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名词性成分从缺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名词性成分从缺现象研究

论文摘要

前辈学者和时贤对省略、隐含、暗示、移位、零形式、空语类等现象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的工作为本文作者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将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现代汉语句中名词性成分的从缺现象。文中作者力求以“名词性成分的从缺”这个术语去广泛而系统地涵盖相关语法现象,其中包括省略、隐含及空语类,以大量的语言事实为依据,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细致地予以观察分析。作者首先论述了从缺现象的地位性质,认为汉语中的从缺现象是广泛而普遍地存在的,其重要性远远地超过其它语言中的从缺;接着按照从缺成分产生的条件,将从缺现象分为强制性从缺和非强制性从缺两类,并详细地对这两类从缺现象进行了语言事实的分析与归类,对比了这两种从缺现象的不同;文章继而分析了造成从缺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确定从缺成分的所指等问题;在文章的结论部分,作者就学界的一些众说纷纭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兼语句、连动句等等这些特殊的结构中也毫无疑问地存在从缺现象。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名词性成分从缺这一领域,力求沟通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涵盖了较广泛的从缺类型,从而有利于我们发掘更多的语法现象,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也能大大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和计算语言学的发展。

论文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从缺现象的地位及性质
  • 1.1 相关概念
  • 1.1.1 空语类、省略、隐含
  • 1.1.2 从缺及句中名词性成分的从缺
  • 1.2 从缺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 1.3 从缺的性质
  • 第二章 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从缺
  • 2.1 强制性从缺
  • 2.1.1 类型
  • 2.1.2 性质
  • 2.2 非强制性从缺
  • 2.2.1 类型
  • 2.2.2 性质
  • 2.3 强制性从缺和非强制性从缺的区别
  • 2.4 从篇章角度看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从缺现象
  • 第三章 名词性成分从缺形成的主要因素
  • 3.1 语境因素
  • 3.2 篇章因素
  • 3.3 语用因素
  • 3.4 句式因素
  • 第四章 确定名词性从缺成分的所指
  • 4.1 动词和名词的语义特征
  • 4.1.1 动词的配价特征
  • 4.1.2 动词与名词的词义特征
  • 4.2 话语篇章的连贯性
  • 4.3 普遍知识
  • 4.4 多动句的句法格式
  • 4.5 句法位置
  • 4.6 领属范畴及其句法作用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发表文章目录
  • 个人简况
  • 承诺书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及”与“以及”的区别[J].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 2017(02)
    • [2].量词“束”的发展及其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11)
    • [3].名词性成分触发预设的条件[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06)
    • [4].从范畴化过程看量词“双”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J]. 语文学刊 2009(11)
    • [5].浅析可充当谓语的名词性成分[J]. 汉字文化 2020(21)
    • [6].论量词“丛”和“簇”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 [7].从范畴化看量词“束”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J]. 长江学术 2008(03)
    • [8].从主谓谓语句句首名词性成分性质的认定看话题和主语的纠葛[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01)
    • [9].国内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性研究[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04)
    • [10].“各种”的“各种妙”[J]. 语文月刊 2012(01)
    • [11].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名词性成分使用频率及其文体分布考察[J]. 山东外语教学 2016(04)
    • [12].论名词性成分与容器方位词组合的不对称[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05)
    • [13].动词前与工具相关的四类名词性成分[J]. 汉语学习 2020(02)
    • [14].“都”字句格式义及右向关联名词性成分解读[J].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6(04)
    • [15].说“个”[J].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2)
    • [16].说说“作”与“做”[J]. 秘书工作 2013(05)
    • [17].江苏盐城步凤方言的“子”缀[J]. 河池学院学报 2009(04)
    • [18].从原型理论看隐现句与领属句的分合[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 [19].“和”“与”“及”用法有何不同[J]. 宿州学院学报 2018(01)
    • [20].“算+X”结构的分析[J]. 山海经 2015(15)
    • [21].对外汉语教学中名词性成分指称的研究[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22].“暨”用于什么场合[J]. 中华活页文选(高一年级) 2012(08)
    • [23].“完结”义动词表周遍义的演变过程[J]. 语文研究 2011(02)
    • [24].“同款”多用有意趣[J]. 语文建设 2018(30)
    • [25].兼语句中兼语倾向有定的成因分析[J]. 才智 2009(18)
    • [26].极性评价构式“NP中的NP”的多维研究[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7].陕西凤翔方言他称代词“伢”的语法化及类型学考察[J]. 语言科学 2015(03)
    • [28].量词“张”对名词选择的范畴化过程[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06)
    • [29].现代汉语的“直接有定”和“间接有定”[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02)
    • [30].论量词“束”和“捆”的语义性质[J]. 百色学院学报 2009(01)

    标签:;  ;  ;  ;  ;  ;  

    现代汉语名词性成分从缺现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