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有关新闻媒体如何报道新闻事件,历来是新闻研究者所关心的课题。本研究以社会建构理论为基础,以新闻报道偏向性为前提,采用新闻框架分析的方法对《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进行分析,并根据统计的数据和资料,得出相关新闻偏向的表现及其隐含的新闻生产中的媒体、受众、政府的深层互动关系。20世纪七十年代,框架理论成为社会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与之伴随,新闻传播研究中也开始涉及新闻媒体报道新闻事件时的偏向性问题,但直到现在,新闻偏向理论也没有被学界系统地提出并论证。故本研究不再局限于论证新闻是否存在偏向,而是把更多的篇幅用于讨论新闻偏向产生的理论渊源。通过对框架理论的研究,本文提出框架理论包括框架、架构、偏向、框架效应四个核心概念,并各自衍生出相关命题和理论取向,四者彼此联系又有所区别,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本文认为新闻偏向实为新闻框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框架分析法也是新闻偏向研究的重要方法。社会建构理论认为新闻生产会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灾难新闻最大程度上浓缩了当代中国各历史阶段的政治意识、思想意识和新闻观念,故灾难新闻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人民日报》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以其典型性成为本文的研究案例。从宏观视角看,《人民日报》在报道汶川地震时新闻题材广泛全面;从微观视角看,《人民日报》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在一些方面存在新闻偏向问题,新闻消息来源绝大部分来自官方党政机构,主题内容偏向于描述党政机构、军队在灾区一线的抗震救灾,主体形象多是党政官员与人民军队不怕苦、不怕累抗震救灾,关键词和基调则偏向于展现尊重生命和自强不屈。但我们不能把上述新闻偏向简单狭隘地理解为《人民日报》在报道汶川地震时不够客观公正。实践证明,《人民日报》对汶川地震报道模式在灾难中有其独特优越性,其中媒体、政府、公众的良性互动更有利于引导舆论战胜灾难,树立国家良好形象,避免了类似的台湾集集大地震后的社会混乱。然而,在日常报道中,媒体报道体制化、科层化正越来越为人们所诟病,传统媒体也面临着被新兴媒体所蚕食的危险。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偏见,抑或偏向?——网络媒体中的阿拉伯世界呈现[J]. 新闻界 2015(21)
- [2].人民网“台湾频道”的竞选报道框架分析——以台湾地区2012年选举辩论会报道为例[J]. 湖北社会科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