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婴儿头部念珠菌病1例及病原菌的FCM和RAPD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荆方轶[1](2017)在《中药抗真菌方灌胃干预小鼠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中药抗真菌方有无抵御小鼠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的作用。2.观察中药抗真菌方对小鼠阴道局部TLR2、TLR4、IL-6、IL-10、IL-12表达的影响,为今后中医药防治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方法:1.运用文献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古医籍治疗带下病的文献,经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建立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软件平台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对药物进行频数、聚类、关联规则的研究。从中分析古医籍治疗带下病的用药规律,寻找中药抗真菌方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用药组方依据。2.将雌性BALB/c小鼠(8周龄)65只,体重20-25g,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中药组、模型组和空白组,中药组和模型组每组各30只,空白组5只。模型组小鼠从第1天开始予生理盐水灌胃,持续至实验结束,第4天皮下注射含有0.1mg戊酸雌二醇的溶液0.1 ml,之后每一周注射一次。在第7天,模型组小鼠阴道内接种菌悬液100μl(含有白念珠菌14053孢子量108个)。中药组小鼠从第1天开始予中药抗真菌方灌胃,持续至实验结束,在第4天皮下注射含有0.1mg戊酸雌二醇的溶液0.1 ml,之后每一周注射一次。在第7天,中药组小鼠阴道内接种菌悬液100μl(含有白念珠菌14053孢子量108个)。空白组小鼠从第1天开始予生理盐水灌胃,持续至实验结束,第4天皮下注射含有0.1mg戊酸雌二醇的溶液0.1 ml。3.在第8d、9d、10d、12d和14 d、21d(即感染白念珠菌后第1d、2d、3d、5d、7d、14d)中药组和模型组每组各随机选取5只小鼠,麻醉后处死,采集阴道灌洗液及阴道组织。空白组小鼠在第8d将5只小鼠全部麻醉后处死,采集阴道灌洗液及阴道组织。4.用0.1ml含100单位蛋白酶抑制剂(complete,EDTA free)的无菌PBS缓冲液进行阴道灌洗。取阴道灌洗液40μl,稀释10-1000倍后,取稀释液100μl于酵母膏葡萄糖氯霉素琼脂培养基上涂布,37℃下培养24h。观察平板上菌落生长情况,进行菌落计数。5.将阴道灌洗液稀释后,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阴道灌洗液中IL-6、IL-10、IL-12表达的变化。6.每只小鼠采集的阴道组织分为两部分,一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阴道组织中TLR2和TLR4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另一部分制作成蜡块标本,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鼠阴道组织中TLR2和TLR4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菌落计数:模型组小鼠阴道灌洗液中菌落形成单味(CFU)出现一过性升高,在感染后第3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维持在一个低水平状态。中药组小鼠阴道灌洗液中CFU在感染后前3天未出现明显增加,其数值保持在一个稳定范围内,随后CFU数值逐渐下降。中药组小鼠阴道灌洗液中CFU值明显低于模型组。在感染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时,两组小鼠阴道灌洗液中CF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中药组小鼠中,感染后第3d有1例转阴,感染后第7d有2例转阴。空白对照组小鼠阴道灌洗液培养未发现白念珠菌。2.RT-PCR和免疫组化:TLR2和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在模型组与中药组小鼠阴道组织中均有增加。模型组TLR2 mRNA表达增加后稳定在一个范围内,TLR4 mRNA表达出现一过性升高,在感染后第7天到达峰值,后开始下降。中药组TLR2 mRNA表达增加后也稳定在一个范围内,但是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模型组,在感染后第2-14天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TLR4 mRNA表达在感染后第3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同,但是TLR4 mRNA的增长幅度大于模型组,两组数值在感染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比较后发现TLR2和TLR4蛋白的表达与mRNA表达的变化趋势相同。模型组与中药组的TLR2蛋白数值在感染后第1-7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4蛋白数值在感染后第1天、第3-14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2和TLR4mRNA相对表达量与免疫组化结果呈正相关(P<0.05)。3.细胞因子:模型组与中药组小鼠阴道灌洗液中IL-6浓度较空白组均出现增长,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大。但是模型组与中药组小鼠阴道灌洗液的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IL-12浓度从感染后第3天开始明显增加,于感染后第7天出现下降。中药组IL-12浓度低于模型组,在感染后第3天出现一过性增加,后开始下降。在感染后第3天、第5天、第7天模型组与中药组小鼠阴道灌洗液中IL-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中药组小鼠阴道灌洗液中IL-10浓度较空白组均降低,下降后维持在稳定的较低水平范围内,在感染后第1天和第2天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2 mRNA相对表达量与阴道微环境中IL-10浓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1.中药抗真菌方有抵御小鼠阴道粘膜感染白念珠菌的作用,可以明显减少小鼠阴道中白念珠菌的数量。2.小鼠可以通过TLR2和TLR4调控阴道粘膜抵御白念珠菌的感染过程。小鼠阴道粘膜感染白念珠菌与阴道局部免疫IL-6、IL-10、IL-12失衡有关。3.中药抗真菌方通过TLR2和TLR4的信号通路干预念珠菌的感染。中药抗真菌方可能通过影响IL-10和IL-12的表达发生作用。4.TLR2信号通路的上调抑制IL-10的表达可能在小鼠阴道粘膜感染白念珠菌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高广程,崔羽立[2](2014)在《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例及文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和诊疗方法。方法对1例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行文献检索。结果患者男性,24岁。因右侧颈部出现浸润性斑块,表面密集增厚疣样痂2年。真菌检查:镜下见菌丝。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见大量淋巴样细胞、浆细胞浸润,并见多核巨细胞反应,呈炎性肉芽肿改变。给予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后,皮疹好转。结论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组织病理检查和真菌培养对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对本病有效,但易复发。
冉玉平[3](2011)在《伊曲康唑在中国临床应用16年回顾——广谱篇》文中认为伊曲康唑进入中国市场16年,对我们的医学真菌学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我国真菌学家和皮肤科临床医生对真菌病的流行病学、菌种分布研究,提高了对各种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的认识和诊治水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广大真菌病患者受益。
林元珠,朱敬先,万力[4](2008)在《儿童和老年人真菌感染的现状与对策》文中指出通过检索近10 a国内外期刊发表的资料包括以往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皮肤科报道的临床资料,复习、探讨国内外有关儿童和老年人真菌感染的概况和防治对策。结果发现儿童和老年人真菌感染有上升趋势。儿童浅部真菌病主要是皮肤念珠菌病和头癣,老年人浅部真菌病主要是手、足癣和甲癣;深部真菌病主要是念珠菌病,其他依次为隐球菌病、曲霉病、马尔尼菲青霉病、毛霉病等。由于深部真菌病诊断困难,目前主张对高危人群,应及早给予预防治疗和经验治疗,一旦确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药敏监测等确立具体治疗方案。
林元珠,朱敬先,高顺强,李秀丽,白逢彦,万力,高建国,张金艳,王文莉[5](2006)在《小儿罕见真菌感染的临床报道》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念珠菌病的新类型和新条件下小儿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致病菌。方法回顾性收集19752005年的临床资料44例,进行体外毛发感染试验、电镜观察、动物试验,流式细胞(FCM)、随机括增多态性DNA(RAPD)以及DNA基因序列检测等。结果①累计发现44例婴儿头部念珠菌病,其中病期长者可感染头发。②粉末毕赤酵母可致婴儿皮肤感染。③一种罕见的林生地霉可致脓癣样地霉病。结论我们发现的婴儿头部念珠菌病,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伴皮肤粉末毕赤酵母感染和罕见的林生地霉引起儿童脓癣样地霉病,均为文献率先报道,对防治和降低念珠菌病和其他酵母样真菌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有一定意义。
胡晓军,万力,林元珠[6](2004)在《婴儿头部念珠菌病1例及病原菌的FCM和RAPD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报告 1例婴儿头部念珠菌病 ,并对其病原菌进行流式细胞 (FCM )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方法 对患儿皮损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 ,真菌经芽管试验、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API 2 0CAUX系统鉴定 ;FCM方法测量真菌细胞的总DNA含量、细胞周期及增殖指数 (PI) ,RAPD分析其基因指纹图。并以一白念珠菌标准珠为对照。结果 本例和对照白念珠菌菌株稳定生长阶段细胞的总DNA含量相等 ,G0 /G1期及G2 M期细胞数相差较少 ,S期细胞数及增殖指数相差较多 ;两株白念珠菌的扩增条带数量和片段大小无差异。结论 婴儿头部念珠菌病其病原菌进入DNA合成期的细胞多 ,增殖活性高 ,发生了致病力的变化 ,但在致病过程中基因基本稳定。
林元珠,万力[7](2002)在《我国儿童真菌病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儿童皮肤的表皮菲薄,免疫功能尚未充分发育,防御力差,容易被真菌感染。据兰州医学院、武汉儿童医院、徐州儿童医院和中国医科院皮肤病研究所的调查[1],儿童真菌病分别占儿童皮肤病的 4.09%、5.46%、6.06%和 5.68%。其中最常见的是念珠菌病、头癣、体癣和孢子丝菌病等。儿童深部真菌病近年有明显增加趋势,现简要介绍如下。
林元珠[8](1996)在《我国儿童感染性皮肤病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儿童感染性皮肤病概况林元珠儿童,特别是新生儿、婴幼儿由于免疫功能不够完善,皮肤组织学上表皮和角质层菲薄,易受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及动物寄生虫等感染因子的侵袭。现就近10年来国内主要的儿童感染性皮肤病(未包括性传播疾病)的现状作一回顾性的概述。...
李彩霞,刘维达[9](2011)在《我国大陆近年儿童头癣流行情况的回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我国近年来头癣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对2000年1月~2010年11月发表的中文或英文有关我国头癣报道的文章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汇总文章50余篇,分析病例23 258例,其中男12 745例,女10513例,男女比例1.21∶1。按照临床分型,有临床类型资料的有7 684例,其中白癣5 506例,占71.16%,居首位。除新疆南部外,犬小孢子菌仍是头癣的主要致病菌(67.99%),其次为紫色毛癣菌(8.51%)和须癣毛癣菌(8.14%)。新疆南部以紫色毛癣菌为主(49.19%),其次为许兰毛癣菌和铁锈色小孢子菌(33.90%和12.60%)。结论我国头癣病原菌变迁缓慢,犬小孢子菌仍是我国主要致病菌,但是亲人性的紫色毛癣菌在东部比例较高,需进行长期监测。
舒岚[10](2011)在《高IgE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分子诊断》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高IgE综合征(Hyper-IgE syndrome,HIES)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主要表现为反复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感染,血清IgE和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高。根据遗传方式、临床表现和分子机制不同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高IgE综合征(AD-HIES)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高IgE综合征(AR-HIES)。已报道的病例AD-HIES居多,大多数为散发,患者表现为免疫系统、骨骼和结缔组织的异常。近年研究发现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突变是AD-HIES的病因,且该类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发育障碍,从而对胞外菌和真菌易感;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制定的评分系统,总分大于40可临床诊断HIES,在中国大陆,仅有极少数HIES病例报道。临床医生对本病诊断和治疗缺乏经验,常导致误诊误治。本文就2007年3月-2009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5例HIE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分子诊断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目的:1.探讨本组高IgE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2.分析本组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数量,为鉴别诊断,进一步基因诊断,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3. STAT3基因突变分析,对家庭成员进行遗传咨询。方法:1.用NIH评分系统分析5例高IgE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2.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高IgE综合征患儿外周血PBMC CD4+T细胞中Th17细胞数量。3.用RT-PCR及DNA-PCR直接测序法分析5例高IgE综合征患儿及家系成员STAT3基因。4.用DNA-PCR直接测序法分析50名健康儿童STAT3基因多态性。5.用T-A克隆方法分析1例患儿STAT3基因转录产物的多样性。结果:1.临床特征本组5例患儿,4男1女,起病年龄为生后3天到2岁不等,平均起病年龄6个月,4例以皮肤表现起病(2例以新生儿皮疹起病,2例以湿疹起病),1例以皮肤和内脏脓肿起病。5例患儿均有反复湿疹,肺炎,血清IgE异常增高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NIH评分分别为60、48、72、48、45。本组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化:例1的主要特点是反复金葡菌肺炎伴肺脓肿及肺大泡形成,后发展为气胸,威胁生命;例2主要表现为全身多处反复金葡菌“冷脓肿”和皮肤粘膜真菌感染;例3既有反复金葡菌肺炎、肺脓肿、肺大泡形成及致命性液气胸,也有皮肤粘膜真菌感染;例4的临床特征为反复顽固难治的湿疹和牙龈肿胀,没有发生反复金葡菌和真菌感染;例5以反复皮肤和内部器官脓肿、严重支气管扩张为主要表现。本组患儿均为散发病例,3例定期随访,目前一般情况尚可,1例未遵医嘱治疗及随访,2年后肺大泡复发需再次手术治疗,1例死亡。2.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7/CD4+T细胞数量分析检测3例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4+T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例1和2分别为0.03%和0.13%,相比于正常对照(0.69%)几乎缺如,而例4为0.53%,在正常范围内(n=18,0.598%±0.374%)。其余2例没有标本检测Th17细胞。3基因分析例1-3均有STAT3杂合的错义突变,包括1例新型突变(T620S),2例热点突变(V637M和R382Q)。分析例1的父亲和例2的父母没有发现与患儿相同位点的突变。例4和例5 STAT3编码区基因分析没有发现突变。结论:1.本组5例患儿NIH评分均>40,临床诊断为的HIES。HIES临床表现为以免疫系统为主的多系统异常,典型AD-HIES有少见的金葡菌感染表现(不易局限的肺大泡和皮肤“冷脓肿”),皮肤粘膜真菌感染。实验室检查以IgE和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高为主要特点,早期诊断的病例积极预防性治疗预后良好。2.本组3例典型AD-HIES患儿中多数有Th17细胞数量减少,因此,Th17细胞数量分析是AD-HIES重要的分子诊断依据。3.本组3例典型AD-HIES患儿中发现1例STAT3基因新型突变,2例热点突变,均为单个等位基因错义突变。4.本组资料提示:NIH评分>40分应高度怀疑HIES,但并非所有NIH评分>40分的HIES患者都有STAT3基因突变;NIH评分>40分,同时有Th17减少者多数有STAT3基因突变。
二、婴儿头部念珠菌病1例及病原菌的FCM和RAPD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婴儿头部念珠菌病1例及病原菌的FCM和RAPD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抗真菌方灌胃干预小鼠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现代文献综述 |
1.1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概述 |
1.1.1 发病原因 |
1.1.2 感染来源 |
1.1.3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 |
1.1.4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动物模型 |
1.2 宿主对念珠菌的防御机制 |
1.2.1 念珠菌感染 |
1.2.2 阴道局部屏障 |
1.2.3 体液免疫 |
1.2.4 细胞免疫 |
1.2.5 细胞介导的免疫 |
1.2.6 细胞因子 |
1.3 TLRs在宿主固有免疫防御中的作用 |
1.3.1 TLRs的结构 |
1.3.2 TLRs的信号通路 |
1.3.3 PARs在TLRs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
1.3.4 未来研究展望 |
第二章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中医方药证治规律分析 |
2.1 历代文献研究概况 |
2.1.1 病名源流 |
2.1.2 病因病机、辩证分型与治则治法 |
2.2 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内容 |
2.2.3 研究方法 |
2.2.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2.5 带下病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2.3 讨论 |
2.3.1 带下病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共同点 |
2.3.2 中药抗真菌方 |
2.3.3 中医治疗进展 |
2.3.4 动物实验目的 |
第三章 中药抗真菌方干预小鼠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的研究 |
3.1 中药抗真菌方对小鼠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的毒力影响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结果 |
3.1.4 讨论 |
3.1.5 小结 |
3.2 感染白念珠菌后小鼠阴道组织TLR2和TLR4的表达 |
3.2.1 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结果 |
3.2.4 讨论 |
3.2.5 小结 |
3.3 小鼠阴道灌洗液中炎症因子的变化 |
3.3.1 实验材料 |
3.3.2 方法 |
3.3.3 实验结果 |
3.3.4 讨论 |
3.3.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例及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
2 讨论 |
3 结论 |
(3)伊曲康唑在中国临床应用16年回顾——广谱篇(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真菌病菌种流行病学概况 |
2伊曲康唑在国人体内的药代动力研究和体外抑菌试验资料[6-11] |
3 伊曲康唑在中国治疗真菌感染的临床应用 |
3.1 常见真菌病 |
3.2 其他真菌感染 |
4 小 结 |
(4)儿童和老年人真菌感染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童浅部真菌病 |
1.1 发病概况 |
1.2 头癣的发病率与菌种变迁 |
1.3 念珠菌病 |
1.4 其他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深部真菌病 |
2 老年真菌病概况 |
2.1 老年浅部真菌病概况 |
2.2 老年深部真菌病 |
3 防治策略 |
3.1 预防措施 |
3.2 治疗策略 |
(5)小儿罕见真菌感染的临床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 论 |
(6)婴儿头部念珠菌病1例及病原菌的FCM和RAPD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实验菌株 |
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4 FCM检测 |
1.5 RAPD分析 |
2 结果 |
2.1 FCM检测结果 |
2.2 RAPD分析结果 |
3 讨论 |
(9)我国大陆近年儿童头癣流行情况的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
2 头癣临床类型和病原菌分析 |
3 讨 论 |
4 结 语 |
(10)高IgE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分子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高IgE 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分子诊断 |
第一部分 高IgE 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
前言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高IgE 综合征Th17 细胞分析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5 例高IgE 综合征的STAT3 基因分析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婴儿头部念珠菌病1例及病原菌的FCM和RAPD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抗真菌方灌胃干预小鼠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的实验研究[D]. 荆方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6)
- [2]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例及文献分析[J]. 高广程,崔羽立.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17)
- [3]伊曲康唑在中国临床应用16年回顾——广谱篇[J]. 冉玉平.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03)
- [4]儿童和老年人真菌感染的现状与对策[J]. 林元珠,朱敬先,万力.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8(05)
- [5]小儿罕见真菌感染的临床报道[J]. 林元珠,朱敬先,高顺强,李秀丽,白逢彦,万力,高建国,张金艳,王文莉.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6(02)
- [6]婴儿头部念珠菌病1例及病原菌的FCM和RAPD分析[J]. 胡晓军,万力,林元珠.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12)
- [7]我国儿童真菌病的回顾与展望[J]. 林元珠,万力. 河北医药, 2002(05)
- [8]我国儿童感染性皮肤病概况[J]. 林元珠.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6(06)
- [9]我国大陆近年儿童头癣流行情况的回顾分析[J]. 李彩霞,刘维达.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02)
- [10]高IgE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分子诊断[D]. 舒岚. 重庆医科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