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过程论文-丁丽芳,祁云,汪伟,齐庆杰

燃煤过程论文-丁丽芳,祁云,汪伟,齐庆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燃煤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管式炉,燃烧试验,砷,钙基质

燃煤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丁丽芳,祁云,汪伟,齐庆杰[1](2018)在《燃煤过程中砷的析出行为及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煤中痕量砷燃烧产生的有毒物质污染问题,选取山西某矿区不同煤层的褐煤混合后,利用固定床管式炉模拟煤粉燃烧实验,研究了温度、添加钙基质(CaO)对砷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煤过程中砷的析出行为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煤燃烧时添加适量钙基质能够有效降低砷污染物的排放,此外钙基质添加量、载流体成分、钙基质存活时间也会影响钙基质的脱砷效果,Ca比As为1∶1、载体体为饱和空气、钙基质存活时间为15 min时,钙基脱砷效率达到65%的最大值。(本文来源于《能源技术与管理》期刊2018年06期)

[2](2018)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燃煤过程有机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项目在杭州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0月13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燃煤过程有机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项目牵头单位浙江大学和高技术中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专项办")在杭州联合组织召开了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浙江大学科研院领导,项目咨询专家组,项目负责人(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8年31期)

姬广庆[3](2018)在《砖瓦行业燃煤过程中氮氧化物的抑制与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砖瓦行业NO_x治理,重点是抑制NO_x生成,做好燃煤过程中的NO_x排放控制,其次是后处理(也称末端治理),目前砖瓦行业的末端治理的技术、工艺条件不具备,本文重点通过了解燃煤中NO_x的生成机理,针对性采取抑制NO_x的措施,促进NO_x排放达标。(本文来源于《砖瓦》期刊2018年11期)

李立园[4](2018)在《燃煤过程中铬的赋存和演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比例,而燃煤是煤炭消费的主要去向。燃煤过程中所释放的微量元素会依附在颗粒物上,长期驻留在环境中,威胁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其中铬是煤中最需关注的有害微量元素之一,但由于铬含量少、挥发率低等原因,对于煤燃烧过程中铬的释放机理及迁移特性等方面研究一直进展缓慢。本文以煤燃烧过程中有害微量元素铬为研究对象,选取淮北临涣煤,通过温控电阻炉进行室内燃烧实验,系统的研究了煤燃烧过程中铬的释放特性、迁移转化特征以及环境效应。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临涣煤属于低挥发分、高灰分、低硫烟煤,主要由SiO2、Al2O3、Fe203等矿物元素组成;煤中以粘土矿物(高岭石、地开石、伊利石)和石英为主;燃烧温度达到1000℃时,燃烧产物中主要由石英、莫来石、赤铁矿等矿物构成。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煤样黏结成块,伴随着质量损失,归因于高岭石、伊利石等矿物成分和有机组分发生分解。(2)临涣煤中铬的含量为31.77μg·g-1,是中国煤均值的2.1倍;煤燃烧过程中铬的挥发率随停留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释放的最大阶段在15—30min,并在燃烧开始60 min内基本释放完全;室内静态燃烧过程中铬的释放率基本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900 ℃后释放较快,且不同温度下铬的释放强度不同;铬与化学性质相似的钒、钴、镍元素相比,燃烧过程中有类似的释放行为,其中铬与钒的相关性最高。(3)临涣煤中铬主要赋存于残渣态中,其次赋存于铁锰氧化态、有机结合态、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煤中有机质、碳酸盐矿物和铁锰氧化矿物发生分解,造成气相铬所占比例增加,在1000 ℃时,五种形态铬都出现了明显地减少,表明铬发生了从固相到气相的转化,尤其是铁锰氧化矿物的分解是造成铬释放的主要原因;并通过不同燃烧温度下煤中铬与矿物元素的相关性分析可知,燃烧过程中铬可能与煤中的矿物元素发生反应生成铬酸盐,从而影响煤燃烧过程中铬在气/固相之间的分配。(4)综合分析电厂样品中铬的含量与电厂提供的资料,得出临涣电厂约有15.08%的铬排放到大气中,年排放量约为15.63 t,有一定的挥发性。通过相对富集系数法和污染指标法,针对煤燃烧过程中铬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发现铬在电厂飞灰中的富集系数较大,室内燃烧实验中铬的富集系数随温度增加而减小,而单项污染因子随燃烧温度增加而加大,都与温度升高释放率增加是密切相关的。(5)污染指标法得出无论是室内燃烧还是电厂燃烧铬的排放浓度值介于0.30—2.05 mg·m-3之间,远高于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16297—1996的0.07 mg·m-3限值,这为控制电厂燃烧过程中铬元素的排放,建立以铬元素为基础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8-05-01)

阮仁晖,李广林,谭厚章,白胜杰,魏博[5](2018)在《燃煤过程中Na对微细颗粒物生成特性的影响——合成焦炭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合成焦炭为载体,研究不同种类的钠元素在煤粉燃烧过程中对微细颗粒物生成特性的影响,并通过向载体中添加煤中常见的矿物元素的氧化物(SiO_2、Al_2O_3),反映煤粉燃烧过程中钠与煤中常规矿物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无机水溶性钠更容易生成稳定的亚微米颗粒物;在缺少氯元素的情况下,有机态钠更容易与煤中的超微米硅铝矿物反应;化学反应和物理捕捉是硅铝矿物捕捉钠元素的两种方式,其中,对于PM1-10的硅铝矿物颗粒,化学反应固定的钠含量是物理捕捉过程的2.4倍。(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余化龙[6](2018)在《燃煤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作为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OA)生成的重要前体物,其源成分谱在VOCs和O3来源解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煤炭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6%,由于燃烧装备的更新换代和污染防治工艺的改造提升,现有燃煤过程的VOCs成分谱在时效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均难以满足VOCs和O3来源解析的需求。因此本文以VOCs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的燃煤过程(电厂燃煤过程、钢铁烧结过程、煤焦化过程和居民生活燃煤过程)的VOCs源样品,分析不同燃煤源VOCs排放特征,构建不同燃煤过程VOCs成分谱,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估算不同燃煤源排放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得出结论如下:(1)不同燃煤过程VOCs的排放特征及源成分谱电厂燃煤过程排放VOCs的组成与锅炉类型和煤质相关。电厂燃煤过程VOCs组分中烯烃占比最大(41.96%),其次为芳香烃和烷烃化合物,占比分别为30.98%和23.79%;1-丁烯、乙炔和苯乙烯等是电厂燃煤过程排放的主要VOCs特征物种,占比分别为 36.71%、3.27%和 10.43%。钢铁烧结过程排放的VOCs中烷烃、烯烃和芳香烃化合物占比分别为45.73%、23.67%和22.02%;乙烷、苯和丙烯等是钢铁烧结过程排放的主要VOCs特征物种,占比分别为 23.18%、14.07%和 9.46%。煤焦化过程VOCs排放特征与炼焦工艺有关。热回收炼焦工艺过程排放的VOCs以烯烃和芳香烃组分为主,占比分别为69.92%和14.57%;乙烯、1-丁烯、苯和乙炔等是热回收炼焦工艺过程排放的主要VOCs特征物种,占比分别为42.25%、26.30%、12.19%和10.30%。宽碳化室炼焦工艺以芳香烃和烯烃组分为主,占比分别为70.62%和15.68%;苯、苯乙烯、乙烯、乙烷和丙烷等是宽碳化室炼焦工艺过程排放的主要VOCs特征物种,占比分别为32.06%、29.44%、11.91%、2.77%和2.61%。居民生活燃煤过程排放的VOCs以烯烃和芳香烃化合物为主,1-丁烯、乙烯、苯乙烯、2,2-二甲基丁烷、丙烯和乙炔是居民生活燃煤过程排放的主要VOCs特征物种,占比分别为 41.72%、12.44%、12.16%、5.52%和 4.49%。(2)不同燃煤过程源排放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估算烯烃化合物对电厂燃煤过程、钢铁烧结过程、煤焦化过程和居民生活燃煤过程排放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贡献分别为73.15%、74.67%、93.45%和87.55%,是贡献最大的VOCs种类,其次为芳香烃化合物,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分别为22.97%、14.27%、4.26%和9.31%。因此,控制燃煤过程中烯烃和芳香烃化合物的排放,有利于降低环境空气中臭氧污染。(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8-03-01)

邹潺,王春波,郭辉,王贺飞[7](2018)在《燃煤过程中砷的赋存形态及其挥发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3个国内煤样,利用自制恒温热重装置研究了燃烧过程中砷的赋存特性及其挥发规律。通过测定不同停留时间下燃烧样品中砷的含量,拟合得到砷的挥发曲线和挥发速率曲线,并采用逐级化学提取的方法对原煤和不同停留时间下的燃烧样品进行形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砷挥发的重要因素,700~1000℃是砷挥发的主要温度区间。煤粉燃烧过程中,砷的挥发速率与煤粉的失重速率具有同步性;伴随着煤中水分和挥发分的快速析出,砷也具有较高的挥发速率;随着燃烧过程的深入进行,砷的挥发速率变得缓慢。煤粉燃烧结束,3种煤(五里庄、红岩和梅花井)砷的挥发比例分别为49.5%、80.7%、65.0%,且在燃烧过程中煤中残渣态、硫化物结合态和可交换态砷相互作用迁移。(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贺飞,王春波,邹潺,岳爽,郭辉[8](2017)在《燃煤过程中水蒸气对砷释放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水蒸气对煤燃烧过程中砷释放特性的影响,在800~1 300℃下对庆华煤进行燃烧试验,并结合XRD分析了水蒸气对砷释放的作用机理。气氛中有水蒸气时,可以明显加快煤的失重;相同温度下,气氛中存在水蒸气时,煤中砷的逃逸有一定的增加,随着水蒸气浓度的增加,逃逸率增加趋势放缓;随着温度的增加,水蒸气对砷的逃逸率的提升效果减弱。在水蒸气气氛下灰的矿物质组成结构发生变化,石膏等硫酸盐增多,主要是水蒸气促进了石膏的形成,缩减了高活性CaO的停留时间,抑制了CaO对砷的捕捉,造成砷吸附率降低,逃逸率增加。(本文来源于《洁净煤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汪伟,祁云,齐庆杰[9](2017)在《燃煤过程中卤族元素-溴的析出行为及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煤中痕量卤素-溴的燃烧产物排放造成的污染,通过固定床管式炉煤燃烧试验,研究了燃煤过程中添加钙基质(CaO)作为固溴剂对溴化物析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钙基质(CaO)能够有效地降低燃煤过程中溴化物的排放量;采用预混与喷射相结合的方式向锅炉中添加固溴剂能够最大限度的吸收燃煤过程中析出的溴化物,减少溴化物的排放量。此外,钙基固溴剂的脱溴效率还受燃烧温度、停留时间、钙基固溴剂(CaO)的添加量、燃烧气氛等因素的影响,燃煤过程中控制合理的钙基质与溴化物的反应条件有利于提高钙基质的脱溴效率。(本文来源于《洁净煤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魏新鲜,钱枫,孙晓,吴皓,张珊珊[10](2017)在《钙基添加剂对燃煤过程多环芳烃排放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小型管式实验炉,研究CaO、CaCO_32种添加剂在不同用量、不同燃烧温度下对燃煤过程16种多环芳烃(PAHs)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CaO与CaCO_3对PAHs具有抑制和吸附作用,CaO、CaCO_3分别在Ca/S=3和Ca/S=2时,PAHs总量最少,CaCO_3对PAHs的吸附作用优于CaO。当Ca/S=2,CaO、CaCO_3分别在温度为750℃和850℃时,使PAHs总量降低31.05%和32.74%,高温不利于其对PAHs的吸附。不同实验条件下,气固相中不同环数PAHs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其总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850℃,Ca/S=2时,CaCO_3能最大程度地减少16种PAHs毒性当量TEQ。(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燃煤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8年10月13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燃煤过程有机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项目牵头单位浙江大学和高技术中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专项办")在杭州联合组织召开了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浙江大学科研院领导,项目咨询专家组,项目负责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燃煤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丁丽芳,祁云,汪伟,齐庆杰.燃煤过程中砷的析出行为及治理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8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燃煤过程有机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项目在杭州启动[J].河南科技.2018

[3].姬广庆.砖瓦行业燃煤过程中氮氧化物的抑制与治理[J].砖瓦.2018

[4].李立园.燃煤过程中铬的赋存和演化规律研究[D].安徽大学.2018

[5].阮仁晖,李广林,谭厚章,白胜杰,魏博.燃煤过程中Na对微细颗粒物生成特性的影响——合成焦炭法[J].燃料化学学报.2018

[6].余化龙.燃煤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

[7].邹潺,王春波,郭辉,王贺飞.燃煤过程中砷的赋存形态及其挥发特性[J].化工学报.2018

[8].王贺飞,王春波,邹潺,岳爽,郭辉.燃煤过程中水蒸气对砷释放特性的影响[J].洁净煤技术.2017

[9].汪伟,祁云,齐庆杰.燃煤过程中卤族元素-溴的析出行为及治理研究[J].洁净煤技术.2017

[10].魏新鲜,钱枫,孙晓,吴皓,张珊珊.钙基添加剂对燃煤过程多环芳烃排放特征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7

标签:;  ;  ;  ;  

燃煤过程论文-丁丽芳,祁云,汪伟,齐庆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