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静张世武甘肃省民乐县六坝寄宿制小学734500
随着西部农村合班并校的逐步推进,农村寄宿制小学已逐渐成为西部农村地区一种主要的办学方式。农村寄宿制小学是农村城镇化水平不断推进、农村劳动人口不断流向发达城市、农村家长为孩子追求高质量的教育,以及国家为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和效益等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由上述因素引起的农村小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如教学点多而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各教学点教育资源的匮乏、学生上学不集中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家长为让自己孩子能够便利地接受良好的教育而转学城市学校等等。另外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更直接地体现出社会的和谐,它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方便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也为农村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爱的港湾。然而,这个爱的港湾并不平静,正日益凸显出一些问题,其中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缺失问题尤其显得突出和沉重。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现有寄宿制小学生约759万,学生寄宿后,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得不适应,但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的缺失与寄宿后给他们带来的其他“不适”相比,略显沉重,因为这关系到孩子们心灵的健康成长,进而关乎中国农村未来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在许多农村寄宿制小学中,存在很多小学生情感缺失的现象和事实。
1.孩子缺少家庭和亲情的关爱
家庭对于孩子个体成长而言极其重要,然而,很多寄宿生在校期间思念家人却无法与家人及时进行情感交流,寄宿后感觉内心孤独、寂寞。在学校开学初,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部分学生刚到学校还不能适应学校的寄宿生活,有哭泣的,有半夜逃跑的,甚至个别学生几天寄宿生活后坚决不到校上学者……没有了亲情的保护,弱小的孩子们会失去安全感,特别是那些比较孤僻和内向的小孩,这样将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还有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在学校因为缺乏父母的管束,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性,回到家后自然会在心理上疏远父母,造成可怕的亲情危机。
2.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运行和管理缺乏人文情怀的关爱。
寄宿制创办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寄宿制带来的问题却令人始料未及。就农村寄宿制小学自身的运行和管理而言,在许多方面,它加重了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缺失的程度。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数多且年龄小,自律性较差,学校为了避免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往往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看管学生”的低层次上。在寄宿生日常管理中,任课教师除负责学生上课和学习之外,还是学生的生活老师,负责学生课后的休息和照顾,学校的班额大,师资缺乏,教师的课业负担重,还要照顾学生的生活,极大地加重了老师的负担,也使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显得力不从心。这种情感的发展成了一种制度规定下的产物,毫无自主发展的空间。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缺失的对策研究
以上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缺失的表现和原因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家庭,另一方面是寄宿制学校。为了解决上述两个方面原因引起的情感缺失,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加强家庭与寄宿制小学的沟通和联系
作为寄宿制小学,要为家庭和孩子的沟通、交流和联系提供便利的条件和设施。学校应向寄宿生提供便利的使用电话的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在学生宿舍内安装电话,方便学生与家人的联系。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校根据实际动员学生家长办“校讯通”卡,方便学生与家长及时的沟通。我校老师通过“校讯通”平台,把学生平时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情感方面的表现通过短信方式发送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现状和情感变化。学校应建立定期的家访和家长会制度,安排一些必要的家长参与的活动。学校和学生遇到的一些困难、问题要及时与家长沟通解决,特别是与后进学生的家长要保持经常性的联系。班主任和生活教师要定期与家长交流,不但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还要熟悉每一个家庭,使学校、学生、家庭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作用,实现学校教育的家庭化。
2.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与联系
从家庭或父母的角度来讲:对孩子要有积极主动的亲情关照,并且亲情关怀的方式和手段要得当。家庭要对寄宿生的心理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关心,家长应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关注学生情绪和性格等方面的变化。家长可以改变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艺术,多学些教育知识,利用一切机会和各种形式,有效地将家庭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多了解、多交流、多沟通,这不但包括家长对孩子深层次的认识,也包括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要树立模范家长形象,展示言传身教的魅力,把学校的良好行为习惯延伸到家里,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一致。
3.学校要为寄宿制学生提供良好的情感发展环境
在营造绿色花园式校园的基础上,校园的一些景点要特意布置“家庭式”的景点,这样从局部到整体的育人环境都能表现家庭的内容、体现家庭的品味,让学生体味到家庭的温暖。所以山区寄宿制小学的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应具备一颗“母亲”般的心灵。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培训,使每位教师都具有“母亲”的本领和“爱心”,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上都要对孩子关怀备至,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像“母亲”、学校是“家庭”。
总之,只有我们的学校和家长提高了认识,寄宿制下的小学教育才能真正地、循序渐进地、健康地开展,我们的下一代才能身心健康地茁壮成长,将来真正地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