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模量随深度变化的饱和—非饱和土变形特性

弹性模量随深度变化的饱和—非饱和土变形特性

论文摘要

地基土体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地质历史过程,土体弹性模量一般随深度连续变化,采用反映土体这一特性的计算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实际工程情况。本文基于饱和-非饱和多孔弹性介质控制方程,运用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均质的饱和-非饱和土的固结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与文献中模拟结果对比,验证本文中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再考虑土体弹性模量随深度变化的非均质,用参数m控制弹性模量随深度的变化率,取不同参数分别进行模拟,得出非均质性影响饱和-非饱和土的固结过程及其变形特性的规律。用此方法对荷载作用下的一维和二维饱和-非饱和土固结变形特性分别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参数m值(弹性模量随深度的变化率)越大,非均质性越强,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过程与均质土相差越大。固结开始阶段,模型中超静孔隙水压力随参数m值增加而减小;固结过程中,参数m值越大,模型中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所需时间越短;固结结束后,模型中超静孔隙水压力并未完全消散,最终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值随参数m值的增加而减小。弹性模量的非均质性,对饱和-非饱和土模型中各点的竖向位移过程影响显著:固结初始阶段,非均质模型中的竖向位移相对均质模型明显较小,沉降幅度随参数m值增大而减小;非均质性模型顶部的沉降的速度相对均质土模型明显较快,参数m值越大,沉降越快达到最大值;固结结束后,非均质性模型顶部的沉降相对均质模型明显较小,沉降最终值参数m值的增加而减小。弹性模量的非均质性,对饱和-非饱和土模型中的水位波动变化过程响显著:土体固结过程中,模型中水位随着参数m值的增加而降低;土体固结完成后,模型中超静孔隙水压力并没有完全消散,模型中最终稳定水位随参数m值的增加而减小;将研究一维及二维问题的方法应用到分析三维受压固结及抽水固结问题,除了与上述类似的结论之外,研究还表明:在抽水情况下,随着孔隙水压力的降低,土体中的有效应力逐渐增加,导致土体压实而产生了地表沉降;当整个系统重新达到平衡状态时,模型内任一点的处的孔隙水压力及有效应力都不再变化,模型顶部沉降的幅度随着参数m值的增加而减小。为了更加准确的预测在荷载作用下地基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和地基地表沉降及侧向位移,地基的非均质性是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供实际工程设计与施工时参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非饱和土固结理论的发展
  • 1.2.1 国内
  • 1.2.2 国外
  • 1.3 论文的立题根据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控制方程推导及研究方法
  • 2.1 引言
  • 2.2 控制方程推导
  • 2.2.2 质量守恒方程
  • 2.2.3 力的平衡方程
  • 2.2.4 土体弹性模量的设定
  • 2.3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一维问题模拟分析
  • 3.1 引言
  • 3.2 建立模型
  • 3.3 计算结果验证
  • 3.4 参数研究
  • 3.4.1 超静孔水压力消散过程及水位变化
  • 3.4.2 模型顶部沉降过程
  • 3.4.3 点(0,8)及(0,4)处竖向位移过程
  • 3.4.4 模型边界b 上竖向位移分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维问题模拟分析
  • 4.1 引言
  • 4.2 建立模型
  • 4.3 计算结果验证
  • 4.4 参数研究
  • 4.4.1 超静孔水压力消散过程及水位变化
  • 4.4.2 模型顶部点(10,10)处位移过程
  • 4.4.3 模型顶部线y=10 m 上变形分布
  • 4.4.4 模型顶部线y=7 m 上变形分布
  • 4.4.5 模型顶部线y=4 m 上变形分布
  • 4.4.6 模型线x=0 m、x=5 m、x=7 m 上位移分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维问题模拟分析
  • 5.1 引言
  • 5.2 荷载作用下的三维变形分析
  • 5.2.1 建立模型
  • 5.2.2 参数分析
  • 5.2.3 小结
  • 5.3 抽水情况下三维模拟分析
  • 5.3.1 建立模型
  • 5.3.2 参数分析
  • 5.3.3 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本文工作及结论
  • 6.2 对进一步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附件
  • 相关论文文献

    • [1].非饱和土中热-湿-盐耦合作用的稳态分析[J]. 岩土力学 2019(06)
    • [2].非饱和土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8(03)
    • [3].非饱和土三轴仪应用及展望[J]. 四川建材 2018(02)
    • [4].一维稳态流下非饱和土静止土压力系数的铅直分布[J]. 中国科技论文 2017(01)
    • [5].含水量对非饱和土强度影响的试验分析[J]. 江苏科技信息 2015(13)
    • [6].非饱和土强度特性试验[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8(11)
    • [7].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及工程应用研究的新进展[J]. 岩土力学 2019(01)
    • [8].非饱和土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J].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19(01)
    • [9].非饱和土中热湿盐多场耦合过程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9(05)
    • [10].非饱和土坡中平均有效饱和度分布模拟[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11].第二届全国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及工程学术研讨会(第三号通知:会议日程与回执)[J]. 岩土工程学报 2017(06)
    • [12].第6届亚太非饱和土学术会议在桂林召开[J]. 岩土工程学报 2015(12)
    • [13].一种可测定变温下饱和-非饱和土水力学参数的实验装置[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6(04)
    • [14].降雨入渗作用下非饱和土堤稳定性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32)
    • [15].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的理论与实践[J].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11(04)
    • [16].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公式验证[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8(06)
    • [17].非饱和土层厚度与充气压力对截排水效果的影响[J]. 自然灾害学报 2017(04)
    • [18].胶济客专非饱和土地基沉降特性试验研究[J]. 铁道工程学报 2012(05)
    • [19].非饱和土实用化研究中的参数选择分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 [20].黄河大堤饱和-非饱和土渗透特性研究[J]. 人民黄河 2009(04)
    • [21].非饱和土等效固结变形特性与一维固结变形分析方法[J]. 岩土工程学报 2009(07)
    • [22].利用多步流动试验预估非饱和土平衡时间的理论研究[J]. 江科学术研究 2018(01)
    • [23].基于饱和-非饱和土理论的病险土坝稳定性分析[J]. 人民黄河 2018(12)
    • [24].基于土颗粒级配预测非饱和渗透系数函数的物理方法[J]. 岩土力学 2019(02)
    • [25].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近20年国内非饱和土研究综合分析[J]. 铁道标准设计 2019(11)
    • [26].非饱和土的渐进破坏数值分析[J]. 工程勘察 2019(11)
    • [27].基于非饱和土理论的黄土路基毛细水现象简析[J]. 山西交通科技 2015(06)
    • [28].非饱和土的新非线性模型及其应用[J]. 岩土力学 2016(03)
    • [29].用非饱和土渗透理论分析降雨对边坡稳定的影响[J]. 土工基础 2013(04)
    • [30].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函数试验研究[J]. 科技信息 2012(35)

    标签:;  ;  ;  ;  

    弹性模量随深度变化的饱和—非饱和土变形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