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行中各种电压应力对避雷器劣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孙利雄,杨汉松,谢煜东[1](2021)在《基于频域介电谱的氧化锌阀片等效模型与参数辨识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对于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阀片(ZnO阀片)的研究尚不全面,尤其缺乏针对其小电流区介电特性的研究。笔者依据ZnO阀片内部微观结构提出其介电等效电路模型,并通过测量频域介电谱(FDS)曲线的方法辨识该等效模型电气参数。本研究模拟避雷器阀片长时间交流老化的环境进行试验,并对不同老化程度的阀片样品进行FDS测量,使用粒子群算法与最小二乘算法相结合的智能融合算法对等效模型进行参数辨识,结果表明该融合算法辨识出来的模型参数能在1 m Hz~5 000 Hz范围内对实测FDS曲线进行高精度重构,从而达到描述其介电特性的目的。本研究为今后研究基于等效模型参数变化的避雷器老化受潮评价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周宁,张树春,王旭明[2](2021)在《变电站接地网综合性安全校核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摆脱以往单纯研究接地网,而不将其与所在的电力系统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现状,提出一种变电站综合性安全校核分析方法,对已投运的某石化企业220 kV变电站接地网进行校核,首先在PSCAD中建立了与该变电站互联电力系统的模型,仿真得到站内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时的故障电流值,进而在CDEGS中的Auto Ground Design模块中搭建起详细的站内接地网模型及出线走廊的输电杆塔模型,用以分析故障电流沿地线的分流值,最终确定故障下经接地网散流的电流水平,随后对站内的各个相关安全性指标展开分析:接地网电位升、接触电压、跨步电压以及部分一次设备的安全性能,最后针对不满足安全性要求的条件提出改进措施。所提出的该套针对已投运变电站接地网的综合性安全校核分析方法有助于接地网的优化改造,具有工程实践指导意义。
刘波,隗震,华勇,张崧,韩剑,李文岚,吴斌[3](2020)在《均流特性对避雷器组整体吸能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分析多柱并联避雷器组均流特性对整体吸能特性的影响,笔者简要介绍了多柱并联避雷器组运行过程中电流分布特性。结合南网"两渡"直流输电工程,对换流站单回中性母线避雷器分流特性进行了理论计算,从理论上分析了多柱并联避雷器组单柱电流分布差异时其整体吸能特性。最后根据现场参数搭建了仿真平台,仿真结果表明多台避雷器并联情况下均流系数对整体吸能影响很大,性能恶化的避雷器吸收更多的能量,且使得整支避雷器总吸能严重下降。
杜林,谭佳雨,吴学光,王棣生,陈翔翔[4](2020)在《基于扩展德拜模型的ZnO阀片加速电老化频域特征量研究》文中认为为提取反映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etal oxide arrester, MOA)老化水平的特征量,建立了基于扩展德拜模型的氧化锌(ZnO)阀片等效电路模型,利用提高温度的加速交流电老化方法对多块ZnO阀片样品进行了不同老化时长的电老化试验,并测量了不同老化程度阀片的直流伏安特性曲线、直流1 mA电压(U1mA)以及频域介电谱(frequency domain dielectric spectroscopy,FDS)数据。结果表明:试验样品的U1mA随着老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介质损耗角tanδ,复电容实部C′(ω)和虚部C″(ω)值均随着老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在低频范围内(10-3~101Hz)变化明显;在老化过程中,扩展德拜模型中的绝缘电阻参数R0降低,而几何电容参数C0增加,其余极化支路参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规律。同时提出了表征MOA老化水平的特征量介质损耗面积Sp,结果表明该特征量与老化时间和U1mA均呈二次多项式关系,该方法为评估避雷器老化状态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王昊[5](2020)在《电涌保护器在线监测研究与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涌保护器及其内部的氧化锌压敏电阻在工作运行中需要承受各类过电压和长期工频电压的作用,会引发泄漏电流增加、温度升高等现象,进一步导致器件的老化劣化和冲击破坏、热破坏等情况发生。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了电涌保护器老化劣化在线监测的指标,并设计了在线监测系统,以便对电涌保护器工作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文章首先通过热成像实验与仿真研究了电涌保护器和内部氧化锌压敏电阻的热特性及温度分布,将温度作为一项新的监测指标,以改善器件老化劣化初期监测泄漏电流不明显的问题;其次基于压敏电阻等效电路模型,利用谐波分析法计算通过压敏电阻的泄漏电流阻性分量,并将其作为主要监测指标;接着对泄漏电流信号提取时噪声抑制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减少信号提取的噪声干扰;最后基于STM32F407系列微处理器芯片,设计以阻性泄漏电流和温度为监测指标的电涌保护器在线监测系统。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氧化锌压敏电阻热特性影响其工作性能。受冲击后压敏电阻温度超过65℃无法有效散热,长期处于这一温度会造成器件性能降低。温度达到90℃会引发热崩溃,局部因受热不均发生热熔穿现象。对高温部位精准测温有利于了解器件实时运行状况。(2)泄漏电流阻性分量是衡量压敏电阻老化劣化的主要指标,经精密小电阻分流提取和改进的谐波分析法计算,得出阻性泄漏电流作为监测指标的同时可以减小频谱泄露等因素的影响。(3)基于小波变换的经验模态分解算法对噪声的滤除效果明显,相较于单一的小波变换去噪方法均方误差降低了62.5%(未老化)和29.6%(老化),有效提高了泄漏电流提取的精度。(4)以STM32F407系列微处理器为控制核心设计了电涌保护器在线监测系统,通过采集阻性泄漏电流与温度实时了解其运行状态并传递至后方平台,当泄漏电流值超过20、阻性泄漏电流值超过5或温度值超过65℃时发出警示,以便进一步检查。
张春龙[6](2020)在《多脉冲雷击下ZnO压敏电阻的电流热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ZnO压敏电阻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因遭受雷击发热而导致热崩溃和起火燃烧。针对目前实验室中ZnO压敏电阻的单脉冲雷电冲击实验无法真实有效模拟自然雷击的问题,开展ZnO压敏电阻在多脉冲雷击下的电流热效应研究,对提高ZnO压敏电阻的雷电防护性能和安全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设计并搭建了多脉冲雷电冲击测试平台,从宏观损坏和微观损坏特性两个方面研究了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的热损坏特性及损坏机理。基于电性能参数变化和温度变化,研究了多脉冲下不同波形参数对ZnO压敏电阻的老化特性的影响。对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的能量吸收特性进行了仿真与模拟研究,根据冲击实验和模拟结果提出雷电防护性能提升改进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设计了放电时间1(?)s~999(?)s(短间隔)和1ms~999ms(长间隔)、精度±1(?)s之内、连续闪击时间间隔可调、不同波形的20脉冲雷电冲击测试实验系统,并进行了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耐受冲击能力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种类ZnO压敏电阻平均冲击寿命差异显着,耐受冲击能力与自身材料和结构密切相关。(2)研究了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热损坏机理,重点分析了施加工频动作负载、盐雾和潮湿环境条件下ZnO压敏电阻的热损坏特性。结果表明热物理性能和结构非均匀性导致表面温升不均匀,产生的温度梯度热应力导致ZnO压敏电阻损毁。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微观晶界非均匀性越大,能量吸收集中程度JmaxJav越高,非均匀性最大的区域最先达到破裂损坏能量。非均匀系数δ为1.8时,能量吸收能力仅为400J/cm3。动作负载下ZnO压敏电阻会因热平衡失衡发生短路起火,经潮湿和盐雾环境处理后,水分子进入晶界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碱性OH-破坏晶界层结构,大大降低ZnO压敏电阻耐受冲击能力。(3)利用扫描电镜在微观层面研究了ZnO压敏电阻在多脉冲电流下的晶界层结构和晶相材料的性能变化。发现晶界层中微量元素种类和晶界尺寸会影响ZnO压敏电阻耐受多脉冲冲击能力。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ZnO压敏电阻的晶粒结构不断发生蜕变,内部离子迁移的不均性和微观晶界层的非均匀性导致局部能量密度过大引起局部温升过高,最终使得晶胞可变晶界电阻发生熔穿,局部高温可能导致ZnO压敏电阻内部Bi元素在不同晶相中发生转变。(4)研究了不同波形参数脉冲电流对ZnO压敏电阻老化特性的影响。建立了波形参数脉冲间隔、脉冲数量、冲击次数与老化速率和表面平均温升的关系,基于等效能量法分析了3脉冲、4脉冲和5脉冲下ZnO压敏电阻的老化特性。结果表明,脉冲数量、脉冲间隔等波形参数决定了ZnO压敏电阻老化速率,脉冲能量的增加会加速ZnO压敏电阻老化。当注入相同能量时,多脉冲破坏力大于单脉冲,提出了能量叠加累积效应理论解释ZnO压敏电阻的多脉冲老化机理。(5)采用Voronoi网络几何模型仿真了ZnO压敏电阻的微观结构,以双肖特基势垒导电机理模型模拟了微观晶界等效电路,指出了多脉冲下非均匀性对ZnO压敏电阻能量吸收能力的影响。根据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冲击实验和模拟结果,提出了ZnO压敏电阻边角缺陷的改进方法,并根据热效应提出SPD专用短路电流脱离器应对起火燃烧问题。
马江江[7](2020)在《±1100kV直流换流站主设备建模及避雷器PCOV仿真研究》文中指出特高压直流输电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优势,是实现我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落实节能减排政策以及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昌吉-古泉±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落实国家能源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在促进新疆能源基地开发、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证华东地区电力可靠供应、拉动经济增长和引领技术创新上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电压等级的提升,换流站的绝缘配合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经济性甚至整个工程的安全性,因此准确计算换流站各类型直流侧避雷器的PCOV水平及影响因素具有很重要的工程价值。本文围绕±11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的关键主设备建模、各类型直流侧避雷器的PCOV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首先,建立了适用于PCOV计算的换流阀集成宽频等效电路模型。针对换流阀内的各组成元件建立准确的模型,考虑了晶闸管的反向恢复特性和饱和电抗器的非线性特性,进行集成化和寄生电容等效后建立了换流阀集成宽频等效电路模型,通过阻抗特性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然后,利用电压传输特性根据谐振频率建立了±11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的平波电抗器和PLC滤波器的宽频模型,对比仿真和实测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结合实际工程中的交、直流滤波器模型和考虑漏感的换流变压器模型建立了特高压直流换流站单极双12脉动的等效系统模型。最后,基于上述模型分析了±11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各类型直流侧避雷器的PCOV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与现有模型相对比,验证了模型有效性;与公式法计算结果相对比,表明公式法留有一定的安全裕度。通过仿真分析,对于PCOV计算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换流阀的阻尼电容和阻尼电阻、饱和电抗器电感、平波电抗器电感以及换流变压器漏感,PLC滤波器的对地电容和损耗电阻、平波电抗器的对地电容、损耗电阻和绕组间电容的影响作用较小,其余参数对于PCOV计算几乎无影响。
李歆蔚[8](2019)在《±800kV换流站交流滤波器过电压及绝缘配合研究》文中指出交流滤波器是常规直流输电的重要组成部分,±800kV特高压换流站交流滤波器场屡次出现在运交流滤波器避雷器频繁动作以及交流滤波器用断路器击穿及爆裂现象,降低了系统运行可靠性,增加了系统运维成本,并严重威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本文对交流滤波器组避雷器的异常动作及小组断路器绝缘问题开展了理论分析、仿真验证及实验验证研究。首先,本文基于某±800kV实际直流系统拓扑及参数,受端换流站交流滤波器场和主接线、杂散参数,分析了交流滤波器高频电压建模方法,基于PSCAD/EMTDC建立了交流滤波器过电压仿真模型,并开展了系统稳态运行特性研究。其次,根据在运交流滤波器外绝缘分布,建立了带绝缘支柱的双断口断路器PSCAD等效模型,根据交流滤波器断路器内部结构及参数,基于ANSYS建立了断路器三维静电场有限元仿真模型。然后,分析了交流滤波器典型过电压工况,理论分析并仿真计算了几种典型工况下交流滤波器元件电压及避雷器暂态应力,提出了不同位置的交流滤波器避雷器对应的最严重工况。接着,针对上述计算结果,校验了设备绝缘水平/避雷器的保护水平,优化了放电频繁的避雷器配置方案。最后,理论分析并仿真验证了交流滤波器断路器在断路器事故频发时段即开断电流后5-10ms内的断口电压,同时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仿真分析了灭弧室内SF6气体电场分布的变化趋势,提出了电场强度最大值位置点,并对滤波器断路器的绝缘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估。
杨毅[9](2019)在《配网10kV氧化锌避雷器电热特性仿真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对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kV线路是配网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雷雨多发季节,配电线路和配电设备常常由于雷电灾害事故而受到损坏,加装氧化锌避雷器(MOA)是防止配网线路雷击故障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避雷器常常出现绝缘损坏或老化,严重时会造成氧化锌避雷器热熔穿、开裂、爆炸。因此,研究配网氧化锌避雷器的电-热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论文以配网10kV氧化锌避雷器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氧化锌避雷器的电-热耦合模型入手,研究了氧化锌避雷器的热传递过程,讨论了ZnO电阻片在不同电流区段内的功率损耗,并利用热平衡图对氧化锌避雷器的电-热特性进行了分析,总结概括了氧化锌避雷器的热特性影响因素。然后对比了不同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电-热分析方法,确定了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来进行MOA的电-热特性仿真,建立了 10kV无间隙MOA的二维轴对称模型,详细阐述了在COMSOL中进行MOA电-热耦合多物理场仿真的操作流程,对运行中的MOA进行了雷电流、大电流、方波电流以及重复雷击等冲击作用下的电-热特性仿真计算,得到了该避雷器在不同情况下的发热、散热特性,并找出了该避雷器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最大极限工作温度,当超出极限温度时,避雷器将很快陷入热崩溃。最后通过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同时对配网10kV带间隙氧化锌避雷器进行了联合加压试验研究,得到了该类型避雷器在不同污秽浓度下的工频续流特性。根据仿真和试验结果,给出了一些改善ZnO电阻片热特性、提高避雷器热稳定的具体建议,本文的研究工作对避雷器的选型、设计以及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王晓,祁玉龙,姚达,王希[10](2017)在《浅析氧化锌避雷器的几种检测方法》文中认为讨论了几种常规的对氧化锌避雷器性能的检测试验方法及原理,分析了目前对氧化锌避雷器直流泄漏试验的注意事项及不足之处,指出了对氧化锌避雷器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应以带电测试和红外检测为主,以及当前对提高检测精度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运行中各种电压应力对避雷器劣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行中各种电压应力对避雷器劣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频域介电谱的氧化锌阀片等效模型与参数辨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Zn O阀片等效模型及介电响应函数 |
2 Zn O阀片等效模型参数辨识算法 |
3 Zn O阀片老化实验和FDS测量 |
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 结论 |
(2)变电站接地网综合性安全校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变电站模型的构建 |
1.1 互联电力系统模型 |
1.2 接地网模型 |
2 针对接地网的综合性安全校核 |
2.1 工频故障下流入接地网电流确定 |
2.2 关于接地网的安全性指标 |
3 安全性不足的解决方法 |
3.1 从接地网角度的解决方法 |
3.2 从设备角度的解决方法 |
4 结论 |
(3)均流特性对避雷器组整体吸能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多柱并联避雷器均流及均能特性理论分析 |
1.1 多柱并联避雷器均流特性理论分析 |
1.2 多柱并联避雷器吸能特性理论分析 |
2 多柱避雷器均流特性差异时避雷器能量吸收分析 |
3 仿真分析 |
3.1 仿真模型 |
3.2 单柱避雷器退出效果分析 |
4 结论 |
(5)电涌保护器在线监测研究与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涌保护器热特性研究现状 |
1.2.2 电涌保护器在线监测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氧化锌压敏电阻热特性及温度分布研究 |
2.1 热特性影响因素 |
2.1.1 能量吸收 |
2.1.2 功率损耗 |
2.1.3 热量传递 |
2.2 氧化锌压敏电阻微观结构下的热行为 |
2.3 冲击电流下的氧化锌压敏电阻热特性分析 |
2.3.1 氧化锌压敏电阻的冲击失效模式 |
2.3.2 冲击实验设备及过程 |
2.3.3 实验结果分析 |
2.3.4 压敏电阻在冲击电流下的热成像分析 |
2.3.5 压敏电阻熔穿孔洞成因讨论 |
2.4 基于ANSYS的氧化锌压敏电阻热特性分析 |
2.4.1 有限元法介绍 |
2.4.2 仿真模型的求解步骤 |
2.4.3 温度云图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氧化锌压敏电阻阻性泄漏电流的提取 |
3.1 氧化锌压敏电阻电压-电流特性 |
3.1.1 氧化锌压敏电阻全电压-电流特性描述 |
3.1.2 氧化锌压敏电阻的等效电路 |
3.1.3 小电流区的电压-电流特性 |
3.2 阻性泄漏电流的提取 |
3.2.1 谐波分析法原理 |
3.2.2 谐波分析法存在问题分析 |
3.3 泄漏电流采样 |
3.3.1 信号采样与处理 |
3.3.2 采样方式 |
3.4 老化劣化时阻性电流值估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泄漏电流信号提取时噪声抑制的研究 |
4.1 小波变换算法 |
4.2 基于小波变换的经验模态分解算法 |
4.2.1 经验模态分解算法 |
4.2.2 基于小波变换的经验模态分解算法 |
4.3 仿真实验分析 |
4.3.1 正常运行的氧化锌压敏电阻泄漏电流去噪 |
4.3.2 老化劣化的氧化锌压敏电阻泄漏电流去噪 |
4.4 去噪算法效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涌保护器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
5.1 在线监测系统整体结构 |
5.2 监测系统各模块硬件设计 |
5.2.1 微处理器模块 |
5.2.2 温度测量模块 |
5.2.3 电压电流信号采集模块 |
5.2.4 通信模块 |
5.2.5 电源模块 |
5.3 监测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
5.3.1 AD采样子程序设计 |
5.3.2 采样数据处理子程序设计 |
5.3.3 温度测量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多脉冲雷击下ZnO压敏电阻的电流热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单脉冲下ZnO压敏电阻特性的研究进展 |
1.2.2 多脉冲雷电流特性的研究进展 |
1.2.3 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特性的研究进展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多脉冲雷电冲击实验简述及耐受冲击能力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平台的搭建 |
2.2.1 基本原理和电路 |
2.2.2 设备技术参数 |
2.2.3 脉冲触发系统的研制 |
2.2.4 冲击电流模拟 |
2.3 实验模型的建立 |
2.3.1 冲击实验脉冲波形 |
2.3.2 冲击实验流程 |
2.4 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的耐受冲击能力研究 |
2.4.1 威布尔分布模型 |
2.4.2 ZnO压敏电阻的多脉冲冲击寿命分布 |
2.4.3 ZnO压敏电阻损坏形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冲击热损坏特性与机理分析 |
3.1 引言 |
3.2 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破坏机理 |
3.2.1 ZnO压敏电阻的温升特性 |
3.2.2 热应力对ZnO压敏电阻冲击寿命的影响 |
3.2.3 ZnO压敏电阻非均匀性对能量吸收能力的影响 |
3.3 动作负载下ZnO压敏电阻的热损坏特性 |
3.3.1 工频负载下冲击损坏及失效模式 |
3.3.2 起火燃烧失效机理分析 |
3.4 不同环境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的热损坏特性研究 |
3.4.1 实验方案设计 |
3.4.2 不同环境条件下ZnO压敏电阻热损坏特性对比分析 |
3.4.3 特殊环境条件下的ZnO压敏电阻热损坏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的微观损坏特性 |
4.1 引言 |
4.2 ZnO压敏电阻的基本微观特性分析 |
4.3 不同种类ZnO压敏电阻的微观晶界结构和材料特性 |
4.3.1 A类ZnO压敏电阻微观特性分析 |
4.3.2 B类ZnO压敏电阻微观特性分析 |
4.3.3 C类ZnO压敏电阻微观特性分析 |
4.4 ZnO压敏电阻的微观劣化机理 |
4.4.1 基于线性链理论的损坏机理 |
4.4.2 ZnO压敏电阻晶粒结构的蜕变 |
4.4.3 ZnO压敏电阻的晶相材料变化 |
4.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温升预测 |
4.5.1 微观晶界参数与温升之间的关系 |
4.5.2 BP神经网络 |
4.5.3 ZnO压敏电阻温升的神经网络模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脉冲波形参数对ZnO压敏电阻老化特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等幅值电流冲击下ZnO压敏电阻的电性能参数变化 |
5.2.1 非线性特性变化 |
5.2.2 压敏电压和泄漏电流变化 |
5.3 多脉冲波形参数对ZnO压敏电阻老化特性的影响分析 |
5.3.1 脉冲间隔对ZnO压敏电阻老化特性的影响 |
5.3.2 脉冲数量对ZnO压敏电阻老化特性的影响 |
5.4 不同波形参数与ZnO压敏电阻的温升关系 |
5.4.1 脉冲数量对表面温升的影响 |
5.4.2 脉冲间隔和冲击次数对表面温升的影响 |
5.5 基于等效能量的不同波形冲击下ZnO压敏电阻老化特性 |
5.5.1 多脉冲电流和单脉冲8/20μs电流等效能量换算 |
5.5.2 多脉冲和等效能量单脉冲下ZnO压敏电阻冲击结果分析 |
5.6 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老化机理 |
5.6.1 离子迁移引起的肖特基势垒畸变 |
5.6.2 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能量叠加累积效应 |
5.6.3 单脉冲和多脉冲老化规律差异性原因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ZnO压敏电阻等效电路模拟与提高多脉冲雷电防护措施 |
6.1 引言 |
6.2 ZnO压敏电阻等效电路模型的建立 |
6.2.1 ZnO压敏电阻微观晶界结构仿真 |
6.2.2 ZnO压敏电阻晶界等效电路模型 |
6.2.3 流过ZnO压敏电阻的微观电流和焦耳热模拟 |
6.3 ZnO压敏电阻等效电路模拟结果分析 |
6.3.1 微观结构非均匀性对ZnO压敏电阻能量吸收能力的影响 |
6.3.2 微观电性能非均匀性对ZnO压敏电阻能量吸收能力的影响 |
6.4 ZnO压敏电阻微观晶界结构改进方法 |
6.5 多脉冲下SPD短路失效专用脱离器 |
6.5.1 外置脱离器与SPD非线性元件的参数配合 |
6.5.2 SPD专用短路电流脱离器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点 |
7.3 讨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1100kV直流换流站主设备建模及避雷器PCOV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换流站避雷器PCOV计算 |
1.2.2 换相过冲电压产生机理 |
1.2.3 换流站主设备建模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换流阀集成宽频等效电路模型 |
2.1 换流阀集成宽频等效电路模型拓扑 |
2.2 晶闸管级与饱和电抗器集成宽频等效电路模型 |
2.2.1 晶闸管模型 |
2.2.2 阻容回路及均压回路 |
2.2.3 饱和电抗器 |
2.3 换流阀寄生电容集成等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1100kV直流换流站主设备模型 |
3.1 换流变压器 |
3.2 平波电抗器 |
3.3 直流PLC滤波器 |
3.4 交、直流滤波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换流站PCOV仿真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换流站PCOV仿真分析 |
4.2 PCOV计算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换流阀参数 |
4.2.2 PLC滤波器参数 |
4.2.3 平波电抗器参数 |
4.2.4 换流变压器漏感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经历 |
致谢 |
(8)±800kV换流站交流滤波器过电压及绝缘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交流滤波器故障分析 |
1.2.2 交流滤波器过电压保护与绝缘配合 |
1.2.3 交流滤波器断路器内外绝缘性能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直流系统参数及建模 |
2.1 直流系统直流侧基本结构及参数 |
2.1.1 系统结构及参数 |
2.1.2 运行方式及控制保护 |
2.2 仿真建模 |
2.2.1 系统仿真模型 |
2.2.2 系统稳态运行特性 |
2.3 交流滤波器断路器仿真模型 |
2.3.1 断路器外绝缘仿真模型 |
2.3.2 断路器内绝缘仿真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交流滤波器内部过电压 |
3.1 典型过电压工况理论分析 |
3.2 滤波器投入 |
3.2.1 合闸相角的影响 |
3.2.2 直流输送功率的影响 |
3.2.3 实测录波与仿真波形对比 |
3.3 交流母线故障 |
3.4 交流滤波器母线故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交流滤波器绝缘配合 |
4.1 避雷器过电压决定性工况 |
4.2 设备绝缘水平校核 |
4.3 绝缘配合方案的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交流滤波器断路器绝缘分析 |
5.1 断路器单断口分压理论分析 |
5.2 暂态电压结果分析 |
5.3 断路器灭弧室内绝缘强度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9)配网10kV氧化锌避雷器电热特性仿真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试验研究现状 |
1.2.2 仿真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氧化锌避雷器的电-热特性分析 |
2.1 ZnO电阻片的功率损耗 |
2.1.1 小电流区域的功率损耗 |
2.1.2 转折区域的功率损耗 |
2.1.3 操作冲击电流段的功率损耗 |
2.1.4 雷电冲击电流段的功率损耗 |
2.2 MOA电-热分析方法及其对比 |
2.2.1 Tominage模型法 |
2.2.2 等值热路图法 |
2.2.3 传统电路模型 |
2.2.4 有限元分析法 |
2.2.5 MOA电-热分析方法的对比 |
2.3 热平衡图与热特性影响因素 |
2.3.1 热平衡图 |
2.3.2 氧化锌避雷器的热特性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OA电-热特性有限元仿真计算 |
3.1 COMSOL进行MOA电-热特性有限元仿真计算的基本流程 |
3.1.1 MOA电-热模型的建立 |
3.1.2 指定边界条件 |
3.1.3 网格划分 |
3.1.4 求解计算与结果后处理 |
3.2 MOA电-热特性仿真结果与分析 |
3.2.1 运行中的MOA在雷电流作用下的电-热特性计算 |
3.2.2 运行中的MOA在大电流冲击作用下的电-热特性计算 |
3.2.3 运行中的MOA在方波电流冲击作用下的电-热特性计算 |
3.2.4 运行中的MOA发生热崩溃时的仿真结果 |
3.2.5 仿真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网10kVMOA联合加压试验 |
4.1 10kV无间隙MOA电-热特性试验验证 |
4.1.1 试品、试验装置 |
4.1.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4.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 不同污秽浓度下10kV带间隙MOA联合加压试验 |
4.2.1 试品、试验装置 |
4.2.2 试验步骤 |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 MOA热特性改善的建议 |
4.3.1 改善ZnO电阻片的固有热特性 |
4.3.2 加强MOA的散热 |
4.3.3 改善MOA的电位分布 |
4.3.4 加强在线监测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论文工作总结 |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10)浅析氧化锌避雷器的几种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氧化锌避雷器常规试验方法 |
1.1 绝缘电阻测量 |
1.2 直流泄漏试验 |
2 氧化锌避雷器的带电测试 |
2.1 测量运行电压下持续电流的基波分量 |
2.2 测量运行电压下持续电流的阻性谐波分量 |
3 红外测温 |
4 结语 |
四、运行中各种电压应力对避雷器劣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频域介电谱的氧化锌阀片等效模型与参数辨识方法[J]. 孙利雄,杨汉松,谢煜东. 电瓷避雷器, 2021(04)
- [2]变电站接地网综合性安全校核分析[J]. 周宁,张树春,王旭明. 电瓷避雷器, 2021(03)
- [3]均流特性对避雷器组整体吸能特性影响的研究[J]. 刘波,隗震,华勇,张崧,韩剑,李文岚,吴斌. 电瓷避雷器, 2020(04)
- [4]基于扩展德拜模型的ZnO阀片加速电老化频域特征量研究[J]. 杜林,谭佳雨,吴学光,王棣生,陈翔翔. 高电压技术, 2020(05)
- [5]电涌保护器在线监测研究与系统设计[D]. 王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6]多脉冲雷击下ZnO压敏电阻的电流热效应研究[D]. 张春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7]±1100kV直流换流站主设备建模及避雷器PCOV仿真研究[D]. 马江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800kV换流站交流滤波器过电压及绝缘配合研究[D]. 李歆蔚.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配网10kV氧化锌避雷器电热特性仿真与试验研究[D]. 杨毅.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10]浅析氧化锌避雷器的几种检测方法[J]. 王晓,祁玉龙,姚达,王希. 科技创业月刊, 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