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葡萄是多年生藤本植物,每年都有大量修剪下的藤茎被废弃焚烧掉。本文以开发利用葡萄栽培管理过程中的废弃资源为目的,以冬季修剪的葡萄藤茎为试材,优化了多酚物质的提取条件;对其中的多酚类物质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了葡萄藤茎提取液对二苯代苦味酰肼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以总酚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溶剂对比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佳提取溶剂及影响多酚提取率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和响应面分析两种试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优化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以乙醇为溶剂,提取温度60℃、料液比1:16.5、乙醇溶液浓度50%、提取时间1小时。据此提取条件测定了2种土壤条件下、5个品种的葡萄藤茎中总酚、总黄酮、单宁、白藜芦醇以及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咖啡酸、阿魏酸和对香豆酸的含量,其中总酚含量13.89 mg/g~23.30 mg/g,总黄酮含量153.93~263.00μg/g,单宁含量7.97~12.69 mg/g,白藜芦醇含量15.27-91.63μg/g,没食子酸13.80~26.19μg/g,其他5种单体酚未全部检出。单宁是含量最高的组分,各品种间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沙砾土中的各组分含量均高于壤土中的。研究了5个品种葡萄藤茎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品种间的差异性显著,且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总酚、总黄酮及单宁的含量均呈正相关性。对葡萄藤茎提取液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及抗坏血酸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葡萄藤茎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远高于相当浓度的BHT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但较相当浓度的抗坏血酸略低。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果类蔬菜藤茎热解产物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0)
- [2].北五味子藤茎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J]. 时珍国医国药 2010(11)
- [3].北五味子藤茎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9(06)
- [4].五味子果实、藤茎及藤皮的木质素成分分析[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1(09)
- [5].栝楼藤茎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 食品科技 2016(08)
- [6].单叶省藤藤茎形态及解剖特征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2(03)
- [7].华中五味子藤茎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0(05)
- [8].山蒟藤茎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药材 2014(01)
- [9].丁樱教授加用藤茎药物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经验拾菁[J]. 中医临床研究 2014(31)
- [10].北五昧子藤茎三萜抗氧化活性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2(03)
- [11].通光散藤茎的C_(21)甾体成分[J]. 药学学报 2008(05)
- [12].黄腊果藤茎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Ⅱ)[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5(12)
- [13].长梗南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药材 2016(06)
- [14].五味子根藤茎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J]. 吉林中医药 2010(12)
- [15].帘子藤藤茎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药材 2016(02)
- [16].闽产海风藤茎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J].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5)
- [17].排风藤茎叶果中番茄碱的含量测定[J].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18].常春藤茎段初代培养研究[J].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5(01)
- [19].微波辅助提取鸡屎藤茎挥发油及其成分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2)
- [2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比较浙江海风藤茎及叶挥发油成分[J]. 光谱实验室 2009(02)
- [21].北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1(02)
- [22].傣药四种钩藤藤茎的显微鉴别[J]. 中药材 2013(07)
- [23].黄腊果藤茎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1(06)
- [24].野木瓜藤茎部位总皂苷闪式提取工艺[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25].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医药信息 2016(04)
- [26].五味子藤茎提取物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及机制探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17)
- [27].华中五味子藤茎化学成分研究[J]. 中成药 2013(11)
- [28].贵州三叶木通藤茎和果皮中矿质元素及灰分含量[J]. 贵州农业科学 2010(11)
- [29].五味子藤茎提取物急性毒性试验及对小鼠试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15)
- [30].三叶青藤茎叶药材饮片质量控制研究[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