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信系统与通信网(论文文献综述)
梁荣余[1](2021)在《铁路通信网智能故障定位与性能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铁路通信网是一个复杂的专用网络系统,承载了保证铁路行车安全的多种数据传输和通信服务。例如,列车无线调度、重载无线重联、可控列尾、无线车次号校验等安全攸关的通信业务。铁路通信网络具有特殊的特性和严苛的要求,例如,基站沿铁路沿线呈带状分布、承载了铁路专用多种业务、用户终端高速移动以及严苛的电磁环境、低时延、高服务质量Qo S等要求。这些特有属性和苛刻要求给其运营维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此外,铁路客运高速化和货运重载化,对通信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总公司电务工作会议提出铁路通信网络系统“网络智能运行,资源智能管理,系统智能维护,业务智能应用”的发展目标。网络管理和运营维护已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如何更快速、更精准的定位网络故障,更智能、更科学地优化网络性能既是铁路通信网络管理领域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铁路现场网络管理与运营维护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本文围绕铁路通信网保安全、提性能等现场亟需解决的重大需求问题,探索新的智能运维方式和方法,解决因果关系网络模型构建、故障定位、性能优化等相关技术问题,旨在降低网络运维成本、提高通信服务质量,使网络持续维持在一个高性能水平上运行。因此,本文在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和工作。(1)针对可观测变量因果关系误发现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纯可观测数据的因果关系结构学习和发现方法。该方法引入可视为故障的噪声变量,建立多变量相关的线性非高斯无环模型,从变量集中唯一识别变量间因果关系,有效地表示了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结构。该线性非高斯因果模型符合通信网络告警数据产生机制。考虑到因果关系线性模型函数表达特性,提出了一个对数似然最大化下界目标函数,通过迭代不断极大化下界目标函数,在因果关系空间内,快速获得因果关系的最优或者近似最优解。最后发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变量因果关系结构网。仿真实验与案例验证结果显示,提出方法表现出了较好的性能水平和因果关系识别能力。(2)针对通信网络固有的不确定性以及多源故障定位复杂性问题,提出了一种自组织的故障定位整体框架。该框架利用信念网络中的消息传播与融合来执行故障推理过程,允许故障推理过程中的知识存储、知识推理和消息传递,并以事件驱动的方式驱动故障定位过程,以提高故障定位自动化程度。为避免传统贝叶斯网络推理过程中计算复杂度问题,利用Noisy OR-gate模型执行计算与推理。Noisy OR-gate模型的析取作用规则符合故障与告警之间因果关系推理模式。此外,为方便算法的开发和数据计算,提出了一种类似路由表的网络参数存储结构。故障案例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在故障定位速度、可用性和可靠性方面满足铁路通信网络故障定位要求。(3)针对移动通信多基站覆盖联合优化非凸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多基站协作覆盖优化方法。该方法以道路测试采集到的基站天线性能指标值来衡量通信服务质量,然后通过调整基站天线倾斜角和水平方向角的方式解决通信覆盖优化问题。为避免单基站天线角度调整导致优化动作频繁切换或震荡现象,提出了一种相邻基站间信息交互机制。相邻基站天线通过X2接口传递信息,传递来的信息参与本基站天线覆盖优化。多基站天线倾斜角和方向角在相互协作和博弈的调整过程中获得最优或者近似最优角度调整。现场实验结果显示,所提方法不仅获得了最优调整角度,还在收敛性方面显着优于单基站调整方式。
刘林[2](2021)在《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力骨干通信网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提出能源互联网是能源电力系统今后发展演化的方向,构建以电力网络为骨架进行能源传输和交换的能源互联网具有重要意义。电力骨干通信网作为电力系统的专用通信网络,对于承载能源互联网业务,提升能源系统的双向交互能力,促进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我国现有的电力骨干通信网已投运多年,存在带宽不足、设备老化等问题,有效性和可靠性有待提升。能源互联网新业务汇聚后通过电力骨干通信网进行承载,将会给现有电力骨干通信网的运行增加更多负担。一旦电力骨干通信网不堪重负,发生故障,将会给能源互联网的运行控制造成毁灭性灾难。因此,调整电力骨干通信网的运行配置策略,使其更好地承载能源互联网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提出相应的配置算法对电力骨干通信网的运行配置进行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能源互联网通信业务非均匀分布导致的电力骨干通信网带宽瓶颈问题,提出均衡路由和保护优化算法。先依据工作带宽占用总带宽的比率设置业务均衡因子,提出基于业务均衡的改进Dijkstra路由算法。然后以高效链路保护P圈算法为基础,提出计及链路带宽约束的无备选圈链路保护P圈生成配置一体化算法,建立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对电力骨干通信网的保护通道进行配置。最后结合能源互联网及电力骨干通信网的业务需求来设计P圈的分裂机制,满足P圈长度的限制,降低通信延时。通过业务均衡因子的选择和链路保护P圈的配置来缓解能源互联网业务通过电力骨干通信网承载造成的带宽不足问题。针对能源互联网通信业务呈汇聚型分布导致的电力骨干通信网带宽瓶颈问题,提出一种保护带宽优化算法。提出了以汇聚节点为中心进行通信站点势值划分的等势路径P圈生成算法,分别基于能源互联网业务的路径长度及路径与P圈的位置关系等参数,合理评估等势路径P圈对能源互联网业务的保护性能。先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设计最优化等势路径P圈配置算法,然后基于启发式算法设计等势路径P圈动态配置算法来提升求解效率。在此基础上,根据电力骨干通信网相关规范制定约束条件,分析路径长度限制对电力骨干通信网容量的影响,评估业务均衡因子对电力骨干通信网容量的影响。针对能源互联网业务跨层映射和复杂交互而导致的共享风险链路问题,提出一种业务保护优化算法。对共享风险链路组成员与链路保护P圈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建模,基于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提出了一种计及共享风险情况下的无备选圈链路保护P圈生成和配置一体化算法,并对该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以提升算法的求解效率。基于不同的业务需求,在共享风险的情况下,实现能源互联网的业务路由与P圈保护独立优化、联合优化两种不同的优化策略,分析了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数量变化对能源互联网业务路径配置的影响。针对能源互联网业务的高可靠性需求,对业务的双重故障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多路径不相交路由分配算法和带宽共享优化算法。计及电力骨干通信网的拓扑连通度等实际情况,利用门杰尔定理对电力骨干通信网抗双重故障的能力进行分析。以双链路故障为例,设计电力骨干通信网拓扑增强算法,通过新增链路,使得电力骨干通信网具备抗双重链路故障能力。对增强之后的电力骨干通信网拓扑,提出一种基于路径参数预估的链路不相交多路径路由分配算法。该算法可以为每个能源互联网业务分配3条及以上路由,并确保这些路由是链路不相交的,从而有效应对电力骨干通信网的双链路故障。针对可共享链路带宽的情况,进一步设计了能源互联网业务间链路带宽最优共享算法,降低通信通道的冗余度。
林伟伟[3](2021)在《电力骨干通信网路由均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电力骨干通信网上的业务数量日益增多。由于新建光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有必要考虑在网络拓扑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路由优化改善网络业务的分布情况,降低业务拒绝率,提高网络的均衡度。论文针对电力骨干通信网中的路由优化问题,研究电力骨干通信网业务特性,开展电力骨干通信网路由均衡优化研究,构建最优化模型并提出模型求解方法。首先针对路由优化负载不均衡的问题,开展电力骨干通信网负载均衡路由优化方法研究。在介绍电力骨干通信网业务路由优化概述和分析电力骨干通信网负载均衡路由优化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构建电力骨干通信网负载均衡路由优化模型,并提出电力骨干通信网负载均衡路由优化方法,通过进行仿真实验证明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然后针对路由优化风险不均衡的问题,开展电力骨干通信网风险均衡路由优化方法研究。在分析电力骨干通信网风险均衡路由优化必要性基础上,构建电力骨干通信网风险均衡路由优化模型,并提出电力骨干通信网风险均衡路由优化方法,通过进行仿真实验证明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最后针对多业务路由优化负载不均衡的问题,开展电力骨干通信网多业务均衡路由优化方法研究。在完成电力骨干通信网多业务路由优化概述和电力骨干通信网多业务均衡路由优化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电力骨干通信网多业务均衡路由优化模型,并提出电力骨干通信网多业务均衡路由优化方法,通过进行仿真实验证明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论文所提的路由优化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电力骨干通信网的可靠性,降低电力骨干通信网风险,提高网络均衡度。
刘保菊[4](2021)在《智能电网通信网中业务驱动的高可靠路由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能电网是将信息通信、传感测量等多种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融合的新型电网。智能电网通信网主要负责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测量、调节、控制、保护、调度等信息的可靠传输。在智能电网通信网中,调度中心站结合所采集的物理电网状态信息与所辖厂、站节点定期信息交互并,并将综合分析后的决策信息下发至各通信子站或终端站点,从而实现电网智能化管理与调度。智能电网通信网承载的典型电力业务包括继电保护、安稳控制、系统保护、调度自动化、变电站视频监控以及随着新应用兴起和增值服务出现而衍生的新型电力业务,这些业务具有异构性强、QoS需求差异大及行业特色明显等特点。端到端电力业务的可靠传输是确保通信网络对智能电网调度、保护及控制的关键。结合网络运行实际、多维参数约束及网络资源使用情况,本文从业务角度研究高可靠路由算法设计对优化网络资源配置、提升全局网络资源利用率、实现网络负载及风险均衡对确保智能电网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在智能电网通信网中,高可靠路由算法的研究已引起学术界和产业界广泛关注,但由于智能电网通信网结构及承载业务的特殊性,仍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大多数路由算法没有考虑因业务汇聚而造成的局部网络风险扩大问题;针对关键电力业务,缺乏将网络特点与业务性能相结合的双路由规划算法;进行业务恢复时的路由重构模型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设定相对简单,对智能电网通信网适用性有限。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结合不同业务类型及智能电网通信网络特点,开展基于风险感知和QoS保障的业务双路由规划算法、基于链路带宽可用性的业务路由恢复算法、基于生存性的业务路由恢复算法、基于拥塞缓解的业务路由优化及资源分配算法等四个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智能电网通信网中现有双路由算法对业务汇聚性和QoS指标考虑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风险感知和QoS保障的系统保护类业务双路由规划算法。该算法综合考虑节点风险、链路风险、整体网络风险均衡及业务端到端通信时延等因素,构建以最小化业务通信时延及网络风险均衡为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采用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求解。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双路由规划算法能满足业务通信指标需求,同时与联合网络负载与风险均衡的路由算法相比,业务主路由规划方案中网络整体风险均衡值降低约29.83%,而备用路由规划方案中整体风险均衡值则降低了 57.48%。(2)针对智能电网通信网小规模网络故障后,现有重路由算法忽略不同电力业务差异性及网络负载不均衡问题,提出了基于链路带宽可用性的业务路由恢复算法。在该算法中,先进行业务等级划分,同时结合电网站点等级差和链路带宽可用性等因素,将重路由后网络负载均衡问题构建为以链路带宽可用性最大为目标的整数规划问题,并在k最短路径算法基础上设计启发式算法以获取高效可行解。仿真验证表明该算法在单链路、双链路两种故障场景下均能有效实现差异化电力业务恢复,同时与基于平均链路利用率的负载均衡算法相比,其平均负载标准差分别降低了2.26%、3%。(3)针对自然灾害引发的智能电网通信网区域故障导致多业务传输中断,现有路由恢复算法忽略电力业务性能指标及持续灾害影响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生存性的业务路由恢复算法。该算法在业务优先级分类基础上,结合地震灾害发生特点,建立节点、链路及路由生存性模型。为提高算法运行效率,满足业务恢复要求,利用深度强化学习的强表征和强决策能力,将深度优先算法与改进抽样机制的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相结合,以获取最优路由组合并实现整体业务快速恢复。仿真验证表明所提出算法与基于优先级抽样的强化学习方法相比具有更好收敛性;在满足业务通信时延前提下,与基于贪婪近似技术的最小时延路由算法相比路由生存性提升了 47%。(4)针对电力业务在主备路由切换过程中,因备用路径上频谱资源相对紧缺容易造成业务阻塞率高及网络负载不均衡问题,提出了基于拥塞缓解的业务路由及频谱资源分配算法。该算法结合业务需求、网络拓扑特点及网络资源在时间、频谱域上的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构建以最小化业务阻塞率和时间、频谱连通度为目标的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并提出基于弹性时间调度的拥塞缓解机制,以解决资源紧张时业务阻塞率高的问题。为降低算法运行时间,设计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与典型的路由及资源分配方案相比,所提算法业务阻塞率降低了 38.09%,负载公平性指数则提升了 54.89%。
蒋将[5](2021)在《基于网络科学的复杂电力系统建模与分析》文中认为电力系统作为社会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影响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技术的革新,电力系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其复杂性也逐步提高。电力系统拥有自身的动力学特性,容易因初始的故障而引发大规模的停电事故。历史上众多的停电事故暴露出了电力系统自身的脆弱性,因而引发了研究者的重视。但电力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对其的分析与评估依然颇具挑战,对这方面的研究亟需有更深刻的理解。基于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网络科学从不同的角度对电力系统进行研究。研究包括构建电力系统的模型,分析动力学特性以及网络耦合带来的影响,优化系统的耦合方式等。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对复杂系统的鲁棒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希望能够对实际系统风险的防控提出一些建议。针对现实生活中电力系统的复杂性,本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在电力系统随机因素的研究中,我们基于传统的电力网的级联失效模型,结合元件失效概率对电网的鲁棒性进行了更真实的评估。确认了系统的鲁棒性对概率模型中参数的选择的敏感性。在一个节点众多、功能复杂的系统中,随机因素的影响由于在特定场合会被放大,这方面的因素往往需要被考虑。(2)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在信息化社会下的产物。我们把电网和通信网耦合而成的智能电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这个模型考虑了通信网中的节点发生过载时的拥塞效应,以及通信网和电网这两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的非对称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智能电网的鲁棒性。结果表明,与通信网络的耦合有助于建立更健壮的电力系统。而且,由于两个网络之间的不对称性,不同网络中的参数对系统鲁棒性的影响有很大差异。本项工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真实世界的信息物理系统机制,并建立更健壮的系统,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3)进一步探讨了电力通信耦合系统中耦合配置的影响。我们使用模拟退火算法对耦合方式进行了优化,并且将优化结果与几种经典的耦合方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降低系统的性能损失。从结果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耦合的两个对立的效应:耦合提高了物理部分处理负载的能力,但也为故障从一个网络传播到另一个网络提供了路径。
王耀声[6](2020)在《巴彦淖尔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研究》文中认为电力通信网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市场经营和公司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巴彦淖尔大规模现代电网的建设,对电网自动化水平和各种信息传输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电网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巴彦淖尔电力通信网升级改造需要紧紧围绕内蒙古电网发展的战略目标,优化网络架构、扩大覆盖范围、提升传输带宽,提高业务承载和保障能力。本文从传输网、业务网、支撑网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巴彦淖尔电力通信网运行现状,归纳总结出电力通信网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进而分析各专业口业务扩展情况并进行业务需求分析,选取业务断面,对业务流量和带宽进行预测,为传输网升级改造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带宽预测结果,从传输网、业务网、支撑网三个方面制定巴彦淖尔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目标和规划建设方案。规划升级建设10G+2.5G A网、B网,形成传输双平面,以满足电力系统传输各种专线、网络业务信息的需求,符合传输网大容量、高可靠性要求;进一步扩大业务网和支撑网覆盖范围,提升业务网服务能力和支撑网一体化管控能力。本文通过引进先进的通信与信息技术,规划建设了一个满足智能电网需求的现代化综合业务通信网。规划后的电力通信网覆盖全地区、容量充足、接入灵活、安全可靠,可提高业务服务与传输能力,满足智能电网和现代公司对通信的需求,为整个巴彦淖尔地区电力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高效、优质的通信保障。
傅淼[7](2020)在《基于ASON技术的忻州地区电力通信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电网架设规模的不断增大,许多地区与电网配套的电力通信网络性能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特别是现有通信网络宽带业务不断增加,如何建设一个可靠、稳定、先进的通信传输网将作为电力通信发展的长期课题。本文以忻州地区电力通信网络升级项目为具体研究对象,结合ASON(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技术对通信网络升级方案进行了设计,优选出了最佳设计方案,并对设计出ASON通信网络性能进行功能进行仿真测试。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ASON通信技术概念及技术优势,并介绍了Alcate设备在ASON网构建中的应用。(2)分析了当前忻州地区电力通信网现状及传统的SDH通信网的不足。(3)研究了ASON网络路由恢复和保护技术在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4)提出并优选了ASON技术在忻州地区电力通信网中的建设方案。(5)测试了ASON技术在电力通信网应用后的设备性能及网管性能,并评估了项目建设效益。
姜洋[8](2020)在《基于J2EE的电力企业通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通信网络是电网的重要组成网络之一,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保障可靠供电的重要手段。国家电网公司“十三五”通信网规划执行期间,随着电力通信网络的建设与改造,网络中各种不同制式的设备数量不断增多,这些设备分别应用于电力通信网络的传输网、交换网、业务网、支撑网、综合数据网等不同的网络领域,其所承载的业务类型也千差万别,单纯依靠人工数据记录、存档施工设计图纸对通信调度工作要求更高,以上情形为电力企业日常的通信运维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面向电力通信网络中的通信设备和通信业务,进行实时、可靠的全面管理的电力通信管理系统。针对电力通信网络中缺乏统一通信管理系统的现状,本论文首先分析并研究现有电力通信系统中不同厂家的专业网管所采用的技术及手段,并重点参考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两家运营商的运维管理模式。然后,针对电力通信系统的特色功能将电力通信资源从逻辑和物理两个角度建模。依据本人所在电力企业通信网络运维管理的实际业务需要,立足通信专业的自身特点,进行系统功能设计、界面设计和流程设计,达到应用功能的实用、好用的目标。最后,结合电力行业的一些规程规范,为实现本系统对电力通信网中的通信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方便运行人员高效开展日常运维工作,建立了人机交互的资源模型,为业务的开通提供保障,使该系统更好地服务于电力企业运行人员。在对系统资源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采用J2EE技术规范,设计了系统的四个功能模块:实时监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运行管理模块、资源管理模块。
金鑫[9](2020)在《鄂尔多斯地区电力通信网提升改造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供电系统的发展,电力通信网络逐步建立和发展,新一代的电能信息和通信网络可以作为各个综合业务网络的传输平台。网络计划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从电网传输的各种服务的发展,并且满足了在整个智能电网和鄂尔多斯地区建立各种连接的电信信息平台的要求。基于“十三五”规划,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构建满足通信服务要求的网络。“高度可靠,多样化,多功能和高速”的通信网络为安全发电提供了可靠和高质量的通信服务。在本文中,首先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鄂尔多斯市电力通信网络的现状:电力传输网络,业务网络和支持网络。此外,随着国家电网的发展,进一步研究了当前电力通信网络的主要问题和鄂尔多斯地区电网的新情况。此外,分析了电力通信网络的电信业务的组成和特点,并提出了一种计算鄂尔多斯电力通信网络业务的横截流量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服务区域,并统计预测带宽需求。最后,根据鄂尔多斯地区电力骨干网和配电网的规划目标,将从骨干传输网,服务网和支持网三个角度对骨干网规划方案进行详细介绍。根据业务需求提交通信故障恢复系统的蓝图和配电网络计划。
张剑涛[10](2020)在《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与方案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加大了对智能电网的应用研究,而电力通信网是智能电网发展的基础。同时,伴随着各类型的通信网络在各行各业的建设运行,骨干通信网技术逐渐成熟。在电力行业,作为各类电力业务交互的主要承载网络,电力通信技术无论在安全性和重要性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都重要许多,在电网的各个生产环节,包括输电、变电以及配用电环节,都离不开骨干传输网。同时,骨干传输网建设成效将直接影响基建生成、调度自动化、营销服务以及协同办公等各个系统业务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建设和优化电力骨干传输网变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从JC供电公司的骨干传输网组网实际以及各类型业务网络实际情况出发,首先研究和介绍国内外电力通信网络的研究和建设现状。以电力系统通信骨干传输网技术为背景,研究同步数字体系SDH、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以及分组传送网PTN等光传输技术。调研JC供电公司的骨干传输网的业务以及带宽需求,结合目前JC电网的骨干传输网现状,探讨骨干传输网的环网现状以及相关业务网络的问题。本文一是利用同步数字体系结合MSTP技术逐步优化JC骨干传输网东西部10G(1+1)环网,从而解决了目前核心站点网元数量过多,无法保证核心站点成环的问题;二是结合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技术,升级优化了整个骨干传输网的自动自愈和控制能力,大大的提升了整个网络的可靠性;三是建设骨干传输网二平面,利用PTN技术组建骨干传输网二平面,逐步提升整个网络带宽,解决了目前网络中传输以太网业务能力不足的情况,提高了数据通信网大颗粒业务传输效能。本次优化方案的实现能为其他地市级供电公司的骨干传输网优化提供应用范本,具备很好的推广应用效果。
二、通信系统与通信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信系统与通信网(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通信网智能故障定位与性能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铁路通信网络特有复杂性和要求 |
1.1.2 铁路运输快速发展对铁路通信网有较高的要求 |
1.1.3 铁路通信网络故障定位复杂性 |
1.1.4 通信网络固有的故障定位复杂性 |
1.1.5 故障与告警固有的因果关系 |
1.1.6 问题提出与目标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因果关系结构发现相关技术和方法 |
1.2.2 通信网络故障定位相关技术和方法 |
1.2.3 LTE-R网络覆盖优化相关技术和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框架 |
1.4 论文资助 |
2 告警系统与因果关系 |
2.1 网络告警系统概述 |
2.1.1 相关概念 |
2.1.2 告警门限属 |
2.1.3 告警处置流程 |
2.2 因果推理概述 |
2.2.1 因果关系概念 |
2.2.2 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 |
2.2.3 因果关系研究价值 |
2.3 本章小结 |
3 网络告警因果关系结构学习和发现方法 |
3.1 因果关系学习问题描述 |
3.2 因果关系发现模型 |
3.2.1 数据生成模型 |
3.2.2 因果识别模型 |
3.2.3 识别模型参数评估算法 |
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3.1 实验设置 |
3.3.2 模型有效性实验验证与分析 |
3.3.3 模型性能对比实验验证与分析 |
3.4 案例分析 |
3.5 本章总结 |
4 基于信念网络推理的故障定位方法 |
4.1 问题描述 |
4.2 信念网络信息传播机制 |
4.2.1 信念网络概述 |
4.2.2 信念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机制 |
4.2.3 Noisy OR-gate模型 |
4.3 信念网络故障定位模型 |
4.3.1 信息在信念网络中传播和融合 |
4.3.2 信念网络中的数据存储机制 |
4.3.3 信念网络参数评估 |
4.4 模型存储空间及计算复杂度分析 |
4.5 问题学习 |
4.6 案例分析 |
4.6.1 背景介绍 |
4.6.2 实验案例场景 |
4.6.3 Nosiy OR-gate模型有效性验证 |
4.6.4 性能测试实验设置 |
4.6.5 案例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强化学习的移动通信覆盖优化方法 |
5.1 问题描述与提出 |
5.2 移动通信系统建模 |
5.3 基站天线辐射模式 |
5.4 基于强化学习的通信覆盖联合优化模型 |
5.4.1 强化学习核心思想和基本概念 |
5.4.2 Q-learning学习算法一般形式 |
5.4.3 通信覆盖联合优化模型 |
5.4.4 模型一般性讨论 |
5.5 案例分析 |
5.5.1 背景介绍 |
5.5.2 CCMA算法的有效性 |
5.5.3 CCMA算法收敛性验证 |
5.5.4 CCMA算法最优参数选择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力骨干通信网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能源互联网通信网研究现状 |
1.2.2 电力骨干通信网研究现状 |
1.2.3 运营商骨干网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 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力骨干通信网架构 |
1.3.1 能源互联网的典型业务场景及通信需求分析 |
1.3.2 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力骨干通信网架构优化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计及非均匀分布的电力骨干通信网资源优化配置 |
2.1 引言 |
2.2 计及均衡路由的链路保护P圈基础原理 |
2.2.1 基于资源预留的均衡路由原理 |
2.2.2 基于链路保护P圈的预留保护资源配置原理 |
2.3 计及均衡路由的链路保护P圈配置算法 |
2.3.1 计及均衡因子的业务路由算法 |
2.3.2 计及带宽约束的链路保护P圈生成配置算法 |
2.4 仿真与分析 |
2.4.1 仿真环境及参数设置 |
2.4.2 算法性能评估算例仿真及分析 |
2.4.3 P圈分裂算例仿真及分析 |
2.4.4 扩展算例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计及汇聚特征的电力骨干通信网资源优化配置 |
3.1 引言 |
3.2 等势路径P圈的工作原理 |
3.3 等势路径P圈的生成及配置模型 |
3.3.1 等势路径P圈的生成算法 |
3.3.2 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算法的等势路径P圈配置 |
3.3.3 基于启发式算法的等势路径P圈配置 |
3.4 仿真与分析 |
3.4.1 带宽受限条件下的算例仿真及分析 |
3.4.2 业务并发条件下的算例仿真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计及共享风险的电力骨干通信网资源优化配置 |
4.1 引言 |
4.2 优化模型的工作原理分析 |
4.2.1 共享风险的原理分析 |
4.2.2 共享风险条件下的P圈工作原理分析 |
4.3 共享风险条件下的电力骨干通信网优化建模 |
4.3.1 计及共享风险的路由模型 |
4.3.2 共享风险条件下的P圈保护模型 |
4.3.3 共享风险条件下的联合优化模型 |
4.4 仿真与分析 |
4.4.1 仿真环境及参数设置 |
4.4.2 计及共享风险的算例仿真及分析 |
4.4.3 扩展算例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计及双重故障的电力骨干通信网资源优化配置 |
5.1 引言 |
5.2 电力骨干通信网的双重故障保护可行性分析 |
5.3 双重链路故障条件下的电力骨干通信网保护模型构建 |
5.3.1 应对双重链路故障的电力骨干通信网扩容算法 |
5.3.2 任意双重链路故障条件下的路由及带宽分配模型 |
5.3.3 多路径链路带宽共享算法 |
5.4 仿真与分析 |
5.4.1 仿真环境及参数设置 |
5.4.2 通信链路故障的影响评估 |
5.4.3 通信网抗双重链路故障的案例分析 |
5.4.4 双重链路故障条件下的电力骨干通信网优化仿真算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电力骨干通信网路由均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通信网均衡路由优化研究现状 |
1.2.2 通信网多业务路由优化研究现状 |
1.2.3 通信网双路由优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2章 电力骨干通信网相关基础理论 |
2.1 引言 |
2.2 电力骨干通信网现状 |
2.3 电力骨干通信网业务 |
2.4 电力骨干通信网模型构建 |
2.5 电力骨干通信网路由优化方法 |
2.5.1 RF算法 |
2.5.2 Bhandri算法 |
2.5.3 双路由KSP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骨干通信网负载均衡路由优化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负载均衡路由优化必要性分析 |
3.2.1 电力业务路由优化概述 |
3.2.2 负载均衡路由优化必要性分析 |
3.3 电力骨干通信网负载均衡路由优化方法 |
3.3.1 基本思路 |
3.3.2 负载均衡最优化模型 |
3.3.3 负载均衡路由优化实现方法 |
3.4 实验算例分析 |
3.4.1 仿真环境与实验设置 |
3.4.2 最佳参数选择实验 |
3.4.3 路由性能实验分析 |
3.4.4 负载均衡实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骨干通信网风险均衡路由优化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风险均衡路由优化必要性分析 |
4.3 电力骨干通信网风险均衡路由优化方法 |
4.3.1 基本思路 |
4.3.2 风险均衡最优化模型 |
4.3.3 风险均衡路由优化实现方法 |
4.4 实验算例分析 |
4.4.1 仿真环境与实验设置 |
4.4.2 最佳参数选择实验 |
4.4.3 路由性能实验分析 |
4.4.4 风险均衡实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力骨干通信网多业务均衡路由优化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多业务均衡路由优化必要性分析 |
5.2.1 多业务路由优化概述 |
5.2.2 多业务均衡路由优化必要性分析 |
5.3 电力骨干通信网多业务均衡路由优化方法 |
5.3.1 基本思路 |
5.3.2 多业务均衡最优化模型 |
5.3.3 多业务均衡规划方法 |
5.4 实验算例分析 |
5.4.1 仿真环境与实验设置 |
5.4.2 最佳参数选择实验 |
5.4.3 多业务均衡实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智能电网通信网中业务驱动的高可靠路由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创新点 |
1.3 博士期间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智能电网通信网中业务驱动的高可靠路由算法综述 |
2.1 概述 |
2.2 智能电网通信网 |
2.2.1 智能电网通信网网络架构 |
2.2.2 智能电网骨干通信网架构 |
2.2.3 智能电网骨干通信网传输技术 |
2.2.4 智能电网通信网业务 |
2.2.5 智能电网通信网协同控制网络架构 |
2.3 研究现状 |
2.3.1 智能电网通信网中预置双路由算法研究现状 |
2.3.2 智能电网通信网中动态路由恢复算法研究现状 |
2.4 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风险感知和QoS保障的业务双路由规划方法 |
3.1 引言 |
3.2 问题分析 |
3.2.1 问题描述 |
3.2.2 系统建模 |
3.3 双路由规划求解算法 |
3.3.1 算法框架 |
3.3.2 算法设计 |
3.4 实验分析 |
3.4.1 仿真参数设置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链路带宽可用性的业务路由恢复算法 |
4.1 引言 |
4.2 问题分析 |
4.2.1 问题描述 |
4.2.2 系统建模 |
4.3 算法设计 |
4.3.1 算法步骤 |
4.3.2 算法描述 |
4.3.3 复杂度分析 |
4.4 实验分析 |
4.4.1 仿真参数设置 |
4.4.2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生存性的业务路由恢复算法 |
5.1 引言 |
5.2 问题分析 |
5.2.1 问题描述 |
5.2.2 系统建模 |
5.3 算法设计 |
5.3.1 模型分析及求解 |
5.3.2 深度强化学习框架 |
5.3.3 深度强化学习框架下的业务恢复机制 |
5.3.4 基于优先缓存的DQN算法 |
5.4 实验分析 |
5.4.1 仿真参数设置 |
5.4.2 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拥塞缓解的业务路由优化及资源分配算法 |
6.1 引言 |
6.2 问题分析 |
6.2.1 问题描述 |
6.2.2 系统建模 |
6.3 算法设计 |
6.3.1 基于路由满意度的业务路由算法 |
6.3.2 基于链路时频连续度的频谱资源分配算法 |
6.3.3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
6.4 实验分析 |
6.4.1 仿真参数设置 |
6.4.2 实验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总结 |
7.2 未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基于网络科学的复杂电力系统建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网络科学概述 |
1.3.1 基本概念 |
1.3.2 网络类型 |
1.3.3 网络科学的应用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引言 |
2.2 电力系统动力学的研究 |
2.3 电力通信耦合网络的研究 |
2.4 复杂网络鲁棒性评估及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3 概率模型下的电网鲁棒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数学建模 |
3.2.1 级联失效机理 |
3.2.2 鲁棒性定义 |
3.3 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的非对称模型 |
4.1 引言 |
4.2 数学建模 |
4.2.1 通信网动力学模型 |
4.2.2 电网动力学模型 |
4.2.3 电力信息耦合模型 |
4.3 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优化电力系统耦合配置 |
5.1 引言 |
5.2 数学建模与算法 |
5.3 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6)巴彦淖尔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电网发展现状 |
1.2.2 电力通信网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巴彦淖尔地区电力通信网现状分析 |
2.1 传输网现状分析 |
2.1.1 光缆现状 |
2.1.2 光传输网现状 |
2.1.3 PCM接入设备现状 |
2.2 业务网现状分析 |
2.2.1 调度交换网现状 |
2.2.2 行政交换网络现状 |
2.2.3 会议电视系统现状 |
2.2.4 调度数据网现状 |
2.3 支撑网现状分析 |
2.3.1 数字同步时钟系统现状 |
2.3.2 通信运行管控系统现状 |
2.4 存在的问题 |
2.5 面临的新形势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巴彦淖尔地区电力通信网需求分析及预测 |
3.1 业务扩展分析 |
1.调度及自动化 |
2.信息化 |
3.配电、用电 |
3.2 业务需求分析 |
3.2.1 专线业务 |
3.2.2 网络业务 |
3.3 业务断面的选取 |
3.3.1 传送网架构 |
3.3.2 业务断面的选取 |
3.3.3 各业务断面的带宽预测 |
3.3.4 预测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巴彦淖尔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方案 |
4.1 巴彦淖尔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原则 |
4.2 巴彦淖尔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目标 |
4.2.1 传输网规划目标 |
4.2.2 业务网规划目标 |
4.2.3 支撑网规划目标 |
4.3 巴彦淖尔电力通信网规划方案 |
4.3.1 巴彦淖尔电力传输网规划方案 |
4.3.2 巴彦淖尔电力业务网规划方案 |
4.3.3 巴彦淖尔电力支撑网规划方案 |
4.4 本章小结巴彦淖尔地区无线专网规划建设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巴彦淖尔电力通信网性能测试和成效分析 |
5.1 电力通信网性能测试 |
5.1.1 设备光功率测试 |
5.1.2 通信光缆测试 |
5.1.3 再生段距离测试 |
5.1.4 网络保护倒换测试 |
5.2 规划成效分析 |
5.2.1 优化升级效果 |
5.2.2 经济效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ASON技术的忻州地区电力通信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电力通信网中ASON研究应用现状 |
1.3 本人的研究工作及论文内容安排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相关概念 |
2.1 ASON概述 |
2.1.1 ASON平面结构 |
2.1.2 ASON连接方式 |
2.2 Alcatel设备的使用 |
2.2.1 Alcatel设备硬件特点 |
2.2.2 Alcatel设备软件特点 |
2.3 ASON网络保护恢复 |
2.3.1 ASON保护机制 |
2.3.2 ASON恢复机制 |
2.3.3 ASON保护与恢复的技术要求 |
2.3.4 ASON与 SDH网络保护恢复机制对比 |
2.3.5 ASON保护恢复技术应用 |
第三章 忻州地区电力通信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忻州地区电力通信网基本情况 |
3.2 忻州地区当前电力通信网络存在的问题 |
3.3 忻州地区ASON电力通信网建设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忻州地区 ASON 电力通信网络设计方案 |
4.1 忻州地区ASON电力通信网络建设目标及原则 |
4.1.1 忻州地区ASON电力通信网络建设目标 |
4.1.2 忻州地区ASON电力通信网络建设原则 |
4.1.3 ASON网络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
4.2 忻州地区ASON电力通信网络组网设计方案 |
4.2.1 设计方案一ASON与 SDH混合组网的单平面结构 |
4.2.2 设计方案二ASON单独组网的双平面结构 |
4.2.3 设计方案优选 |
4.3 ASON组网总体设计 |
4.3.1 忻州地区ASON传输网10G光链路完善 |
4.3.2 忻州地区电力通信网622M光通道完善 |
4.3.3 县调调度对象容灾通道建设 |
4.3.4 调度数据网地县一体化光设备配置 |
4.4 忻州地区电力通信网络ASON硬件设配配置设计 |
4.5 ASON工程实施方案设计 |
4.5.1 城区2.5G环网 |
4.5.2 东部2.5G环 |
4.5.3 南部2.5G环 |
4.5.4 西山10G环 |
4.5.5 北部2.5G环 |
4.5.6 东南2.5G环 |
4.5.7 宁武2.5G环 |
第五章 仿真测试及效益分析 |
5.1 ASON工程性能测试结果 |
5.1.1 设备性能测试 |
5.1.2 网管功能测试 |
5.2 ASON网络拥堵感知效果测试 |
5.2.1 测试实验设计 |
5.2.2 仿真实验结果 |
5.3 忻州地区ASON电力通信网络建设效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8)基于J2EE的电力企业通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我国电力通信网的特点及发展阶段 |
1.2.2 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关键技术理论研究 |
2.1 J2EE语言概述 |
2.2 B/S架构概述 |
2.3 MVC模型概述 |
2.3.1 标准MVC模型概述 |
2.3.2 Web MVC模型概述 |
2.3.3 主流Web MVC模型 |
2.4 Oracle数据库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需求分析 |
3.1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性能设计需求分析 |
3.2.1 系统容量规划 |
3.2.2 系统硬件环境设计 |
3.2.3 系统软件环境设计 |
3.3 系统角色设计建模分析 |
3.4 系统功能建模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通信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4.1 总体设计原则 |
4.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3 物理架构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命名规范 |
4.4.2 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 |
4.4.3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4.4.4 数据库安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通信管理系统详细设计及实现 |
5.1 实时监视模块设计 |
5.1.1 实时监视模块总体结构 |
5.1.2 告警集中监视 |
5.1.3 告警规则管理 |
5.1.4 界面实现展示 |
5.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5.2.1 数据采集模块总体结构 |
5.2.2 数据采控框架功能 |
5.2.3 接口协议适配功能 |
5.2.4 异常处理 |
5.3 运行管理模块设计 |
5.3.1 值班管理功能设计 |
5.3.2 检修管理功能设计 |
5.4 资源管理模块设计 |
5.4.1 资源管理模块总体结构 |
5.4.2 资源影响业务分析功能 |
5.4.3 界面实现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鄂尔多斯地区电力通信网提升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鄂尔多斯电力通信网需求分析及预测 |
2.1 网络业务分类 |
2.2 各业务断面宽带预测 |
2.2.1 宽带预测方法 |
2.2.2 模拟实际业务断面选择 |
2.2.3 业务断面的带宽预测结果分析 |
2.3 超长距离光传输网络规划 |
2.3.1 500千伏布日都变至500千伏乌海变单波传输系统模块化组网设计 |
2.3.2 500千伏布日都变至500千伏乌海变4波传输系统设计 |
2.3.3 OSC信道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鄂尔多斯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方案研究 |
3.1 鄂尔多斯地区通信网规划原则 |
3.1.1 安全可靠原则 |
3.1.2 统筹规划原则 |
3.1.3 先进性原则 |
3.1.4 协调性原则 |
3.1.5 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
3.2 鄂尔多斯电力通信网规划目标 |
3.2.1 鄂尔多斯电力骨干通信网规划目标 |
3.2.2 鄂尔多斯电力配用电通信网规划目标 |
3.3 鄂尔多斯电力骨干通信网规划方案设计 |
3.3.1 鄂尔多斯电力骨干传输网规划方案 |
3.3.2 鄂尔多斯电力业务网规划方案 |
3.3.3 鄂尔多斯电力支撑网规划方案 |
3.3.4 鄂尔多斯电网通信容灾系统建设规划 |
3.4 电力配用电通信网规划方案设计 |
3.4.1 业务需求 |
3.4.2 规划范围 |
3.4.3 规划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与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JC地区电力通信系统现状与业务需求分析 |
2.1 电力通信系统与通信方式 |
2.1.1 电力通信系统 |
2.1.2 电力通信方式 |
2.2 电力骨干传输网技术 |
2.2.1 SDH光传输系统技术 |
2.2.2 MSTP技术分析 |
2.2.3 PTN传输技术分析 |
2.3 JC地区电力通信网现状 |
2.3.1 JC地区光纤通信网络现状 |
2.3.2 JC地区电力系统业务网络现状 |
2.4 业务需求与带宽分析 |
2.4.1 业务需求分析 |
2.4.2 带宽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设计与实现 |
3.1 JC地区骨干传输网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 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方法与目标 |
3.2.1 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方法 |
3.2.2 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目标 |
3.3 JC地区骨干传输网优化方案的实现 |
3.3.1 骨干传输网优化技术原则 |
3.3.2 骨干传输网优化方案的制定 |
3.3.3 骨干传输网光缆建设与优化设备选型 |
3.3.4 骨干传输网SDH网络优化方案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PTN的二平面传输网组网设计与实现 |
4.1 基于PTN的二平面建设需求分析 |
4.1.1 业务网络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2 二平面业务建设需求分析 |
4.2 JC地区骨干传输网二平面组网设计与实现 |
4.2.1 基于PTN的二平面组网技术方案分析 |
4.2.2 地区二平面传输网PTN组网优化需求 |
4.2.3 组网设备选型 |
4.2.4 二平面PTN光传输网的组网方案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通信系统与通信网(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通信网智能故障定位与性能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D]. 梁荣余.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力骨干通信网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刘林.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电力骨干通信网路由均衡优化研究[D]. 林伟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智能电网通信网中业务驱动的高可靠路由算法研究[D]. 刘保菊.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基于网络科学的复杂电力系统建模与分析[D]. 蒋将. 浙江大学, 2021(01)
- [6]巴彦淖尔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研究[D]. 王耀声. 内蒙古大学, 2020(04)
- [7]基于ASON技术的忻州地区电力通信系统设计研究[D]. 傅淼.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8]基于J2EE的电力企业通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姜洋. 吉林大学, 2020(03)
- [9]鄂尔多斯地区电力通信网提升改造设计研究[D]. 金鑫. 内蒙古大学, 2020(04)
- [10]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与方案设计[D]. 张剑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