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构造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兴都库什,中源地震,空间应力场,构造意义
区域构造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万秀红,屠泓为,李智敏,罗国富[1](2019)在《兴都库什及邻近区域空间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兴都库什及邻近区域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的西缘,是大陆内部中源地震最为活跃的区域,各种数据均显示出该区域有着十分特殊的现象.本文从地质构造、地震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应力场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深度应力场方向表现各不相同,不同的区域震源机制特征各异,尤其是正断层性质地震在北东向表现出了线性展布.通过构造模拟认为该区域可能是在地壳的碰撞、推挤、俯冲作用下出现的褶皱,由于地层倒转嵌入,从而形成了多层位地震密集现象.同时在推挤、拖曳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条深度约100 km以下的北东向的拉张性破裂.(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赵旭坤,张俊,雷前坤,范成成[2](2019)在《环渤海区域及邻区现今地壳构造运动形变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环渤海区域划分为5个次级块体,利用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分析2009~2014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对地观测速度场数据,得到相对于欧亚板块0.5°×0.5°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场。分析形变速度场和应变场的空间变化发现,环渤海区域整体上呈现0.25×10~(-9)/a的NW-SE 111.3°的双向趋势性扩张运动,太行块体、山西块体分别呈NW-SE 116.3°、NW-SE 130°的微弱扩张运动,胶辽块体、冀鲁块体和阴山-燕山块体分别存在NW-SE 144.3°、NE-SW 39.5°和NW-SE 155.6°的微弱压缩运动,其中太行块体的扩张运动量级相对于其他次级块体较大。尽管环渤海区域内部各次级块体的形变在空间上存在以上差异,但整体上环渤海区域主压应变轴方向基本为NEE-SWW,主张应变轴方向为NNW-SSE,且主压应变轴走向为NE 47.70°~89.74°,与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得到的主压应变轴优势方向大体一致,表明环渤海区域现今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11期)
郑文俊,张培震,袁道阳,吴传勇,李志刚[3](2019)在《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研究经历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和显着进展,大量的针对性、专业性、目标性极强的调查和综合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成果。文章通过回顾活动构造研究历史,综合大量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作用。综合认为,中国大陆特殊的构造位置,造就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受不同方向板块运动的影响,致使现今活动构造的运动性质差异明显。从总体上看,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几何图像主要体现为由受控于区域性大断裂的不同性质和规模的活动构造共同构成。文章分区对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及对地震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总结,并结合中国大陆动力学总体特征,以及活动构造对中国大陆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的控制作用,对重点区域动力过程及模式进行了总结。结合目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对活动构造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姜文亮[4](2019)在《冷龙岭断裂带全新世破裂模式、大震复发特征研究及其区域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有一系列走滑逆冲断裂带,冷龙岭断裂带恰位于其东部最前缘部位,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一条非常重要的左旋走滑构造带,同时冷龙岭断裂带也是祁连—海原构造带的重要组成段落之一,其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也直接揭示了祁连—海原构造带对整个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的调整与传递作用。然而,同周围一系列具有强震构造背景的活动断裂(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9期)
刘永平[5](2019)在《崇礼冬奥场馆区域地质构造控热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冬奥会场馆及附近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前景,河北省煤田地质局实施了"张家口市崇礼区冬奥会场馆及周边地区地热资源调查"项目,通过遥感解译、电磁探测、氡气测量和地热地质调查及岩矿样分析等,推测本区的地热资源概念模型是:上地幔与岩浆放射性供热-深大断裂导热通道-深大断裂破碎带与次级断裂热储-断裂裂隙带直接或侧向径流补水的带状热储。通过对崇礼区地质构造控制地热的分析与研究,认为在区域内深大断裂与两侧次级断裂破碎带底部有较好的贮水空间,在地下也有足够的温度对地下水加热,其尚义-平泉深大断裂及两侧次级断裂深部空间可作为热储,断裂两侧均为地热远景区。将为开发利用冬奥会场馆区域深部地热资源提供依据,以助力绿色冬奥。(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地质》期刊2019年09期)
朱天行[6](2019)在《东帕米尔盖孜河流域地貌特征及与区域构造活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作为地貌的重要组成单元,其形成演化过程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同时,河流地貌演化过程也是区域构造活动的记录器,记录了某个地区的区域构造活动与构造演化。因此,河流的地貌特征分析成为研究区域构造演化和地貌演化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帕米尔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其构造变形主要受控于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和持续挤压,其区域构造的活动性及其对地貌演变的控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而位于中国境内的东帕米尔地区由于发育了一系列不同性质和不同走向的断层,其区域构造活动表现出了强烈的空间差异性,构造活动对地貌的控制作用十分强烈。为了揭示东帕米尔地区的区域构造活动的强度差异性,本文选择了一条发源于东帕米尔、其流域跨域了东帕米尔的一系列主要断裂带的盖孜河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盖孜河流域特征及水系演化研究,探讨东帕米尔构造活动以及构造活动对水系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基于90米分辨率的DEM数据,通过对盖孜河流域河流地貌特征的提取,并与区域性断层的发育情况及活动历史相对比,揭示了东帕米尔构造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对盖孜河河流剖面特征的分析,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讨论了盖孜河的成因机制。本文的主要认识如下:(1)现今盖孜河流域内部相邻χ值不存在较大差异,分水岭基本不会发生移动,河流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河流形态不会发生太大变化。(2)盖孜河流域的河流陡峭指数的空间分布具有以下叁个特征:a.在公格尔山伸展系统的下盘和主帕米尔逆冲断层的上盘之间的区域,河流整体陡峭指数明显高于其对应断裂的上盘和下盘;b.公格尔山伸展系统的下盘和主帕米尔逆冲断层的上盘之间的区域,南部的河流整体陡峭指数要高于北部;c.这两个断层之间的盖孜河主干河段的河流陡峭指数为全流域内最高。(3)盖孜河流域的河流陡峭指数在公格尔伸展断层和主帕米尔断层之间的区域为最大,意味着公格尔伸展断层的伸展作用和主帕米尔断层的逆冲作用对这一区域的抬升作用具有较强的控制,导致该区域的抬升速率最大,河流侵蚀速率最强;公格尔伸展断层和主帕米尔断层之间的区域,南部的河流整体陡峭指数要高于北部,表明在此区域内,南部的抬升速率高于北部;公格尔山断层和主帕米尔断层之间的盖孜河主干河道及其相邻地区表现出全流域最高的河流陡峭指数,表明整个流域内该河段的侵蚀速率与构造抬升速率最大。(4)公格尔伸展系统各分段处断层的垂直活动差异以及穹隆的隆升剥蚀在河流陡峭指数表现出来的空间分布特征图上得到了一致的对应。而各个活动断层的水平方向上的伸展与滑移活动等对河流陡峭指数的空间分布未有太大影响。(5)通过对比盖孜河干流和其相邻支流间河流形态以及河流陡峭指数的差异,论文提出了盖孜河可能是先存河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利用FastScape模拟软件对盖孜河作为先存河和袭夺河分别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盖孜河现今河流地貌特征进行对比,推断盖孜河现今的主河道可能在先前已经存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8-17)
尹欣欣,郭安宁,赵韬,李少华[7](2019)在《四川长宁M_S6.0地震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6月17日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28.34°N,104.90°E)发生M_S6.0地震,余震发育。本文利用区域测震台网的地震观测数据基于CAP方法计算了28°~29°N,104°~105°E范围内的14个M_S>3.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全球矩心矩张量目录和部分前人研究结果中该区域的共27个震源机制解数据,应用MSATSI软件反演了研究区域的应力场。将研究区域按0.1°×0.1°划分成25个应力网格,最终得到9个网格的应力分布结果,大多数应力场方向稳定,根据主震所在应力网格点得到主震的断层类型为主逆冲型。本文研究成果为四川长宁地区的孕震机理、活动构造以及地震趋势判定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猛,刘媛媛[8](2019)在《塔里木盆地西缘航磁区域场特征与构造单元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缘高精度航磁测量的成果资料作为基础数据,对塔里木盆地西缘区域磁场特征与大地构造单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依据航磁资料,划出3条深断裂(即磁场区分界线),分析了深断裂在航磁、地质资料上反映的特征,其中F_1断裂和F_2断裂与地质上划定的断裂基本吻合,F_3断裂部分吻合,对其空间位置提出了新的认识。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特征各异的磁场区,并进一步划分了二级磁场区,从磁场特征、地层分布、大地构造位置、基底性质、区域场成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地质找矿论丛》期刊2019年02期)
张菲菲,孟祥君,韩波,田振兴[9](2019)在《辽东湾地区重、磁异常特征及其区域构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辽东湾地区是沿郯庐断裂系发展的新生代裂谷盆地,其断裂展布、基底性质对区域构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利用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获取的辽东湾地区最新船载重、磁数据,详细描述了重、磁异常特征及对比分析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对区域构造及岩石物性的研究成果,对区域构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指出了辽东湾坳陷"东西分带"的构造格局及不同时期区域构造的差异,对研究区内主要断裂展布、岩浆岩分布进行了划分,探讨了辽东湾及其周缘海域新太古宙古陆壳基底的分布。(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潘蔚,毛玉仙,余长发[10](2019)在《华东南地区铀矿区域控矿断裂构造遥感解译及其重磁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遥感图像对华东南地区开展了区域断裂构造解译,发现了3条新断裂,分别是近东西向的醴陵-龙泉断裂,北西西向通道-龙川断裂和永福-佛岗断裂。笔者前期研究表明这3条断裂对地表岩石和铀矿田的分布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属大型断裂。通过布格重力异常和磁异常进一步分析,发现通道-龙川断裂和永福-佛岗断裂具有明显的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深部断裂特征明显,认为应归属深大断裂;而醴陵-龙泉断裂只是中段具有磁异常反应,是否为深大断裂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铀矿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区域构造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环渤海区域划分为5个次级块体,利用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分析2009~2014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对地观测速度场数据,得到相对于欧亚板块0.5°×0.5°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场。分析形变速度场和应变场的空间变化发现,环渤海区域整体上呈现0.25×10~(-9)/a的NW-SE 111.3°的双向趋势性扩张运动,太行块体、山西块体分别呈NW-SE 116.3°、NW-SE 130°的微弱扩张运动,胶辽块体、冀鲁块体和阴山-燕山块体分别存在NW-SE 144.3°、NE-SW 39.5°和NW-SE 155.6°的微弱压缩运动,其中太行块体的扩张运动量级相对于其他次级块体较大。尽管环渤海区域内部各次级块体的形变在空间上存在以上差异,但整体上环渤海区域主压应变轴方向基本为NEE-SWW,主张应变轴方向为NNW-SSE,且主压应变轴走向为NE 47.70°~89.74°,与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得到的主压应变轴优势方向大体一致,表明环渤海区域现今地壳运动相对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构造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万秀红,屠泓为,李智敏,罗国富.兴都库什及邻近区域空间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19
[2].赵旭坤,张俊,雷前坤,范成成.环渤海区域及邻区现今地壳构造运动形变特征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3].郑文俊,张培震,袁道阳,吴传勇,李志刚.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J].地质力学学报.2019
[4].姜文亮.冷龙岭断裂带全新世破裂模式、大震复发特征研究及其区域构造意义[J].国际地震动态.2019
[5].刘永平.崇礼冬奥场馆区域地质构造控热特征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19
[6].朱天行.东帕米尔盖孜河流域地貌特征及与区域构造活动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9
[7].尹欣欣,郭安宁,赵韬,李少华.四川长宁M_S6.0地震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9
[8].王猛,刘媛媛.塔里木盆地西缘航磁区域场特征与构造单元划分[J].地质找矿论丛.2019
[9].张菲菲,孟祥君,韩波,田振兴.辽东湾地区重、磁异常特征及其区域构造分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10].潘蔚,毛玉仙,余长发.华东南地区铀矿区域控矿断裂构造遥感解译及其重磁场特征[J].铀矿地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