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无政府主义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 白浩
导师: 龙泉明,樊星
关键词: 无政府主义,精神,世纪中国文学
文献来源: 武汉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批判对象之一,政治思潮的无政府主义已消沉,但无政府主义思想在思想启蒙与文学方面,影响长远。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乌托邦思想。起源于葛德文,其发展包括施蒂纳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蒲鲁东的无政府互助主义、巴枯宁的无政府集产主义、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20世纪初的无政府工团主义等多种形态。在60年代西方,无政府主义思潮再度崛起,尤以青年文化为主要载体,以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为标志。 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发展经历了天义派、新世纪派、师复主义等。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既合作又论争,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爆发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大论争,无政府主义败下阵来。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等各种思想有着时分时合的复杂矛盾,故值得辨析。 无政府主义在反封建、破坏—创造哲学、个人本位主义基础上的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等方面体现出重要的的思想启蒙意义和影响。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并胜出对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界的由自由主义向权威原则、由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的转向有重要意义。共产党的文艺政策以列宁的《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为纲领,对无政府主义因素进行批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其中国化的落实。 在乌托邦空想性、对绝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追求、情感性等方面,无政府主义思想体现出的审美性与文学所天生具备的个性精神、浪漫色彩构成契合。 无政府主义精神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作家个体与文学主题两种途径得以展现。对于现代文学主题的影响主要是反封建主题、改造国民性主题、革命崇拜三方面。另外,现代主义的形式革命中的革命色彩同样存在,这种现代主义品质在新时期文学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文化无政府主义色彩更为鲜明,一是解构主义的消解中心、消解权威,一是转化为消费文学时的世俗乌托邦的全面体现。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 无政府主义思想史略述
(一) 溯源
(二) 施蒂纳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
(三) 蒲鲁东的无政府互助主义
(四) 巴枯宁的无政府集产主义
(五) 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
(六) 当代无政府主义
二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
(一) 天义派与新世纪派
(二) 辛亥革命后的国内无政府主义:中国社会党与师复主义
(三) 五四时期的国内无政府主义及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三 无政府主义精神与其它思潮
(一) 无政府主义的废家族主义
(二) 无政府主义与自由主义
(三) 无政府主义与民族主义
(四) 无政府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 无政府主义精神与文学
(一) 无政府主义与思想启蒙
1、五四前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启蒙意义
2、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论争对“启蒙转向”的意义
(二) 革命文艺政策与对无政府主义因素的清除
(三) 无政府主义的审美性与文学的无政府主义性
(四) 无政府主义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
第二章 “个”与“群”间的呐喊和彷徨——鲁迅与个人无政府主义
一 “个人的无治主义”的早期接受
二 “个”与“群”间的颠簸与彷徨
三 启蒙与个人无治主义间冲突的内在黑暗
第三章 “艺坛上的无政府主义”——从“匪徒颂”到“党喇叭”的郭沫若
一 “匪徒颂”
二 泛神论——郭沫若个人无政府主义色彩的特殊形态
三 走向“党喇叭”
(一) 大同理想的变迁
(二) 民粹与劳工观的变迁
(三) 革命的方法:暴力观与无抵抗
(四)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五)、唯美与功利
四 小结
第四章 安那其革命者到民主主义作家——“巴金道路”
一 作为政治信仰的安那其革命者
(一) 作为政治信仰的安那其革命者
1、追求绝对的自由、平等,反对一切束缚
2、从实际出发,建立“我的无政府主义”
3、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二) 早期文学中的革命与痛苦
二 走向文学的痛苦与身份焦虑
三 清除改造期
四 复苏期:《随想录》
第五章 文革中的无政府状态与无政府主义
一 文革的起源与误读
二 文革:无政府状态≠无政府主义
三 “六八年人”的文化反抗
第六章 先锋文学与无政府主义精神
一 从政治到文化:回“家”的无政府主义
二 走向解放美学:马尔库塞
三 后现代哲学中的无政府主义精神
四 中国先锋文学与无政府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6-03-27
参考文献
- [1].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意识[D]. 宋炳辉.复旦大学2004
- [2].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溯源[D]. 郑坚.复旦大学2004
- [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想象的现代性[D]. 陈润华.复旦大学2004
- [4].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 高玉.华中师范大学2000
- [5].神秘主义:祛魅与复魅[D]. 方秀珍.苏州大学2005
- [6].五四-1930年代中国文学人性探论[D]. 裴毅然.复旦大学2000
- [7].论权势权威型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D]. 赵平.复旦大学2007
- [8].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南洋书写[D]. 陈桃霞.武汉大学2013
- [9].唐赋叙事研究[D]. 周兴泰.上海大学2010
- [10].1935-1941:《天下》与中西文学交流[D]. 严慧.苏州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中国当代文学体制研究(1949-1976年)[D]. 王本朝.武汉大学2005
- [2].颓败线的颤动[D]. 张克.武汉大学2005
- [3].身体的解放与规训[D]. 黄晓华.武汉大学2005
- [4].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D]. 刘勇.武汉大学2005
- [5].民族国家意识与现代乡土小说[D]. 魏家文.武汉大学2005
- [6].唯美的选择与转换[D]. 孙德高.武汉大学2005
- [7].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生成论[D]. 郝明工.四川大学2005
- [8].国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D]. 易前良.南京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