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修复重建紫霞宫

乐山修复重建紫霞宫

一、乐山恢复重建紫霞宫(论文文献综述)

卢哲[1](2020)在《清代秦腔传播研究》文中提出清代秦腔的传播具有广泛的人口基础和民间文化的土壤,但同时也有不利于长期传播的因素。陕甘晋一带可以视为秦腔的原生区,秦腔形成于明末是较为可靠的结论,其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但不限于陕西同州及其周边,即今陕西省东部大荔一带,这一带自然地理上位于华山以北,渭水、黄河沿岸,同蒲州(山西永济一带)联系密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梆子腔”的称谓,仅指一种声腔形式,并非独立、成熟的剧种,其与“西调”“秦声”等含义近似,或仅是“西调”“秦声”概念下的一个新生子集,而秦地“梆子腔”作为一种本土“乱弹”剧种引起士人的注意,则实际始自康熙中叶以后。故而,可将明末天启前后至清康熙初这段时间视作秦腔真正的形成时间,将康熙中叶视作秦腔的最早成熟时间。清代秦腔传播过程可以分作前期和后期两个时间段来考察,前期从康熙至嘉庆,以乾隆末嘉庆初为高峰,简称乾嘉秦腔,后期从道光至宣统,以同治、光绪时期为高峰,简称同光秦腔。乾嘉秦腔主要是沿水路和商路进行传播,北方以京师为中心,南方以扬州为中心,除演出中心外,秦腔传播多依靠伶人流动演出,范围甚广,以陕西为中心点,东抵山东,北抵直隶,南达江南、两广、江西、福建、浙江、四川、云贵等地,同时,虽未有直接文字证据,但秦腔也有极大可能性抵达过新疆,甚至可能传至爪哇;另外,乾嘉时期的“西秦腔”,应是江南一带对西北戏曲声腔的称谓,在清末也被视作甘肃秦腔的代名词,对其起源和具体形态,论者颇多,观点不一。本文从秦腔传播的角度,倾向认为“西秦腔”应是描述陕西、陇东以西地区秦腔的一种名词,旨在强调这类秦腔与陕西秦腔的内部差异,只不过此“西”字只是相对位置,或许也包括四川地区,但仅作猜想。同光秦腔的传播路线相对丰富,除了普通的商路、水路外,还有随人口流动产生的路线,其含义也并非仅指陕甘地区秦腔,而是包括了山西、直隶演变后的秦腔,大致可分山陕派和直隶派,北方仍以京师为中心,南方以上海为中心,其他地区,北抵黑龙江,东抵上海及周边南京、苏州一带,南抵广东,最西可能到达中亚,其中传播最广的区域仍是北方河南、河北、山东诸省,并与今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存在同源关系,但与今其他梆子剧种,则关系略疏远,多为陕甘梆子腔在传播过程中的存续或演变所致。在传播过程中,秦腔留下大量的演出记录,可在戏台文物、典籍中得到对应。另外,仅存可以确考的数百秦腔剧目,大体可归纳为24个母题,经过分析发现,有些母题的出现频率较高(如救助),而有些现代性母题则极少出现(如过失等),这既反映出民间审美的需要,又反映出秦腔剧本题材的单调性。

李文逸[2](2020)在《朱熹《武夷棹歌》的传播与接受》文中研究表明《武夷棹歌》是朱熹山水诗的名篇,其深刻隽永的哲理意味、谐婉流动的韵律和情景交融的意境获得众人赞赏和青睐,后世将之作为解读朱子义理的哲学文本,催生大量仿作和和作。自朱熹始,朱子门人及友人大量模仿创作,艺术水平总体不高,已呈现解读角度向山水游乐诗和讲道说理诗两重解读趋势。元人强调山水不应成为标志道学家道德审视与自律的哲学符号,淡化《武夷棹歌》“理”的意味与道学家的头巾气,聚焦九曲山水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由宋至元的朱熹门生陈普提出《武夷棹歌》纯为一条“进道次序”,将《武夷棹歌》作为解读朱熹哲学思想的门径指引,影响深远。尤其明清两朝及韩国,《武夷棹歌》作为经典文本的地位稳固,接受领域、范围和深度都不同程度进化,仿作和和作在阐道寓理时多伴随对朱熹的崇拜。《武夷棹歌》历来为文学家重视且选录多种选本中,于问世初期已流传至高丽,延续其作为经典文本的旺盛生命力,形成独特的“九曲文化现象”。不仅在诗体中,《武夷棹歌》还出现“跨体”传播,在古文、赋、词体、小说等文体广泛接受,形成“桑田海水”“泡沫风灯”等从原诗中提炼出并贯穿于《武夷棹歌》传播与接受过程的话语体系。更跨出“文本”范围,以音乐、书法、戏剧、石刻等多途径和方式“跨领域”传播。总之,《武夷棹歌》传播与接受是动态发展并系统连贯的过程,体现出其作为经典作品的过程性、时代性和变异性,反映出不同时代社会的审美心态和艺术价值观念的变化。

艾炬[3](2018)在《明清宗族演剧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传统社会,宗族是分布最广泛的社会组织,宗族关系是最主要的社会关系。明清时期是我国宗族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戏曲艺术高度繁荣时期。明中叶开始,宗族演剧活动逐步兴起,宗族与戏曲随即在多个层面产生了密切联系。对宗族演剧活动进行考察,不仅能很好地探究戏曲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影响,而且能够揭示宗族活动在推动戏曲繁荣发展方面的积极影响。本文以明清时期的宗族演剧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家谱、地方志、文人文集、戏曲碑刻等为主要文献来源,运用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戏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与分析考证。本文分八个章节,第一章在参考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宗族制度的演进历程和宗族演剧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描述,以便对宗族演剧活动有一个宏观认识;第二章对宗族演剧的观演场所作较为全面的考察,揭示出宗族演剧观演场所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第三章着重论述了宗族演剧的主要类型,展现了宗族演剧的丰富性和广泛性;第四章通过对部分戏曲大省的剧种剧目进行梳理,勾勒出宗族演剧的整体风貌及其在个别剧种演出方面的独特性;第五章论述了宗族演剧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探讨了宗族与戏曲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第六章通过对与戏曲演出有关的家法族规进行分析,阐述了明清家法族规对戏曲演出的多重影响;第七章通过对明清主要曲艺家族的戏曲活动进行梳理,论述了曲艺家族在传承发展戏曲艺术方面的重要贡献;第八章通过对明清几次大规模移民活动进行考述,探讨了宗族迁移对戏曲艺术传播的影响。通过梳理分析,我们对宗族演剧有这样一个清晰的认识:宗族演剧是乡村演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众日常生活行为规范有着巨大影响。一方面,宗族演剧活动以其广泛性、频繁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等特征,对戏曲艺术尤其是地方剧种剧目的繁荣与传播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戏曲艺术通过发挥祭祀、教化、娱乐、交流等社会功能,增强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促进了宗族文化发展。本文希冀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勾勒出宗族演剧的恢宏画卷,揭示出宗族与戏曲之间如影随形的难解之缘。宗族文化和戏曲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戏曲与宗族活动结合起来研究,戏曲艺术与宗族活动互为视角和对象,既拓展了研究的视域与空间,又有助于认识宗族活动与戏曲艺术发展之间的多重关系,进而发掘新的学术研究点。同时,通过对宗族与戏曲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探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对于整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伍德林[4](2016)在《宗教对中国古代战争的影响 ——以部分方志内兵武因素和宗教信仰之间关联的探讨为重点》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古代,统治者利用宗教,不仅是便于统治人民,也往往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以之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从而起到战争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作为政治继续的战争,同样也深受宗教的影响。如宗教在战争动员、组织武装起义、军人的战争心理、战争战略战术等诸多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法社会,这也就规定了中国的政治特色是人治色彩非常浓厚,这样的政治伦理也深深影响了战争观,在战争中,强调人的因素,因此对战争英雄——战神非常崇拜。早在原始社会,就通过祭祀等原始宗教手段来纪念战神,目的就培养良好的“武德”和“师贞”,逮至唐朝就形成定制,而道教以及佛教某些派别也建立起自己的战神,他们的初衷是维自己宗教的利益,但客观上也是社会上培养良好的“武德”和“师贞”的有益补充。显然,战神崇拜还深深影响了民间崇拜,而浸染了兵武成份的民间崇拜,同样也影响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民间宗教与战争的关系研究较多,其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民间宗教与农民起义直接相关;另一种把民间宗教结社描述成邪教。其实,民间宗教天然不具有反社会性,它们具有亚文化群体性质,只有社会动荡时,才具有暴力倾向。在宋儒的努力下,儒、佛、道教等在宋代完成了合一即形成理学,这种在哲学观点的统一,同样也深深的影响了军事哲学,即在战争观上,儒、佛、道都奉行神武不杀的战争观和“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命政权转移观,它们同儒学一道对维护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建设[5](2015)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健康评价与调控研究 ——以湖南崀山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瑰宝,具有独特性、典型性、高价值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不仅具有较大的社会、科学、环境价值,而且具有其他旅游资源所无法比拟的旅游价值。开展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健康评价与调控研究对促进其旅游可持续发展,充分实现各种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生态学、旅游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遵循“景观健康理论基础研究——景观健康评价——景观健康影响因素分析——景观健康预测——景观健康调控”的思路,从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健康的概念、特征、基础理论及标准出发,运用AHP、PSR模型、熵权—灰色关联法、指标体系法、DEMATEL法、RBF神经网络、情景分析法等模型和方法,以崀山为例,对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健康现状、影响因素、演变趋势及调控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1)系统分析了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健康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健康标准、系统组成、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世界自然遗产地游景观健康评价与调控的基本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容量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恢复生态学理论等。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健康的标准可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两类。借鉴人们对生态健康、土地安全以及其他景观健康标准的研究成果,将其划分为“很健康”、“健康”、“临界”、“不健康”、“病态”五个等级。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健康评价与调控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由信息系统、健康评价系统、健康预测系统、健康调控系统四个子系统组成。在实际操作中遵循“信息收集→健康评价→健康分析→健康预测→健康调控”的基本流程。(2)系统分析了崀山旅游景观区位、面积、自然环境现状,社会经济文化概况,旅游发展历程,以及良山旅游景观的特征。崀山丹霞地貌特色明显,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崀山区系植物生态系统独特,文化内涵丰富。(3)从专家和旅游者体验的角度对良山旅游景观健康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崀山旅游景观整体健康指数为0.685,处于“临界”状态。五个子系统中,“生态环境”子系统处于“健康”状态;“旅游吸引力”、“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社会影响”子系统处于“临界”状态。专家和旅游者对崀山旅游景观整体健康等级的评价结果相同,在绝大多数具体指标的评分值方面,差异也不大。但由于知识结构、评价角度的不同,专家和旅游者在对崀山旅游景观“植被覆盖情况”、“景观多样性”、“娱乐设施”、“服务技能”等具体指标进行评价时,出现了较大的差异。(4)基于PSR模型框架,从压力、状态、响应三方面选取23个指标,构建崀山旅游景观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崀山旅游景观实际和相关行业标准制定各评价指标的健康理想值,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熵权法——灰色关联法对2001年至2013年期间崀山旅游景观健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1-2013年,崀山旅游景观整体健康指数呈逐渐上升的态势,健康水平从“不健康”等级上升到“临界”等级,2013年的健康等级与耦合专家和旅游者意见的评价结果相同。但上升幅度还比较有限,离“健康”等级还有一定差距,旅游景观功能,尤其是社会经济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各子系统健康方面,压力系统健康指数呈波动下降态势,健康水平由“健康”等级下降到“临界”等级;状态系统健康指数呈上升态势,整体上仍处于“不健康”状态,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响应系统健康指数呈迅速上升态势,健康等级由“病态”上升至“临界”状态,健康状况持续好转。从空间格局来看,2013年良山旅游景观各景区整体健康基本呈四周较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四周的八角寨、辣椒峰、夫夷江、紫霞峒以及天一巷景区整体健康处于“临界”状态,位于中间的天生桥景区整体健康还处于“不健康”状态。(5)借助Matlab、SPSS软件,运用DEMATEL方法对崀山旅游景观健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原因度来看,崀山旅游景观影响因素的原因因素有自然灾害、旅游服务、景观多样性、规划执行、景观特色、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执法、景观知名度等因素;结果因素有环境污染、旅游设施、森林覆盖、人口密度、环境执法、游客接待数量、旅游收入、旅游营销等因素。从中心度来看,影响崀山旅游景观健康的主要因素有旅游收入、游客接待数量、经济发展水平、景观多样性、规划执行、森林覆盖、景观特色、人口密度、旅游营销等因素。(6)在对崀山旅游景观健康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RBF),基于Matlab7.10.0应用软件编写程序,对2014-2020年崀山旅游景观健康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RBF模型有较高的模拟精度,能较好地拟合2014-2020年崀山旅游景观健康演变趋势。②从总体上来看,2014-2020年,崀山旅游景观整体健康呈上升趋势,少数年份会出现一定波动。到2020年,崀山旅游景观整体健康指数将会达到0.6556,健康等级仍处于“临界”状态。③从各子系统来看,2014-2020年崀山旅游景观压力系统健康指数整体将呈波动下降态势,旅游景观压力明显增大,到2020年,压力系统健康指数仅为0.6136,虽然仍处于临界状态,但是距不健康状态较近,跌入不健康状态的可能增大;状态系统健康指数呈上升的趋势,到2020年状态系统的健康指数将会达到0.6396,但仍处于临界状态,与各界对崀山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响应系统健康指数呈持续稳步上升趋势,到2020年,健康指数将会达到0.7268,健康状态将会发生质的改变,从“临界”状态上升到“健康”状态。(7)基于情景分析法,设置人口调控、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发展提升、统筹协调四个情景对良山旅游景观健康调控问题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统筹协调情景下,到2020年,崀山旅游景观整体健康才会产生质的飞跃,由原来的“临界”状态上升到“健康”状态,同时旅游景观压力系统健康指数仍保持在0.65以上,能够有效实现近期旅游景观健康调控目标。表明崀山旅游景观健康调控需要统筹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8)从调控框架、调控原则、调控措施等方面对良山旅游景观健康调控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崀山旅游景观健康的有效调控与管理提供参考。

先锡文[6](2014)在《挖掘佛、道教文化资源 促进“文旅”经济发展》文中认为文化旅游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辐射面广,是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将为乐山市借势发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佛、道教文化是乐山市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应充分挖掘佛、道教文化资源,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刘燕[7](2013)在《湖南崀山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发展对策》文中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环保和可持续的旅游方式,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谋富当地社区,是现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也是当前旅游研究的热点。被誉为“丹霞之魂、国之瑰宝”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湖南崀山,2010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红盆丹霞地貌景观,集“雄、奇、险、秀、幽、旷、野”于一体,极具观赏价值,是市民亲近自然、休闲旅游的好场所,开发前景广阔。作为大湘西武陵山区的战略新支点,发展崀山生态旅游,对促进区域生态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提升全省旅游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促进良山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法、比较分析法、SWOT分析法以及定性与定量分析、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分析了崀山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科学评价了崀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和旅游市场,并针对崀山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旅游品牌形象定位不明、开发资金短缺、旅游要素不全、管理体制不顺、景区保护难度较大等问题,秉承“资源保护、提高效益”的理念,初步构建了崀山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建设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崀山生态旅游开发的战略取向和对策建议,从而为崀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这对于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促进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带动地方产业发展,使之在获得更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意义。

周企旭[8](2004)在《戏曲诸腔的入川与流变》文中认为 一四川戏曲史链的断裂与衔接四川历史上,曾经历过两次长约半个世纪的浩劫:南宋末至元十九年(1237—1282),蒙军跃马人川践踏,四川已超过唐代的发达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已有600多万的人口锐减至约60万。明崇祯五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32—1680),清军挥戈入川征讨,农民起义军、地主武装、明军、清军相互间又接连不断地发生了近半个世纪的混战。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大规模混战,使历来被视为中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天府沃土"尸横遍野、灾害连年、庐舍成墟、田地

周企旭[9](2004)在《戏曲诸腔的入川与流变》文中研究指明 一四川戏曲史链的断裂与衔接四川历史上,曾经历过两次长约半个世纪的浩劫:南宋末至元十九年(1237—1282),蒙军跃马人川践踏,四川已超过唐代的发达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已有600多万的人口锐减至约60万。明崇祯五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32—1680),清军挥戈入川征讨,农民起义军、地主武装、明军、清军相互间又接连不断地发生了近半个世纪的混战。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大规模混战,使历来被视为中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天府沃土"尸横遍野、灾害连年、庐舍成墟、田地

田根胜[10](2003)在《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文中提出本课题主要从承传与开拓的宏观视角,对近代戏剧文化的转型作连续性和统一性考察,旨在揭示近代戏剧发生的背景、新变的特征、理论观念、创作规律及舞台实践,从而,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给近代戏剧以实事求是的定位。 全文从“表演与风格”、“编剧与创作”、“理论与观念”三个方面九个部分进行论述: 引论:近代戏剧的生成及特征。在密切联系生成近代戏剧的政治、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同时,在中国近代文化的大背景下,揭示其多方面的特征和贡献。 第一章:戏剧表演风格与审美观念的近代变革。道咸及同光年间,京都剧坛以程长庚为首的前后“三杰”次第崛起,使乾嘉以来以旦角为主要行当、以家庭小戏为主要剧目的乱弹,和以优雅婉丽之声为主要风格的昆曲折子戏日益为人们所不满。以老生为主要行当、以历史大戏为主要剧目、以“喊似雷”之“黄腔”为主要风格的皮黄剧种应运而生并日臻成熟。讲求气势、展露时代心声的表演风格和欣赏观念迅速成为主流。 第二章:延续与变迁:京派与海派。京剧传入上海以后,从经营方式到艺术风格都发生深刻变化。从京剧传入到19世纪末,京、徽、梆子同台竞演、融合汇通,形成南派京剧;20世纪初前后,上海的京剧界人士开始比较自觉地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艺术风格,明确提出京剧改良的要求,积极介入和参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海派京剧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渐由附庸而蔚为大国,与“京朝派”分庭抗礼,形成独具魅力的海派艺术。 第三章:传统剧目的新变。本章从近代京剧剧目之来源的宏观角度,着力探讨近代戏剧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在融会贯通过程中的开拓创新。其新变特征不仅表现在历史题材的大量发展上,而且更表现在以艺人为中心的编剧体制的形成,以舞台演出为主体剧本型态的确立,以及经过一大批杰出艺人的整理加工与艺术创造,演出“文本”趋于成熟和定型。 第四章:艺人新编历史剧的风行。本章主要探讨艺人历史剧源流及其主题倾向:大众价值观念与艺人历史剧创作;大众审美价值与艺人历史剧创作;类型化倾向在艺人历史剧创作中的极端发展。 第五章:近代时事剧创作的繁盛。鸦片战争以后,内乱外患,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继承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直面社会现实,时事剧在沉寂了一百多年以后,又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再度崛起,风行剧坛。近代前期的时事剧作品,大都体现出封建正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评判标准,且多触及“内乱”,涉及“外患”的作品不多,这与后期时事剧更多地关注“外患”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另一方面,前期时事剧大多局限于传奇杂剧等文人案头剧,后期则包括传奇杂剧、时装京剧、文明新剧等。 第六章:戏曲理论家视野中的近代戏剧观念。处在新旧、中西文化交流的关口,近代戏曲理论家立足传统,以全新的视角,对“戏曲”、“悲剧”、“意境论”、“骈史观”等极具戏曲范畴论性质的戏剧观念进行阐释。 第七章:高台教化、新民救亡与戏剧改良。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深重的民族危机,一大批社会革新家倡言戏剧的教化作用,提出戏剧改良主张,在社会思想、审美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推动近代戏剧观念的更新。 第八章:舞台实践观念的开拓与更新。近代戏剧舞台性因素的加强,推动了戏剧表演理论与观念的突破和更新。吴梅推重“场上之曲”,并标举“声歌之道”;齐如山总结“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为中国戏曲原理;汪笑侬把戏剧改良行之于舞台实践;新剧理论家倡言新剧改良。 余论:近代戏剧的地位与影响。

二、乐山恢复重建紫霞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乐山恢复重建紫霞宫(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秦腔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的核心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主要方法
    四、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原生区秦腔的演变
    第一节 传播区域的划分及其问题
    第二节 明末清初原生区秦腔概况
        一、明清秦腔起源的基本推断
        二、清初陕、甘、晋秦腔的演变
    第三节 乾嘉时期原生区秦腔发展
        一、前期
        二、中期
        三、后期
    第四节 清中后期原生区秦腔
        一、道光与咸丰年间
        二、同治与光绪年间
第二章 演出中心的传播
    第一节 清前期秦腔在北京的传播
        一、康雍时秦腔及西北乐舞的流传
        二、乾隆时京师秦腔演出
        三、乾嘉交替时期京师秦腔概况
    第二节 清前期秦腔在扬州的传播
        一、概况
        二、“秦腔”与扬州“梆子腔”辨异
    第三节 清后期秦腔在北京的传播
        一、道光时期
        二、咸丰至同治时期
        三、光绪时期
    第四节 清后期秦腔在上海的传播
        一、上海秦腔演出概况
        二、上海秦腔演出的剧目特点
    第五节 同光秦腔再兴状况总结
        一、各传播要素总结
        二、争议问题讨论
        三、历史变革中的兴衰
第三章 其他地域的传播
    第一节 内地北方省的传播
        一、直隶
        二、天津
        三、河南
        四、山东
    第二节 内地南方省的传播
        一、南方中部诸省
        二、南方西部诸省
        三、南方东部诸省
    第三节 边疆藩部及其他地区
        一、新疆地区
        二、青藏地区
        三、其他地区
第四章 艺人:重要传播者
    第一节 乾嘉着述中的秦腔艺人
        一、《秦云撷英小谱》
        二、《燕兰小谱》
        三、《日下看花记》
        四、《听春新咏》之“西部”
    第二节 同光着述中的梆子艺人
        一、《梨园声价录》
        二、《粉墨丛谈》与“山陕十二旦”
        三、《群儿赞》与《陇上优伶志》
    第三节 清后期秦腔班社初探
        一、原生区秦腔班社
        二、同光京师秦腔戏班
        三、京师秦腔班社管理
第五章 剧目:传播的内容
    第一节 本章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剧目来源说明
        二、研究方法说明
    第二节 秦腔母题模块概述
        一、清代秦腔所涉母题模块
        二、未统计的经典母题模块
    第三节 所录秦腔剧目综述
        一、本文所录剧目概况
        二、秦腔母题均值分析
        三、剧目流传地域分析
第六章 传播文化分析
    第一节 语言文化与秦腔传播
        一、“秦声”辨析
        二、“西调”和“西曲”
        三、其他西北乐舞称谓
        四、作为方言的称谓
    第二节 民间观演方式与秦腔传播
        一、山陕会馆演剧
        二、民间祭祀演剧
        三、北方关帝庙演剧
    第三节 舆论环境与秦腔传播
        一、舆论环境“负反馈”分析
        二、舆论环境的积极转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清代秦腔剧目母题分类
    二、清代秦腔演出相关戏台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2)朱熹《武夷棹歌》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武夷棹歌》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选本及评论
    第二节 和作及体例模仿
    第三节 其他模仿创作
第二章 《武夷棹歌》在元代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选本及评论
    第二节 和作及体例模仿
    第三节 其他模仿创作
第三章 《武夷棹歌》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选本及评论
    第二节 和作及体例模仿
    第三节 其他模仿创作
第四章 《武夷棹歌》在清代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选本及评论
    第二节 和作及体例模仿
    第三节 其他模仿创作
第五章 《武夷棹歌》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仿作、和作及评论
    第二节 “跨领域”传播与接受
第六章 《武夷棹歌》的价值定位
    第一节 《武夷棹歌》传播与接受的特点
    第二节 《武夷棹歌》对棹歌体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武夷棹歌》在朱熹山水诗中的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明清宗族演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范围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文献及方法
    六、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宗族制度及宗族演剧概述
    第一节 宗族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氏族公社时期的父家长制家族
        二、商周时期的宗法宗族制
        三、魏晋隋唐时期的士族宗族制
        四、宋元时期的官僚宗族制
        五、明清时期的绅衿宗族制
    第二节 宗族演剧的发展历程
        一、宋金时期:宗族演剧的兴起
        二、明清时期:宗族演剧的繁盛
        三、清末民国:宗族演剧的衰落
    小结
第二章 明清宗族演剧的观演场所
    第一节 宗祠剧场——宗族演剧的主要场所
        一、宗祠剧场的选址
        二、宗祠剧场的形制
        三、宗祠剧场的分布
        四、宗祠剧场楹联及题记
    第二节 其他剧场——宗族演剧的辅助场所
        一、神庙剧场中的宗族演剧
        二、会馆剧场中的宗族演剧
        三、私宅酒楼中的宗族演剧
        四、临时剧场中的宗族演剧
    第三节 南北宗祠剧场举隅
        一、安徽的宗祠剧场
        二、江西的宗祠剧场
        三、福建的宗祠剧场
        四、浙江的宗祠剧场
        五、山西的宗祠剧场
    小结
第三章 明清宗族演剧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 宗族神灵祭祀演剧
        一、宗族内神祭祀演剧
        二、宗族外神祭祀演剧
    第二节 宗族建祠修谱演剧
        一、建祠演剧
        二、修谱演剧
    第三节 宗族个体生活演剧
        一、添丁、婚礼、寿诞演剧
        二、丧礼、葬礼、入祀演剧
        三、科举及第、加官进爵演剧
        四、宴请、聚会等礼宾演剧
    小结
第四章 明清宗族演剧的剧种剧目
    第一节 明清安徽地区主要剧种剧目
        一、明代安徽的戏曲演出活动
        二、清代安徽的戏曲演出活动
        三、安徽宗族与傩戏演出活动
    第二节 明清福建地区主要剧种剧目
        一、明代福建的戏曲演出活动
        二、清代福建的戏曲演出活动
        三、福建宗族与四平戏演出活动
    第三节 明清江西地区主要剧种剧目
        一、明代江西的戏曲演出活动
        二、清代江西的戏曲演出活动
        三、江西宗族与目连戏演出活动
    第四节 明清山西地区主要剧种剧目
        一、明代山西的戏曲演出活动
        二、清代山西的戏曲演出活动
        三、山西宗族与赛戏演出活动
    小结
第五章 明清宗族演剧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宗族演剧的祭祀功能
        一、寄托慎终追远的哀思
        二、满足神灵护佑的心理
    第二节 宗族演剧的教化功能
        一、宣扬封建统治思想
        二、宣扬宗法伦理思想
        三、传承弘扬家族文化
    第三节 宗族演剧的娱乐功能
        一、营造节日狂欢气氛
        二、丰富族人精神生活
    第四节 宗族演剧的交际功能
        一、促进宗族内部交际
        二、促进宗族对外交际
    小结
第六章 明清家法族规与戏曲演出
    第一节 明清家法族规中的戏曲演出禁忌
        一、演出禁忌的主要内容
        二、演出禁忌的原因分析
        三、演出禁忌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明清家法族规中的禁约申告演剧
        一、宗祠墓地保护禁约演剧
        二、山林树木保护禁约演剧
        三、水利庄稼保护禁约演剧
    第三节 明清家法族规中对违禁者的罚戏
        一、罚戏的主要事由
        二、罚戏的社会影响
    小结
第七章 明清曲艺家族与戏曲传承
    第一节 明清吴江沈氏家族的戏曲活动
        一、沈氏家族的戏曲创作
        二、沈氏家族的曲坛影响
    第二节 明清吴中叶氏家族的戏曲活动
        一、叶氏家族的戏曲创作
        二、叶氏家族的曲坛影响
    第三节 明清吴江顾氏家族的戏曲活动
        一、顾氏家族的戏曲创作
        二、顾氏家族的曲坛影响
    第四节 明清嘉兴卜氏家族的戏曲活动
        一、卜氏家族的戏曲创作
        二、卜氏家族的曲坛影响
    第五节 特殊曲艺家族——山西乐户
        一、明清山西乐户发展概况
        二、山西乐户的作用与价值
    小结
第八章 明清宗族迁徙与戏曲传播
    第一节 明清山西移民与戏曲艺术的传播
        一、明代“大槐树”移民
        二、清代“走西口”之风
        三、明清晋商的经商之路
        四、山西移民对戏曲艺术的影响
    第二节 明清川陕移民与戏曲艺术的传播
        一、明清“湖广填四川”移民
        二、明清“湖广填陕南”移民
        三、川陕移民对戏曲艺术的影响
    第三节 明清海外移民与戏曲艺术的传播
        一、明清时期的台湾移民
        二、明清时期的南洋移民
        三、海外移民对戏曲艺术的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宗族演剧相关名词概念辑录
附录2 :中国部分古祠堂戏台一览表
附录3 :中国各省代表性剧种剧目一览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宗教对中国古代战争的影响 ——以部分方志内兵武因素和宗教信仰之间关联的探讨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学术史回顾与概念界定
    一、前言
    二、学术史回顾
    三、有关的一些概念界定
第一章 宗教视域中的战神
    第一节 原始宗教视域的战神
        一、神话战神蚩尤
        二、从武圣姜太公到关公
        三、对马援、邓艾的祭祀
    第二节 佛教视域中的战神
        一、智顗与关羽
        二、不空与毗沙门天王
    第三节 道教视域中的战神
第二章 部分方志兵武因素作用于信仰的探讨
    第一节 部分方志中的兵武成份及小结
        一、光绪《顺天府志》卷 5《坛庙》卷 23、24《祠祀》
        二、光绪《保定府志》卷 36、37《坛庙》
        三、光绪《承德府志》卷 14《坛庙》
        四、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 34《祀典》
        五、乾隆《正定府志》卷 8《坛庙》
        六、咸丰《大名府志》卷 6《秩祀》
        七、道光《济南府志》卷 18《祠祀》
        八、乾隆《兖州府志》卷 27《祠祀志》
        九、咸丰《青州府志》卷 26《营建考?坛庙》
        十、乾隆《太原府志》卷 19《祀典》
        十一、乾隆《汾州府志》卷 24《祠庙》
        十二、乾隆《大同府志》卷 6《祠祀》
        十三、雍正《朔平府志》卷 4《建置志?祠祀》
        十四、康熙《开封府志》卷 18《祠庙》
        十五、乾隆《归德府志》卷 28、29《祀典略》
        十六、同治《河南府志》卷 28《祠祀志》
        十七、嘉庆《南阳府志》卷 2《建置志?祠祀》
        十八、嘉庆《汝宁府志》卷 10《坛庙》
        十九、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卷 13《祠庙》
        二十、嘉庆《松江府志》卷 17、18《建置志·坛庙》
        二十一、乾隆《镇江府志》卷 17《秩坛、庙祠》
        二十二、乾隆《淮安府志》卷 26《坛庙》
        二十三、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 25、26《祠祀》
        二十四、《全本徐州府志》卷 14《祠祀考》
        二十五、道光《徽州府志》卷 3《营建志?坛庙》
        二十六、乾隆《太平府志》卷 9《祀典志》
        二十七、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 18《祠祀志上》
        二十八、乾隆《颍州府志》卷 2《建置志?坛壝、祠庙》
        二十九、乾隆《南昌府志》卷20至 22《祠祀?坛庙》
        三十、同治《饶州府志》卷 4《建置志?坛庙》
        三十一、同治《广信府志》卷 2《建置?坛庙》
        三十二、同治《南康府志》卷 7《坛壝祠庙》
        三十三、同治《临江府志》卷 6《建置志?坛庙》
        三十四、光绪《吉安府志》卷 8《坛庙祀》
        三十五、同治《赣州府志》卷11至 15《祠庙》
        三十六、乾隆《福州府》志卷 14、15《坛庙》
        三十七、乾隆《泉州府志》卷 16《坛庙寺观》
        三十八、乾隆《延平府志》卷 12《坛庙》卷 13《祠墓》
        三十九、光绪《重纂邵武府志》卷 11《典礼》
        四十、乾隆《福宁府志》卷 34《杂志?坛庙》
        四十一、乾隆《重修台湾府志》卷 9《祀典(祠祀附)》
        四十二、光绪《杭州府志》卷9至 13《祠祀》
        四十三、光绪《嘉兴府志》卷 10、11《坛庙》
        四十四、同治《湖州府志》卷 40《祀典》
        四十五、乾隆《宁波府志》卷 10《坛庙》
        四十六、乾隆《绍兴府志》卷 36、37《祠祀》
        四十七、光绪《严州府志》卷 8《秩祀》
        四十八、乾隆《温州府志》卷 9《祠祀》
        四十九、光绪《处州府志》卷 8《祠祀志》
        五十、光绪《襄阳府志》卷 7《建置志?祠祀》
        五十一、光绪《黄州府志》卷 5《建置志?坛庙》
        五十二、乾隆《荆州府志》卷 7《坛庙》
        五十三、乾隆《长沙府志》卷 15《祀典》
        五十四、乾隆《衡州府志》卷 17《坛祠》
        五十五、嘉庆《常德府志》卷 12《秩祀考》
        五十六、乾隆《西安府志》卷60至 62《祠宇》
        五十七、嘉庆《汉中府志》卷 14《祀典》
        五十八、嘉庆《延安府志》卷 36《祠祀》
        五十九、道光《兰州府志》卷 4《祠祀志》
        六十、乾隆《宁夏府志》卷 6《建置?坛庙》
        六十一、乾隆《西宁府新志》卷 14《祠祀志?祠庙》
        六十二、光绪《叙州府志》卷 10、11《坛庙》
        六十三、道光《重庆府志》卷 2《祠祀志·庙坛》
        六十四、道光《夔州府志》卷 18《祠庙志》
        六十五、同治《嘉定府志》卷 12《营建置?坛庙》
        六十六、光绪《广州府志》卷 67《建置略四·坛庙》
        六十七、同治《韶州府志》卷 19《建置略?坛庙》
        六十八、光绪《惠州府志》卷 12《坛庙》
        六十九、光绪《潮州府志》卷 25《祀典》
        七十、光绪《高州府志》卷 9《建置二?坛庙》
        七十一、嘉庆《雷州府志》卷 8《坛庙志》
        七十二、道光《琼州府志》卷 8《建置志四?坛庙》
        七十三、嘉庆《广西通志》卷 141《坛庙?桂林府》
        七十四、同治《梧州府志》卷 7《建置志?坛庙》
        七十五、嘉庆《广西通志》卷 144《坛庙?南宁府》
        七十六、康熙《云南府志》卷 16《祀典志》
        七十七、乾隆《大理府志》卷 17《祠祀》
        七十八、光绪《永昌府志》卷 25、26《典祀、俗祀》
        七十九、道光《贵阳府志》卷 41《略二?祠祀第三》
        八十、道光《铜仁府志》卷 3《营建?坛庙》
        八十一、道光《遵义府志》卷 8《坛庙》
    第二节 简论部分方志内兵武祠庙对战争的影响兼析其它方面的作用
        一、方志作者视域中的祠庙
        二、兵武祠庙分布和迁徙特点
        三、兵武祠庙的功能和意义
        四、兵武祠庙对战争的影响
第三章 宗教与政权割据
    第一节 天师道与巴蜀割据
    第二节 蒋子文信仰与南朝割据
第四章 宗教在战争中的运用
    第一节 起事或战争动员
        一、三代战争中利用天神祖神
        二、利用谶纬
        三、利用道教
        四、利用佛教
    第二节 宗教在武装起义时的组织作用
    第三节 祖先崇拜在心理战中的运用
    第四节 卜筮与战争
        一、卜筮对和战决策影响
        二、卜筮在战争中的运用
    第五节 星占
    第六节 历代的僧兵
    第七节 宗教对战术的影响
        一、利用宗教出奇制胜
        二、限制宗教获得胜利
        三、迷信宗教导致战争失败
    第八节 中国古代“随军牧师”
        一、安抚亡灵和战场善后的处理
        二、避免战争的消极后果,对统治者本人的劝诫作用
        三、宗教人士参与军政决策和佐治安民
第五章 军礼中的宗教成份
    第一节 征战之礼
        一、出师祭祀
        二、誓师
        三、以鬼神名义下的军中刑赏
        四、祭告天地祖宗为先的凯旋仪式
        五、饮至与论功行赏
        六、师不功
    第二节 假威于神的拜将之礼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健康评价与调控研究 ——以湖南崀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蓬勃发展
        1.1.2 理论背景——旅游景观健康研究是旅游研究的前沿课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研究
        1.3.2 旅游景观研究
        1.3.3 景观健康研究
        1.3.4 崀山研究
        1.3.5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价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技术路线
2 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健康评价及调控的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世界自然遗产概念
        2.1.2 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概念
        2.1.3 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健康概念
    2.2 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健康评价及调控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系统论
        2.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4 旅游容量理论
        2.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6 恢复生态学理论
    2.3 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健康标准
        2.3.1 定性标准
        2.3.2 定量标准
    2.4 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健康评价与调控的系统组成及过程
        2.4.1 系统组成分析
        2.4.2 评价与调控过程
    2.5 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健康评价与调控的方法
        2.5.1 评价方法
        2.5.2 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方法
        2.5.3 调控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崀山概况及旅游景观特征
    3.1 选择崀山作为案例区域的依据
    3.2 崀山概况
        3.2.1 崀山区位
        3.2.2 崀山旅游景观分区
        3.2.3 崀山旅游景观自然环境概况
        3.2.4 崀山社会经济、文化概况
        3.2.5 崀山旅游发展历程
    3.3 崀山旅游景观特征
        3.3.1 丹霞地貌特色鲜明
        3.3.2 区系植物生态系统独特
        3.3.3 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
    3.4 本章小结
4 耦合专家和旅游者意见的良山旅游景观健康评价
    4.1 耦合评价的必要性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4.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评价指标权重确立
    4.4 耦合评价模型构建及评价过程
        4.4.1 耦合评价模型构建
        4.4.2 耦合评价过程
    4.5 崀山旅游景观健康评价
        4.5.1 数据收集
        4.5.2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4.5.3 评价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PSR模型的良山旅游景观健康评价
    5.1 PSR模型
        5.1.1 PSR模型简介
        5.1.2 适用性分析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5.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4 评价指标解析
    5.3 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健康评价过程
        5.3.1 确定评价子集
        5.3.2 评价指标标准化
        5.3.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3.4 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健康指数计算
    5.4 崀山旅游景观健康评价
        5.4.1 数据获取
        5.4.2 评价指标健康理想值的确定
        5.4.3 评价指标权重
        5.4.4 评价结果分析
    5.5 崀山旅游景观健康空间格局分析
        5.5.1 各子系统健康空间格局分析
        5.5.2 各景区整体健康空间格局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崀山旅游景观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演变趋势预测
    6.1 崀山旅游景观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6.1.1 分析方法
        6.1.2 DEMATEL方法分析步骤
        6.1.3 崀山旅游景观健康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6.1.4 崀山旅游景观健康影响因素分析过程
        6.1.5 结果分析
    6.2 崀山旅游景观健康演变趋势预测
        6.2.1 预测方法
        6.2.2 RBF神经网络在Matlab中的实现
        6.2.3 崀山旅游景观健康预测过程
        6.2.4 崀山旅游景观健康预测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崀山旅游景观健康调控研究
    7.1 调控目标
        7.1.1 总目标
        7.1.2 近期具体目标
    7.2 调控模拟
        7.2.1 调控模拟方法
        7.2.2 调控情景设置
        7.2.3 调控情景选择
    7.3 调控基本框架
    7.4 调控原则
    7.5 崀山旅游景观健康调控措施
        7.5.1 压力减轻措施
        7.5.2 状态改善措施
        7.5.3 响应提升措施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健康评价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2: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健康调查问卷
附录3:崀山主要景点图片
附录4:读博期间发表论文、主持或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6)挖掘佛、道教文化资源 促进“文旅”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佛、道教文化是乐山市文旅经济发展的重 要构成部分
二、充分挖掘佛、道教文化资源,进一步推动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 乐山大佛——— 乌尤景区和峨眉山景区的 佛教文化
    (二) 道教内丹西派和老霄顶、龙神祠、峨眉 飞来殿的道教文化

(7)湖南崀山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征
    1.4 生态旅游区的构成条件
    1.5 生态旅游规划原则
    1.6 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6.1 国外研究进展
        1.6.2 我国研究现状和进展
    1.7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崀山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
    2.1 崀山的基本情况
    2.2 崀山生态旅游开发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2.2.1 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2.2.2 旅游景点建设成绩显着
        2.2.3 旅游体系日趋完善
        2.2.4 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宣传崀山
    2.3 崀山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旅游品牌形象定位不明,产品卖点不够
        2.3.2 开发资金短缺,旅游要素不全
        2.3.3 管理体制不顺,服务水平偏低
        2.3.4 社区参与程度不深,景区保护难度大
第三章 崀山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3.1 崀山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3.1.1 旅游资源丰富
        3.1.2 地理位置优越
        3.1.3 历史文化深厚
        3.1.4 气候条件宜人
    3.2 崀山发展生态旅游的劣势
        3.2.1 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3.2.2 交通状况蔽塞落后
        3.2.3 区域旅游形象不够鲜明
    3.3 崀山发展生态旅游的机会
        3.3.1 西部大开发和“大湘西整体开发”战略的实施
        3.3.2 中央和地方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
        3.3.3 申遗成功后崀山知名度扩大
        3.3.4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假日经济”的发展
    3.4 莨山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 莨山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评价
    4.1 崀山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4.2 崀山生态旅游环境质量模糊评价
        4.2.1 崀山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2.2 模糊综合评判法定量分析
第五章 崀山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思考
    5.1 崀山生态旅游开发的战略取向
        5.1.1 政府主导
        5.1.2 区域协作
        5.1.3 打造品牌
        5.1.4 突出个性
    5.2 崀山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5.2.1 科学制定开发总体规划,切实提高景区管理水平
        5.2.2 尽快实现“两个转变”,加大社区参与力度
        5.2.3 着力破解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和体制机制“三大瓶颈”
        5.2.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服务功能
        5.2.5 严格资源保护措施,提升景区生态质量
        5.2.6 加强旅游产品开发,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5.2.7 不断挖掘旅游文化,扩大旅游文化内涵
        5.2.8 准确定位客源市场,采取正确营销策略
        5.2.9 竭力避免“形象遮蔽”效应,彰显自身特色
    5.3 崀山生态旅游的初步规划方案
        5.3.1 增添“山”的活力
        5.3.2 做活“水”的文章
        5.3.3 突显“林”的魅力
        5.3.4 尽展“草”的风采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图

(10)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近代戏剧的生成及特征
第一章 戏剧表演风格与审美观念的近代变革
    第一节 京秦旋风与男旦风潮
    第二节 风云际会与黄腔崛起
    第三节 德艺双馨与审美趣味的转移
    第四节 时运交移与戏剧观念的进一步变革
第二章 延续与变迁:“京派”与“海派”
    第一节 京派、海派之名与实
    第二节 京徽争胜与南派京剧的形成
    第三节 京剧改良与海派京剧的发展
    第四节 海派文化对传统京剧思维的消解与激活
第三章 传统剧目的新变
    第一节 近代剧目之来源
    第二节 以艺人为中心编剧体制的形成
    第三节 以表演为中心剧本型态的确立
    第四节 舞台演出文本的成熟与定型
第四章 艺人新编历史剧的风行
    第一节 艺人历史剧溯源及其主题倾向
    第二节 大众价值观念与艺人历史剧创作
    第三节 大众审美取向与艺人历史剧创作
    第四节 类型化倾向在艺人创作中的极端发展
第五章 近代时事剧创作的繁盛
    第一节 时事剧沿革及近代士风的转变
    第二节 忧乱伤离:近代前期时事剧创作
    第三节 政治剧曲之丰碑:近代后期时事剧创作
    第四节 报章体的渗透与近代传奇杂剧创作
第六章 戏曲理论家视野中的近代戏剧观念
    第一节 戏曲观
    第二节 近代悲剧观念的变迁
    第三节 意境论
    第四节 骈史观:以诗人之心,行稗官之志
第七章 高台教化、新民救亡与戏曲改良
    第一节 高台教化:传统戏剧教化观
    第二节 以戏救国:近代前期戏剧教化观
    第三节 新民救亡:近代后期戏剧教化观
    第四节 戏曲改良的理论建树
第八章 舞台实践观念的开拓与更新
    第一节 场上之曲与声歌之道:吴梅的舞台实践论
    第二节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齐如山的舞台实践论
    第三节 汪笑侬舞台实践观念的开拓与更新
    第四节 新剧改良的舞台实践论
余论 近代戏剧的地位及影响
附录一: 近代京剧剧目之着录
附录二: 传奇杂剧对京剧的渗透
附录三: 近代戏剧史编年
附录四: 参考书目举要
后记

四、乐山恢复重建紫霞宫(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秦腔传播研究[D]. 卢哲. 上海戏剧学院, 2020(12)
  • [2]朱熹《武夷棹歌》的传播与接受[D]. 李文逸.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明清宗族演剧研究[D]. 艾炬.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4]宗教对中国古代战争的影响 ——以部分方志内兵武因素和宗教信仰之间关联的探讨为重点[D]. 伍德林.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3)
  • [5]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健康评价与调控研究 ——以湖南崀山为例[D]. 陈建设.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3)
  • [6]挖掘佛、道教文化资源 促进“文旅”经济发展[J]. 先锡文.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4(05)
  • [7]湖南崀山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发展对策[D]. 刘燕.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8)
  • [8]戏曲诸腔的入川与流变[J]. 周企旭. 戏曲研究, 2004(01)
  • [9]戏曲诸腔的入川与流变[J]. 周企旭. 戏曲研究, 2004(01)
  • [10]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D]. 田根胜.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3)

标签:;  ;  ;  ;  

乐山修复重建紫霞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