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滑移论文-王刚,张越,王宏伟

断层滑移论文-王刚,张越,王宏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断层滑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断层,数值模拟,下盘开采,冲击地压

断层滑移论文文献综述

王刚,张越,王宏伟[1](2019)在《断层属性影响断层滑移失稳的数值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杂的断层属性是影响断层滑移失稳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FLAC3D数值模拟研究了断层的落差、倾角以及沿上下盘开采对断层滑移失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断层的落差对断层的滑移影响较小,随着断层落差的增加,法向应力逐渐增大,切向应力先增大后减小;随着断层倾角的增加,断层滑移量增大,法向应力先增大后减小,切向应力先减小后增大。工作面开采时,下盘开采更易使断层产生滑移和诱发断层冲击地压。(本文来源于《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1-06)

郭捷,马凤山,武拴军,范永亮,张超[2](2018)在《陡倾矿体开采断层滑移引发覆岩失稳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断层是成矿构造中重要的边界因素,断层的稳定性对矿体以及上覆岩体的稳定性具有关键的影响。本文基于金川矿区Ⅲ号矿体开采诱发断层滑移导致覆岩失稳的实例,在对地表及井下变形特征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断层滑移过程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揭示了此次断层滑移过程中断层带应力场、位移场的演化特征。根据应力分布特点将断层失稳过程分为应力缓慢增长阶段、应力增长震荡阶段、应力快速增长阶段、应力峰值震荡阶段、断层初始滑移失稳阶段和断层快速滑移失稳阶段6个阶段。断层失稳滑移过程由变形量积累阶段和断层突然失稳阶段构成,变形量积累阶段又可以分为断层减速滑移、断层稳定滑移和断层加速滑移3个不同时期。(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2)

梁承华,徐先兵,李启铭,桂林,汤帅[3](2019)在《江南东段地区NE-SW向断裂带断层滑移矢量反演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受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洋构造域的联合控制.以江南东段NE-SW向景德镇-歙县剪切带和球川-萧山断裂中发育的脆性断层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交切关系和断层滑移矢量反演方法厘定了7期构造变形序列并反演了各期古构造应力场,讨论了断层活动的时代及其动力学.白垩纪至新生代研究区7期古构造应力场分别为:(1)早白垩世早期(136~125Ma)NW-SE向伸展;(2)早白垩世晚期(125~107Ma)N-S向挤压和E-W向伸展;(3)早白垩世末期至晚白垩世早期(105~86Ma)NW-SE向伸展;(4)白垩世中期(86~80Ma)NW-SE向挤压和NE-SW向伸展;(5)晚白垩世晚期至始新世末期(80~36Ma)N-S向伸展;(6)始新世末期至渐新世早期(36~30Ma)NE-SW向挤压和NW-SE向伸展;(7)渐新世早期至中新世中期(30~17Ma)NE-SW向伸展.结合区域地质研究表明,第1期至第4期古构造应力场与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板片后撤、俯冲以及微块体(菲律宾地块)间的碰撞作用有关;第5期伸展作用受控于新特提斯构造域俯冲板片后撤,而第6期和第7期古构造应力场主要与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白垩纪至新生代,华南东部受伸展构造体制和走滑构造体制的交替控制.先存断裂的发育可能是导致华南晚中生代走滑构造体制的主要控制因素.(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栋,李夕兵,刘志祥,董陇军,周勇勇[4](2018)在《用沙坝断层滑移型微震事件群活动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利用空间聚类算法DBSCAN与S波、P波能量比(ES/EP)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得到开磷用沙坝矿2014年3—5月IMS微震监测系统数据库中F310断层附近的断层滑移型微震事件群。对微震事件群区域的微震事件活动率与时间分布特征、视体积与施密特数、b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震事件主要集中在每天的12时到14时,震级大于-0.5级的微震事件主要发生在每天的11时到16时;4月3—10日、5月2—9日和5月16—23日3个时间段内微震事件活动频繁,而且都具有施密特数时间序列曲线斜率增大、累积视体积曲线急剧下降、b出现下降的特性,表明这3个时间段断层区域岩体不稳定,发生危险事故的可能性较大。相比于同等能量的爆破事件,断层滑移型微震事件更能诱发顶板冒落和矿柱坍塌甚至岩爆等灾害,分析其活动特征可为分析断层活动趋势提供有效的预判信息。(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曹兰柱,王珍,王东,宋子岭[5](2018)在《露天矿含断层逆倾软岩边坡滑移模式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典型的露天矿边坡,含断层逆倾软岩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问题尤为复杂。以胜利西二露天矿西帮边坡为工程背景,基于强度折减原理,应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分析了Fx1断层位置、倾角及弱层逆倾角度不断变化时西帮软岩边坡的滑移模式及稳定性变化规律,阐明了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结果表明:逆倾软岩边坡滑坡力学机理受断层位置影响较大,当断层逐渐向边坡外侧偏移时其滑坡的力学成因由推动式滑坡逐渐过渡为牵引式滑坡,边坡稳定性逐渐提高;当断层倾角增大到某一值时,断层对逆倾软岩边坡滑移模式及稳定性影响消失;弱层倾角对滑面位置影响较大,边坡稳定性随弱层倾角减小逐渐降低;该矿西帮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弱层控制,Fx1断层次之;当Fx1断层露头距边坡坡脚水平距离大于221 m时,边坡稳定性及滑坡模式不再受Fx1断层的控制;当Fx1断层露头距边坡坡脚水平距离小于201 m时,边坡稳定性逐渐提高,潜在滑坡模式由剪切圆弧-弱层相结合的组合滑动过渡为剪切圆弧-断层-剪切圆弧-弱层相结合的组合滑动。(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赵晨升,刘洋洋,王宏伟[6](2018)在《采动影响下断层滑移失稳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黄岩汇煤矿为工程背景,根据现场监测和实验研究确定煤岩物理力学参数,利用FLAC3D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上盘、下盘开采影响下逆断层应力场变化特征,揭示了动压影响下诱发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方式的不同造成煤岩体应力分布的差异,下盘开采较上盘开采更容易发生断层滑移失稳。上盘开采底板位置应力水平较顶板、煤层较高,为断层滑移危险区域;下盘开采断层滑移危险区域为顶板。(本文来源于《北京力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1-21)

谭颖,查显杰[7](2017)在《基于InSAR同震形变场反演2016门源Mw5.9地震断层滑移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了Mw5.9地震。此次地震位于冷龙岭断裂带北侧,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隆起区域,长期受印度板块东向挤压运动的影响。该次地震未破裂到地表,故很难确定其断层模型。本次研究主要是根据余震分布特征确定断层模型,利用In SAR数据进行反演,并得到滑移分布。1、资料(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叁)——专题46: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专题47: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期刊2017-10-15)

高朝军,韩立波,蒋长胜,李志海[8](2017)在《博阿断裂西段重复地震识别及断层深部滑移速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博阿断裂西段周围30km范围内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9个台站记录到的1 272次地震事件的波形记录,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从中识别出65组(231次)重复地震,并且基于这些重复地震事件估算该断层的滑移速率.结果显示:该区域重复地震比例为18.2%;博阿断裂阿拉山口—精河段、精河—新源段的平均滑移速率分别约为0.99 mm/a和1.35mm/a,乌苏—石场段、巴仑台—乌什城段的平均滑移速率分别为1.36 mm/a和2.03mm/a,这与GPS观测结果基本一致;深部滑移速率的极大值分布在2—10km深度范围内,其中巴仑台—乌什城段在8km深度处达到了极大值8.6mm/a.(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孔宪森[9](2017)在《峰峰矿区采动断层滑移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采沉陷过程中的地表移动很容易受到断层等复杂地质构造的影响。与一般情况下的开采沉陷规律相比,当井下开采遇到断层时,地表的沉陷影响范围及地面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会发生变化。因此,掌握断层下采煤的地表沉陷规律对保护地面建筑物、设计煤矿开采方案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峰峰矿区为例,研究不同因素对断层下采煤的组合影响。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及实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见下:(1)简要介绍了断层对开采沉陷规律的影响,分析了峰峰矿区采矿实践中遇到的断层下采煤实例,概括该区域内断层下采煤的主要影响因素;(2)对数值模拟软件及正交试验设计进行了介绍,采用基于正交试验设计进行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峰峰矿区的基础数值模型,确定了该区域的岩石力学实验参数;(3)分析了不同模拟方法建立断层带的实验结果,通过对比下沉曲线和水平移动曲线确定采用弱化法进行断层下采煤模拟可以得到明显的实验效果;(4)基于正交试验设计对正断层上盘开采、正断层下盘开采、逆断层上盘开采和逆断层下盘开采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采动断层滑移的显着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敏感性与影响规律;(5)以峰峰矿区某井田内断层下采煤为例,基于前述断层下采煤地面影响模拟实验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上盘开采、下盘开采的断层保护煤柱尺寸。(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7-05-01)

焦振华[10](2017)在《采动条件下断层损伤滑移演化规律及其诱冲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断层广泛分布,影响煤矿正常采掘布置,临近断层开采易诱发井下冲击地压和强矿震等动力灾害,严重威胁矿井安全高效开采。本文综合运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似模拟试验和工程实践等手段,对冲击地压时空强显现特征与断层构造的关联性、开采扰动条件下断层损伤滑移演化规律、断层影响区域采掘诱发冲击地压机制、断层影响区域采掘冲击危险性评价等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断层构造与冲击地压时空强显现特征密切相关通过收集整理义马煤田生产地质资料、统计临近F16断层及工作面小断层冲击地压事件,发现采掘区域距离F16断层的远近与冲击地压危险性呈现高度相关性,二者表现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采掘时序来看:掘进过程中发生9起冲击地压事件,占45%;回采过程中发生冲击地压事件11起,占55%。从发生位置来看:工作面发生冲击地压事件2起,占10%;巷道发生冲击地压事件18起,占90%。统计数据表明断层区域冲击地压以巷道冲击为主,且发生位置超前工作面200m区域,超出传统矿压分布规律。断层区域采掘诱发冲击地压震级较大,破坏半径大于500m,极易造成设备损坏、人员伤亡。(2)将断层损伤滑移划分为断层损伤起裂、断层扩展贯通、断层滑移错动叁个阶段以千秋矿21141工作面和跃进矿25110工作面过断层为工程背景,通过微震监测,研究了采动条件下断层损伤滑移规律及诱发冲击地压的微震分布特征。当工作面距断层120m-240m,断层附近开始出现微震事件,断层损伤起裂阶段微震事件具有超前显现特征,通常大于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断层扩展贯通阶段,随着工作面靠近断层,工作面距断层10m-40m,微震事件在断层附近积聚,呈现明显的分区性。断层扩展贯通阶段微震事件具有集中显现特征;断层滑移错动阶段,断层附近出现大能量微震事件,断层上下盘滑移错动释放能量,诱发震级较大。(3)提出了断层损伤变量实现定量评价开采活动对断层的扰动效应基于损伤力学理论,定义断层损伤变量用于评价开采活动对断层的扰动效应。根据煤矿开采地质条件的一般特征,构建工作面过断层数值模型,研究了开采扰动条件下断层损伤滑移演化、断层-围岩应力位移分布、工作面矿压显现等特征。随着工作面逐步靠近断层,断层损伤变量迅速增长,断层应力阻隔效应明显,上下盘位移出现不连续现象,煤层应力呈现二次缓慢升高随后下降趋势。开采扰动条件下,围岩力学响应中断层损伤变量变化早于煤层支承压力50m,断层损伤变量可作为监测断层滑移的一个敏感指标。断层损伤变量受开采因素、断层因素、地应力水平综合影响。通过正交模拟试验,确定开采因素中工作面距断层距离、工作面斜长,断层因素中断层倾角、断层内摩擦,地应力水平中侧压系数等对断层损伤变量的影响敏感性较高。(4)阐明了断层影响区域采掘诱发冲击地压机制在分析大量冲击地压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冲击地压是煤岩体受高静载荷和强动载荷相互迭加影响,在一定扰动触发作用下发生的。根据Mohr-Coulomb破裂准则和断层滑移运动特征,分析确定了断层滑移启动条件和断层滑移释放能量评估方法。断层滑移启动条件分析表明断层发生滑移破裂受到地质动力作用的影响,解释了不是所有工作面过断层时都会引起冲击地压的发生。基于工作面与断层间煤岩块形态特征,推导了采掘工作面位于断层下盘岩层时,断层结构局部发生向上剪滑、向下剪滑和张拉离层失稳的判别准则。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阐明了工作面临近断层开采存在断层活化型、断层煤柱型和断层错动型3类诱冲机制。并从监测和控制两方面给出临近断层采掘防冲减灾具体工程建议。(5)基于精细化建模的数值分析方法对断层区域采掘冲击危险性评价的适用性以千秋矿21采区地质开采条件为工程背景,开展基于精细化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空间剖面和包络面层面模型混合建模方法构建了反映千秋矿21采区实际地层条件的叁维精细化数值模型。以21采区实测地应力数据为参考,将地应力通过空间应力转换公式施加到了数值模型坐标系下,数值模拟初始平衡计算得到工作面开采前煤层垂直应力为18-22MPa,最大水平应力为20-26MPa,最小水平应力为12-16MPa,深部临近断层处应力水平较高,以构造应力占主导,与千秋矿地应力场σH>σV>σh类型一致,且应力值接近,验证了该应力加载方式的合理性。分析临近F16断层开采过程中围岩应力演化规律,煤层走向上应力分布特征为:21181工作面初始垂直应力为18.2MPa,超前支承压力应力峰值达到24.2MPa,应力增幅为32.9%,应力集中系数为1.32。21201工作面回采时,原岩应力升高至23.1MPa,超前支承压力应力峰值为32.3MPa,应力增幅为39.8%,应力集中系数为1.39。21221工作面回采时,原岩应力升高至28.7MPa,超前支承压力峰值为39.2MPa,应力增幅为36.6%,应力集中系数为1.36。煤层倾向上应力分布特征为:21181工作面回采时工作面倾向方向水平应力峰值为22.5MPa,垂直应力峰值为27.8MPa。当21201工作面回采时工作面倾向方向水平应力峰值为33.4MPa,垂直应力峰值为38.9MPa,水平应力增幅为48.4%,垂直应力增幅为39.9%。当21221工作面回采时水平应力峰值为23.5MPa和垂直应力峰值为32.2MPa,相比21201时回采时水平应力、垂直应力均有所下降。说明断层区域采掘时存在临界距离,当小于临界距离时,煤层应力呈增高趋势,当超过临近距离时,煤层应力呈下降趋势。数值模拟结果表明F16断层下盘为高应力集中区,断层下盘岩体以21201工作面侧向煤体为支撑有向采空区扭转趋势,受F16断层和顶板巨厚砾岩层影响,临近断层侧煤岩体积聚大量弹性能,判定21201工作面回采时煤体处于应力极限状态,发生冲击地压危险性较大。受断层倾角和采动影响,F16断层面上各测点受力状态不同,整体上断层面上正应力呈降低趋势,剪应力呈增高趋势。工作面距断层越近,开采对断层扰动效应越明显,断层滑移量不断增加,断层发生滑移失稳危险性越大,判定21221工作面回采时断层滑移失稳诱发冲击地压危险性最大。相似模拟研究表明开采扰动引发的断层带岩层活化运动并非断层两侧岩体的整体活化,而是距离开采煤层较近的断层岩块先活化运动,即断层岩块局部张剪活化失稳,然后随着开采扰动程度的升高,活化运动向高层位岩位扩展,且相距开采煤层越近的断层岩体活化运动越剧烈,相离越远活化运动越弱。断层滑移失稳前后,上覆岩层位移发生突变,对临近断层煤体有瞬时加载作用,加之此区域处于高应力状态,断层滑移失稳很容易诱发下伏煤层冲击地压灾害。(6)断层影响区采掘监测与防控冲击地压工程实践验证了上述提出理论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基于开采扰动诱发断层损伤滑移演化规律、断层区域采掘诱冲机制及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总结断层区域监测预警与防控冲击地压思路。跃进矿25110工作面下巷受上覆巨厚砾岩层、F16断层及工作面小断层的影响,冲击地压显现强烈,冲击形式以底板冲击为主。建立巷道底板力学模型,分析了巷道发生底鼓的力学机理。提出基于能量平衡的冲击地压巷道支护原理:优化巷道布置,提高支护结构适应围岩变形的能力和围岩中设置弱结构等方法,以此减少弹性应变能的积聚和提高能量释放水平。通过采用刚柔一体化支护,实施顶板-煤层-顶板立体式卸压工程后,现场防冲效果明显,遏制了破坏性冲击地压灾害的发生,在强冲击危险性区域实现了安全生产。朱集西矿11501工作面受高地应力与煤与瓦斯突出耦合型动力灾害威胁,将断层前后50m划分为重点监测区域,同时采用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监测系统,钻孔应力计、钻屑法多种手段联合监测工作面过断层期间矿压显现特征,确定了预测临界指标。通过提前挑顶进入断层上盘,同时采取施工大直径卸压钻孔、加强支护等措施,工作面安全推过了FD35断层。(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期刊2017-03-21)

断层滑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断层是成矿构造中重要的边界因素,断层的稳定性对矿体以及上覆岩体的稳定性具有关键的影响。本文基于金川矿区Ⅲ号矿体开采诱发断层滑移导致覆岩失稳的实例,在对地表及井下变形特征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断层滑移过程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揭示了此次断层滑移过程中断层带应力场、位移场的演化特征。根据应力分布特点将断层失稳过程分为应力缓慢增长阶段、应力增长震荡阶段、应力快速增长阶段、应力峰值震荡阶段、断层初始滑移失稳阶段和断层快速滑移失稳阶段6个阶段。断层失稳滑移过程由变形量积累阶段和断层突然失稳阶段构成,变形量积累阶段又可以分为断层减速滑移、断层稳定滑移和断层加速滑移3个不同时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断层滑移论文参考文献

[1].王刚,张越,王宏伟.断层属性影响断层滑移失稳的数值分析研究[C].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19

[2].郭捷,马凤山,武拴军,范永亮,张超.陡倾矿体开采断层滑移引发覆岩失稳机理分析[C].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3].梁承华,徐先兵,李启铭,桂林,汤帅.江南东段地区NE-SW向断裂带断层滑移矢量反演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地球科学.2019

[4].刘栋,李夕兵,刘志祥,董陇军,周勇勇.用沙坝断层滑移型微震事件群活动特征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8

[5].曹兰柱,王珍,王东,宋子岭.露天矿含断层逆倾软岩边坡滑移模式及稳定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8

[6].赵晨升,刘洋洋,王宏伟.采动影响下断层滑移失稳特征研究[C].北京力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18

[7].谭颖,查显杰.基于InSAR同震形变场反演2016门源Mw5.9地震断层滑移分布[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叁)——专题46: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专题47: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2017

[8].高朝军,韩立波,蒋长胜,李志海.博阿断裂西段重复地震识别及断层深部滑移速率研究[J].地震学报.2017

[9].孔宪森.峰峰矿区采动断层滑移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

[10].焦振华.采动条件下断层损伤滑移演化规律及其诱冲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7

标签:;  ;  ;  ;  

断层滑移论文-王刚,张越,王宏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