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1,2005年~2007年湖北宜昌和荆门等地水库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病害危害十分严重,疾病流行季节为4月~10月,流行高峰期为7月~8月。疾病症状为鱼眼球周围、鳍基部严重充血,头顶部有明显的白斑,腹部膨胀,肛门红肿,大部分病鱼肝脏和肾脏出现肿大、点状出血和糜烂等病症,有的出现明显的花肝或土黄色肝,胃和肠道无食物或较少食物,胃和肠壁明显充血,无弹性。本研究分离鉴定了湖北宜昌、荆门等地的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病原,分离出强毒细菌三株,经人工感染试验及对各菌种的形态和生化特性等多项指标的测定结果,确定菌株Cj-1、Cj-2、Cj-3均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2,将分离的三株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3株菌对广谱抗菌素如氨苄青霉素、青霉素、先锋霉素Ⅵ、红霉素等已产生耐药性,而对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高度敏感。同时,测定4种常用的抗菌药物(氟本尼考、土霉素、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对Cj-1、Cj-2、Cj-3三株致病菌的抑、杀菌效果,证明强力霉素对三株致病菌均具较好的抑、杀菌作用;氟本尼考和土霉素2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较高,证明三株菌株都对氟本尼考、土霉素产生一定的耐药性。3,通过饲料中添加定量的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菌浓度分别为1.0×1011、5.0×1010、5.0×1010个/kg饲料),研究对斑点叉尾鮰免疫应答能力的影响,测定白细胞吞噬活性、溶菌酶活性和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1)3种益生菌均能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的白细胞吞噬活性、溶菌酶活性和免疫保护率。3个试验组PP分别在第6d达到最高值,为65.63%、59.49%、55.91%。对照组PP则在35.26%-45.77%范围内浮动。(2)饲喂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后斑点叉尾鮰对混合病原菌分别产生了相应的免疫保护,其免疫保护率分别为:73%、63%和44%。综合考虑经济成本和免疫效果,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为较好的饲喂益生菌。4,选取宜昌市长阳县水产局斑点叉尾鮰无公害养殖基地、宜都市天河渔业有限公司斑点叉尾鮰无公害养殖基地为监测点,密切监测了该区域500多口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病害情况。通过临床实验,确定了斑点叉尾鮰细菌病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方案。预防方案为:日常饲养中,投喂拌有枯草芽孢杆菌(2.0×1011个/kg饲料)与Vc(5.0g/kg饲料)的饲料,2天一次,在水温变化超过±3℃时候,在饲料中加入三黄粉(5.0g/kg饲料)、酵母多糖(5.0g/kg饲料),连喂2天;如果附近1000m内有鱼病发生,用二氧化氯(0.3g/m3)全池泼洒,3天一次,连用3次。治疗方案为:投喂拌有强力霉素(1.0g/kg饲料)、三黄粉(8.0g/kg饲料)与Vc(10.0g/kg饲料)的饲料;每天一次,连用5天,二氧化氯(0.3g/m3)全池泼洒,3天一次,连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