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黄土高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旱作农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传统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翻动次数过多,致使耕地质量下降、生产成本增加,并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通过改变耕作模式来改变农田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导致的水土流失,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强旱地农田土壤对外界不良环境侵蚀影响的抵抗力,探索黄土高原地区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为黄土高原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建立以及选择合理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2006-2010年通过大田连续定位试验,在了解了农机和杂草防除等整套农艺操作下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础上,设置了保护性耕作(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传统耕作(CT)3种生产上易于操作的耕作模式,通过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时期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养分动态效应、土壤物理特性变化、土壤微环境特性以及农田生物学效应变化情况,探讨黄土高原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土壤环境和生物学效应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5年的连续定位试验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提高了黄土高原干旱阶段春玉米农田(播前、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0-200cm土壤含水量,春玉米全生育时期土壤储水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和传统耕作处理,土壤储水量较传统耕作高出43.66-96.71mm。(2)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显著降低了春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乳熟期土壤容重,下降幅度最高达10%以上。不同土层深度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温度变化均为单峰曲线,每日土壤温度最高值均出现在14:00-16:00。与传统耕作相比,春玉米播后地面以下5cm和10cm,保护性耕作处理日平均温度分别高出7.02℃和14.7℃,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地面以下5cm,传统耕作处理土壤温度较保护性耕作高出5.3℃和2.6℃,乳熟期保护性耕作0-25cm土壤日平均温度较传统耕作高出2.09℃。保护性耕作处理下0-30 cm土壤深度团聚体的组成和分布显著优于传统耕作处理,免耕+秸秆还田处理下,0-10、10-20和20-30 cm土层,粒径>0.25 mm与粒径>2 mm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的百分含量最高,保护性耕作处理与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和传统耕作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保护性耕作能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MWD值。(3)保护性耕作对春玉米全生育时期耕层(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增加幅度在14.81%-38.37%之间;保护性耕作提高了春玉米大喇叭口期0-40cm深度土壤速效磷含量,较传统耕作处理增幅高达90.94%,春玉米收获后0-20cm保护性耕作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处理,较传统耕作增加了10.27%;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春玉米乳熟期土壤速效钾含量,而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在春玉米播前、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收获后0-20cm土壤速效钾含量较传统耕作增加明显;保护性耕作增加了春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乳熟期和收获后0-20cm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在11.05%-24.05%间。(4)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均具有提高农田土壤酶活性的作用,其中,春玉米全生育时期0-20cm保护性耕作土壤脲酶活性显著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和传统耕作处理;保护性耕作技术显著增加了玉米拔节期和乳熟期0-20cm土壤蔗糖酶活性;保护性耕作提高了春玉米播前、拔节期、乳熟期和收获后0-20cm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且处理间差异达(P<0.05)水平;保护性耕作处理下农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明显,播前至乳熟期均较传统耕作显著;且能显著提高春玉米大喇叭口期和乳熟期20-40cm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保护性耕作处理下春玉米播前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以表层0-5cm含量最高,较传统耕作处理高出54.92%;保护性耕作收获后0-5cm和5-10cm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较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和传统耕作最高增幅分别达20.99%和51.80%。春玉米播前0-5cm和5-10cm,保护性耕作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较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和传统耕作高,收获后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与播前相比,收获后各土层各处理分增幅均在20%以上,最高减幅达40.15%。(5)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处理下春玉米在各关键生育时期次生根条数、株高、茎粗、穗位叶面积值和农田生物量积累均较多,保护性耕作+植保防治处理下春玉米各生育时期均以保护性耕作处理下的BJG处理最高。耕作模式和植保防护措施对春玉米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指标影响较大,BJG和CC处理与BO、CO穗长差异达(P<0.01)极显著水平,保护性耕作下各处理间穗粒数和千粒重间差达异极显著水平。保护性耕作增产明显,平均春玉米单株和大田产量增产幅度均高达25.31%,BJG处理下春玉米单株和大田产量较BO和CO增产幅度分别达36.17%和41.48%。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三峡库区传统耕作措施水土保持机理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10(10)
- [2].免耕与传统耕作的投入产出比较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04)
- [3].云南红河州哈尼族传统耕作农具使用现状初探[J]. 文存阅刊 2018(08)
- [4].西藏推广保护性耕作面临诸多难题[J]. 农机科技推广 2016(11)
- [5].甘肃省河西灌区固定道垄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效果及发展建议[J]. 农业机械 2010(01)
- [6].免耕覆盖对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3(06)
- [7].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经济效益差异分析——基于阜新试验区和农户调查研究[J]. 农业经济 2010(08)
- [8].美国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启示[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12)
- [9].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对比研究[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0(22)
- [10].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研究[J]. 农机化研究 2009(07)
- [11].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浅谈[J]. 河北农业 2009(05)
- [12].保护性耕作在凤城地区应用研究[J].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7(05)
- [13].不同耕作条件下玉米光合特性的差异[J]. 华北农学报 2014(02)
- [14].不同耕作覆盖措施下延收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1)
- [15].建设持续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体系[J]. 农机科技推广 2010(09)
- [16].保护性耕作下玉米田土壤水温效应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11)
- [17].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和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6)
- [18].保护性耕作在抗旱保苗中发挥重要作用[J]. 北京农业 2009(06)
- [19].玉米保护性耕作措施水温效应及其产量效果分析[J]. 玉米科学 2010(03)
- [20].长期保护性耕作对豌豆水分利用的影响[J]. 甘肃农业科技 2017(01)
- [21].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豌豆和春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12(01)
- [22].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浅析[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09(10)
- [23].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高平市推广应用的调查分析[J]. 当代农机 2008(02)
- [24].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硬度变化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9)
- [25].保护性耕作对板蓝根农田土壤几个物理特性的影响[J]. 甘肃科技 2013(21)
- [26].风蚀土壤的粒度分形特征[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Z1)
- [27].向您推荐一本有趣的培训教材——《保护性耕作技术》漫画画册[J]. 农民科技培训 2011(11)
- [28].耕作方式转变对土壤蓄水保墒影响的RZWQM模型模拟[J]. 农业机械学报 2016(04)
- [29].保护性耕作对黄绵土有机碳的影响[J]. 甘肃农业 2016(05)
- [30].黄土旱塬区免耕玉米田土壤呼吸对降雨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