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油田沙湾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

春风油田沙湾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石油地质学和储层沉积学等理论,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和岩心等资料,通过对春风油田沙湾组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和层序地层划分,建立春风油田沙湾组层序地层格架,进而探讨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展布特征和沉积相的分布规律,明确研究区的沉积演化模式,并对研究区沙湾组储层、盖层及储盖组合进行评价,从而指导油气勘探。研究区发育三种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向上变“深”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向上变“浅”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和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以前者为主。将研究区沙湾组分为七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两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主要为辫状河沉积,以砂岩、砂砾岩为主,夹薄层灰黑色、灰绿色泥岩,砂体百分含量高,是一套好的储集岩。MSC2发育辫状河扇,下部以泥岩夹薄砂层为主,上部主要为厚层砂岩。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上,以岩性资料为基础,综合利用地震、测井资料,对沙湾组不同砂组的物源进行综合分析、相标志的分析、单井相分析和测井相分析,结合砂体展布特征,进而明确了春风油田沙湾组不同砂组的沉积相类型。在此基础上,最终建立研究区沙湾组一段辫状河沉积模式和沙湾组二、三段辫状河扇沉积模式,揭示了研究区沙湾组沉积相演化规律。河道底部、河道沙坝与辫状平原构成辫状河沉积体系上向上变“深”的旋回层序。沙一段一、三砂组辫状河道砂体非常发育,连通性好。二砂组沉积期,河道主体向东南迁移,区内大部发育辫状平原。辫状河扇自上游向下分为近端亚相、中端亚相和远端亚相。沙湾组二砂组发育期,来自东北向的辫状河明显萎缩,西北向开始发育辫状河扇。沙湾组二段二、三砂组沉积期间,东北向物源已不发育,而西北向的辫状河扇沉积规模逐渐增大。至沙湾组三段,物源为北偏西,辫状河扇规模已占据春风油田的大部地区。基于实验室分析资料,认为研究区沙湾组储层成岩作用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孔隙结构以大孔中喉为主,物性特征主要受沉积相控制,并对储层、盖层类型和储盖组合进行评价分类。区内沙湾组发育两套较好储盖组合:沙一段一、二砂组在研究区西北部-中部形成一套区域性的发育较好的储盖组合;沙一段三砂组与沙二段一砂组在研究区中部形成另一套区域性的发育较好的储盖组合。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0.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0.2.1 研究内容
  • 0.2.2 技术路线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 0.3.2 沉积学的研究现状
  • 0.4 完成的工作量
  • 0.5 主要创新点
  • 1 地质背景
  • 1.1 区域油气构造背景
  • 1.2 区域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 1.3 区域地层特征
  • 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 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 2.2 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 2.2.1 地震资料的界面识别
  • 2.2.2 测井资料的界面识别
  • 2.2.3 岩心资料的界面识别
  • 2.2.4 最大湖泛面的识别
  • 2.3 沙湾组层序地层划分
  • 2.3.1 已有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2.3.2 本次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2.4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2.4.1 层序地层连井剖面的选择
  • 2.4.2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地层发育特征
  • 2.4.3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地层发育模式
  • 2.5 层序地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 3 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 3.1 沉积相的识别标志
  • 3.1.1 岩石学特征
  • 3.1.2 沉积构造特征
  • 3.1.3 测井相特征
  • 3.2 沉积物源分析
  • 3.2.1 沉积岩成熟度与物源分析
  • 3.2.2 沉积岩颜色指数与物源分析
  • 3.3 沉积相类型研究
  • 3.3.1 辫状河沉积相
  • 3.3.2 辫状河扇沉积
  • 3.3.3 单井相分析
  • 3.4 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 3.4.1 沉积相与砂体平面展布
  • 3.4.2 沉积相与砂体剖面展布
  • 3.5 沉积模式
  • 3.5.1 辫状河沉积模式
  • 3.5.2 辫状河扇沉积模式
  • 3.5.3 春风油田沙湾组沉积模式
  • 4 储层评价和盖层评价及储盖组合评价
  • 4.1 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阶段
  • 4.1.1 成岩作用类型
  • 4.1.2 成岩演化阶段
  • 4.2 储层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 4.2.1 储层物性特征
  • 4.2.2 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 4.2.3 孔隙度与渗透率平面分布
  • 4.2.4 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
  • 4.3 孔喉结构特征
  • 4.3.1 孔喉类型
  • 4.3.2 压汞参数与渗透率的关系
  • 4.3.3 孔喉结构分类
  • 4.4 储层综合评价
  • 4.4.1 参数评价标准的建立
  • 4.4.2 单井储层评价
  • 4.4.3 平面储层评价
  • 4.5 储层条件研究与储盖组合评价
  • 4.5.1 盖层条件研究
  • 4.5.2 储盖组合评价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春光油田沙湾组储层测录井综合解释评价方法[J]. 内江科技 2015(10)
    • [2].以沫若文化为魂,聚力沙湾组工[J]. 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2014(12)
    • [3].春光探区沙湾组稠油层“四性”关系研究[J]. 内江科技 2016(03)
    • [4].车排子地区北部春风油田沙湾组速度分析[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2(10)
    • [5].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沙湾组油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J]. 内江科技 2019(06)
    • [6].准噶尔盆地排601井区沙湾组一段储层特征研究[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4(13)
    • [7].车排子油田某井区块新近系沙湾组储层研究[J]. 科技与企业 2014(21)
    • [8].春风油田排602区块沙湾组储层特征研究[J]. 化工管理 2019(04)
    • [9].独山子背斜沙湾组油源对比分析及油气成藏模式探讨[J]. 新疆地质 2015(02)
    • [10].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层序地层[J]. 新疆石油地质 2008(01)
    • [11].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沙湾组油藏输导体系研究[J]. 高校地质学报 2016(02)
    • [12].断裂系统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沙湾组为例[J]. 石油物探 2011(04)
    • [13].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砂体识别效果[J]. 新疆地质 2009(03)
    • [14].春光油田新近系沙湾组一段Ⅱ砂组沉积微相研究[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8(04)
    • [15].川西南部沙湾组-峨眉山玄武岩井段井壁失稳机理分析及应对措施[J].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18(06)
    • [16].春风油田排601井区沙湾组一段沉积相研究[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9(02)
    • [17].基于岩石物理测试的沙湾组砂岩速度研究[J]. 油气地球物理 2019(04)
    • [18].春光探区沙湾组沉积体系与油气分布特征[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5(01)
    • [19].春风油田沙湾组储层特征及储集性能分析[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28)
    • [20].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储层与沉积相带关系研究[J]. 西部探矿工程 2014(09)
    • [21].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沙湾组二段油气成藏特征及其主控因素[J]. 现代地质 2013(05)
    • [22].安视宝三年战略规划出台[J]. 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 2012(18)
    • [23].不同物源体系沉积结合部砂体展布范围精细识别——以车排子凸起新近系沙湾组一段为例[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9(02)
    • [24].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油源探讨[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S2)
    • [25].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定量识别及对含油性影响——以准噶尔盆地车北地区新近系沙湾组为例[J]. 地质论评 2015(05)
    • [26].春光区块沙湾组二段地震相—沉积相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27].春风油田沙湾组有效厚度下限确定[J]. 内江科技 2019(03)
    • [28].准噶尔盆地春光区块沙湾组S1-2砂层组沉积相分析[J]. 石油化工应用 2013(08)
    • [29].薄夹层底水稠油油藏水窜原因分析——以春光油田古近系沙湾组Ⅱ1小层为例[J]. 化工设计通讯 2018(11)
    • [30].春光探区排10井区地震资料提高分辨率方法研究[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6(05)

    标签:;  ;  ;  ;  ;  

    春风油田沙湾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