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近代金融业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而在金融业的现代化进程中,西北地区金融业一直发展缓慢,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影响金融业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制度因素。本文认为,制度构成的不完善与制度变迁中的“锁定”机制是制约西北地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理论上,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范畴入手,分析了制度的构成、变迁动因以及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锁定”机制的成因与作用方式。同时,本文将西北地区金融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不同时期,在对史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每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制度构成,从宏观制度构成对金融制度的要求与约束、以及微观上经济主体利益内在化对金融制度的需求两个方面,分析每一时期金融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对“锁定”机制的形成与作用做出验证。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提出了打破“锁定”机制的方式,以期对西北地区现代金融制度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前言一、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概述(一) 新制度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二) 制度与制度变迁(三) 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业近代化二、中国传统货币制度与旧式金融机构在封建经济体系的地位和作用(一) 中国传统的货币制度(二) 旧式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三) 旧式金融机构在传统封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三、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金融业的产生和发展(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巨大变化(二) 以上海为据点的外国银行在华设立及其活动(三) 中国近代本国银行业产生的背景及其初步发展(四) 西北地区近代金融业产生的历史背景四、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前西北地区近代金融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一) 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前的国内政治经济制度变迁与特点(二) 西北官营地方银行的建立和发展(三) 国家银行分支机构的触角伸向西北地区(四) 私营商业银行在西北地区的早期活动五、抗日战争时期西北近代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国内形势与国民政府金融制度变迁(二) 国家金融垄断势力向西北地区的渗透和影响的加强(三) 西北各省省银行体系的完善和扩大(四) 县银行的设立和推广(五) 农村信用合作机构的建立及其发放农贷的活动六、陕甘宁边区新民主主义金融业的产生与发展(一) 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经济制度创新——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二) 陕甘宁边区银行的成立(三) 陕甘宁边区银行的业务活动及其对边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七、结论(一) 西北地区银行业的发展与政府的财政需求相关联(二) 银行业发展的落后性与西北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互为表里(三) 抗战时期民国政府金融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促进了西北银行业的发展(四) 新民主主义银行制度是一种新兴的金融制度注释参考文献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制度论文; 制度变迁论文; 金融制度论文; 锁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