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

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

论文题目: 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外国哲学

作者: 林丹

导师: 张祥龙

关键词: 现象学,境域,构成,王阳明,知行,良知

文献来源: 北京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宋明儒学发展到阳明心学,实现了一次重要的哲学转向。王阳明思想的总体特征是:一种对于终极实在(心、理、良知等等)的非对象化和生活境域化的思想方式。阳明提出的“心即理”之说,解决了二程和朱子思想的内在矛盾。“道”与生活日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贯通,在二程和朱子思想中已有诸多表现,但终因其未能摆脱思想史上普遍存在的现成化倾向,而无法最终充分实现这种贯通。阳明思想基本上破除了这种现成化倾向,从而使“道”真正融入生活之中,形而上与形而下得以充分地贯通。阳明思想中的“心”往往意味着对于在生活“之中”的“投入”体验。“心即理”之说的内在含义是,让“理”置于直接可领会的生活境域之中。此“理”是生活境域中的“活理”,不再是脱离构成域的概念本质。生活中的活理自然是“知行合一”的。“良知”说则以一种“易简”功夫总括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良知不是观念对象性的“善”[知识],故良知自然是至善而又“无善无恶”的。 从胡塞尔开始的广义的现象学,突破了以往哲学研究的概念理论的方法。现象学悬置一切现成的前提,在直观或直接领会中达到对象,或让现象自己呈现。这样的现象是与本质、本体相通的现象,也就是构成性的“事情本身”,不同于以往概念化哲学中所处理的一切现成者。而“事情本身”的构成必然涉及到“边缘域”,或称“视域 ”、“境域”。此“域”是非专题化、非对象化的,又随时可以参与对象乃至主体的构成。它即有即无,先于一切现成者而在一切现成者之.间.,呈现出一种氤氲气象,冲虚希夷而又是最可领会者。 上述阳明思想的特征与广义上的现象学有着深切的相通之处,从而使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不再只是自说自话而缺少相互的激发,乃至相互扭曲。在现象学的视域中或可揭示出阳明思想中尚未被充分注意到的某些“气象”特征。比如,通过这个视域,我们可以看出,阳明思想既无对于“心”的执着,又无对于“理”与“物”的执着,而是内外打通、身心相即、心物相融。因此它既非主观唯心论,亦非客观实在论,而是发自原本生活体验的心-理、良知的境域发生论与构成论。

论文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胡塞尔现象学的还原、构成与境域思想

一 自然的思维态度与哲学的思维态度

二 还原思想与构成思想

三 境域思想与还原和构成思想的关系

第二章 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的现象学

一 海德格尔对于“对象化”态度的批判

二 对于“纯粹意识”和还原的超出

三 境域型思想方式的出现

四 存在问题的提出

五 实际生活经验及其表达方式

六 与中国哲学中的表达方式的比较

第三章 王阳明思想的问题背景——二程与朱子

一 二程思想的内在矛盾

二 朱子思想中的“形而上”与“形而下”

三 天境道域

四 “心-理”关系问题上的困境

第四章 日用即道——“形而上”与“形而下”在生活中的贯通

一 生活与思想

二 龙场悟道

三 “事”与“道”

四 “教”、“学”皆道

第五章 心与理——境域中的“活理”与概念本质的融解

一 “心即理”初解

二 “心即理”之“心”

三 境域化的“心”和“理”

四 “外物”与“心-物”

五 “固有”即“切己”

六 传统与“吾心”

第六章 知行合一——“称手”(zuhanden)的“知-道”

一 “是执”的融释

二 身体的原发意义

三“知行合一”与“心即理”的关系

四 知行本体

第七章 良知与致良知——本己生命在境域中的显发

一 “良知”与“致良知”的基本涵义

二 良知与世界

三 良知的非实体性与语言结构

四 中道思维

五 良知的非对象性与非“主体性”

六 良知的本原性与工夫性

七 良知的“时”性

八 易简之道

九“无善无恶”

结语

参考书目

发布时间: 2005-06-28

参考文献

  • [1].孝是良知发用流行[D]. 赵文宇.山东大学2017
  • [2].心学与禅学[D]. 赵旗.西北大学1999
  • [3].论王阳明的身心观[D]. 李洪卫.华东师范大学2007
  • [4].民国时期明代学术思想史研究[D]. 高馨.华东师范大学2015
  • [5].阳明心学平议[D]. 秦泗岩.黑龙江大学2016
  • [6].中国古代儒家“和”观念研究[D]. 刘绪晶.山东大学2016
  • [7].陈明水良知说研究[D]. 潘攀.湖南师范大学2014
  • [8].颜钧思想研究[D]. 马晓英.中央民族大学2003
  • [9].儒家“和心”思想研究[D]. 修建军.曲阜师范大学2013
  • [10].王阳明哲学与道家道教关系研究[D]. 朱晓鹏.华东师范大学2009

标签:;  ;  ;  ;  ;  ;  

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