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硅烷改性聚氨酯密封胶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徐尚仲,陈炳耀,姚荣茂,彭小琴,全文高[1](2022)在《高弹性低模量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优选硅烷改性聚醚预聚物(MS)为主体材料,以气相白炭黑与重质碳酸钙复配填料补强,通过混合偶联剂、增塑剂以及催化剂等溶助剂原料搭配,制备一款拉伸模量低、韧性好、高弹性的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试验中考察了补强原料、MS聚合物、偶联剂选型和增塑剂用量调整对MS密封胶综合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以气相白炭黑与重质碳酸钙复配填料补强,A-105与LT-792按1∶1混合作为偶联剂,采用低黏度MS聚合物、增塑剂量15%~20%,所制密封胶柔韧性好、模量低,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性能较为优异,能够满足密封胶装配密封与粘接实用需求。
张焕焕,王今华,殷会玲,韩铭,李璐洋,杜渐,潘文杰,余璐[2](2021)在《装配式建筑外墙接缝用密封胶应用分析》文中指出装配式建筑需要在施工现场对预制混凝土板材进行部分浇筑和拼装,这种施工方法会出现很多拼接缝,需要填入专用密封胶起到有效的防水密封作用。因此,装配式建筑的接缝用密封胶对于装配式建筑外墙的防水密封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装配式建筑用基材特点和密封胶标准要求,分析了外墙接缝用密封胶的粘接、永久变形、模量和位移能力等的性能要求,得出密封胶应选用25LM级别及以上低模量、有配套底涂料、粘接力强、耐候性和耐污染性好的硅酮或硅烷改性类密封胶的结论。
全文高,陈炳耀,姚荣茂,陈德启,彭小琴[3](2021)在《透明硅烷改性聚醚免钉胶的制备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优选硅烷改性聚醚树脂(下称MS树脂)作主体材料,气相二氧化硅作为补强填料粉体,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作增塑剂,搭配适量除水剂、硅烷偶联剂、有机锡催化剂等功能材料,试验结果研制出一款环保型透明硅烷改性聚醚免钉胶(下称硅烷改性聚醚MS胶)。试验过程中,逐一验证了硅烷改性聚醚主体材料黏度、气相二氧化硅表面处理方式以及工艺量对透明硅烷改性聚醚免钉胶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黏度为10000 m Pa·s的MS树脂为硅烷改性聚醚免钉胶主材料,选用经过亲水型表面处理后的气相二氧化硅HL150为补强填料,在HL150工艺量达到10%时所制免钉胶物理力学性能最优、下垂度0 mm、初期抗滑移1mm,显着提升了胶液的施工效率。
杨静,周煜华,刘广生,葛利伟,丁冰[4](2019)在《硅烷偶联剂在密封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浅析了硅烷偶联剂在有机硅密封胶、硅烷改性聚氨酯密封胶和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中的应用,展望了密封胶用硅烷偶联剂的发展方向。
杨安康,夏兰君,吴攀洛,周盼盼,管蓉[5](2019)在《硅烷改性密封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硅烷改性密封胶结合了传统的聚氨酯胶(PU)与硅酮胶(SR)的优点,在装配式建筑、汽车制造业以及电子产品的封装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概括总结了硅烷改性密封胶在制备及性能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的合成机理及其在装配式建筑、汽车及电子产品封装等领域的应用,并对未来研究出更多高性能的硅烷改性密封胶作出展望。
吴攀洛,周盼盼,杨安康,管蓉,江叔芳[6](2019)在《装配式建筑密封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装配式建筑是现代建筑行业的新型建造方式,装配式建筑密封胶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一种重要材料。本文根据装配式建筑密封胶的基础聚合物不同进行化学分类,分析了市场常用的几种装配式建筑密封胶的优缺点,总结出装配式建筑密封胶的基本性能,介绍了装配式建筑密封胶的近几年研究进展,并对装配式建筑密封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胡娟,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7](2019)在《2018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2018年公开发表的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概况及有机硅产品的研发进展。
刘壮壮[8](2018)在《汽车密封胶用聚氨酯型底涂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单组份湿气固化聚氨酯密封胶以其优异的柔弹性、高粘接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挡风玻璃的直接装配。本文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一种硅烷改性聚氨酯型底涂剂,用于改善聚氨酯密封胶使用过程中黏度大、粘接强度不足、耐候性差等问题。通过单因素法讨论不同的多元醇、催化剂、硅烷偶联剂等因素对底涂剂表干时间、粘接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选用聚碳酸酯多元醇(PCDL1000)和聚醚多元醇(N210)共混制备的预聚体,丙酮/乙酸乙酯混合作为反应溶剂合成的底涂剂涂布性能较佳,储存稳定性也较好。(2)使用有机金属(DY-12)和叔胺类化合物(DMDEE)复配作为体系催化剂,协同作用较好,当催化剂总量占反应物总量的1‰,DY-12与DMDEE的质量比为3:7时,底涂剂表干时间8min。(3)使用高官能度的硅烷偶联剂T合成底涂剂,底涂剂的粘接性能明显优于其它常规硅烷偶联剂。(4)聚氨酯预聚体、交联剂(PAPI)以及硅烷偶联剂作为底涂剂的主要成分,分别起到成膜、交联固化、促进粘接的作用。当预聚体和交联剂的添加量分别为15%、3%,硅烷偶联剂的封端率为10%时,合成的底涂剂能够明显提高密封胶对玻璃基材的粘接强度,经过泡水7 d,80℃烘1 d,70℃、100%RH环境中耐老化处理7 d后,底涂剂的剪切强度从1.48 MPa降至1.40 MPa,对比不使用底涂剂前的粘接强度(1.06 MPa),提高32%,破坏形式从界面破坏转为完全内聚破坏,附着力等级达1级。采用红外分析、热分析(TG)对合成的底涂剂进行检测,证实了本论文合成的硅烷改性聚氨酯型底涂剂包括湿气固化和硅氧烷水解交联两种固化机制。通过调节硅烷封端率,可有效的平衡两种固化体系,当硅烷偶联剂的封端率为10%时,制备的底涂剂表干时间为10 min,剪切强度为1.40 MPa。试验通过座滴法测定蒸馏水、二碘甲烷两种液体在固体聚合物表面的接触角,利用Owens与Wendt法估算固体表面能。结果表明:玻璃和铝板和聚氨酯密封胶之间的表面能相差较大,使用底涂剂后可将被粘基材与密封胶之间的表面能之差从4 m N/m缩小到12m N/m,更利于扩散,起到提高粘接强度的作用。与基材之间的表面张力差使得底涂剂在涂布过程中可能出现缩孔现象,选择合适的多元醇、反应溶剂可以降低出现缩孔的几率,同时,添加1.5‰的聚醚改性硅氧烷型润湿剂可有效改善缩孔问题。
孙竞成[9](2018)在《硅烷封端聚密封胶的制备及其使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密封胶是一种用来将同种或不同种固体材料粘结起来的材料。在房屋、桥梁、汽车、轮船、电子通讯等工业民用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最常用的密封胶包括有机硅密封胶、硅酮密封胶和聚氨酯密封胶。硅烷封端聚醚密封胶是一种聚醚多元醇通过硅烷偶联剂改性的有机硅类密封胶,这种密封胶同时拥有聚氨酯密封胶和硅酮密封胶的优点而无它们的缺点,有不错的实用价值。本论文通过聚醚多元醇为原料,借助威廉姆森醚化法的反应条件,将带有卤素的硅烷偶联剂接枝到聚醚多元醇的两端。研究了聚醚多元醇醇盐化反应的最佳条件,硅烷封端率的影响因素,探究了硅烷封端聚醚密封胶的使用性能及固化条件并优化了密封胶配方。在聚醚多元醇醇盐化反应中的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从聚醚多元醇的羟基转化率来看,甲醇钠比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等碱金属氢氧化物更适合作醇盐化试剂。用甲醇钠作醇盐化试剂的最佳工艺条件如下: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1.5h,物料比为1.1比1。分子量为2000的聚醚多元醇羟基转化率能达到75%左右。在聚醚多元醇硅烷化反应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反应温度为70℃条件下,物料比为1.4比1时,反应4小时,分子量为2000的聚醚多元醇封端率达到74%左右。样品精制提纯后,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核磁共振碳谱(13C)直接证明了硅烷偶联剂接枝到了聚醚多元醇的两端,并用凝胶色谱(GPC)测了硅烷封端聚醚的分子量。按如下配方调制的密封胶用在30mm×40mm的木板上剪切力能达到700N左右,且固化速度快,表干时间只需十几分钟。配方如下:分子量为2000的硅烷封端聚醚100份,表面活化的碳酸钙160份,粘结促进剂30份,固化剂2份,增塑剂20份。本论文研究了硅烷封端聚醚密封胶的新的合成方法,无需使用铂等贵金属做催化剂降低了生产成本,避免了环境污染。这种密封胶施工方便性能优异,可大规模用于汽车制造、建筑工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爱霞,周勤,陈莉[10](2016)在《2015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2015年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概况及有机硅产品的研发进展。
二、硅烷改性聚氨酯密封胶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硅烷改性聚氨酯密封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高弹性低模量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试验部分 |
1.1 主要原料 |
1.2 仪器及设备 |
1.3 密封胶制备 |
1.4 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补强填料品种的选择 |
2.2 基础聚合物类型的选择 |
2.3 增塑剂用量的考察 |
2.4 偶联剂种类的选择 |
3 结论 |
(2)装配式建筑外墙接缝用密封胶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相对于传统建筑工程的应用挑战 |
2 性能要求 |
2.1 粘接性能 |
2.2 永久变形能力 |
2.3 位移能力和模量要求(级别要求) |
2.3.1 高位移能力 |
2.3.2 低模量 |
2.4 耐候性和污染性 |
3 标准要求 |
4 密封胶选用 |
5 结语 |
(3)透明硅烷改性聚醚免钉胶的制备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原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硅烷改性聚醚免钉胶的制备 |
1.4 性能测试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硅烷改性聚醚(MS)树脂黏度的影响 |
2.2 气相二氧化硅填料表面处理差异对免钉胶的影响 |
2.3 气相填料工艺量对免钉胶综合性能的影响 |
3 结语 |
(4)硅烷偶联剂在密封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硅烷偶联剂在有机硅密封胶中的应用 |
1.1 硅烷偶联剂在单组分有机硅密封胶中的应用 |
1.2 硅烷偶联剂在双组分有机硅密封胶中的应用 |
2 硅烷偶联剂在硅烷改性聚氨酯密封胶中的应用 |
3 硅烷偶联剂在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中的应用 |
4 结束语 |
(5)硅烷改性密封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硅烷改性预聚物的合成方法 |
1.1 硅烷封端聚醚(STP-E) |
1.2 硅烷改性聚氨酯(SPUR) |
2 硅烷改性密封胶的固化机理 |
2.1 硅烷封端聚醚型密封胶 |
2.2 硅烷改性聚氨酯型密封胶 |
3 硅烷改性密封胶的性能 |
4 硅烷改性密封胶的性能优化 |
4.1 强度 |
4.2 储存稳定性 |
4.3 环保性 |
5 硅烷改性密封胶的应用 |
5.1 建筑行业 |
5.2 车辆工业 |
5.3 电子封装行业 |
5.4 其他领域 |
6 结语 |
(6)装配式建筑密封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装配式建筑密封胶的化学分类 |
1.1 聚硫密封胶 (PS) |
1.2 硅酮密封胶 (SR) |
1.3 聚氨酯密封胶 (PU) |
1.4 硅烷改性聚氨酯密封胶 (SPU) |
1.5 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 (MS) |
2 装配式建筑密封胶的基本性能 |
2.1 力学性能 |
2.2 粘接和密封性能 |
2.3 耐久和耐候性能 |
2.4 可涂刷和环保性能 |
2.5 其他方面 |
3 结语 |
(7)2018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概况 |
2 产品研发进展 |
2.1 硅橡胶 |
2.1.1 室温硫化硅橡胶 |
2.1.2 热硫化硅橡胶 |
2.1.3 加成型硅橡胶 |
2.2 硅油 |
2.3 硅树脂 |
2.4 硅烷 |
2.5 其它有机硅材料 |
2.6 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
2.6.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
2.6.2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
2.6.3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
2.6.4 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
(8)汽车密封胶用聚氨酯型底涂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聚氨酯胶黏剂 |
1.1.1 聚氨酯胶黏剂的研究进展 |
1.1.2 聚氨酯胶黏剂的结构及特性 |
1.1.3 聚氨酯胶黏剂的分类及原料组成 |
1.1.3.1 异氰酸酯 |
1.1.3.2 多元醇 |
1.1.3.3 催化剂 |
1.1.3.4 扩链剂和交联剂 |
1.1.3.5 溶剂 |
1.1.3.6 填料 |
1.2 聚氨酯密封胶 |
1.2.1 聚氨酯密封胶的研究进展 |
1.2.2 单组份湿气固化型聚氨酯密封胶的研究 |
1.3 聚氨酯密封胶用底涂剂 |
1.3.1 底涂剂的简介 |
1.3.2 底涂剂的粘接作用机理 |
1.3.2.1 机械理论 |
1.3.2.2 扩散理论 |
1.3.2.3 静电理论 |
1.3.2.4 吸附理论 |
1.3.2.5 化学键理论 |
1.3.3 底涂剂的分类 |
1.3.3.1 环氧型 |
1.3.3.2 有机硅偶联剂型 |
1.3.3.3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型 |
1.4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底涂剂 |
1.4.1 有机硅的结构及性能特点 |
1.4.2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底涂剂的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底涂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底涂剂的制备 |
2.2.3.1 底涂剂的合成工艺 |
2.2.3.2 试样的制备 |
2.2.4 测试与表征 |
2.2.4.1 剩余异氰酸根含量的测定 |
2.2.4.2 固含量的测定 |
2.2.4.3 黏度的测定 |
2.2.4.4 表干时间的测定 |
2.2.4.5 剪切强度的测定 |
2.2.4.6 附着力等级的测定 |
2.2.4.7 耐老化性能测定 |
2.2.4.8 红外光谱(FT-IR)表征 |
2.2.4.9 热失重分析(TG)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底涂剂固化历程的表征 |
2.3.1.1 红外谱图分析 |
2.3.1.2 热重分析 |
2.3.2 不同种类的多元醇对底涂剂性能的影响 |
2.3.3 预聚体P-P的添加量对底涂剂的性能影响 |
2.3.4 底涂剂的固体含量对性能的影响 |
2.3.5 催化剂体系对底涂剂性能的影响 |
2.3.6 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对底涂剂性能的影响 |
2.3.7 封端率对底涂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
2.3.8 交联剂的添加量对底涂剂性能的影响 |
2.3.9 涂覆间隔时间对底涂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
2.3.10 几种底涂剂间的性能比较 |
2.3.11 底涂剂对密封胶的适应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接触角法测表面能表征底涂剂性能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设备 |
3.2.3 底涂剂的制备 |
3.2.3.1 底涂剂的合成工艺 |
3.2.3.2 试样的制备 |
3.2.4 底涂剂性能检测 |
3.2.4.1 剩余异氰酸根含量的的测定 |
3.2.4.2 黏度的测定 |
3.2.4.3 表干时间的测定 |
3.2.4.4 剪切强度的测定 |
3.2.4.5 附着力等级 |
3.2.4.6 耐老化性能 |
3.2.4.7 表面张力的测定 |
3.2.4.8 接触角的测定 |
3.3 结果讨论与分析 |
3.3.1 合成预聚体的多元醇的种类对底涂剂性能的影响 |
3.3.1.1 合成预聚体的多元醇的种类对表面能的影响 |
3.3.1.2 合成预聚体的多元醇的种类对底涂剂性能的影响 |
3.3.2 溶剂的种类对底涂剂性能的影响 |
3.3.2.1 溶剂的种类对表面能的影响 |
3.3.2.2 溶剂的种类对底涂剂性能的影响 |
3.3.3 对涂布过程中出现的缩孔问题的研究 |
3.3.3.1 底涂剂出现缩孔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
3.3.3.2 润湿剂的用量对底涂剂缩孔问题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硅烷封端聚密封胶的制备及其使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密封胶的发展 |
1.1.2 密封胶的应用 |
1.2 硅烷封端聚醚的结构 |
1.3 硅烷封端聚醚密封胶的固化机理 |
1.4 有机硅改性密封胶的性能优势 |
1.5 国外有机硅改性聚醚密封胶研究概况 |
1.6 国内有机硅改性聚醚密封胶研究概况 |
1.7 本研究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7.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7.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聚醚多元醇醇盐化反应条件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聚醚多元醇与纯盐化试剂的反应 |
2.2.4 聚醚多元醇盐的羟值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醇盐化试剂对聚醚多元醇羟基转化率的影响 |
2.3.2 反应温度对聚醚多元醇醇盐化反应的影响 |
2.3.3 反应时间对聚醚多元醇醇盐化反应的影响 |
2.3.4 物料比对聚醚多元醇醇盐化反应的影响 |
2.3.5 聚醚多元醇分子量大小对醇盐化反应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硅烷封端聚醚的制备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化学试剂 |
3.2.2 主要仪器: |
3.2.3 硅烷封端聚醚的制备 |
3.2.4 硅烷封端聚醚的表征分析 |
3.2.5 硅烷封端聚醚封端率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结构表征 |
3.3.2 反应条件对聚醚多元醇封端率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硅烷封端聚醚密封胶的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设备 |
4.2.3 碳酸钙的表面活化 |
4.2.4 硅烷封端聚醚密封胶配制 |
4.2.5 表干时间的测定 |
4.2.6 力学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碳酸钙表面活化的作用 |
4.3.2 各种助剂对硅烷封端聚醚密封胶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10)2015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行业发展概况 |
2产品研发进展 |
2. 1硅橡胶 |
2. 1. 1室温硫化硅橡胶 |
2. 1. 2热硫化硅橡胶 |
2. 1. 3加成型硅橡胶 |
2. 2硅油 |
2. 3硅树脂 |
2. 4硅烷 |
2. 5其它有机硅材料 |
2. 6有机硅改性材料 |
2. 6. 1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
2. 6. 2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
2. 6. 3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
2. 6. 4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
四、硅烷改性聚氨酯密封胶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弹性低模量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的研制[J]. 徐尚仲,陈炳耀,姚荣茂,彭小琴,全文高. 化学与粘合, 2022(01)
- [2]装配式建筑外墙接缝用密封胶应用分析[J]. 张焕焕,王今华,殷会玲,韩铭,李璐洋,杜渐,潘文杰,余璐. 粘接, 2021(12)
- [3]透明硅烷改性聚醚免钉胶的制备及研究[J]. 全文高,陈炳耀,姚荣茂,陈德启,彭小琴. 化学与粘合, 2021(06)
- [4]硅烷偶联剂在密封胶中的应用[J]. 杨静,周煜华,刘广生,葛利伟,丁冰. 有机硅材料, 2019(05)
- [5]硅烷改性密封胶的研究进展[J]. 杨安康,夏兰君,吴攀洛,周盼盼,管蓉. 胶体与聚合物, 2019(03)
- [6]装配式建筑密封胶研究进展[J]. 吴攀洛,周盼盼,杨安康,管蓉,江叔芳. 胶体与聚合物, 2019(02)
- [7]2018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胡娟,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 有机硅材料, 2019(03)
- [8]汽车密封胶用聚氨酯型底涂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刘壮壮.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9]硅烷封端聚密封胶的制备及其使用性能研究[D]. 孙竞成.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2015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张爱霞,周勤,陈莉. 有机硅材料,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