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野放论文-张赫凡

野马野放论文-张赫凡

导读:本文包含了野马野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卡拉麦里,繁殖群,有蹄类

野马野放论文文献综述

张赫凡[1](2019)在《野放野马寻踪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全十美的第一天盼这一天盼了十多年了,自从首批野马2001年野放以来,一直盼望着有机会能够陪野放野马一起去搏击旷野,亲自去见证野马回家的历程。2018年10月10日,这是个激动人心的日子,我终于有机会在卡拉麦里保护区乔木西拜野马野放站多住些时日,看望和守护野放野马,去了解9月27日15匹放归野马的适应情况及野放野马现状。之前每(本文来源于《新疆林业》期刊2019年01期)

张赫凡,恩特马克,陈金良[2](2017)在《野马王子:野放群的新头领》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帅死后不久,它的弟弟野马王子和另一匹公马准噶尔77号去野外接班。在此之前,王子已战胜群雄,当上了公马群的头领。来野放点后没几天,它就轻而易举地打败了对手准噶尔77号,当之无愧地坐上了野放群新头领的宝座。当时,群里的母马大部分已怀了大帅的孩子。野马在圈养时,就有杀婴现象发生。当野马繁殖群的头马发现母马所生的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时候,就会把新出生的幼驹咬死或踩死。当然,在圈养(本文来源于《大自然探索》期刊2017年07期)

张赫凡,恩特马克,陈金良[3](2017)在《野马野放的天敌》一文中研究指出野外小驹出生后,狼对野马的威胁就日益突出起来。狼对付大马特别是马群较困难,它们的主要进攻目标是小马驹。野放的第一个冬季,当人们在雪野找到失踪的野马群时,工作人员发现繁殖群内有一匹小马驹后腿被狼咬伤。伤口足有10厘米长,鲜血染红了整个后腿。后来,还有一匹被狼咬伤脖子的小马驹因抢救无效而死亡。如果说,狼是野马必须面对的天敌,在此对峙过程中出现伤亡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接受的自然现象,(本文来源于《大自然探索》期刊2017年07期)

王渊,初红军,韩丽丽,陶永善,布兰[4](2016)在《野放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家域面积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MCP方法研究了2011年至2012年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野放普氏野马家域的变化。通过方差分析验证了年间、季节间不同群体家域及其两两重迭无差异。以家族群大小为协变量进行了野放野马家域协方差分析。利用野放野马家族大小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分析检验了野放野马家族大小与家域关系。结果表明:(1)野马平均家域面积由2011年的(20±2)km~2/匹扩大到2012年的(30±2)km~2/匹。对部分野放群体中头马未发生更替的野马群的研究表明,随着野马群体增大,其家域面积显着增大(P<0.05)。(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野马群的家域面积在不同年份差异显着,且春季家域>秋季家域>夏季家域。(3)2011年不同群家域两两间相互重迭面积与群大小无显着相关(r=0.256,P=0.580>0.05)。而2012年野马群家域两两之间重迭面积有显着差异(F=4.521,df=8,P<0.001)。家域两两相互重迭面积与群大小显着相关(r=0.706,P=0.033<0.05)。(4)不同季节间野马群家域重迭面积有显着差异(F=5.695,df=8,P<0.001)。5号群、7号群和8号群的自身家域重迭面积(P<0.05),3号群、6号群和9号群的家域重迭面积(P<0.05)。(5)影响野放野马家域面积的生物因子有草本盖度、灌木盖度,非生物因子主要有温度、湿度、风速、最近水源地距离和最近居民点距离等。温度与草本盖度是影响野放野马家域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两者与野放野马家域面积显着相关(P<0.01)。(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王渊[5](2014)在《野放普氏野马生境、种群、家域及同域分布狼活动节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2011-2013年间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乔木西拜区域野放普氏野马栖息生境、家族群的动态变化、野马种群动态与家域变化的关系、同域分布天敌狼的活动规律以及与野放普氏野马的关系。其主要结论如下:(1)2011年和2012年降雨量与最适宜栖息地之间的差异不显着。而2013年的降雨量总数和最适宜栖息地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随着降雨量的增加最适宜栖息地不断增大,而不可栖息地也随着降雨量的增加不断的降低。换而言之,研究地植被的盖度与每年的降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2)野放普氏野马种群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幼体死亡率增加及自然灾害的强度增加较为敏感。在假定的保护区理想条件下,饲养群体的最小存活种群(MVP)至少应为50匹,其保护的优先项目应该为建立饲养群体和稳定及改善野放普氏野马的生存环境。如生存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野放普氏野马的灭绝概率将大幅度提高、灭绝时间也将随之提前至50-100a。如果合理采取建立饲养群体并结合饲养群体对自然种群的逐步补充等保护措施,野放普氏野马有望存活100a以上。(3)采用MCP方法计算了野放野马家域。结果表明:随着野放野马对野放地环境的适应,野马种群数量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加;野放普氏野马种群数量和活动区域扩大导致冬春季与当地家畜竞争草场资源;野马死亡率增至0.04%,死亡原因由单纯自然死亡转变为狼群猎杀、公马杀驹等多种原因;家域由2011年的20±2km2/匹增加到2012年的30±2km2/匹,全年家域面积增加55%;随着野马家族群和数量增多,2011年、2012年和2013年部分头马未发生更替的野马群家域面积和种群数量差异极显着。(4)不同野马群的家域面积在不同年份差异性显着。且春季家域>秋季家域>夏季家域。2011年不同群家域两两间相互重迭面积与群大小无显着相关。而2012年和2013年野马群家域两两之间重迭面积有显着性差异。家域两两相互重迭面积与群大小呈正显着相关。(5)不同季节间野马群家域重迭面积有显着性差异。Duncan多重比较表明5、7和8号群不同季节自身家域重迭面积显着大于3、6和9号群的家域重迭面积。而影响野放野马家域面积的生物因子有草本盖度、灌木盖度,非生物因子主要有温度、湿度、风速、最近水源地距离和最近居民点距离等。温度与草本盖度是影响野放野马家域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两者与野放野马家域面积大小显着相关。(6)通过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乔木希拜区域野放普氏野马天敌狼的研究发现,不同月份狼的日活动差异指数α和昼行性指数β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β值为0.45<13/24,表明在研究区狼为夜行性动物。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季节活动峰型存在显着差异。因此,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狼的活动节律存在差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7)野放普氏野马的监测工作,不仅是科学地积累野放普氏野马野放、野化进程中的科学数据以及保证野马顺利回归自然的需要,同时也能为相关物种的再引入及其成功野放提供可资借鉴的科学资料和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4-06-30)

范晓泽[6](2013)在《野放普氏野马寄生虫感染程度与免疫应激水平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普氏野马是世界珍稀濒危哺乳动物,其生存状态一直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重点领域。通过近十年对野马监护和保健过程发现,流行于野放家族群中的寄生虫病对该物种的成功再引入构成了直接威胁,尤以马胃蝇蛆病最为严重,且每年均处在一个较高水平。然而,对于应激和免疫水平与野马感染马胃蝇强度的关系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因此,我们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冬季野马感染马胃蝇的严重程度基础上,采用非损伤性手段对14匹野放野马(其中雄性9匹,雌性5匹)在自然状态和保健过程中分别进行粪便取样,测定其粪便中皮质醇和IgM、IgA、IgG水平,研究普氏野马机体免疫和应激水平与感染强度叁者之间的关系,弥补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结果发现:(1)粪便皮质醇类激素含量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是反映动物应激强度和机体免疫能力的重要生理指标。IgM、IgA、IgG之间具有协同作用,粪便中IgM浓度、IgA浓度和IgG浓度叁者两两之间显着相关(P<0.05)。(2)自然状态下雌性野放野马粪便叁种免疫球蛋白平均水平低于雄性野马,冬季野马在自然状态下粪便中IgM、IgA、IgG不存在性别差异;在自然状态下各个野马群体之间不存在群体差异。马胃蝇感染强度与野马排虫后粪便IgM水平、IgG水平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粪便IgA水平呈不显着负相关。其中IgM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可以反映野马免疫状态的良好指示。(3)雌雄野放野马粪便皮质醇浓度之间差异显着(P<0.05),即皮质醇浓度存在性别差异;单身汉野马群与家族群粪便皮质醇浓度之间差异显着(P<0.05),即在皮质醇水平方面野马群体之间存在差异;野马感染马胃蝇数量与驱虫前中后粪便皮质醇水平均呈现不显着负相关,且驱虫前中后叁个过程两两之间表现出极显着正相关。(4)冬季放归普氏野马驱虫过程中粪便皮质醇浓度与粪便IgM浓度显着正相关,与粪便IgG、IgA浓度正相关不显着IgG(P>0.05)。说明野马机体发生应激反应时,大大促进了粪便IgM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粪便IgG和IgA浓度的增加。(5)当马胃蝇感染数量较低时机体可以借助自身免疫应答来应对,但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适时驱虫保健成为野马科:学管护中重要举措。(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3-04-01)

李湘涛,张东,张明,万心怡,李凯[7](2013)在《新疆普氏野马野放区溜蝇属昆虫分类研究(双翅目:蝇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新疆普氏野马野放区水源地的水生蝇类昆虫进行种类组成调查。方法采用昆虫分类学研究方法。结果发现溜蝇属昆虫为水源地常见的水生蝇类,共鉴定出9种溜蝇,占新疆已知溜蝇种类的90%,占我国已知种类的21%;首次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现中国特有种赘棒溜蝇(Lispe appendibacula Xue et Zhang,2005),并补充重要鉴定特征描述,量化该种形态特征的变化范围。结论新疆是溜蝇种类丰富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陈祥军[8](2009)在《游牧社会与物种多样性保护——新疆普氏野马野放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国家在准噶尔盆地实施的野马野放工程,探究了在物种多样性保护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初步认为,如果该项工程排除当地牧民社会的参与或忽视其利益,必将影响工程的顺利实施与野放目标的实现。(本文来源于《新疆社会科学》期刊2009年06期)

齐联[9](2007)在《新疆野放野马形成相对稳定的野生种群》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齐联报道 经过6年的野放生活,曾经流离失所的普氏野马在它们的故乡——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现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野生种群。目前,普氏野马野外种群已达7个,小群有3匹,大群有16 ~17匹。据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主任曹杰(本文来源于《中国绿色时报》期刊2007-11-15)

陈祥军[10](2007)在《野马野放的生态人类学与恢复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展和延伸,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生物多样性中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持续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断缩小。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和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成为全球危机的重要构成部分,进而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用现代科学技术恢复物种多样性就成为当代重要的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内容。准噶尔盆地野马野放是在新疆实施的重大生态恢复项目。本文对此项生态恢复项目中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考察,试图提出一种与当前受损生态系统恢复思路不同的认识,从社会文化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认识和讨论野马野放的实践。本文基于作者在准噶尔盆地野马野放实践的田野调查,从叁个不同的路径来研究野马野放过程中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主要通过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野马中心)及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阿勒泰管理站(卡山保护站)工作人员与牧民的关系来进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通过野马中心、卡山保护站工作人员及牧民与准噶尔盆地野放点(卡山保护区)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生态因子间的关系-主要从野马及其它野生动物与家畜、野马与草场、家马与草场的互动关系。课题研究运用跨学科的方法,以生态人类学和恢复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知识,来考察野马野放这样一项带有恢复生态学意义的实践。本文主要研究野马野放工程中所涉及的人类群体、野生动物、家畜与自然生态环境间的互动关系,运用跨学科理论及方法理清其中的复杂关系。通过对野马野放工程引起的人类群体间利益冲突及其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和不断增大的压力,以民族志方法梳理各人类群体间以及各群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整体上认识野马野放工程。初步的结论是,如果该项工程排除当地牧民社会的参与以及忽视他们利益,最终会影响到工程的顺利实施与野放目标的实现;忽视本土知识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和生态问题。论文以跨学科的视角,以准噶尔盆地野马野放实践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人类学和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探寻野马野放中的环境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探索在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与自然因素的互动关系,深化对于在这一类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人类活动、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认识。试图为生态人类学和恢复生态学的结合问题,提供一个个案和一些初步的理论认识,其理论意义在于强调多学科研究对于生态恢复项目的多层次作用,强调人-地关系中人类小型社会本土知识的重要性,其应用价值在于为此类生态恢复项目提供一个多学科视角。(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07-06-02)

野马野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帅死后不久,它的弟弟野马王子和另一匹公马准噶尔77号去野外接班。在此之前,王子已战胜群雄,当上了公马群的头领。来野放点后没几天,它就轻而易举地打败了对手准噶尔77号,当之无愧地坐上了野放群新头领的宝座。当时,群里的母马大部分已怀了大帅的孩子。野马在圈养时,就有杀婴现象发生。当野马繁殖群的头马发现母马所生的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时候,就会把新出生的幼驹咬死或踩死。当然,在圈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野马野放论文参考文献

[1].张赫凡.野放野马寻踪记[J].新疆林业.2019

[2].张赫凡,恩特马克,陈金良.野马王子:野放群的新头领[J].大自然探索.2017

[3].张赫凡,恩特马克,陈金良.野马野放的天敌[J].大自然探索.2017

[4].王渊,初红军,韩丽丽,陶永善,布兰.野放普氏野马(Equusprzewalskii)家域面积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6

[5].王渊.野放普氏野马生境、种群、家域及同域分布狼活动节律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4

[6].范晓泽.野放普氏野马寄生虫感染程度与免疫应激水平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7].李湘涛,张东,张明,万心怡,李凯.新疆普氏野马野放区溜蝇属昆虫分类研究(双翅目:蝇科)[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3

[8].陈祥军.游牧社会与物种多样性保护——新疆普氏野马野放个案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09

[9].齐联.新疆野放野马形成相对稳定的野生种群[N].中国绿色时报.2007

[10].陈祥军.野马野放的生态人类学与恢复生态学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

标签:;  ;  ;  

野马野放论文-张赫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