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在知识型企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甚至已有取代物质资本进而成为企业生产力关键因素的趋势。然而,由于制度的滞后性,尚未确立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公司治理结构也存在着明显缺陷,人力资本并未得到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回报,根植于传统工业经济的会计核算系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制度亟待创新,以保障人力资本所有者应有的权益,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高效率经营。本文试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剩余索取权出发,将经济学、财务学、会计学及法学等联系并融合起来,对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人力资本计量及其相关制度创新问题进行系统的、跨学科的研究,建立适应知识型企业运营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建立起高效的运营机制,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本这一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基于人力资本计量的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会计制度的创新顺应了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移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和探讨人力资本介入治理、价值计量及其制度创新,既有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本文把知识型企业作为研究主体,以产权思想作为逻辑基础,从企业剩余索取权出发,提出知识型企业中的企业所有权“二元主体论”,由“物质至上观”演进到“共同治理观”,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人力资本间接计量方法,构建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公司治理结构理论模式、收益分配模式与会计核算模式;人力资本价值的合理计量是企业进行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和技术前提,产权制度是基础,分配制度是目的,会计制度则提供技术支持。论文主要内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如下:(1)通过分析企业的剩余权分布和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的安排问题,得出由物质资本股东拥有企业全部剩余索取权只是分析框架下的一个特例,真正影响各利益相关者对剩余索取权分配比例的内在因素是他们在资本市场上的稀缺性,他们各自所承担的风险的差别以及公司治理对资本收益的安排。其结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剩余收益的分享比例不断上升。(2)现有文献关于人力资本的界定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导致人力资本理论的延伸产生泛化和模糊的倾向,使与人力资本相关的一些理论拓展产生了障碍。本文以资本的产权归属作为逻辑主线,分析得出人力资本应界定为大概念,即广义的人力资本包含智力资本与其他衍生资本,从而为人力资本理论的拓展研究铺平道路。(3)把人力资本置于知识经济理论中,分析得出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成为必然。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强势地位,导致知识型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出现新的转变,必然要求通过人力资本股权化来与物质资本共享企业所有权,主张实施人力资本联合物质资本的“二元主体”共同治理。(4)提出一套具有一定创新性和操作性的人力资本定价模型。本文认为,人力资本定价应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指出目前居于主流的人力资本产出计量法存在逻辑上的错误,但企业的产出(绩效)却可以协助判断人力资本“内在价值”在企业实际运行中的有效发挥程度。主张人力资本定价采用基于市场博弈的间接定价模式:人力资本的基本价值部分由劳动力市场博弈确定,股权性人力资本的增值部分由资本市场通过股票期权模型加以动态计量。提出看涨期权模型计量人力资本的“潜在价值”;而看跌期权模型计量人力资本的“整体内在价值”,主张看跌模型才应是企业计量人力资本适宜采用的股票期权模型,并应通过“模糊计量”对“整体内在价值”进行修正,从而得出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发挥出来的“实际价值”;在以上整体计量人力资本的“实际价值”的基础上,主张运用“谈判论”确定个体人力资本价值,尝试性地解决目前很少有人从个体角度合理计量人力资本价值的难题。(5)人力资本的产权界定是分配制度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现有文献未能同时考虑人力资本产权的权能和利益,本文基于两维角度系统分析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并进而指出应拓展包含人力资本产权的产权制度安排;构建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公司治理新理论模式,其主要应该体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在公司制度安排中的平等地位,企业应成为人力资本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的平等合约。企业的控制权归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共同所有,通过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分配来体现各自的利益,通过企业控制权分配实现相互制约。(6)构建了共同治理观下的剩余收益的分配新模式。借鉴经济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突破传统财务理论中将企业剩余收益界定为税后收益的狭窄视野,按广义资本收益的思路,在考虑人力资本保全的基础上,界定了共同治理逻辑下的剩余收益。人力资本的增值性收益与物质资本股东的股利、债务资本的利息一起作为剩余收益分配,并且扣除顺序上都位于所得税之后,债务资本的收益即利息不再具有抵税功能,和其他资本所有者的收益在税收方面处于了平等的地位,以合理反映共同治理观下的剩余收益的分配。(7)改进现有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使其符合共同治理观。提出会计制度创新的方向应借助资本市场计量视野向不确定性会计范式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应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建立以新会计等式为基础的纳入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体系;“渐进式”思路是会计范式创新比较合适的现实选择;以人力资本的价值运动为基点,提出共同治理逻辑下的人力资本需要进行合理摊销,会计核算系统的设计与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应着重体现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共同治理观”;对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体系,结合案例运用,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核算框架结构。由于基于“二元主体”的共同治理逻辑计量人力资本以及将人力资本合理纳入企业制度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一个颇具难度的课题,所以渐趋成熟可供参考的已有相关研究不多,但是现实的困惑和理论的薄弱使得它们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受限于本人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本文仅是一次尝试性的创新研究,难免还存在诸多不足及局限。权当是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和有识之士加入到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中来,从而丰富和完善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及其制度创新的相关研究。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1.1.1 研究背景1.1.2 问题的提出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2.1 研究思路1.2.2 研究内容与框架1.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1.5 本章小结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2.1 企业理论2.1.1 西方企业理论的文献回顾及评析2.1.2 马克思的企业制度理论2.1.3 企业理论总结及简评2.2 人力资本理论相关研究回顾及评析2.2.1 人力资本相关理论2.2.2 人力资本理论相关研究简评2.3 企业制度创新的相关理论2.3.1 企业制度创新的内涵2.3.2 企业制度创新的原因2.3.3 人力资本发展需要企业制度创新2.3.4 企业制度创新的构成及其关系2.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2.4.1 主流企业理论研究的局限性2.4.2 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局限性2.4.3 企业制度创新理论研究的局限性2.5 本章小结第3章 企业所有权和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的安排3.1 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相关理论3.1.1 企业所有权的含义3.1.2 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理论──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3.2 人力资本的剩余索取权与资本收益的安排3.2.1 资本收益的决定与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主体地位3.2.2 资本收益安排的分析3.2.3 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的初步安排3.3 人力资本介入治理3.4 本章小结第4章 知识型企业及其人力资本界定的重新思考4.1 企业性质的重新认识──结合企业知识理论的思考4.1.1 企业知识理论与主流企业理论的比较分析4.1.2 对企业性质的重新认识4.2 知识型企业的界定4.2.1 知识型企业涵义4.2.2 知识型企业的分类4.2.3 知识型企业的特征4.3 知识型企业资本概念的重构4.3.1 传统资本的概念4.3.2 企业资本的广义化4.3.3 企业人力资本的内涵及其特征4.3.4 企业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概念分歧4.4 对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界定的重新思考4.4.1 智力资本及其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分析4.4.2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重新分类及其内涵的新界定4.5 本章小结第5章 企业制度的实际演变与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5.1 企业制度的实际演变5.1.1 古典企业制度5.1.2 现代公司制度5.1.3 知识型企业制度5.1.4 结论5.2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特征及其风险承担5.2.1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特征5.2.2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风险承担5.3 知识型企业中的企业所有权分享主体研究5.3.1 企业所有权分享“单一主体论”及评析5.3.2 企业所有权分享“多元主体论”及评析5.3.3 企业所有权分享主体“三元主体论”及评析5.3.4 知识型企业所有权分享主体新论──“两元主体论”5.4 知识型企业中的企业所有权安排5.4.1 知识型企业中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分析5.4.2 知识型企业中的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结论性总结5.5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的共同治理模式5.5.1 对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质疑5.5.2 人力资本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冲击5.5.3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的共同治理模式5.6 本章小结第6章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和定价模式研究6.1 人力资本价值基本理论6.1.1 人力资本价值观及其特点6.1.2 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前提6.2 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方法综述及评析6.2.1 对从投入角度计量人力资本价值方法的述评6.2.2 对从产出角度计量人力资本价值具体方法的述评6.2.3 对从产出角度计量人力资本价值方法的总体评价与深入分析6.3 人力资本价值计量与人力资本定价的关系分析6.3.1 人力资本价值难以计量6.3.2 人力资本定价不等同于人力资本价值计量6.3.3 人力资本定价是人力资本交易的产物6.4 人力资本的间接定价方法──基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6.4.1 人力资本的属性决定了需要对人力资本进行间接定价6.4.2 基于博弈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人力资本间接定价6.5 共同治理逻辑下人力资本间接定价模式──基于市场计量视野6.5.1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基本价值应由劳动力市场定价6.5.2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增值部分应由资本市场来计量6.6 计量人力资本的BLACK-SCHOLES期权模型辨析及其应用6.6.1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6.6.2 人力资本看跌期权模型及其应用6.6.3 人力资本看涨期权模型及其应用6.6.4 两种模型计量结果的关系6.7 基于看跌期权的人力资本定量研究6.7.1 人力资本内在价值的群体计量6.7.2 计量人力资本“实际价值”的期权模型模糊计量法6.7.3 人力资本价值的个体计量6.7.4 实例计量分析6.7.5 基于看跌期权的人力资本定价模式的修正6.8 本章小结第7章 知识型企业共同治理逻辑下的产权制度创新7.1 产权与所有权7.1.1 产权的定义7.1.2 产权与所有权的关系7.1.3 产权的基本性质7.2 人力资本产权分析7.2.1 人力资本产权的含义7.2.2 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7.2.3 人力资本产权的深入分析7.2.4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进一步分析7.3 知识型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7.3.1 知识型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必要性7.3.2 知识型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可行性7.4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化的实证分析7.4.1 有限合伙制基金:管理型人力资本产权契约化7.4.2 高新技术风险企业:技术型人力资本产权股份化7.4.3 管理型人力资本产权延迟股份化──股票期权制与期股制7.4.4 雇员持股计划(ESOP):普通人力资本产权间接股份化7.5 知识型企业产权制度创新7.5.1 知识型企业基于体现人力资本产权的产权制度安排7.5.2 知识型企业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公司治理结构理论模式7.5.3 建立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产权保护制度7.6 本章小结第8章 知识型企业共同治理逻辑下收益分配制度创新8.1 知识型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创新的基础及其原则8.1.1 企业的风险承担与报酬分配──理论基础8.1.2 现存的分配制度尚未考虑人力资本的产权地位──现实基础8.1.3 知识型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创新的原则8.2 人力资本有权取得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的权利8.2.1 人力资本的权益特征8.2.2 人力资本有权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8.2.3 人力资本逐步取得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权8.3 共同治理逻辑下的剩余收益观及剩余所取权的安排8.3.1 对共同治理逻辑下剩余收益的新思考8.3.2 剩余收益索取权安排的层次性8.4 共同治理逻辑下企业收益分配新模式的基本框架8.4.1 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主体8.4.2 企业分配的客体──企业收益及其评析8.4.3 企业收益分配的层次8.5 知识型企业共同治理逻辑下收益分配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8.6 本章小结第9章 知识型企业共同治理逻辑下的会计制度创新9.1 知识型企业的共同治理对传统会计的挑战和影响9.1.1 传统会计核算系统面临的总体挑战9.1.2 共同治理观对传统会计系统的具体影响9.2 知识型企业共同治理逻辑下会计的创新方向9.2.1 确立不确定性会计范式的发展方向9.2.2 建立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9.2.3 树立新型的会计信息产权观9.2.4 建立以新会计等式为基础纳入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体系9.3 共同治理逻辑下会计范式的创新思路与选择9.3.1 会计范式与会计模式9.3.2 “渐进式”创新思路9.3.3 “激进式”创新思路9.3.4 会计范式创新思路的选择9.4 共同治理逻辑下纳入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体系9.4.1 从会计学角度对“人力资本”的理解9.4.2 人力资本会计核算基点:人力资本价值运动9.4.3 共同治理逻辑下人力资本的会计处理9.4.4 应关注的与人力资本有关的其他核算问题9.4.5 会计报告:体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共同治理观9.5 纳入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案例分析9.5.1 案例背景9.5.2 会计计量及账务处理9.5.3 纳入人力资本的会计报表的应用9.6 本章小结第10章 结论、研究局限与展望10.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点10.2 研究局限10.3 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致谢参考文献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知识型企业论文; 人力资本论文; 剩余索取权论文; 共同治理论文; 制度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