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

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

论文摘要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在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历程中逐渐成熟,随着讨论的深入开展,研究者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现象分析,一系列深层的理论问题浮出海面:如大众文化的审美属性问题,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的关系,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大众文化自身的价值意义等。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每个研究者在思考过程中都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把单个的问题分析纳入到大众文化的整体研究中去,以完成中国大众文化理论的自身建构。 本文试图以“日常生活”为总体线索,通过对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日常生活对大众文化的影响、日常生活在大众文化中的存在形态等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思考上述问题,并将之联系起来,以求在整体上把握大众文化的内在本质、梳理中国大众文化的复杂现象,于理论探讨和实践批评中促进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自身完善。 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以大众文化研究为立足点梳理“日常生活”范畴,认为“日常生活”在哲学社会学领域主要经历了一个从“依附‘非日常生活’”到“确立本体性地位”再到“彰显自身价值和意义”的过程:①早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个人的物质生活就因为能够维持个体的基本生存而具有相对于其他活动来说的优先性:随后,胡塞尔把“日常生活世界”看成是一个未被意向性阐释的对象,认为它是“哲学世界”的原初性基础,具有自己的本体性地位;海德格尔通过对闲谈、两可、沉沦等日常生活存在状态的分析,强调了“日常生活”的前存在性;卢卡奇和列菲伏尔则把“日常生活”看成是资本主义异化的主要领域,提出要消除资本主义异化现象,就必须进行日常生活批判。此阶段的“日常生活”范畴研究从不同角度凸现了“日常生活”的本体性地位,但此时大部分理论家关注“日常生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对抗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日常生活”与对抗资本主义异化、挽救欧洲科学危机、实现总体人性等形而上层面的任务相比,仍然处于稍次一级的地位。②确立“日常生活”的本体性地位,并不是“日常生活”哲学的最高成就。沿着这一研究线索,一些学者开始揭示出“日常生活”范畴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和个体再生产层面上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从前者来说,法国年鉴学派的费尔南·布罗代尔认为“日常生活”作为影响历史发展的“中时段”,既是构成“长时段”结构的基础,又是“长时段”结构的直接呈现者和“短时段”历史事件的内在决定者,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后者来说,不管是“自在存在”的生产方式还是“自为存在”的生产方式,“日常生活”都是个体再生产的家园,它不仅以“非日常生活的源泉滋养地”身份出现,而且具有了自身的意识形态属性和自主性政治功能,日常生活范畴开始呈现出独特的性质特征。③从“日常生活”自身的性质特征来说,作为自在的对象化领域,“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以“重复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而后者以“创造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此外,与重复性思维相伴而生的,是“日常生活”的实用主义原则、模仿和类比特性、对安全感的追求和以愉快、有用性为旨征的日常生活满足等特点。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日常生活”范畴溯源
  • 一 “日常生活”的本体性地位
  • 1. 作为本体存在的“日常生活”——马克思、恩格斯论日常生活
  • 2. 原初性的“日常生活”——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眼中的日常生活
  • 3. “日常生活”与异化——卢卡奇和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
  • 二 “日常生活”的意义
  • 1. 人类历史的基础
  • 2、个体再生产的家园
  • 三 “日常生活”的特性
  • 1. 重复性思维
  • 2. 安全需要
  • 3. 模仿、类比与规范性符号系统
  • 4. 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原则
  • 5. 日常满足与过分一般化
  • 第二章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的“日常生活”
  • 一 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背景下的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
  • 1. 在文化工业理论中被疏远的日常生活
  • 2. 在艺术世俗化理论中被接近的日常生活
  • 二 英美文化唯物主义:大众文化中丰富、能动的“日常生活”
  • 1. 日常生活的丰富性
  • 2. 日常生活的能动性
  • 三 消费社会理论: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日常生活”
  • 1、被消费意识解放的日常生活
  • 2. 被消费意识制约的日常生活
  • 第三章 “日常生活”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 一 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
  • 1. 精英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悬置
  • 2. 主流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改造
  • 3. 大众文化对“日常生活”的肯定
  • 二 “日常生活”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 1. 从彼岸到此岸:精英被大众改写
  • 2. 从对抗到交融:主流与大众汇合
  • 3. 从农村到城市:民间向都市转移
  • 三 不同阶层的“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分类
  • 1. 大众文化区分的日常生活根源
  • 2.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 3.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类
  • 第四章 世俗日常生活的意义——“日常生活”在大众文化中的表现形态之一
  • 一 寻找“世俗日常生活”
  • 1. 中国通俗文学传统中的“日常生活”
  • 2. 中国当代市民阶层大众文化中的“日常生活”
  • 二 从“世俗日常生活”看市民阶层大众文化的社会得失
  • 1. “作为老百姓讲话”与“‘寓教于乐’的当代变体”:大众文化的双刃剑
  • 2. 模式化与肤浅化:重复性思维的矛盾体
  • 三 从“世俗日常生活”看大众文化的精神特质
  • 1. 娱乐性与“消遣人生”的话语类型
  • 2. 商品性与“倚重市场”的运作模式
  • 3. 平民性与“回归此岸”的文化观念
  • 第五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在大众文化中的表现形态之二
  • 一 消费社会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 1. 从传统美学到重构美学:消费社会中审美范围的扩展
  • 2. 从距离审美到即时审美:消费社会中审美心理的转变
  • 二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身体力行者
  • 1. 作为一种生活观的唯美主义
  • 2. 作为一种生活姿态的新感觉派
  • 3. 作为一种生活理念的中产阶层大众文化
  • 三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中产阶层大众文化得失辨
  • 1. “身体”观与日常生活的当下存在
  • 2. 日常生活的文化符号意义与差异表征作用
  • 3. 中产阶层大众文化之社会反思
  • 余论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猫的日常[J]. 艺术当代 2020(02)
    • [2].班组长的日常管理要点[J]. 智能制造 2018(08)
    • [3].图书馆日常管理重要作用及对策[J]. 现代交际 2019(06)
    • [4].《日常》[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9(05)
    • [5].日常生活伦理构建:本质特点、发生依据、根本任务[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6].盒·阅古[J]. 中华手工 2018(05)
    • [7].《日常集》[J]. 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8(02)
    • [8].话剧《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J]. 中国戏剧 2017(09)
    • [9].幸福日常No.3[J]. 武汉文史资料 2015(12)
    • [10].《日常·微生活系列》[J]. 美苑 2015(S1)
    • [11].《日常·扁平的城1》[J]. 美苑 2015(S1)
    • [12].《日常·呼吸与耳语》[J]. 美苑 2015(S1)
    • [13].《日常·美苑》[J]. 美苑 2015(S1)
    • [14].《日常·我的眼睛》[J]. 美苑 2015(S1)
    • [15].《日常·无名剧照系列》[J]. 美苑 2015(S1)
    • [16].我与微信的日常[J]. 解放军生活 2019(09)
    • [17].我与微信的日常[J]. 解放军生活 2019(11)
    • [18].我与微信的日常[J]. 解放军生活 2019(12)
    • [19].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J]. 37°女人 2020(05)
    • [20].厦门[J]. 海峡旅游 2020(05)
    • [21].无法触及的日常(组诗)[J]. 湖南文学 2020(06)
    • [22].办公室搞笑日常[J]. 意林 2020(11)
    • [23].小夫妻日常[J]. 37°女人 2020(08)
    • [24].老先生的日常[J]. 星星 2020(25)
    • [25].我与微信的日常[J]. 解放军生活 2020(06)
    • [26].我与微信的日常[J]. 解放军生活 2020(07)
    • [27].我与微信的日常[J]. 解放军生活 2020(09)
    • [28].我与微信的日常[J]. 解放军生活 2020(08)
    • [29].做早餐啦![J]. 新少年 2020(09)
    • [30].无形的考试[J]. 小学生作文 2018(24)

    标签:;  ;  ;  ;  ;  ;  

    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