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往方式论文-唐佳丽

网络交往方式论文-唐佳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络交往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移动社交网络,大学生,交往方式,扎根理论

网络交往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唐佳丽[1](2019)在《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影响——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大学生作为移动社交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面对面与人交往和进行网络交往时存在何种差异,这种差异又是如何表现出来且反过来如何影响自身?与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方式相比,移动社交网络这种新型交往方式的出现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更是对其人际交往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以发掘移动社交网络与大学生交往方式变化的内在联系作为主线,从扎根理论出发,构建出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交往方式影响的"主体-觉知-输出"模型,对收集的定性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以及选择性编码,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访谈对比分析传统交往方式和移动社交网络交往方式下大学生的外部行为及交往表现变化,以此来探讨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影响机制,这不仅对深入了解及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及人际交往心理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正确认识大学生网络交往有着突出贡献。移动社交网络交往方式下,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强弱关系,群体同质性和异质性,品味与眼界,主动性和可能性,情绪,社会适应以及社交成本结构等方面。未来的研究中,还应致力于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增加研究对象。通过对各种变量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从而深入探讨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冯丽帆[2](2018)在《浅谈网络时代大学生行为方式变迁与宿舍区交往空间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互联对人们生活影响日趋增强,全面彻底打破了一些大学生活动的时空束缚,传统时代大学生宿舍区由主要承担生活、休息功能向私密与公共兼顾、生活与学习并行转变。本文将研究视角定位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宿舍区交往空间。首先指出大学生宿舍交往空间的研究意义和现阶段现实问题,其次是对网络时代大学生交往行为的现实影响、行为方式变迁及需求分析,最后讨论加入移动互联这一变量后,试图为解决以上矛盾总结分析符合时代特征的大学生宿舍交往空间的叁种主要形态。(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8年24期)

刘文丹[3](2018)在《基于新型交往方式的企业管理人员社会网络与管理绩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交往方式开始出现,新型社会网络随即产生,本文主要研究新型社会网络对管理绩效的影响,从新型社会网络结构角度出发分析其与管理绩效的关系,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法对管理人员的新型社会网络结构、作用、特点以及与管理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借鉴其中权威的、被广泛引用的问卷,并结合研究实际,制定出关于企业管理人员的新型社会网络问卷共28道题、管理绩效问卷共23道题,以现代服务业中的334名中层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的行业主要有金融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零售业、教育业、信息产业等。调查结果表明:1.管理人员新型社会网络有实体亲人网、实体朋友网、虚拟亲人网、虚拟朋友网、虚拟同事网、实体同事网共6个。2.管理人员的管理绩效有:人际促进、工作奉献、任务创新、任务效率共4个,人际促进与工作奉献又可以归为关系绩效,任务创新与任务效率可以归为任务绩效。3.管理人员使用新型社会网络增加了与亲人联系的频率、增强了与朋友的联系、提升了与同事联系次数。4.在性别差异上,女性的实体亲人网要强于男性,男性的实体朋友网要强于女性;在学历差异上,本科及以下的实体朋友网强于研究生及以上的,研究生及以上的虚拟亲人网要强于本科及以下的,学历在本、专科以下的管理人员虚拟同事网要强于研究生以上的,而学历在研究生以上的实体同事网络要强于本、专科以下的;在年龄差异上,年龄在45岁以上的实体朋友网、实体同事网要强于45岁及以下的。通过回归与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新型社会网络与管理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显示:1.实体朋友网、虚拟亲人网、虚拟朋友网、实体同事网对人际促进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实体朋友网、虚拟亲人网、虚拟朋友网、虚拟同事网与实体同事网对工作奉献有显着的正向影响;2.实体朋友网、虚拟亲人网、虚拟朋友网、实体同事网对关系绩效有显着的促进作用。3.实体亲人网、实体朋友网、虚拟亲人网、实体同事网对任务创新具有正向的显着影响作用;虚拟亲人网与虚拟同事网对任务效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4.实体亲人网、实体朋友网、虚拟亲人网、虚拟朋友网、实体同事网对任务绩效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5.实体朋友网、虚拟亲人网、虚拟朋友网、实体同事网对管理绩效总体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根据管理人员新型社会网络特点以及分析结果,为提升管理绩效,建议:1.维护好良好的社会网络类型:维护亲人、朋友、同事网络提升管理绩效发展;开拓建立新型社会网络,加强沟通联系;2.积极引导,发挥管理人员虚拟社会网络的促进作用;3.根据管理人员网络特点,优化完善新型社会网络。(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8-05-25)

韦娟娟[4](2018)在《网络文化对传统德育交往方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德育交往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推动下,网络文化正在逐步影响传统的德育交往方式。本文论述了网络文化对传统德育交往方式的影响:首先,从网络文化的功能研究出发,论述了网络文化的叁大功能;其次,从德育交往的时空背景出发,论述了网络文化使得德育交往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再次,阐述了德育交往关系的变化,网络文化的冲击使得德育交往间的关系更为完善;最后,论述了网络文化对德育交往主体身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名师在线》期刊2018年05期)

王圣[5](2016)在《网络游戏中的空间及交往方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游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话语体系和交往空间,在其运作过程中多元自由的协商机制产生了类似镜像阶段的主体认同,并在这一机制下消除了主体分裂,达到了主体绝对自我的关系,从而创建了自由的交往共同体和完整的主体性的交往空间。(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6年15期)

高冬梅[6](2016)在《论人际交往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网络模式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际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人际交往方式逐渐成为一种主导方式。在从传统交往方式向现代网络交往方式的嬗变中,交往主体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惑,挖掘传统交往价值对解决这些困惑、推动网络人际交往健康和谐的进行有独特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6年10期)

李云峰,帅煜朦[7](2016)在《大学生网络交往和孤独感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应对方式在网络交往和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应对方式问卷(CSQ)、UCLA孤独感量表(第3版)对西南地区63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网络交往水平会对孤独感产生影响(F=17.323,P<0.001);2网络交往与问题解决(r=-0.132,P<0.01)的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与自责(r=0.236,P<0.01)、退避(r=0.206,P<0.01)的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合理化的中性应对方式成呈正相关(r=0.218,P<0.01),和孤独感呈正相关(r=0.216,P<0.01);3在网络交往对孤独感的预测中,积极应对方式在网络交往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16.9%,积极应对方式在网络交往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11.9%。结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孤独感有显着影响,其中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预测是部分通过应对方式完成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王静,何云峰,冯曦鹏[8](2015)在《哲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交往方式的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从哲学视角来认识大学生网络交往方式,阐释了大学生网络交往主体、交往手段、交往方式及交往形式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交往方式的二重性效应,大学生网络交往在强化大学生的自由平等的意识、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和拓宽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减弱大学生的现实交往能力、影响大学生的信息认知和辨别能力、引发信任危机及网络沉溺现象突出等负面效应,并针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的负面价值,提出了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引导策略。(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生产力》期刊2015年09期)

王利军,程恋军,曲帅[9](2015)在《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干预及导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趋势,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某高校350名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上网目的娱乐性、交往方式虚拟化、网络交友常态化等是该校大学生交往方式的特点.网络时代该校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人际沟通渠道由多维向单一、交往范围由窄变宽、交往对网络依赖度越来越高的叁个显着变化.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拓宽社会交往的渠道、纠正人际交往认知偏差、加强网络使用监管力度等干预和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建议.(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17期)

吕威[10](2014)在《移动网络社会交往方式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克利教授和埃克特博士发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来,人类科技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更是以量级倍增,随之而来的是改变了整个人类进程的互联网络,人们开始依赖电脑网络进行沟通与互动,互联网技术飞快向社会各领域、各层面延伸。手机的出现使传统的沟通和互动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智能手机的发展,则将人们的互动和社交方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目前,智能手机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及沟通和互动工具,正承载着越来越多的职责,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和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成为人们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存续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和联络工具。而在此过程,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和情感载体,正承担着电子邮件的一些功能,成为移动网络社交的新兴力量。作为网络互动行为的新锐势力,微信的兴盛与发展,是近年来最令人眩目的奇迹,已成为一种发展势头强劲的人际网络互动行为模式。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加,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和蔓延,我们每天都嵌入在一个庞大的社会互动网络中,并随时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本文以互动行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社会学视角探讨移动网络社交互动行为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移动网络社交的主要特征、社会作用和对人们社会关系的影响问题,旨在引起人们对移动网络社交方式的广泛关注,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移动网络互动行为健康有序发展。论文首先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归纳和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在网络社会和社会关系特别是微信等移动网络社交方式发挥作用的见解。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设计问卷和开展调查和访谈,获取了人们对微信这种移动网络社交方式在个人社会交往中发挥作用的信息,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讨论,探讨了微信这种移动网络社交方式对社会关系的正向效应,如增加人们社交的频度、广度和范围等。之后则运用互动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做进一步理论分析,并结合微信等移动网络社交方式存在的问题和负效应,提出了加强移动网络社交管控的一系列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4-11-01)

网络交往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移动互联对人们生活影响日趋增强,全面彻底打破了一些大学生活动的时空束缚,传统时代大学生宿舍区由主要承担生活、休息功能向私密与公共兼顾、生活与学习并行转变。本文将研究视角定位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宿舍区交往空间。首先指出大学生宿舍交往空间的研究意义和现阶段现实问题,其次是对网络时代大学生交往行为的现实影响、行为方式变迁及需求分析,最后讨论加入移动互联这一变量后,试图为解决以上矛盾总结分析符合时代特征的大学生宿舍交往空间的叁种主要形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络交往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唐佳丽.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影响——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冯丽帆.浅谈网络时代大学生行为方式变迁与宿舍区交往空间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8

[3].刘文丹.基于新型交往方式的企业管理人员社会网络与管理绩效关系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8

[4].韦娟娟.网络文化对传统德育交往方式的影响研究[J].名师在线.2018

[5].王圣.网络游戏中的空间及交往方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

[6].高冬梅.论人际交往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网络模式的嬗变[J].现代交际.2016

[7].李云峰,帅煜朦.大学生网络交往和孤独感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

[8].王静,何云峰,冯曦鹏.哲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交往方式的论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5

[9].王利军,程恋军,曲帅.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干预及导向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吕威.移动网络社会交往方式对社会关系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4

标签:;  ;  ;  ;  

网络交往方式论文-唐佳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