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考校研究 ——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中心

《汉书》考校研究 ——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中心

论文摘要

古籍考校研究,是从事学术研究特别是古代典籍研究的起点,一直是古籍整理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享有盛誉的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为中心,从古籍整理学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校勘学、版本学、语言学和文化史等方面的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对《汉书》进行较为系统的考校研究。它是《汉书》文献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构成“汉书学”的基本内容,实际上是《汉书》研究的一项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本文论述了《汉书》考校研究的意义,探讨了《汉书》考校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通过中华书局点校本与底本王先谦《补注》本的重新覆校,举例说明点校本存在的径改、径增、径删等诸多不合古籍整理规范的暗改现象,分析了点校本在学术成果吸收及文字校勘处理方面存在的一些疏漏与不足,供大家讨论。 本文认为,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确实存在着底本校对不精,某些文字处理不合古籍整理规范,漏校、误校、误排不少,已有研究成果吸收不够,多据殿本暗改底本,标点可商之处不少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古籍整理理论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鉴别,正本清源,求实存真,对《汉书》文本重新进行较为全面的宏观考察和微观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史料、底本、校勘、标点等各种问题,为今后编纂《汉书》新整理本做一些基础性工作,为今后开展全面的《汉书》异文研究积累资料。这是新世纪《汉书》整理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并争取获得突破性进展的需要,也是丰富古籍整理学基础理论特别是完善校勘研究理论的需要。21世纪需要更加科学严密、更能体现当代“汉书学”研究水平的《汉书》新校本。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汉书》考校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汉书》考校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一、《汉书》的流布与刊刻概貌
  • 二、《汉书》考校研究的历史
  • 三、《汉书》考校研究的现状
  • 第三节 关于《汉书》考校研究的方法
  • 第四节 点校本与《汉书补注》对校研究
  • 第五节 对《汉书》考校研究的的几点认识
  • 《汉书》考校
  • 卷一上 高帝纪第一上 23条
  • 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 15条
  • 卷二 惠帝纪第二 2条
  • 卷三 高后纪第三 3条
  • 卷四 文帝纪第四 10条
  • 卷五 景帝纪第五 6条
  • 卷六 武帝纪第六 9条
  • 卷七 昭帝纪第七 4条
  • 卷八 宣帝纪第八 10条
  • 卷九 元帝纪第九 8条
  • 卷十 成帝纪第十 9条
  • 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4条
  • 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6条
  •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9条
  • 卷三十二 张耳陈馀传第二 4条
  •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4条
  • 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18条
  •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11条
  •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19条
  • 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5条
  • 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3条
  • 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17条
  • 卷四十 张陈周传第十 23条
  • 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6条
  •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6条
  • 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 7条
  •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于传第十四 4条
  •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12条
  • 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2条
  • 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第十七 5条
  • 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 13条
  • 卷四十九 爰盎晁错传第十九 7条
  • 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7条
  • 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14条
  • 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7条
  •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12条
  • 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16条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汉书》考校研究 ——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