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陕甘人口研究

清代陕甘人口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是一篇区域断代人口史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对象是清代陕甘地区的人口问题,研究的空间范围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陕、甘两省政区为基础,时间范围则从康熙中叶一直延续到宣统末年。清代前中期,西北疆域的拓展引发了陕甘人口大规模的西迁浪潮。及至道、咸年间,历经二百余年的发展,陕甘人口臻于极盛。同、光年间的战争、灾荒,造成了严重的人口损失,此后直到清朝灭亡,陕甘人口再也没有恢复到极盛时期的水平。本文即主要研究这一变化过程中的区域人口迁移、人口管理制度、人口聚落分布以及人口数量变化等等问题。但是,受资料、时间、篇幅以及个人能力所限,部分重要问题,如同治战时及战后人口迁移、人口安置等,本文暂未涉及,只能留待以后再继续补充、完善。本文首先对清代陕甘地区人口管理制度,尤其是回民人口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本文全面梳理了清代前中期陕甘人口西迁的历史进程,并对人口西迁中的一个经典个案,即雍正敦煌移民以及移民管理制度“农坊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农坊制度下人口统计意义上的“户”逐步演化成一个纳税单位的过程和原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接下来,本文对清代陕甘人口极盛时期的分布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这一时期的回民聚落名称及分布状况,在州县一级的精度上,逐一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最后,本文对有关清代陕甘人口数量的部分问题,如清代陕甘回民峰值人口规模等,进行了研究,并以陕西省为个案,对同光年间陕西省的人口变动进行了数量分析,最后又以宣统人口普查“地理调查表”甘肃分村户口数据为样本,对清末甘肃人口进行了个案研究。研究表明,在人口管理制度方面,区域内的回民人口与普通人口存在明显差异。清代有专门的回民户籍,即“回籍”。“回籍”的主要作用是界定涉回案件中回民的族属身份,因此,“回籍”的产生与涉回法律条文的制定正相关,其时间大约在乾隆中叶。回民户籍信息只记载于州、县一级的地方保甲册中。保甲册的编制,视各地回民人口具体情况,既有单独编列者,亦有统一编列后又在回民人口部分加注特殊标记者。由于司法审判中辨别回民族属身份的工作主要由州、县、厅这一审级来完成,因此,地方保甲册中的回民户籍信息没有上报的必要,也缺乏上报的机制,没有体现在更高一级的官方户口统计数据中,这是导致清代回民户籍信息最终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人口迁移方面,清朝前中期官方组织陕甘人口西迁的动力前后经过二次重大转折,其最初目的是战备军需,后来逐渐过渡到移民实边,最后则发展到解决关内贫民生计问题上来。西迁的陕甘人口,体现在官方的统计数据之内的仅占其中的六成。以“农坊制”为代表的,因时而变、多样化的移民管理体系是保障人口西迁顺利推进,强化移民人口管理,加快区域开发的制度基础。完善齐备的的灌溉渠道,科学、合理、执行严格的用水章程为移民屯垦的长久发展提供了最基本、最必要的物质条件。在农坊制中,“户”是最核心的细胞,移民人口管理、屯垦田亩及所承担赋役的分配,全部以“户”为单位,随着人口与田亩的脱节,“户”最终演变成为一种纳税单位,成了原来一户所承担的赋税、徭役的简称,农坊制因此走向崩溃。清代陕甘人口回、汉错杂聚居的特点非常鲜明,人口聚落主要集中在纵横交叉的两条轴线上,即从河湟谷地北上,经兰、巩,直达宁夏平原的纵轴;沿河西走廊东行,越陇山,直达关中平原的横轴。经过考证,我们总计复原了1034个同治以前的陕甘回民聚落。对清代陕甘回民人口数量的研究显示,长期以来广泛流布的清代陕甘回民人口数量众多,尤其是甘肃一省回民远多于汉人的说法是错误的,其峰值人口仅占区人口总数的二成五左右。其中,在甘肃省,这一比例大约是三成或略高一些,在陕西省,这一比例仅为一成五左右。对同光年间陕西人口损失的个案研究显示,同治至光绪初的十余年间,陕西人口损失超过四成五,这其中战争导致的人口损失更是超过八成,战争对人口造成的损失远胜于天灾。对宣统人口普查“地理调查表”甘肃分村户口数据的分析表明,虽然户口数据中的讹误之处较多,但大都源于后期上报过程中的汇总错误,而不是人口普查本身。在大多数地区,这次人口普查得到了切实的推行,户口数据质量较高。作为宪政运动受益者的地方绅董是普查事务的主要承办者,这是此次人口普查能够得到切实执行,普查数据具有较高质量的重要原因。普查数据首先是以村为单位汇总的,上报的数据分为“表”和“册”两种。对乡村聚落户口的研究显示,宣统年间,甘肃乡村聚落平均户数,一般不会超过百户。对城市户口的研究显示,城市人口数量多寡不一,晚清甘肃城市人口不符合任何一种固定的模式。这实际上是在同治战乱导致区域人口遭到严重损失,尚未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城市残破、人口凋敝、区域经济崩溃、城市生活陷于停顿的一种真实状态。

论文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重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资料
  • 第四节 区域自然环境与政区沿革
  • 第一章 清代陕甘人口管理制度
  • 第一节 清代陕甘普通人户管理
  • 第二节 掌教、乡约与保甲册——清代户口管理体系中的回民人口
  • 一 清廷对回政策及涉回法律条文的制定
  • 二 由涉回法律条文引出的回民户籍问题
  • 三 清代户籍制度与"回籍"的产生
  • 四 回籍人口管理的框架:掌教、乡约与保甲册
  • 五 制度缺陷与回民户籍资料的缺失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清代陕甘人口迁移——清前中期的陕甘人口西迁浪潮
  • 第一节 清前中期西北疆域的拓展
  • 第二节 清前中期的陕甘人口西迁
  • 一 官方组织人口西迁的动力及移民政策
  • 二 官方组织的普通户民人口西迁
  • 三 其它类型的人口西迁
  • 四 移民政策的转变及原因
  • 五 西迁人口的组织与管理
  • 六 人口西迁成绩汇总
  • 1、迁入安西地区的陕甘人口数推算
  • 2、迁入新疆地区的陕甘人口数推算
  • 第三节 陕甘人口西迁的经典个案——雍正敦煌移民与农坊制度
  • 一 雍正敦煌移民的缘起、组织及实施
  • 二 移民的安置及屯垦的开展
  • 三 农坊制度的建立及内部管理与运作
  • 四 坊的分布、变化及移民人口的来源
  • 五 移民的生存状态、变化与农坊制的没落
  • 六 雍正敦煌移民的经验与教训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清代陕甘人口聚落分布——同治以前
  • 第一节 同治以前陕甘人口发展与分布
  • 第二节 回汉错杂聚居的独特分布格局
  • 第三节 陕甘回民人口界定及人口源流
  •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史料判读标准
  • 二 陕甘回民人口源流
  • 第四节 陕甘回民人口、聚落分布分府考证
  • 一 分府回民人口聚落考证(上)
  • 1 西安府
  • 2 同州府
  • 3 凤翔府
  • 4 邠州直隶州
  • 5 乾州直隶州
  • 二 分府回民人口聚落考证(中)
  • 6 汉中府
  • 7 兴安府
  • 8 商州府
  • 9 鄜州
  • 10 延安府、榆林府、绥德州
  • 11 兰州府
  • 12 凉州府
  • 13 甘州府
  • 三 分府回民人口聚落考证(下)
  • 14 西宁府
  • 15 肃州直隶州
  • 16 安西州直隶州
  • 17 巩昌府
  • 18 宁夏府
  • 19 平凉府
  • 20 庆阳府
  • 21 秦州直隶州
  • 22 阶州直隶州
  • 23 泾州直隶州
  • 第五节 同治以前陕甘回民人口与聚落分布的特点
  • 第四章 清代陕甘人口数量分析
  • 第一节 同治以前的陕甘人口数量
  • 第二节 同治以前陕甘回民人口峰值
  • 一 众说纷纭的陕甘回民人口峰值
  • 二 清代陕西回民人口峰值估算
  • 三 清代甘肃回民人口峰值估算
  • 四 战争与被夸大了的陕甘回民人口
  • 第三节 同光年间西北战争灾荒与陕甘人口数量变动——以陕西省为例
  • 一 战争灾荒梗概及人口损失区域的划分
  • 二 同治战前陕西人口数量
  • 三 同光年间陕西人口损失估算
  • 四 同光年间陕西人口损失估算数据的再分析
  • 五 战争灾荒下的人口损失差异
  • 第四节 宣统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以甘肃分村户口数据为例
  • 一 宣统人口普查缘起及诸家评价
  • 二 "地理调查表"与宣统甘肃分村户口数据
  • 三 宣统人口普查甘肃分村户口数据考证
  • 四 宣统人口普查甘肃分村户口数据中的乡村聚落户口
  • 五 宣统人口普查甘肃分村户口数据中的城市户口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省发改委举办“西迁精神”报告会[J]. 陕西发展和改革 2018(06)
    • [2].论“西迁精神”对大学生人生格局的培养[J]. 理论观察 2020(03)
    • [3].试论“西迁精神”的核心、精髓与弘扬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05)
    • [4].弘扬西迁精神 矢志爱国奋斗[J]. 当代经济科学 2020(03)
    • [5].探寻奋斗足迹 弘扬革命精神 西迁精神[J]. 保密工作 2020(05)
    • [6].“西迁精神”的由来与内涵[J]. 决策探索(上) 2020(06)
    • [7].礼赞西迁精神[J]. 冶金企业文化 2020(03)
    • [8].听党指挥跟党走——西迁人西迁事[J]. 世纪风采 2020(08)
    • [9].西迁精神[J]. 共产党员(河北) 2020(14)
    • [10].以“西迁精神”、“西部支教”之光点亮青春奋斗路[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0(13)
    • [11].交大档案人与交大西迁博物馆[J]. 中国档案 2020(07)
    • [12].发扬光大“西迁精神”[J]. 红旗文稿 2020(12)
    • [13].弘扬“西迁精神” 厚植家国情怀[J]. 共产党员(河北) 2020(16)
    • [14].武大西迁中的“无名英雄”们[J]. 同舟共进 2020(08)
    • [15].再论交大西迁之实质、动因与历史影响——兼与杨孟哲博士《动因、过程与论争:交通大学西迁探赜》一文商榷[J]. 教育学报 2020(04)
    • [16].西迁精神的社会认同与推进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20)
    • [17].一代“西迁”人:历史不应忘记[J]. 西部大开发 2019(02)
    • [18].传承西迁精神育人精髓 再铸创新人才培养新辉煌[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01)
    • [19].佛慈:在西迁中传承中药经典[J]. 新西部 2019(16)
    • [20].论安徽省政府西迁立煌县的治理(1938-1945)[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 [21].向西,向远方 铭记西迁故事 弘扬西迁精神[J]. 西部大开发 2018(Z1)
    • [22].《漫漫西迁路》[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23].历史上曾经的大学西迁[J]. 新湘评论 2018(09)
    • [24].《漫漫西迁路》[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25].《西迁祈福》[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26].西迁赞歌[J]. 美术观察 2017(06)
    • [27].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纪事[J]. 美术 2017(09)
    • [28].档案里的西迁之路[J]. 图书情报论坛 2015(06)
    • [29].锡伯族民间故事中的西迁精神及其文化积淀[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1)
    • [30].不忘初心 厚德求真——西迁精神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传承与发扬[J]. 陕西画报 2019(06)

    标签:;  ;  ;  

    清代陕甘人口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