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人性观之比较

孟子与荀子人性观之比较

论文摘要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学术史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之间的争论影响最为深远。孟、荀的人性论虽然存在歧义,但实际在逻辑上既对立又存在着互补的关系,对后世的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孟子在论“性”时,讲的只是与生俱来的某种属性。孟子创立的性善论是说人在道德方面有生而即有的善的属性。但人性中的“善端”,并不意味着“人”天然就是一个至善纯美之人。如果不注意对“善端”的养护,人就会成为扭曲人性的“恶人”。他在考量人的本性的时候,同样关注人的后天发展和完善,因此,他提出了“良知”和“良能”的概念。孟子认为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从这两方面出发,论证人之性善的原因和道理。荀子把性区分为自然生理之性和社会道德之性,认为自然生理之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道德之性是后天形成的,人性恶的“性”就是自然生理之性,而性善之“性”则是后天的人为之性,他把后天人为之性称作“伪”。荀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他认为道德修养关系到个人自身的安危,国家的生死存亡。而修身的标准是“礼”,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荀子认为人性之恶,只有通过修身才能改变。因此,他提出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是十分重要的。而修身养性的最好办法便是严格要求自己,按礼的要求去做,得到良师的教导。尽管孟、荀二位思想家在人性起点和具体的人性善恶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从人性目的和结果而言,荀子和孟子的态度是一致的,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认为“途之人可以为禹”。在总结学者们关于孟子和荀子人性观的分析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四个部分的论述,展开对二者人性观的比较研究:(一)善恶之辩:孟子与荀子人性观的分野;(二)何以善恶:孟子和荀子人性观的论证;(三)德法分殊:孟子与荀子人性观的政治学延伸;(四)殊途同归:孟子和荀子人性观的社会指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善恶之辨:孟子与荀子人性观的分野
  • 一、孟子的人性善概述
  • (一) 从“四端之心”出发
  • (二) 性善论的提出
  • 二、荀子的人性恶概述
  • (一) 人性的两个属性
  • (二) 强调两属性之合
  • 三、孟荀人性观的相似点
  • 四、孟荀在人性观上的争执
  • 第二章 何以善恶:孟子和荀子对人性观的论证
  • 一、孟子对人性善的论证
  • (一) 性善论的提出
  • (二) 关于“恶”的论述
  • (三) 性善是一个过程
  • (四) 后天环境的影响
  • 二、荀子对人性恶的论证
  • (一) 人性本恶
  • (二) “善行”与“善性”
  • (三) 批判孟子的性善论
  • (四) 是推行礼仪教化的基础
  • 第三章 德法分殊:孟子与荀子人性观的政治学延伸
  • 一、孟子的性善论与德治的关联
  • (一) 孟子人性观的思想渊源
  • (二) 推行德治的基础
  • (三) 推行德治的途径
  • 二、荀子的性恶论与法治的关联
  • (一) 主张崇礼重法
  • (二) 注重法治德治相结合
  • (三) 注重法治人治相结合
  • 三、崇尚德性与崇尚法治
  • 第四章 殊途同归:孟子和荀子人性观的社会指向
  • 一、孟子人性观的社会指向
  • (一) 对个体的指向
  • (二) 对国家的指向
  • 二、荀子人性观的社会指向
  • (一) 对个体的指向
  • (二) 对国家的指向
  • 三、孟子荀子人性观的现实意义
  • (一) 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 (二)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孟子与荀子人性观之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