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HBV感染是否会引起宿主细胞Golgi M I活性升高,通过抑制Golgi M I介导的HBV去甘露聚糖修饰,观察对DC-SIGN识别及DC成熟和功能的影响,来阐明DC-SIGN在HBV感染中介导的作用,并初步探讨HBV通过去甘露聚糖修饰逃逸DC-SIGN的识别,限制DC的活化的机制。方法:一.研究HBV感染是否会引起宿主细胞Golgi M I活性升高1.培养HepG2细胞和HepG2.2.15细胞,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高尔基复合体;2.比色法检测两种细胞高尔基复合体中Golgi M I的活性;3. RT-PCR法检测基因MAN1A1、MAN1A2和MANIC1 mRNA的表达;4. Western blot检测上述3种基因编码的蛋白的表达情况。二. DC-SIGN在识别HBV并活化DC中介导作用的研究1.将不同终浓度的Golgi M I抑制剂——基夫碱加到HepG2.2.15细胞的培养基中,作用24小时后分离高尔基体,比色法检测Golgi M I的活性;2.在HepG2.2.15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5ug/ml的基夫碱,持续处理5天后收集其培养上清液,提取得到高甘露糖型HBV颗粒,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HBV DNA滴度;3.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GM.CSF和IL-4的作用下诱导分化成DC,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4.将前面得到的高甘露糖型HBV颗粒(5×106copies/ml),加入到培养至第5天的DC的培养基中,培养至第7天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CDla、CD80、CD83、CD86、HLA-DR分子的表达,MTT法检测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ELISA法检测DC上清液中IL-12的水平。同时设加PBS组和加未经基夫碱处理的HepG2.2.15细胞分泌的HBV组作为对照。5.将培养至第5天的DC预先经DC-SIGN特异性抗体阻断2小时,而后再分别加入PBS和上述两种类型的HBV干预,检测指标同前。三.HBV去甘露聚糖修饰逃逸DC-SIGN免疫识别的机制初探1.采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构建HBVS、LS、MS、HBe、HBc、HBx 6个功能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采用酶切及DNA测序的方法鉴定重组质粒;2.再将以上构建的6个质粒和pEGFP-N 1质粒分别经Lipofectamine2000转染入HepG2细胞中,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计算转染效率,比色法检测细胞高尔基体内Golgi M I的活性;3.分别将pEGFP-N1-HBe质粒和pEGFP-N1质粒转染HepG2细胞,RT-PCR检测转染细胞Golgi M I 3种亚型的基因MAN1A1、MAN1A2和MAN1C1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相应的蛋白表达。结果:一.研究HBV感染是否会引起宿主细胞Golgi M I活性升高与HepG2细胞相比,HepG2.2.15细胞Golgi M I的活性明显升高,MAN1A1、MAN1A2的mRNA水平显著上调,所编码的MAN1A1.MAN1A2蛋白量也显著增加,而MAN1C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二.DC-SIGN在识别HBV并活化DC中介导作用的研究1.基夫碱在HepG2.2.15细胞中可发挥对GolgiM I的抑制作用,5ug/ml是合适的干预浓度;2.基夫碱干预的HepG2.2.15细胞与未经基夫碱干预的HepG2.2.15细胞分泌的HBV载量无显著差异;3.电镜观察培养第7天的经TNF-α刺激的DC,细胞体积变大,突起明显增多,向四周伸展出大量的毛刺样细胞质突起,长短不一,呈现典型成熟DC的形态;4.与HBV组相比,基夫碱+HBV组的DC表面CDla、CD80、CD83、CD86、HLA-DR分子的表达增加,分泌IL-12的水平升高,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亦明显增强;5.预先加入DC-SIGN特异性抗体进行阻断的DC,在经高甘露糖型HBV干预后,与未经抗体阻断组的DC相比,DC表达CDla、CD80、CD83、CD86、HLA-DR分子的量下降,分泌IL-12的量减少,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亦有所减弱。三.HBV去甘露聚糖修饰逃逸DC-SIGN免疫识别的机制初探1.构建的6个质粒酶切及测序的结果均与预计结果一致;2.转染各个质粒的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都可见到绿色荧光的表达;3.与转染pEGFP-N1-S、pEGFP-N1-LS、pEGFP-N1-MS、pEGFP-N1-HBc、pEGFP-N1-HBx质粒和空pEGFP-N1质粒的细胞相比,转染pEGFP-N1-HBe质粒的细胞Golgi M I的活性明显升高;4.转染pEGFP-N1-HBe质粒的细胞较转染空pEGFP-N1质粒的细胞,MAN1A1、MAN1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而MANIC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1.HBV感染可通过上调MAN1A1、MAN1A2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量,从而提高宿主细胞Golgi M I的活性;2. DC-SIGN识别高甘露糖型HBV后可以促进DC的成熟和活化,天然的HBV可能利用Golgi M I参与的去甘露聚糖修饰来逃避DC-SIGN的识别,从而诱导DC功能的缺陷;3.HBV可能通过HBe这一功能蛋白提高宿主细胞Golgi M I的活性,而这一效应可能是通过调控宿主细胞MAN1A1、MAN1A2基因和相应蛋白的表达上调介导的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DC-SIGN与结肠癌的生长[J]. 生命科学 2013(09)
- [2].可溶性DC-SIGN对T淋巴细胞增殖及分泌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1(08)
- [3].DC-SIGN固有免疫调节及其表达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 2012(10)
- [4].人可溶性DC-SIGN抑制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5(04)
- [5].IL-4调控DC-SIGN表达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学功能的影响及与结核病发生的关系[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13)
- [6].DC-SIGN的配体对肺结核患者树突状细胞黏附BCG水平的影响[J]. 江苏医药 2009(05)
- [7].DC-SIGN在炎症性肠病肠黏膜上皮细胞表达及与肠黏膜损伤的关系[J]. 临床儿科杂志 2013(01)
- [8].雷帕霉素通过PU.1对树突状细胞DC-SIGN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影响的研究[J]. 现代免疫学 2011(06)
- [9].DC-SIGN诱导的信号通路在HIV-1前病毒活化中的作用[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6(12)
- [10].DC-SIGN在结肠炎模型小鼠肠上皮细胞表达及其黏膜损伤的免疫调节[J]. 现代免疫学 2012(02)
- [11].DC-SIGN固有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J]. 海南医学 2017(14)
- [12].DC-SIGN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表达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探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0(07)
- [13].DC-SIGN的免疫调节作用与临床疾病研究进展[J]. 现代免疫学 2017(05)
- [14].肠上皮细胞DC-SIGN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结肠炎小鼠发病相关性研究[J]. 现代免疫学 2013(01)
- [15].DC-SIGN特异性适配子的筛选及鉴定[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8(12)
- [16].TLR3、TLR9和DC-SIGN在扁平疣患者皮损的表达[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5(04)
- [17].人可溶性DC-SIGN的原核表达及鉴定[J]. 热带医学杂志 2013(06)
- [18].DC-SIGN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临床检验杂志 2013(08)
- [19].人DC-SIGN绿色荧光融合蛋白真核表达与功能鉴定[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9(05)
- [20].固有免疫分子DC-SIGN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上皮细胞表达意义[J]. 现代免疫学 2011(02)
- [21].DC-SIGN和DC-SIGNR外显子4在中国结核患者中的遗传多态性[J]. 海南医学 2011(12)
- [22].DC-SIGN胞外区基因的克隆、蛋白表达及抗体制备[J]. 生物技术通报 2011(02)
- [23].人DC-SIGN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表达[J]. 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 2011(04)
- [2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SIGN启动区变异分析(英文)[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11)
- [25].人DC-SIGN基因克隆及其转基因细胞的构建[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1)
- [26].肺炎支原体荚膜多糖与DC-SIGN结合并促进IL-10的分泌[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3(01)
- [27].人DC-SIGN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10(01)
- [28].炎症状态下NF-κB-mTOR通路及转录因子RUNX1调控肾小管上皮细胞DC-SIGN表达研究[J]. 现代免疫学 2016(03)
- [29].头花蓼对H.pylori感染大鼠模式识别分子DC-SIGN、TLR4表达的影响[J].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6(06)
- [30].DC-LAMP与DC-SIGN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