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稀土元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草地·动物界面耦合效应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草业科学
作者: 张苏琼
导师: 符义坤
关键词: 高寒草地,草地动物界面,系统耦合,稀土元素,效应
文献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青藏高原是全球环境最具有敏感和驱动作用的地区。人工草地建设以及植物生产层与动物生产层的耦合是我国草地农业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当务之急;系统相悖机理和优化耦合模式的研究是草地农业生态学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建立和完善草地农业系统,不断地输入能量和物质,促使各个子系统之间实现系统耦合,提高系统的有序度,产生系统进化,释放系统的催化潜势、位差潜势、多稳定潜势和管理潜势,是实现青藏高原草地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性措施。本文依据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界面理论和动物营养调控理论,以草地·动物界面为切入点,采用系统研究方法,在甘南碌曲县进行了稀土元素对高寒草地牧草·动物界面系统藕合效应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将稀土元素应用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进行稀土对草地·动物界面系统耦合效应研究。试验表明,适量施用稀土元素不仅可以提高草地初级生产力,而且可以有效改进草地质量。2适量使用稀土具有促进天然草地牧草生长的作用。浓度在400×10-6~1200×10-6时,植物地上生物量随着浓度的增大而提高。施加低浓度稀土后,可增强牧草的抗逆性。稀土处理使草地牧草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增强,提高植物对环境反应能力和抵御低温胁迫的能力,增强抗寒性;减少植株死亡,增加草群密度。3天然草地不同类群植物对外源性稀土的反映不同,禾本科植物对稀土的敏感性高于莎草科、豆科、菊科、杂类草等其它类群的植物。不同稀土浓度对垂穗披碱草地上生物量有显著的影响。喷施稀土浓度为400×10-6~1600×10-6,对草地植物粗脂肪、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的影响,但对草地植物蛋白质含量有显著的影响。不同的稀土浓度对不同植物的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同,喷施稀土浓度400×10-6~1200×10-6时,蛋白质含量随着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不同喷施次数对天然草地植物地上生物量、叶茎比值有显著的影响。4稀土浸种或拌种对牧草的物候期节律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的幅度与牧草品种和稀土浓度有关。稀土浸种或拌种可促使牧草农业生物学性状的改进,
论文目录:
前言
摘要
Summary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界面理论
1.1.1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1.1.2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界面理论
1.2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
1.2.1 青藏高原自然地理概况及草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1.2.2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2.3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的成因和引发机理
1.3 稀土元素及其在生物、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和进展
1.3.1 稀土元素及稀土储量
1.3.2 稀土在土壤、水体、植物、动物体内的含量与分布
1.3.3 稀土应用领域及其在生物医学、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小结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地
2.1.2 人工草地供试草种
2.1.3 参试动物
2.1.4 供试稀土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2.2.3 试验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3.1 稀土对天然草地植物群落的效应
3.1.1 不同浓度稀土对天然草地植物群落的效应
3.1.2 不同喷施次数对天然草地植物群落的效应
3.1.3 稀土对牧草营养成分的影响
小结
3.2 稀土对人工播种草地的效应
3.2.1 稀土浸种对人工播种草地的效应
3.2.2 稀土拌种对人工播种草地的效应
小结
3.3 稀土对草地·动物界面藕合的效应
3.3.1 稀土对天然草地植物·动物界面耦合的效应
3.3.2 稀土对人工草地植物·动物界面耦合的效应
3.3.3 动物日粮中添加稀土的效应
小结
3.4 稀土元素在土壤—植物—动物系统中的分布、累积及运移
3.4.1 施用稀土后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及分布
3.4.2 稀土元素在牧草植株中的富集与分布
3.4.3 稀土在动物体内累积与分布
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4.1 稀土元素与牧草产量和质量
4.2 稀土元素与植物抗逆性
4.3 稀土元素与牧草种子萌发
4.4 稀土元素对动植物作用的机理
4.5 稀土元素在动物体内代谢过程
4.6 稀土元素与环境安全、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
第五部分 结论
5.1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3-12
参考文献
- [1].氮添加和刈割对黄土高原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地下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D]. 魏琳.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
- [2].全球森林和草地自然生态系统氧化亚氮排放的模型构建与模拟[D]. 张克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 [3].宁夏河东沙地不同密度柠条灌丛草地水分与群落特征的研究[D]. 徐荣.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
- [4].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区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分析方法研究[D]. 白卫国.北京林业大学2004
- [5].草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及其动态模拟[D]. 于遵波.中国农业大学2005
- [6].内蒙古羊草草原碳通量观测及其驱动机制分析[D]. 郝彦宾.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
- [7].长江源区沼泽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变化及其碳平衡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D]. 王俊峰.兰州大学2008
- [8].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及其影响机制[D]. 王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
- [9].南方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储量初步核算研究[D]. 孙政国.南京大学2013
- [10].松嫩草地生态系统CO2交换对氮沉降、降水增加及放牧的响应机制[D]. 王赟博.东北师范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高寒地区国家级牧场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特征研究[D]. 杨予海.甘肃农业大学2007
- [2].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人工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关系的研究[D]. 顾梦鹤.兰州大学2008
- [3].青藏高原东北缘土草畜系统矿物质元素动态研究[D]. 辛国省.兰州大学2010
- [4].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群落稳定性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 董世魁.甘肃农业大学2001
- [5].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系统耦合及相悖的机理及效应[D]. 吕玉华.中国农业大学2003
- [6].外源性稀土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D]. 胡勤海.浙江大学2004
- [7].草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及其动态模拟[D]. 于遵波.中国农业大学2005
- [8].稀土元素在土壤、农作物及鱼体中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特征[D]. 梁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0
- [9].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形成机理与恢复模式研究[D]. 马玉寿.甘肃农业大学2006
- [10].江河源区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种子库及其植被更新[D]. 尚占环.甘肃农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