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血管的应用解剖及三维可视化研究

颌面部血管的应用解剖及三维可视化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1.对人体颌面部进行巨微解剖及血管铸型,为临床整形美容术提供应用解剖参考依据。2.探讨人体颌面部血管数字化的方法,对颌面部血管及其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进行三维可视化研究。材料和方法:1.巨微解剖:6例正常成人头颈部标本,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或汞溴红溶液,在肉眼和手术显微镜下从下颌骨下缘、耳屏前缘至鼻背部由浅入深逐层解剖,观测并记录颌面部血管的起始处外径、走行、分支、分布、吻合及伴行情况。2.血管铸型:3例正常成人头颈部标本(新鲜),经颈总动脉加压注入红色过氯乙烯填充剂,经腐蚀后观察颌面部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吻合及伴行情况。3.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3例新鲜成人头面部标本,灌注前行CT扫描,扫描后经颈总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造影剂,分别进行放射显影和CT连续扫描,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导入Mimics软件,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对颅骨、颌面部血管和面部轮廓进行三维重建与可视化显示,观察它们的三维毗邻关系。结果:1.颌面部血管的解剖学特点颌面部的动脉血管主要来源于面动脉、眼动脉、上颌动脉和颞浅动脉的分支。⑴面动脉主要供养面颊部、唇部和颏部,起始部位恒定,但其走行、分布、终止部位易变,面动脉起始处外径2.3±0.4mm,出现率为100%。⑵颏下动脉是面动脉的恒定分支,起始外径1.8±0.6mm,出现率为100%。⑶下唇动脉的起始外径1.2±0.4mm,出现率为75%。⑷上唇动脉起始部位较恒定,起始外径1.3±0.3mm,出现率为96.8%。⑸鼻翼下缘动脉起始外径1.0±0.3mm,出现率为83.3%。⑹鼻翼动脉起始外径0.6±0.2mm,出现率为91.67%。⑺鼻外侧动脉起始外径0.9±0.2mm,出现率为91.67%。⑻内眦动脉起始外径0.6±0.2mm,出现率为66.67%。⑼面动脉咬肌支起始处外径1.2±0.2mm,出现率为50%。⑽鼻背动脉起始外径0.8±0.3mm,出现率为58.33%。⑾眶下动脉出眶下孔起始外径1.0±0.2mm,出现率为100%。⑿面横动脉起始外径1.8±0.5mm,出现率为100%。⒀颧眶动脉起始外径1.0±0.3mm,出现率为100%。⒁眶上动脉出眶上孔起始处外径1.0±0.2mm,出现率为100%。⒂滑车上动脉起始处外径1.3±0.3mm,出现率为100%。2.不同研究方法显示血管的特点⑴.巨微解剖:常规灌注后血管饱满,血管走行清楚,容易分离,便于追踪观测血管的分支、分布、外径大小。⑵.血管铸型:颌面部血管细密,管道饱满、粗细、疏密合理,动脉显示完整,标本美观、色泽鲜艳、立体感强。⑶.三维可视化:重建颌面部主要动脉的三维可视化解剖模型,生动形象的显示了颌面部血管的空间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可以任意方向旋转、观察,可以按照设计需要进行切割、局部显示,操作简单、灵活方便。结论:1.通过乳胶灌注、血管铸型、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等多种方法对颌面部动脉血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临床颌面部整形美容术提供了应用解剖参考依据。2.乳胶灌注、血管铸型、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等方法均能清晰地显示颌面部的动脉血管,各有其特点。其中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建立的颌面部血管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可以为临床颌面部整形术的手术设计、制定术前方案及应用解剖基础研究等提供新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颌面部血管的应用解剖及三维可视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