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激波位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阳风-磁层耦合,弓激波,偶极倾角,磁层顶
激波位型论文文献综述
马新[1](2017)在《弓激波位型和磁层顶压力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风-磁层耦合过程是日地空间物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弓激波和磁层顶则是太阳风-磁层耦合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两个界面。来自太阳的太阳风等离子体穿越弓激波后各项参数会发生显着变化,而磁层顶作为地球磁层的外边界把太阳风与地球磁层分隔开。上游太阳风条件的变化会导致磁层位型变化,从而对地球磁场内部产生影响。本硕士论文利用卫星观测数据,研究了上游太阳风各参数对弓激波位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偶极倾角参数的叁维不对称弓激波新模型;并利用1998年6月5日太阳风事件的全球磁流体力学(MHD)模型模拟结果,研究了磁层顶压力平衡情况。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为:1)采用多颗卫星的弓激波穿越事件数据,分析了行星际磁场Z分量,太阳风动压,磁声波马赫数,等离子体β值以及地球偶极倾角对弓激波位型参数的影响。构建了包含以上5个影响因子的全球叁维不对称弓激波模型。该模型与已有的两个代表性弓激波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新模型的可靠性。以往的模型大多是对称模型,都不包含偶极倾角的影响,而新模型不仅能描述弓激波旋转不对称和南北半球不对称,还能反映弓激波位型随偶极倾角变化的情况。我们发现,北半球弓激波尾部张角随偶极倾角正向增大而增大,随偶极倾角负向增大几乎不变;且偶极倾角为正时,北半球弓激波旋转不对称性大于南半球。南半球弓激波尾部张角和旋转不对称性变化情况则相反。2)利用MHD模型对1998年6月5日的太阳风事件的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不同行星际磁场(IMF)条件下日地连线上动压、热压和磁压的压力平衡情况以及叁者之间的转换关系。日地连线上,磁层顶附近热压在南向IMF下占主导,磁压在北向IMF下占主导。由于南向IMF条件下磁层顶日下点附近易发生磁场重联,从而引起紧靠磁层顶内侧磁压减小。而这一因素在南向IMF下磁层顶向地球方向移动中起了重要作用。紧靠磁层顶外侧热压增加的因素也对其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在较小的IMF条件下。(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7-06-01)
刘吉,史全岐,田安民,吕建永,吴浩[2](2016)在《基于ARTEMIS卫星数据的月球轨道附近地球弓激波位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弓激波是超音速太阳风和地球磁层相互作用的产物,以往由于数据所限,人们发展的模型仅考虑了近地情况,而对于远地弓激波的位型,以及其他因素例如行星际磁场B_y对弓激波位型的影响,人们还不是很清楚.通过统计分析ARTEMIS卫星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的弓激波穿越事件,首先拟合修正了Chao弓激波模型(最常用的弓激波模型之一)中尾部张角a表达式的系数,得到适用于中远地(月球轨道处,地心距离-20R_E>X>-50R_E)弓激波的模型系数,然后研究了行星际磁场B_y分量对弓激波尾部张角a的影响.结果表明:(1)拟合的模型系数相对于原系数来说,在中远地与观测结果更吻合;(2)弓激波尾部张角a随行星际磁场B_y分量的增大而增大,且正的B_y对张角的影响比B_y为负的情况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建立包含行星际磁场B_y分量的弓激波模型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袁换只[3](2015)在《偶极倾角对弓激波位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弓激波是太阳风-磁层耦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超声速的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形成的。上游太阳风穿过弓激波后,绕过磁层顶流向下游,这种机制在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有害影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卫星观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通过弓激波位型的拟合,分析研究了偶极倾角对弓激波日下点距离、弓激波尾部张角的影响。结果表明弓激波日下点距离随偶极倾角绝对值增大而增大,弓激波尾部张角随偶极倾角绝对值增大而减小,同时偶极倾角对南北半球弓激波影响不同,弓激波具有南北不对称性。该工作为建立一个包含偶极倾角效应的弓激波模型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有:1、利用多颗卫星的弓激波穿越数据,研究分析偶极倾角对弓激波位型的影响。本文通过对IMP 8,Geotail, Magion 4和Cluster 1卫星从1973年到2002年以及Cluster 2卫星2012年到2013年的弓激波穿越数据的进行整体拟合、分段拟合及南北半球拟合分析,定量研究了偶极倾角对弓激波位型(弓激波日下点距离、尾部张角)的影响。观测分析结果得到:(1)弓激波日下点距离随偶极倾角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弓激波日下点距离和偶极倾角之间的关系为:(2)弓激波尾部张角随偶极倾角的绝对值增大而减小,弓激波尾部张角和偶极倾角之间的关系为:(3)当偶极倾角由负变为正的时候,日侧弓激波向地球一侧移动,移动距离大约为2.29RE;(4)弓激波南北半球形状不同,具有不对称性,并且偶极倾角对两个半球的弓激波影响不同。其中,北半球弓激波,随着偶极倾角的负向增大,弓激波尾部张角减小,而随着偶极倾角正向增大,尾部张角基本不变;南半球弓激波,随着偶极倾角的正向增大,弓激波尾部张角减小,而随着偶极倾角负向增大,尾部张角增大幅度很小,基本不变;2、利用SWMF模式,对南向行星际磁场下偶极倾角与弓激波位型的关系做了数值模拟研究。MHD模拟结果表明:(1)弓激波日下点距离随偶极倾角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2)在GSM坐标系中,偶极倾角正向增大对弓激波某半球的影响与偶极倾角负向增大对弓激波另一半球的影响基本相同。(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5-06-01)
激波位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球弓激波是超音速太阳风和地球磁层相互作用的产物,以往由于数据所限,人们发展的模型仅考虑了近地情况,而对于远地弓激波的位型,以及其他因素例如行星际磁场B_y对弓激波位型的影响,人们还不是很清楚.通过统计分析ARTEMIS卫星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的弓激波穿越事件,首先拟合修正了Chao弓激波模型(最常用的弓激波模型之一)中尾部张角a表达式的系数,得到适用于中远地(月球轨道处,地心距离-20R_E>X>-50R_E)弓激波的模型系数,然后研究了行星际磁场B_y分量对弓激波尾部张角a的影响.结果表明:(1)拟合的模型系数相对于原系数来说,在中远地与观测结果更吻合;(2)弓激波尾部张角a随行星际磁场B_y分量的增大而增大,且正的B_y对张角的影响比B_y为负的情况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建立包含行星际磁场B_y分量的弓激波模型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激波位型论文参考文献
[1].马新.弓激波位型和磁层顶压力平衡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
[2].刘吉,史全岐,田安民,吕建永,吴浩.基于ARTEMIS卫星数据的月球轨道附近地球弓激波位型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
[3].袁换只.偶极倾角对弓激波位型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