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牙本质黏接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脱敏,黏接剂,黏接强度,微观形态
牙本质黏接剂论文文献综述
华蓉,陈加宾[1](2018)在《UltraEZ~(TM)脱敏处理对牙本质黏接强度及微观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Ultra EZTM脱敏处理对牙本质黏接强度及微观形态的影响。方法以90颗第3磨牙进行体外研究,随机分为A组、B组与对照组,各30颗。A组应用Ultra EZTM进行脱敏处理,B组应用MI Paste进行脱敏处理,C组不予脱敏处理。后将3组均分为2个亚组,每组15颗。两个亚组分别应用全酸蚀黏接剂与自酸蚀黏接剂进行黏接。比较3组全酸蚀黏接剂与自酸蚀粘接剂黏接后的牙本质及牙釉质黏接强度,比较3组试件的断裂模式。并用扫描电镜对3组与黏接剂黏接后的界面微观形态进行观察。结果 A组全酸蚀黏接剂与自酸蚀黏接剂的牙本质黏接强度与牙釉质黏接强度均高于B组(P<0.05),与对照组相当(P>0.05)。对照组的全酸蚀黏接剂及自酸蚀黏接剂的断裂模式均以C型(66.67%、73.33%)为主,部分为B型(33.33%、26.67%)断裂;A组以C型(46.67%、53.33%)为主,部分为A型及B型断裂;B组以B型断裂(60.00%、73.33%)为主,部分为A型及C型断裂。3组试件断裂模式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ltra EZTM脱敏剂的应用未对牙本质黏接强度造成明显影响,且微观形态与未处理的牙本质黏接界面接近,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祖斌,苗莉[2](2016)在《光强度对双固化树脂黏接剂与牙本质黏接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光强度对双固化树脂黏接剂与牙本质的黏接强度影响。方法将40颗恒磨牙,暴露咬合面牙本质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颗牙。DC组用双重固化树脂黏接剂Clearfil DC Bond处理,SE组用光固化树脂黏接剂Clearfil SE Bond处理后,端端对接从近中方向光照。将黏接试样沿光照方向切成5片(1 mm/片,L1~5),再将每片垂直黏接界面切出5个微拉伸样本(1 mm×1 mm),测试两组黏接强度(m TBS)。结果随着穿透牙本质厚度增加,光强度降低导致黏接强度下降。部分样本在制备时发生界面折断,SE组存留样本L170%,L230%,L3~5为0;DC组L1~5分别为68%,86%,56%,44%和38%。SE组L1~5黏接强度分别为:(13.22±8.64)MPa,(7.49±3.88)MPa,0、0、0 MPa;DC组为:(11.25±4.11)MPa,(9.69±5.07)MPa,(8.13±4.88)MPa,(6.83±3.53)MPa和(5.56±2.95)MPa。两组表面两层黏接强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双固化黏接剂与牙本质的黏接强度随着固化光穿透牙本质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本文来源于《武警医学》期刊2016年06期)
付刚,向元芳,陈勃[3](2013)在《Prime & Bood NT黏接剂及75%氟化钠甘油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疗效对比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Prime&Bood NT黏接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近期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例556颗牙本质过敏症患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78颗牙。实验组采用Prime&Bood NT黏接剂脱敏治疗,对照组采用75%氟化钠甘油脱敏治疗,并进行近期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实验组治疗后即刻和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Prime&Bood NT黏接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症近期临床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新医学》期刊2013年09期)
郝爱连,肖玉鸿,张文云[4](2011)在《牙本质黏接混合层降解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黏接材料及黏接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使临床操作越来越简单,黏接修复效果越来越好,尤其是即刻黏接强度显着提高。但是,牙本质黏接界面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依然不尽如意。有研究表明,牙本质黏接混合层可在6个月内迅速发生降解,但其具体降解机理仍不十分明确。到目前为止的研究中,与牙本质黏接混合层降解有关的因素包括:黏接界面的高渗透性、不完全的树脂渗透、树脂单体不完全聚合相的分离及内源性胶原溶解酶的作用等。本文主要就树脂单体的水解、析出以及胶原纤维的酶解对混合层的降解情况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期刊2011年05期)
王清,邓婧,范春[5](2011)在《第7代黏接剂与正常和龋损牙本质黏接强度的比较(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对于第1~6代牙本质黏接剂的黏接强度,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满意的成果,但尚未见对第7代黏接剂Adper EasyT Mone黏接性能的相关报道。目的:比较3M第7代自酸蚀黏接剂对正常和龋损牙本质黏接强度的差异,并与传统全酸蚀黏接剂进行对比。方法:取健康磨牙和牙合面慢性龋磨牙各12颗,分为A、B(健康磨牙),C、D(牙合面慢性龋磨牙)4组,其中A、C组用Adper EasyTM one黏接剂,B、D组用Singlebond2黏接剂。测试4组试件的微拉伸强度,观察断裂界面形态。结果与结论:A、B组的黏接强度分别为(21.84±3.98),(27.10±4.85)MPa,C、D组的黏接强度分别为(16.44±3.46),(21.48±4.85)MPa,A组与B组、C组与D组、A组与C组、B组与D组之间的微拉伸强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断裂多发生在树脂-牙本质黏接界面。提示无论在正常牙本质还是龋损影响牙本质,全酸蚀黏接剂的黏接强度强于第7代自酸蚀黏接剂;对于同一种黏接剂正常牙本质能获得比龋损牙本质更大的黏接强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1年16期)
罗璇,张晓晞[6](2010)在《牙本质黏接剂的发展及其黏接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牙体、牙列缺损的黏接治疗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黏接剂的使用也越来越多。牙本质是牙齿的主体结构,也是最常见的黏接界面。牙本质由于结构的特殊性,造成黏接困难。对牙本质黏接困难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和玷污层。①牙本质中无机物占70%,有机物和水占30%(有机物中主要为胶原,占牙本质体积的18%)[1]。从结构上看,牙本质主要(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0年10期)
毕文婷,高平[7](2010)在《牙本质表面处理因素对树脂黏接剂黏接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黏接力是固定修复体固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黏接强度,树脂黏接剂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不同的牙本质表面处理因素,比如酸蚀、脱敏、暂时粘固剂的应用等会对黏接强度造成不同的影响,该文仅就此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10年10期)
石小宁,范玉宏,石永威,李春亮[8](2010)在《口腔黏固剂种类及与牙本质黏接的强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种类黏固剂与牙本质黏接强度的差异,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黏固剂与牙本质黏结强度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1998-01/2009-10。中文关键词:黏固剂;牙本质;黏结强度。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共入选相关文献22篇。结果:牙本质黏固剂是指用于牙本质表面的黏固剂,它可增强修复体的固位力,改善位于牙本质的洞壁的封闭性。水门汀类材料和树脂材料是口腔修复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材料,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树脂基黏固剂较水基类水门汀黏固剂的优点是抗压强度高,溶解度小,微渗漏率小,调和状态下黏度小,对被黏体的湿润程度高,且与牙体组织有较好的化学性黏接,因此表现出优于水门汀黏接剂的黏接性能。树脂黏接剂已发展到第6、7代,其特点是单瓶装、自酸蚀、无需混合、黏接强度保持在18~25MPa,这类树脂黏接剂显着提高了医生的劳动效率,降低了人为失误的可能。结论:没有一种黏固剂、黏接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口腔修复体,需按患者的个体情况,医疗条件和医师自身掌握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程度,来选择合适的黏接方案。此外,随着修复材料的快速更新,和人们对修复质量要求的提高,黏接技术也必将不断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0年25期)
李苗健,张朋,秦红霞[9](2008)在《Gluma脱敏剂对黏接剂与牙本质间粘接力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Gluma脱敏剂对不同黏接剂与牙本质间粘接力的作用。方法:将64个离体牙牙合面釉质去除后,分为Gluma脱敏剂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用四种不同的黏接剂将表面积相同的铸件黏接到牙本质表面,进行黏接拉伸强度的测试。结果:t-检验显示Gluma的应用对GIC、RC、PCC和牙本质间的黏接力无影响,降低了ZPC和牙本质间的黏接力且有显着性意义(P<0.01)。结论:Gluma脱敏剂的应用影响了ZPC与牙本质间的黏接力。(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魏文佳,骆小平,费健[10](2006)在《试件形状和光滑度对纵折牙牙本质黏接微拉伸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试件形状和牙本质黏接面磨光对纵折牙牙本质黏接微拉伸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新鲜拔除的人完整磨牙及前磨牙15颗,用慢速切割机先去除牙齿咬合面的釉质,再沿牙齿近远中向或颊舌向纵切牙体至釉牙骨质界下,作为纵折裂缝,随机分为3组。A组折裂面用Super-Bond C&B树脂水门汀黏接后,制成哑铃形试件;B组黏接后,制成棒状试件;C组的折裂面用800目碳化硅耐水砂纸湿磨光1min后,再黏接,制成棒状试件。分别测试叁组的微拉伸强度。结果A、B、C 3组的微拉伸强度分别为(7.75±2.67)MPa、(21.19±4.90)MPa、(27.56±7.60)MPa。棒状试件组(B组)的微拉伸强度高于哑铃形试件组(A组)(P=-0.0000);磨光组(C组)的微拉伸强度高于非磨光组(B组)(P=0.0088)。结论试件形状和对牙本质黏接面磨光与否对纵折牙的牙本质黏接微拉伸强度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口腔材料器械杂志》期刊2006年04期)
牙本质黏接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不同光强度对双固化树脂黏接剂与牙本质的黏接强度影响。方法将40颗恒磨牙,暴露咬合面牙本质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颗牙。DC组用双重固化树脂黏接剂Clearfil DC Bond处理,SE组用光固化树脂黏接剂Clearfil SE Bond处理后,端端对接从近中方向光照。将黏接试样沿光照方向切成5片(1 mm/片,L1~5),再将每片垂直黏接界面切出5个微拉伸样本(1 mm×1 mm),测试两组黏接强度(m TBS)。结果随着穿透牙本质厚度增加,光强度降低导致黏接强度下降。部分样本在制备时发生界面折断,SE组存留样本L170%,L230%,L3~5为0;DC组L1~5分别为68%,86%,56%,44%和38%。SE组L1~5黏接强度分别为:(13.22±8.64)MPa,(7.49±3.88)MPa,0、0、0 MPa;DC组为:(11.25±4.11)MPa,(9.69±5.07)MPa,(8.13±4.88)MPa,(6.83±3.53)MPa和(5.56±2.95)MPa。两组表面两层黏接强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双固化黏接剂与牙本质的黏接强度随着固化光穿透牙本质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牙本质黏接剂论文参考文献
[1].华蓉,陈加宾.UltraEZ~(TM)脱敏处理对牙本质黏接强度及微观形态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18
[2].祖斌,苗莉.光强度对双固化树脂黏接剂与牙本质黏接强度的影响[J].武警医学.2016
[3].付刚,向元芳,陈勃.Prime&BoodNT黏接剂及75%氟化钠甘油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
[4].郝爱连,肖玉鸿,张文云.牙本质黏接混合层降解机理研究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1
[5].王清,邓婧,范春.第7代黏接剂与正常和龋损牙本质黏接强度的比较(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
[6].罗璇,张晓晞.牙本质黏接剂的发展及其黏接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
[7].毕文婷,高平.牙本质表面处理因素对树脂黏接剂黏接力的影响[J].口腔医学.2010
[8].石小宁,范玉宏,石永威,李春亮.口腔黏固剂种类及与牙本质黏接的强度[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
[9].李苗健,张朋,秦红霞.Gluma脱敏剂对黏接剂与牙本质间粘接力的作用[J].河南医学研究.2008
[10].魏文佳,骆小平,费健.试件形状和光滑度对纵折牙牙本质黏接微拉伸强度的影响[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