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唑醇原药急性、亚慢性经口毒性与诱变性的实验研究

戊唑醇原药急性、亚慢性经口毒性与诱变性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SD大鼠急性经口、亚慢性经口毒性试验和组合的诱变试验,确定戊唑醇原药SD大鼠急性经口LD50、亚慢性毒性作用特征与主要的毒作用部位,阐明戊唑醇原药的诱变性,为戊唑醇原药全面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以及进一步的试验研究提供一定的毒理学资料。[方法]按照我国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的准则,采用霍恩氏法测定戊唑醇原药的大鼠急性经口LD50、90天亚慢性经口灌胃染毒观察戊唑醇原药的中毒表现,定量检测染毒末期血常规指标与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组织器官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以及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检测戊唑醇原药的致突变性。[结果]1.戊唑醇原药雌、雄大鼠急性经口LD50分别为1470mg/kg、2150 mg/kg,属低毒类农药。2.在62.5~250μg/皿的剂量范围内,戊唑醇原药不能诱导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数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mes实验结果为阴性.3.在14.7~294mg/kg的剂量范围内,戊唑醇原药各剂量组微核率、PCE/NCE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戊唑醇原药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不具有诱导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形成和抑制骨髓细胞分裂的作用。4.在36.8~147 mg/kg的剂量范围内,戊唑醇原药处理组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的类型与畸变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该农药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不具有诱导雄性?鼠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的作用。5戊唑醇原药90天亚慢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高剂量组(71.7mg/kg.bw/d)的雄性大鼠在染毒后第七周开始,出现了精神不振、少动、被毛蓬松、会阴部污秽等中毒症状,并一直延续到染毒结束。同时高、中剂量组雄性动物在染毒中期体重也一度出现明显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染毒结束后,高剂量组动物血液学出现一定的改变,雄性大鼠可见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比积增高,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降低;雌性大鼠(49.0mg/kg.bw/d)可见血小板计数增高;中、高剂量组雄鼠可见肝脏脏器系数明显增加。同时病理组织学检查高剂量组有4只动物(4/20)肝脏出现了脂肪性变与点状或局造性肝坏死,而对照组仅1只动物(1/20)肝脏出现了脂肪性变。血液生化各检测指标未能观察到具有毒理学意义的变化,且不存在任何有关的剂量反应关系,尿液各项检测指标也无明显的变化。[结论]1戊唑醇原药雌、雄大鼠急性经口LD50分别为1470 mg/kg、2150 mg/kg,属低毒类农药,对普通人群的急性食源性危害较小。2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戊唑醇原药不具有明显的致突变作用。3戊唑醇原药有一定的蓄积毒性作用,可引起潜在的慢性中毒,主要的毒作用部位是肝脏与血液系统。4戊唑醇原药SD雌、雄大鼠亚慢性(90天)经口试验未观察到有害效应的剂量水平分别为16.3和8.0 mg/kg.bw/d。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SD大鼠急性经口毒性实验
  • 3.2 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
  • 3.3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 3.4 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 3.5 大鼠亚慢性经口毒性实验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4.1 戊唑醇原药的急性毒性作用
  • 4.2 戊唑醇原药的致突变性
  • 4.3 戊唑醇原药的亚慢性毒性作用
  • 4.4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绩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戊唑醇原药急性、亚慢性经口毒性与诱变性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