性能均有较大的影响,初步确定软钢材料由Q235与60Si2Mn钢板簧搭配时构件的综合性能较优。(4)结合27组支座减震耗能构件有限元结果分析,初步确定了支座减震耗能构件的力学性能理论分析计算式,并通过另2组不同的构件模型进行计算式的修正及验证,提出了支座减震耗能构件的设计方法。(5)制作支座减震耗能构件试验试件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观察其滞回性能,试验验证表明:新型球型钢支座减震耗能构件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自复位功能,可实现耗能目的,且减震耗能构件安全系数较高。(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董阳[6](2018)在《基于BRB的双柱式桥墩抗震体系减震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柱式桥墩是公路桥梁最常见的下部结构形式,然而近年来全世界各地发生的桥梁震害均表明了双柱式桥墩在强震作用下的易损性,尤其是早期设防等级低、体积配箍率小的桥墩。如何提高这些双柱式桥墩的抗震性能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在双柱式桥墩中设置防屈曲支撑(Buckling-restrained Braces,以下简称BRB)来提高桥墩横桥向的抗震性能,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BRB在双柱式桥墩中的减震机理。本文在广泛阅读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以单墩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静力分析,揭示了BRB在下部结构体系中改变惯性力传力路径的工作机理。2.将静力分析的桥墩带入原桥中,验证了单墩模型静力分析的正确性,提出了BRB在双柱式桥墩抗震体系中起改变下部结构传力路径与滞回耗能的双重工作机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BRB的布置方式与核心段面积对其在桥墩体系中减震机理的影响。3.以两种不同墩高的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BRB布置方式及核心段材料屈服强度取值对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提出了BRB在两种结构形式中的最优布置方式及核心段材料屈服强度的合理取值。4.以一座双柱式桥墩拟静力实验为背景,采用OpenSees建立该桥墩的数值分析模型,并验证了数值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基于该模型,在双柱式桥墩横向设置BRB,通过对桥墩模型施加拟静力低周往复荷载,分析并总结了BRB的设置对不同配筋率、墩柱间距、墩高的双柱式桥墩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及耗能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旧桥加固中采用BRB作为耗能元件的使用建议。(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8-04-01)
陈浩[7](2018)在《高层建筑组合基础隔震结构减震机理与控制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组合基础隔震是将两种不同的隔震支座通过合理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隔震技术,目前常用的为迭层橡胶支座和滑板支座进行组合,两种支座取长补短,既可以通过摩擦滑移消耗地震能量,也可提供恢复力避免震后的残余位移。目前组合基础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结构领域得到了一定应用,但对于高层隔震结构而言,较大的高宽比会使上部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产生较大的倾覆力矩,造成隔震层的提离,从而降低组合隔震体系隔震效果。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组合基础隔震技术应用于高层建筑结构,研究其减震机理及关键参数的取值,所得结论可为工程应用提供一定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多质点层间剪切体系出发,推导组合隔震体系滑移判别条件,并就隔震层滑移前与滑移后不同状态下的运动方程进行阐述。为了明确不同的选波方法对于隔震结构时程分析产生的影响,分别根据同一结构隔震前与隔震后的特性,选取出两组不同的地震波,每组包含五条天然波和两条人工波进行时程分析。对比结果显示,按照结构隔震后特性所选地震波计算结果偏于安全。(2)依据规范要求,基于ETABS软件建立多个不同摩擦承压比的高层框-剪组合基础隔震结构,按照结构隔震后的特性选取叁条地震波沿结构单向输入,在不同烈度下对隔震结构进行时程分析,研究摩擦承压比对组合隔震结构产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摩擦承压比与组合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之间存在一个最优关系,当摩擦承压比的取值范围为0.2-0.4时,组合隔震体系可以取得较好的隔震效果。(3)选取合理的摩擦承压比,基于ETABS软件建立高层框-剪并联组合基础隔震结构,按照结构隔震后的特性选取叁条地震波进行时程分析,同时考虑橡胶支座的拉压异性,变换拉压刚度比的取值,研究拉压刚度比的变化对组合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产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拉压刚度比取1/8到1/10时,对于上部结构计算产生的影响较小,且隔震支座受拉验算也与实际相符合。(4)在现有并联组合基础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公式的基础上,补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以隔震层边缘隔震支座不产生拉应力及压应力不超过规范限值作为控制条件,同时采用荷载的最不利组合,推导组合隔震结构的高宽比简化计算公式,并就公式的影响因素对高宽比限值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高波,王帅帅,申玉生,范凯祥[8](2018)在《平面SV波垂直入射下浅埋双圆隧道复合衬砌解析解及减震力学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波函数展开法,给出了平面SV波入射下地下半空间弹性介质中圆形双洞复合式衬砌洞室动应力集中系数解析解,建立了小净距隧道减震层力学模型,并深入研究了低频SV波入射下洞室间距和减震层对衬砌动应力集中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洞室间距对衬砌的动应力有显着影响,随着洞室之间距离增大,左右洞室衬砌动应力集中系数降低;当洞室间距小于4倍洞室直径时,必须考虑双洞的相互影响;洞室中间部分围岩动应力集中系数较大;在围岩和衬砌间设置减震层,由于减震层刚度低,可以减小围岩对隧道的径向作用力,减震层可以降低衬砌动应力20%左右,但同时围岩切向动应力增大。(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谢冰冰,刘琳[9](2017)在《水工隧洞设置减震层作用机理与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水工隧洞围岩、减震层和衬砌的横向作用机制和振动理论,将水工隧洞围岩、减震层和衬砌简化为叁自由度振动体系,并推导其运动方程,求解变形传递系数,探讨减震层与围岩刚度比、地震波荷载与结构自振频率比对水工隧洞抗减震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减震材料参数、不同减震层厚度对水工隧洞地震响应的影响。计算表明:在低频条件下,减小刚度比能够有效降低结构地震响应,在高频条件下,减震效果不明显;设置减震层能够有效缓解衬砌结构受力变形状态,且减震层弹性模量与围岩相差越大时,减震效果越明显;增大减震层厚度能有效减小衬砌结构应力和变形,但减震层厚度超过0.2 m,衬砌受力变化逐渐减缓。(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7年12期)
孟兮,高日[10](2018)在《减震榫-活动支座减震机理及影响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减震榫-活动支座的工作原理及构造形式,以某5跨高速铁路简支梁桥为例,研究减震榫-活动支座的减震性能,并系统分析支座动力参数及桥梁结构自振周期对减震榫-活动支座简支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减震榫-活动支座能有效降低桥墩的地震需求,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体位移;支座屈服强度对桥梁地震响应影响较大,应综合考虑其对桥墩内力和梁体位移的影响规律进行优化选择;支座初始刚度主要影响上部结构位移而屈服后刚度主要影响桥墩内力,为保证减震榫耗能能力发挥,建议硬化比控制在0.15以下;减震榫-活动支座减震效果随桥墩刚度减小呈先上升再降低的变化规律,更适用于高度小于16 m的桥墩。(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18年02期)
减震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TVMD(Tuned Viscous Mass Damper)是一种能将实际质量放大上千倍,且能利用惯性力和调谐效应的新型减振装置。为有效提升连续梁桥的减震效果,研究采用空间分布的TVMD实现连续梁减震的优化设计和高效性能。先以TVMD对单自由度结构减震为例,探究TVMD在调谐频率处的高阻尼效应,及其附加刚度对结构动力特征的影响机制,揭示针对多个TVMD开展同步设计的必要性;进而建立连续梁桥多自由度精细模型,采用基于H2性能的梯度优化法实现多个TVMD的参数优化;分别基于连续梁桥纵、横向减震时的典型状态,实现空间分布且可能对多阶模态调谐的TVMD的优化设计,就连续梁桥的稳态谐振响应以及不同谱特性的地震波输入时的地震响应开展减震分析,阐明了TVMD相对于VD(Viscous Damper)减震时的高效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减震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肖红武,陈涛.基于解析解的高烈度地震区隧道减震层减震机理研究[J].四川建筑.2019
[2].文永奎,陈政清,韩冰,李建宁.TVMD的减振机理及其提升连续梁减震性能的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18
[3].Kol,Channara,张玉霞,孔德文,范峰,支旭东.变摩擦-摩擦摆支座减震机理及减震效果有限元分析[J].施工技术.2018
[4].马少森.隧道工程纵向减震缝动力响应及减震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8
[5].秘红丹.具有自动复位功能的球型钢支座的减震耗能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6].董阳.基于BRB的双柱式桥墩抗震体系减震机理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
[7].陈浩.高层建筑组合基础隔震结构减震机理与控制参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8].高波,王帅帅,申玉生,范凯祥.平面SV波垂直入射下浅埋双圆隧道复合衬砌解析解及减震力学机理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8
[9].谢冰冰,刘琳.水工隧洞设置减震层作用机理与效果分析[J].水力发电.2017
[10].孟兮,高日.减震榫-活动支座减震机理及影响参数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