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年来,在临床上黄药子多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和各型癌症等症,尤其在治疗抗癌方面尤显突出,但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还发现黄药子具有一定的毒性反应,其毒性可引起肝、肾的损伤。据有关报道,肝、肾损伤的程度与给药剂量和时间有关,对肝脏的损伤在短时间内即可表现出来,对肾脏的损伤在长期使用后才能显现。据文献报道,因服用黄药子引起的药源性肝炎已达50余例,其中3例死亡。但有研究表明当归配伍黄药子后,可明显减轻单用黄药子对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并且对肾脏的损害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因此,本研究应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进一步探讨黄药子肝毒性及配伍后的减毒作用机理,其对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药血清药理学是一种适合中药特点的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新的药理方法学,它排除了传统中药体外实验中中药本身的理化性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又能反映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及其作用结果。本研究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对黄药子及其配伍当归的抗肿瘤作用和肝毒性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HPLC、MTT实验、P-糖蛋白(P-gp)、细胞毒性检测及生化指标的检测等技术进一步探讨黄药子的毒效和当归对黄药子毒性的影响及其减毒机制。具体结果如下:1.用HPLC分析法确定黄药子及配伍当归含药血清的最佳采血时间,结果表明黄药子及配伍当归的含药血清在30min时达到最高峰,但代谢较快,60-180min时呈稳定状态,入血成分多,峰值高,最后确定给药后60min为含药血清最佳采血时间。2.应用MTT实验观察黄药子及配伍当归的含药血清对肉瘤细胞(S180)和肝癌细胞(H22)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黄药子及配伍当归的含药血清在48h时抑瘤效果最好,其抑制率分别为37.18%、11.90%及45.56%、21.54%,说明黄药子配伍当归起到了增效的作用,当归可能通过某种环节增强了黄药子的抑瘤效果。3.黄药子及配伍当归含药血清在H22、S180中对P-gp表达的影响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内蓄积的Rho-123的荧光强度在0.5h到1h吸收最快,空白血清组在1h达到最大吸收后无明显变化,黄药子组在2h后荧光强度明显低于空白血清组,配伍组在达到最大吸收的1h后明显大于黄药子组,使黄药子组引起升高的P-gp表达降低。由此阐明黄药子配伍当归后可通过降低P-gp表达增强黄药子的抗肿瘤疗效,是其拮抗黄药子毒性的作用机制之一。4.观察分析黄药子及配伍当归含药血清对体外肝细胞的存活率和GPT、GOT、LDH的酶活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黄药子使正常大鼠肝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与空白组显著性差异(P<0.05),而配伍组细胞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与空白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黄药子对肝细胞有损伤作用,可引起胞内GOT、GPT、LDH泄漏,培养上清液中GOT、GPT、LDH活性与空白组比明显升高(P<0.01),GOT和GPT为肝细胞受损的特征性酶谱,LDH活性的升高提示细胞膜完整性受损,说明黄药子具有潜在肝毒性。配伍组LDH、GOT、GPT的活性受到抑制,与空白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当归对肝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