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打工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打工文学,空间,权力,返乡叙事
打工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娟,李欣然[1](2019)在《空间视域下新时期打工文学中返乡叙事的权力渗透》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打工文学的返乡叙事交织着城市与乡村两个空间的各种权力因素,实现了空间的权力化特性。返乡叙事体现了时代知识话语权力对作家们的影响;打工文学作品书写了在城市失足的返乡女农民工在乡村的遭遇,进而折射出乡村道德权力对她们的规约。(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党月玲[2](2019)在《浅析“打工文学”中的人文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打工"是广东方言,"打工文学"是指反映"打工"这一社会群体生活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剧作等各类文学体裁。广义上讲,"打工文学"既包括打工者自己的文学创作,也包括一些作家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它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打工文学"真实地记录了底层打工者的打工生活。(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期刊2019年21期)
涂春梅[3](2019)在《打工文学与知青文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打工文学与知青文学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有各自的文学记忆,但归属的创作层次不同。从几个方面分析比较打工文学与知青文学的同与不同,以加深对两种文学的理解与感悟。(本文来源于《文化产业》期刊2019年08期)
赵盼盼[4](2019)在《《打工文学》周刊改版《宝安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2月26日,由深圳报业集团宝安日报社和区文联联合主办的《打工文学》周刊改版《宝安文学》座谈会在宝安日报社五楼会议室召开。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巡视员梁宇,市文联原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杨宏海,宝安区文联主席史文集,区文联原主席戴有斌,宝安日报副总编辑龚江南,宝安作家协会有关负责人及宝安打工文学作者代表参加了本次座谈会。参会人员对《打工文学》周刊(本文来源于《南风》期刊2019年08期)
金涛[5](2018)在《打工文学是改革开放中国经验的鲜活文本》一文中研究指出1985年,杨宏海作别执教数年的嘉应学院进入深圳市文化局。报到那天,局长就对他说:“小杨,深圳是经济特区,如何建设特区文化,没有现成的答案,你的任务就是研究特区文化。”从此,杨宏海与同事一道奔赴正在热火朝天展开经济建设的深圳各地,开启了与“文化深圳”的一(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8-12-19)
周思明[6](2018)在《“打工文学”的更名与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有一个现象值得玩味:文学版图上为我们所熟悉的"打工文学"这个命名,被冠冕堂皇的"劳动者文学"所取代,称其为"打工文学"在新时代的延伸;而且,有学者还有意将其范畴扩大至城市白领、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在为打工文学更名者,乃至有的打工文学作者看来,"打工文学"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很不雅观的名字,就像过去穷人家的孩子叫个阿猫阿狗一样;而"劳动者文学"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官名"。其实,在我看来,两(本文来源于《文学自由谈》期刊2018年06期)
陈家熙,翁时秀,彭华[7](2018)在《打工文学中的城市空间书写——基于索亚“第叁空间”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与资本的双重作用下,流动于农村与城市的打工一族开始出现。打工文学作为打工者发声的平台,不仅反映了打工者观照城市的方式,也体现出城市中不同主体对打工者的规训。文章以打工文学为分析内容与工具,以索亚的"第叁空间"为分析理论,从身体、厂区、城市叁种空间层次出发,探讨了外来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空间体验。研究发现,外来工的生活空间充满了"第叁空间"的特征,是一个被资本与权力的话语操控的空间,体现为外来工"我者-他者""压迫-抵抗""核心-边缘"的多元体验。这一城市空间体验也促进了打工者群体主体性的建构。(本文来源于《热带地理》期刊2018年05期)
高婧[8](2018)在《“农民”话语的身份认同——以“伤痕文学”和“打工文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农民"话语的叙述,"伤痕文学"传递出形而上的温情;"打工文学"则重在表现形而下的境况。如果"怜悯"——确认了自我的"善";那么"陋习"——反证出自我的"真"。表面看起来二者均是为"农民"搭建话语平台,其实,平等本身就意味着个性的泯灭、自我的沦丧。不难看出,在"农民"话语的艰难表述中,农民一旦与土地相分离,就注定了主体的破碎性。当代与乡土相关的叙述都是语言在言说农民的情形下进行,创作者以"他者"凝视"农民",只为获取对自我的价值认可。(本文来源于《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永杰[9](2018)在《打工文学40年:书写劳动者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打工文学”在广东悄然兴起,随后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打工文学”作品和作家。这些作品真切地反映了 “打工者”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与理想追求,以形象鲜活的文字,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打工文学”也成了改革开放(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7-13)
周思明[10](2018)在《从“打工文学”到“劳动者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催生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打工大潮,也催生了方兴未艾的“打工文学”。可以说,“打工文学”源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底层劳动者白天在流水线上从事简单机械的劳作,晚上下班后常怀“机器人与木头人”的感叹。现实生活与文化饥渴激发了他们拿起笔来进(本文来源于《河北日报》期刊2018-05-04)
打工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打工"是广东方言,"打工文学"是指反映"打工"这一社会群体生活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剧作等各类文学体裁。广义上讲,"打工文学"既包括打工者自己的文学创作,也包括一些作家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它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打工文学"真实地记录了底层打工者的打工生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打工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丽娟,李欣然.空间视域下新时期打工文学中返乡叙事的权力渗透[J].宜春学院学报.2019
[2].党月玲.浅析“打工文学”中的人文情怀[J].中学语文.2019
[3].涂春梅.打工文学与知青文学比较研究[J].文化产业.2019
[4].赵盼盼.《打工文学》周刊改版《宝安文学》[J].南风.2019
[5].金涛.打工文学是改革开放中国经验的鲜活文本[N].中国艺术报.2018
[6].周思明.“打工文学”的更名与危机[J].文学自由谈.2018
[7].陈家熙,翁时秀,彭华.打工文学中的城市空间书写——基于索亚“第叁空间”的分析[J].热带地理.2018
[8].高婧.“农民”话语的身份认同——以“伤痕文学”和“打工文学”为例[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9].李永杰.打工文学40年:书写劳动者生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10].周思明.从“打工文学”到“劳动者文学”[N].河北日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