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能力差异性研究

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能力差异性研究

论文摘要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过度消费方式无以为继,相应的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进入调整阶段;随着用工成本的上升,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国务院于2010年1月,颁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的规划,将皖江城市带的产业承接计划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情况展开分析,以产业承接能力为对象进行研究,明确产业承接能力的含义,建立产业承接能力评价体系,并结合皖江城市带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这对皖江城市带构筑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对产业承接能力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包括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和我国学者对产业转移与承接的研究等;结合相关研究进一步明确产业承接能力的内涵,为进一步计算皖江城市带的产业承接能力做了铺垫。其次,在对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梳理的基础上,制定了产业承接能力评价体系的原则和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产业承接能力评价体系。随后运用建立起来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皖江城市带的产业承接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在实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了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能力的差异性及成因,并对皖江城市带的几个片区给予定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内部的产业承接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合肥芜湖双核强劲,滁州宣城两翼薄弱,皖江下游受长三角辐射明显,皖西地区产业承接能力较低。最后,通过对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能力进行的实证分析研究,结合皖江城市带的自身优劣势,构建了提升产业承接能力的“W模式”,最后有针对性的给出了提高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能力的对策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本文主要内容
  • 1.3.2 本文结构安排
  • 1.3.3 研究方法
  • 1.3.4 可能的创新点
  • 1.3.5 本文的难点与不足
  • 1.3.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相应的文献综述
  • 2.1 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综述
  • 2.1.1 绝对成本优势、相对成本优势和分工理论
  • 2.1.2 雁行理论及相关研究
  • 2.1.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1.5 企业区位理论
  • 2.1.6 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2.1.7 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产业升级与转移理论
  • 2.2 产业承接视角的相应研究
  • 2.2.1 集聚视角下的产业承接问题研究
  • 2.2.2 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视角
  • 2.2.3 产业承接能力的指标体系构建视角
  • 2.2.4 城市群的治理机制视角
  • 第三章 产业承接能力的理论框架分析
  • 3.1 产业承接能力的涵义
  • 3.2 产业承接能力的分析框架
  • 3.2.1 产业承接能力的“菱形模式”构建
  • 3.2.2 “菱形模式”分析
  • 3.3 产业承接能力的六大因素
  • 3.3.1 产业基础能力
  • 3.3.2 投资环境
  • 3.3.3 产业设施的配套能力
  • 3.3.4 经济的外向吸纳能力
  • 3.3.5 技术创新能力
  • 3.3.6 环境的承载能力
  • 第四章 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特征分析
  • 4.1 皖江城市带概况
  • 4.2 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现状
  • 4.2.1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 4.2.2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合作,推动新兴产业转移
  • 4.2.3 区域工业发展水平不平衡
  • 4.2.4 制造业产业梯度系数偏低
  • 4.2.5 与外界联系不够紧密
  • 4.3 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现状
  • 4.3.1 产业承接呈现加速态势
  • 4.3.2 资本“鱼贯而入”,彰显“抢滩效应”
  • 4.3.3 设立产业集中区,依托“飞地经济”培育产业集群
  • 4.3.4 沿江城市带三大产业组重点承接特色产业
  • 4.3.5 一核双翼托起“产业转移”战略
  • 4.4 产业承接中的不足之处
  • 第五章 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能力实证研究
  • 5.1 研究方法介绍
  • 5.2 指标选取的原则
  • 5.3 指标选取说明
  • 5.3.1 产业承接基础能力
  • 5.3.2 投资环境
  • 5.3.3 产业设施配套能力
  • 5.3.4 经济的外向吸纳能力
  • 5.3.5 技术创新能力
  • 5.3.6 环境承载能力
  • 5.4 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能力实证分析
  • 5.4.1 实证分析
  • 5.4.2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1.1 核心坚实,两翼薄弱
  • 6.1.2 皖西地区产业承接整体水平低下
  • 6.1.3 三大组团差距明显
  • 6.1.4 皖江下游城市区位优势显著
  • 6.2 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路径构想
  • 6.2.1 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模式的构建
  • 6.2.2 培育产业集群,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 6.2.3 构建物流系统,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 6.2.4 打造工业园区,走专业化发展的路线
  • 6.2.5 发挥核心城市的作用,带动皖江整体发展
  • 6.2.6 三大产业组团错位竞争,共同发展
  • 6.3 政策建议
  • 6.3.1 加快体制建设,完善法律制度
  • 6.3.2 发挥要素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 6.3.3 加大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区位条件
  • 6.3.4 提高教育投入比例,提高劳动力素质
  • 6.3.5 注重比较优势,培育产业集群
  • 6.3.6 加大研发投入,积累创新能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北五省产业承接力演变特征研究[J]. 市场周刊 2020(03)
    • [2].广西蛇产业承接企业与产品消化药用企业对接会在南宁召开[J]. 蛇志 2020(03)
    • [3].县域产业承接力的综合测评与空间格局分析——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视角[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7(02)
    • [4].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的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模式及问题研究[J]. 经贸实践 2017(01)
    • [5].产业承接力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7(05)
    • [6].河北省协调推进产业承接与生态文明建设[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2)
    • [7].长江经济带产业承接区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以湖北荆门市为例[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7(03)
    • [8].基于熵权模糊物元法的河北省产业承接能力评价[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7(04)
    • [9].陕西省中等城市产业承接力评价与分析[J]. 山东社会科学 2015(S2)
    • [10].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转移产业承接力评价研究[J]. 河北企业 2016(04)
    • [11].广西产业承接能力的比较分析[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5(01)
    • [12].利益相关视角下的产业承接地经济风险分析[J]. 财经科学 2015(09)
    • [13].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模式比较[J]. 智富时代 2017(09)
    • [14].财产保险服务于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27)
    • [15].内蒙古产业承接能力评价分析与对策研究[J]. 前沿 2013(21)
    • [16].中西部应在强化自身中提升产业承接水平[J]. 党政干部论坛 2011(04)
    • [17].郑新一体化背景下,新乡产业承接方向探析[J]. 企业观察家 2019(12)
    • [18].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各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研究[J]. 特区经济 2019(10)
    • [19].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力评估问题研究--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J]. 时代金融 2017(11)
    • [20].产业承接转移背景下的安徽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方式思考[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 [21].国际产业承接区体育产业演进历程、经验与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5(04)
    • [22].京津冀健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承接推进机制相关建议[J]. 经济管理文摘 2019(14)
    • [23].吉林省中小城镇产业承接的SWOT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24].甘肃省产业承接力影响因素分析[J]. 甘肃金融 2013(02)
    • [25].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重点行业选择[J]. 经济问题探索 2012(05)
    • [26].昆山市产业承接平台演进路径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2(16)
    • [27].中国各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评价[J]. 统计与决策 2011(05)
    • [28].皖江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研究[J]. 中国国情国力 2011(08)
    • [29].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承接探析——基于亚洲“四小龙”的经验分析[J]. 理论与改革 2010(01)
    • [30].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16)

    标签:;  ;  ;  

    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能力差异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