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规范及译者的应对

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规范及译者的应对

论文摘要

清末民初是小说翻译大盛的时期,翻译小说的数量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可谓空前绝后,当之无愧地列于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次翻译高潮之一。但是,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清末民初的这些小说译者及其译作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传统翻译理论的价值体系里,他们由于不忠实于原著受到批评,他们的作品也因此不能跻身于正统“翻译作品”之列。对某一事物的结论往往取决于论者的视角。所以,要公正客观地评论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我们只有转变视角,把视线从文本比较转向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需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选择以译序跋、发刊词、书评等文本外材料为线索研究这个时期的小说翻译规范以及译者在这些翻译规范面前的应对,以了解他们当时所面对的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文学规范,了解他们在翻译活动中如何配合和抗衡这些规范,并由此去理解他们为了在新与旧、中与西的巨大鸿沟之间搭设起沟通的桥梁所作的努力。本文的目的不是要颠覆传统翻译理论对此期小说翻译已作的结论,而是要关注这个结论背后更核心的问题——诸如此期翻译小说“不忠实”的原因在哪里?是哪些因素在影响和决定译者的种种选择?这些翻译小说因何而获得了在译入语文化里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本文试图证明:评论一个时期的翻译作品,不能囿于文字或文学价值的判断,而要考虑到译入语文化对翻译活动的制约和需求,否则,任何结论都可能失之偏颇。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对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规范及译者应对的研究,提供一个从译入语文化角度去描述和理解一个时期翻译活动的个案。本文共由七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绪论,明确界定了本研究中清末民初小说翻译的时间跨度,介绍了此期小说翻译的概况,并回顾了“五四”时期、“五四”之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1949年到七十年代末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这四个时期对清末民初翻译小说和小说翻译的研究情况。相对于前三个时期偏重价值判断的研究方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大批描述性的翻译史类著作,为处于文化转向中的翻译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使他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段的小说翻译,关注此期社会文化背景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作者指出,翻译界的这一研究转向,除了得益于史料的收集和日益宽松

论文目录

  • 谢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清末民初小说翻译的时间界定
  • 1.2 清末民初小说翻译概况
  • 1.3 清末民初翻译小说和小说翻译研究回顾
  • 1.3.1 “五四”时期
  • 1.3.2 “五四”以后——1949 年
  • 1.3.3 1949 年——七十年代末
  • 1.3.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 1.4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启示
  • 1.4.1 多元系统理论
  • 1.4.2 翻译规范
  • 1.5 描写的研究方法
  • 1.6 文章构成
  • 2 清末民初小说翻译的缘起
  • 2.1 “中体西用”的失败
  • 2.2 “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 2.3 传统诗学和西方话语的助力
  • 2.4 本章小结
  • 3 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规范透析
  • 3.1 解读图瑞的翻译规范理论
  • 3.2 译前规范、操作规范、译后规范
  • 3.3 清末民初小说翻译中的译前规范——翻译传统和翻译方针
  • 3.3.1 翻译传统
  • 3.3.1.1 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的翻译传统
  • 3.3.1.2 以文胜质的翻译传统
  • 3.3.1.3 口授笔译的翻译传统
  • 3.3.2 翻译方针
  • 3.4 清末民初小说翻译中的操作规范
  • 3.5 清末民初小说翻译中的译后规范
  • 3.6 本章小结
  • 4 清末民初小说译者的身份确定
  • 4.1 翻译研究的分期与译者的隐形和现身
  • 4.2 译者的身份定位
  • 4.3 清末民初小说翻译家的身份定位
  • 4.4 本章小结
  • 5 从译序跋看清末民初小说译者对翻译规范的应对
  • 5.1 译序跋的重要性
  • 5.2 本文所用译序跋的来源
  • 5.3 本文所用译序跋的选择及分类标准
  • 5.4 本文所用译序跋讨论主题分类表
  • 5.5 数据分析
  • 5.6 译者对翻译规范的配合与抗衡
  • 5.6.1 翻译目的
  • 5.6.2 翻译方法
  • 5.6.3 翻译语言
  • 5.6.4 文学比较
  • 5.7 本章小结
  • 6 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规范的多样性
  • 6.1 梁启超的政治小说翻译
  • 6.2 林纾和“林译小说”
  • 6.3 周氏兄弟的超前性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7.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 7.2 本研究对当代译者的启示
  • 7.3 后续研究的意义和可能性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以信达雅来看小说翻译中的方法和技巧——以《感动韩国人的短篇小说》中译本为例[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7(08)
    • [2].中国近代小说翻译界的开路先锋——陈冷和他的"冷血体"译作[J]. 东方翻译 2010(04)
    • [3].沙博理小说翻译中女性话语的创造性写作[J].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0(02)
    • [4].从句子层面谈侦探小说翻译[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06)
    • [5].梁启超小说翻译活动的生态翻译学阐释[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6].浅谈英文小说翻译技巧[J]. 山西青年 2016(05)
    • [7].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晚清侦探小说翻译[J]. 文学教育(上) 2011(05)
    • [8].前景化理论对小说翻译研究的启示——以《动物农场》的翻译为例[J]. 东方翻译 2017(01)
    • [9].规范操控下的中国近代小说翻译[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10].浅谈英文小说翻译技巧[J]. 考试与评价 2016(04)
    • [11].魏易的小说翻译实践与小说教育观考证[J]. 外语研究 2020(04)
    • [12].网络小说翻译的特殊性[J]. 英语广场 2016(12)
    • [13].小说翻译的主要特点[J]. 考试周刊 2008(12)
    • [14].小说翻译中的增减译法探析[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06)
    • [15].小说翻译中的风格再现[J]. 文教资料 2009(03)
    • [16].社会文化意识与小说翻译策略——对《大卫·科波菲尔》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J]. 甘肃社会科学 2010(06)
    • [17].从“优势论”看葛浩文的小说翻译——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J]. 海外英语 2017(11)
    • [18].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小说翻译[J]. 山花 2011(02)
    • [19].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校园英语 2016(01)
    • [20].意识形态操纵下清末侦探小说翻译改写研究[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6(05)
    • [21].小说翻译中的风格体现[J]. 校园英语 2018(04)
    • [22].翻译即改写——以清末民初小说翻译为例[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4)
    • [23].小说翻译评估的两种文体视角[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4].小说翻译的情感批评——以《祝福》英译为例[J]. 外语学刊 2020(05)
    • [25].译者——与隐含作者心灵契合的隐含读者[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05)
    • [26].对英文小说翻译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的几点思考[J]. 校园英语 2015(03)
    • [27].英美青春小说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4(02)
    • [28].小说翻译中译者的风格意识[J]. 海外英语 2014(07)
    • [29].清末小说翻译的接受美学研究:政治小说与政治化的侦探小说[J]. 学理论 2011(09)
    • [30].晚清小说翻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准备[J]. 文学教育(下) 2011(09)

    标签:;  ;  ;  ;  

    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规范及译者的应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