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过渡语语义能力的研究

大学生过渡语语义能力的研究

论文摘要

过渡语研究在二语习得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已经有了系统的过渡语语音学、过渡语语法学以及过渡语语用学,而相关的过渡语语义方面的研究却很少。而在语义学里,语义能力的相关理论也不是很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Katz和Fodor(1963)把语义能力定义为四种能力,即判定每个句子的意义的数目的能力;判定每个意义的内容的能力;检测句子的语义不规则性的能力以及感知句子之间同义转译关系的能力。林懿、司联合(2005)把语义能力分为词汇语义能力和句子语义能力两个模块。词汇语义能力又包括六个亚模块,它们是词汇意义和句法意义,意义关系,系统意义和指称意义,语义特征,意义种类以及意义搭配模块。句子语义能力也包括五个亚模块,确定句子意义的数目,确定句子的每个意义的内容,辨别句义的不确定性,句子意义关系和感知句子之间同义转译关系。笔者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来探讨大学生的过渡语语义能力的水平,以及语言能力与语义能力是否有相关性等。本文采用马艳芳(2006)的语义能力的调查问卷,该问卷采用林懿、司联合的观点,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与导师合作建立了语义能力的理论框架,包括上面提到的所有项目,每个项目中又有不同的子项目,对于这些子项目给出相应的问题。由于问题的难度不一样,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每部分问题的分值,力求逼近学生的实际语义能力。研究得出的主要数据如下:描述性分析表从上面的描述性表看出,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语义能力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语义能力水平比较低;英语专业学生的语义能力不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而非英语专业的大一学生的语义能力要高于大三的;重点本科学生的语义能力和民办本科学生的语义能力有显著差异。另外比较非英语专业文理科学生的过渡语语义能力的表显示,大一的P值为0.000,T值为4.448,说明大一文理科学生的语义能力水平有显著的差异。而大三的P值为0.292,T值为1.061,说明大三文理科学生的语义能力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别。从相关性的分析来看,从整体情况来说,语义能力和语言能力成正比。P值为0.000,r值为0.647**,说明语义能力和语言能力有相关性的。文化因素与语言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差异也是导致中国学生英语语义理解偏差的原因之一。因此,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结合文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提高学生语义能力水平也有帮助。在英语课上老师应该适当加入文化知识的教学,尤其是在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上,而英语专业的一般会专门开设英美国家概况等课程,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的了解会比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了解多些。此外,语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笔者相信本研究对大学生的过渡语的语义能力这项研究会对英语学习和教学有所裨益。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引言
  • 2. 理论背景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的结果和主要数据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 1.2 Importance of the thesis
  • 1.3 Feasibility
  • 1.4 Research background
  • 1.5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A Brief survey of the study on interlanguage
  • 2.1.1Definition of interlanguage
  • 2.1.2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nguage
  • 2.1.3 Three most influential interlanguage theories
  • 2.1.4 The related studies of interlanguage in China
  • 2.2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semantics
  • 2.2.1 Lexical meaning
  • 2.2.1.1 The two approaches in studying the word meaning
  • 2.2.1.2 Classification of word meaning
  • 2.2.1.3 Sense relations
  • 2.2.2 Grammatical meaning
  • 2.2.2.1 Definition
  • 2.2.2.2 Linguists'views of grammatical meaning
  • 2.2.3 Sentence meaning
  • 2.2.3.1 Several theories of sentence meaning
  • 2.2.3.2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Huang Zengyang and Si Lianhe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Introduction
  • 3.2 Linguistic competenc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pragmatic competence
  • 3.3 Semantic competence
  • 3.3.1 Introduction
  • 3.3.2 Definition of semantic competence
  • 3.3.3 The composition of semantic competence
  • 3.3.3.1 Six sub-modules of lexical semantic competence
  • 3.3.3.2 Five sub-modules of sentence semantic competence
  • Chapter 4 An Empirical Study
  • 4.1 Objectives
  • 4.2 Methodology
  • 4.2.1 Hypotheses
  • 4.2.2 Subjects
  • 4.2.3 Instrument
  • 4.2.4 Statistical analysis
  • 4.2.5 Conclusions
  • 4.3 Item percent correct analysis
  • 4.4 Effective measures for semantic competence teaching
  • 4.4.1 Context
  • 4.4.1.1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ntext
  • 4.4.1.2 The functions of context from semantic perspective
  • 4.4.2 Culture education
  • 4.4.2.1 Definitions of culture
  • 4.4.2.2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different association with lexical meaning
  • 4.4.2.3 General methods of transce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empirical study
  • 5.2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research
  • 5.3 Further studie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相关论文文献

    • [1].语义偏离:20世纪90年代诗歌表意方式之一[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例谈词语语义重复的问题[J]. 课外语文 2015(12)
    • [3].“状态”的语义偏移研究[J]. 绥化学院学报 2016(12)
    • [4].值得注意的语义赘余现象[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八年级) 2008(09)
    • [5].试析“上”“下”虚化引起的语义趋同[J]. 汉字文化 2020(01)
    • [6].从“壁咚”一词谈“~咚”的语义泛化[J]. 才智 2017(06)
    • [7].英汉语义重合实现句法成分联结的认知机制[J]. 外文研究 2019(03)
    • [8].试论汉语意义化修辞格的语义逻辑机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9].“反而”复句中的语义逻辑关系[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03)
    • [10].“东西”说略[J]. 语文学刊 2013(20)
    • [11].谈修辞中的语义和谐律[J]. 大理学院学报 2012(11)
    • [12].程度副词“比较”的语义和语法特征分析[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
    • [13].“A就A”构式的语义不自足性探讨[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14].“吃瓜群众”语义泛化探析[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15].音乐姿态的语义分析刍议[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8(03)
    • [16].“X而Y之”构件语义特征分析[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7].怒族谚语的语义特征探析[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11)
    • [18].作为称谓的N_1+N_2式定中粘合结构的语义模式[J]. 现代语文 2018(01)
    • [19].基于语义的建筑施工图分析与理解[J]. 门窗 2014(01)
    • [20].隐喻类谚语的语义认知与功能[J].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0(01)
    • [21].汉英动物熟语语义差异探析[J]. 汉字文化 2019(04)
    • [22].面向方面程序的动态语义研究[J]. 计算机科学 2018(08)
    • [23].海量数据机器单词中关键语义筛选方法研究[J]. 现代电子技术 2017(06)
    • [24].一种渐进式论辩语义的论证博弈模型[J]. 计算机科学 2017(04)
    • [25].浅析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语义[J]. 艺术品鉴 2015(12)
    • [26].信息组织中的语义关系概念及类型[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3(11)
    • [27].试论语义的有效实现[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4)
    • [28].路网环境下的语义多样性位置隐私保护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20(07)
    • [29].称人量词语义特征的跨语言考察[J]. 民族语文 2017(01)
    • [30].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语义误解[J]. 基础教育研究 2011(12)

    标签:;  ;  ;  ;  ;  

    大学生过渡语语义能力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