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理论研究 ——从生产要素稀缺性历史演变视角的分析

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理论研究 ——从生产要素稀缺性历史演变视角的分析

论文摘要

本文是一篇关于人类社会制度变迁根源探讨的论作。从研究选题本身说,它关系到对人类社会发展根本的认识,是制度经济学最深层次的研究问题之一;从先前研究情况看,虽有中外学者花费了大量精力,作过许多较为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有过一些重要规律性揭示,但尚有不少未突破的难题存在;从研究现实针对性讲,搞清楚这一深层问题,对社会整体认识水平都有较大影响作用,特别是对充分认识现代中国生产要素演变趋势及对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充分理解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把握制度建设的现代目标,选择恰当的改革举措和治理模式,都十分必要。所以,其研究意义重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文章共分七章,即是围绕生产要素的历史演变和制度变迁这个主题,在第一章导论和第二章文献综述说明选题背景意义、研究思路、范畴界定、研究方法和先前相关研究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然后分四章逐一研究了人类原始制度的产生和解体、财产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制度变迁动力、再生产作用机理和制度再生产、社会制度变迁的类别和变革方式等四个问题,从而形成制度起源→制度变迁动力→制度变迁机理→制度变迁方式,逐层深入递进的研究思路和认识路线。第七章为本文的结束语,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现实价值与尚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文章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历史演变、生产力提高、社会制度变迁三条线索的结合考察,说明人类社会制度从原始的占有关系产生起,始终包含着自然占有和财产占有的内在矛盾;自然占有作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体现自然规律的科学要求,具有客观的“边际效率”,同时由于生产要素“稀缺性”改变,不断地产生新的要求,而财产占有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受社会“理性人”的目标影响,难免出现与自然占有的“边际效率”要求不相适应,从而导致在现实中所有权(财产占有的表现形式)与劳动方式(自然占有的表现形式)的不相适应,不断地产生出制度变革的需求;生产力、生产方式、制度关系,建立在一定阶段所有制(生产要素组合)基础之上,共同作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统一,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能力、方式、关系)反映生产过程的运动,并伴随生产要素组合条件的变化,实现相互间作用和功能转化:所有制作为占有关系的制度形式,是人类第一制度也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成为一切生产进行的前提,通过生产过程(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转化)表现在生产之中,进而通过新的“要素分配”,成为再生产进行的新的前提,完成着生产再生产与制度再生产的同步进行;当要素稀缺性没有发生较大改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社会历史价值的重要性
  • 1.1.2 选题先前研究的未突破性
  • 1.1.3 深化选题研究的现实战略性
  • 1.2 论文的基本范畴和研究思路
  • 1.2.1 对生产要素的界定
  • 1.2.2 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界定
  • 1.2.3 对制度和制度变迁的界定
  • 1.2.4 本文的研究思路概述
  • 1.3 研究方法选择和应用
  • 1.3.1 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
  • 1.3.2 借鉴生产要素“稀缺性”分析方法
  • 1.3.3 关于“理性人”假设的规范和应用
  •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已有研究的相关理论文献述评
  • 2.1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制度观
  •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的概念
  • 2.1.2 马克思主义“制度”的特征
  • 2.1.3 马克思关于制度起源的论述
  • 2.1.4 关于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的动力和根源
  • 2.1.5 关于制度变迁途径或制度变迁方式
  • 2.2 西方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观
  • 2.2.1 西方制度经济学“制度”的概念
  • 2.2.2 西方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起源
  • 2.2.3 西方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特征和作用
  • 2.2.4 西方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动力
  • 2.2.5 西方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方式
  • 2.3 生产要素理论文献综述
  • 2.3.1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要素理论
  • 2.3.2 西方经济学生产要素理论
  • 2.4 对已有相关研究观点的简要评析
  • 2.4.1 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及制度变迁观点的评析
  • 2.4.2 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制度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理论的评析
  • 2.5 关于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和制度变迁的关系的评析
  • 3 人类原始制度的产生和解体
  • 3.1 人类最初的占有及原始制度的产生
  • 3.1.1 关于马克思“自然占有”的理解
  • 3.1.2 马克思对原始“财产占有”产生的认定
  • 3.1.3 对原始“公社”制度根源的思辨
  • 3.2 人类原始共同体所有制的基本特征
  • 3.2.1 以土地为主要占有对象
  • 3.2.2 以生产的直接结合为典型占有方式
  • 3.2.3 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组织纽带
  • 3.2.4 以财产“私有”产生为基本性质趋向
  • 3.3 原始社会制度的解体根源及启示
  • 3.3.1 人类社会的最初稀缺性探讨
  • 3.3.2 关于马克思“某一定点”规律的诊释
  • 3.3.3 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初步思考
  • 4 财产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制度变革动力
  • 4.1 自然占有的表现形式及标准性
  • 4.1.1 自然占有的“边际”含义
  • 4.1.2 自然占有与劳动方式
  • 4.1.3 自然占有的隐性化和标准性
  • 4.2 财产占有的实现形式和价值观
  • 4.2.1 财产占有与所有权
  • 4.2.2 所谓“理性人”价值观选择
  • 4.2.3 财产占有权利支配的随意性
  • 4.3 占有的内在矛盾及制度变革决定性
  • 4.3.1 制度的基本细胞和内在矛盾
  • 4.3.2 两种“占有”内在矛盾冲突的主要表现
  • 4.3.3 制度变革需求和决定性因素
  • 5 再生产作用机理和制度再生产
  • 5.1 “生产圆”模型及生产过程转化
  • 5.1.1 关于“生产圆”的模型设想
  • 5.1.2 对“生产圆”内在转化关系探讨
  • 5.2 由生产再生产到制度再生产
  • 5.2.1 “制度山”模型假设
  • 5.2.2 “生产圆”与“制度山”的内在关系
  • 5.2.3 制度再生产中的反作用
  • 5.3 稀缺性历史演变和制度变革归根
  • 5.3.1 稀缺性的历史演变探讨
  • 5.3.2 稀缺性演变与主导性作用的统一
  • 5.3.3 关于制度变迁根源的最后归结
  • 6 制度变迁的类型和方式
  • 6.1 对引导制度变迁目标体系的思考
  • 6.1.1 关于制度效率目标经济学反思
  • 6.1.2 “公平”在制度变迁目标体系中的应有地位
  • 6.1.3 坚持“效率”和“公平”的统一的制度变迁目标体系
  • 6.2 对制度变迁的类别和变迁主体的划分
  • 6.2.1 对制度变迁的类别划分
  • 6.2.2 对制度变迁主体划分和特征分析
  • 6.2.3 对两种制度变迁方式的具体分析
  • 7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1 全文论证整体回顾
  • 7.2 本文研究的现实价值
  • 7.3 尚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长期负利率源自生产要素困局[J]. 中国金融 2019(22)
    • [2].论数据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 上海经济研究 2020(07)
    • [3].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分析[J]. 明日风尚 2017(11)
    • [4].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J]. 《资本论》研究 2011(00)
    • [5].乡村振兴与精准脱贫的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基于城市生产要素下乡视角[J]. 全国流通经济 2019(33)
    • [6].开启数据生产要素新引擎[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0(06)
    • [7].活塞环加工中的知识生产要素分析[J].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2012(04)
    • [8].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源流与实现条件[J]. 消费导刊 2008(04)
    • [9].生产要素下乡促进研究——以乡村发展利益与利益机制为视角[J]. 农村经济 2019(12)
    • [10].平台经济的新生产要素、新组织与新就业——以网约车市场为例[J]. 新经济导刊 2020(03)
    • [11].乡村产业振兴中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机制解析[J]. 世界农业 2019(10)
    • [12].论生产要素的资本化[J]. 中国农业会计 2012(03)
    • [13].基于钻石理论的我国动画产业生产要素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08)
    • [14].生态文明视阈下林业生产要素的配置研究[J]. 湖北农机化 2020(09)
    • [15].对生产要素的再思考[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02)
    • [16].浅论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两种途径——后危机时期破解二元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的切入点[J]. 西藏发展论坛 2011(02)
    • [17].环境生产要素的租赁化管理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 [18].生产要素与当前税制[J]. 冶金财会 2010(12)
    • [19].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的理论探索与现实依据[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20].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的鼎力之作——读《环境生产要素理论研究》[J]. 河北企业 2011(11)
    • [21].马克思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与经济发展理论探析[J]. 商业经济研究 2018(01)
    • [22].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财税体系构建[J]. 改革与战略 2017(11)
    • [23].生产要素理论的比较、批判与建构[J]. 经济纵横 2012(11)
    • [24].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 安徽科技 2011(04)
    • [25].生产要素是不是得到了它应有的收益[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16)
    • [26].马克思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与经济发展理论探析[J]. 中国市场 2018(16)
    • [27].东部公交生产要素创新“混合租赁”模式又获嘉奖[J]. 城市公共交通 2017(06)
    • [28].沈阳市营商环境的优化对策思考[J]. 山西农经 2017(20)
    • [29].厘清数据权属问题,让新生产要素充分释放能量[J]. 中国电信业 2020(06)
    • [30].推动大数据形成理想的生产要素形态[J]. 中国发展观察 2018(15)

    标签:;  ;  ;  ;  ;  ;  ;  

    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理论研究 ——从生产要素稀缺性历史演变视角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