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说水浒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扈叁娘,《水浒传》,电视剧,形象比较
小说水浒传论文文献综述
仲珂[1](2019)在《扈叁娘在小说《水浒传》与98版电视剧的形象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浒传》在明清小说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扈叁娘是书中及其突出的一位女性,她有十分显着的特点,武艺高强、面貌清丽,婚姻身不由己。但单从原着中看扈叁娘的形象相对单薄,98版电视剧由原着改编,与原着在人物语言刻画和结局方面稍有不同,结合两者的比较分析,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分析不同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小说与剧本的方面不同分析。(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9年05期)
杨艳文[2](2018)在《从金批《水浒传》看章回体小说套语的叙述功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章回小说套语不仅是说话技艺残留下来的俗套,在文人小说家手中,它还被运用为一种叙述修辞手段而得以保留。这些套语可以被归纳为章回套语、分述套语及称呼套语叁大类,叁者各司其职:章回套语标示着文本次结构的开合,分述套语体现了叙事小单元的结转,称呼套语则展现了叙述者的多向交流。由于叙述套语具有延承性,因此在协助小说家完成小说叙事的同时,它也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中独有的形式。(本文来源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段云[3](2018)在《德国小说《马贩子米歇尔·科尔哈斯》和《水浒传》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中篇小说《马贩子米歇尔·科尔哈斯》讲述的是一位商人由于法律不能维护自己的正义而选择起义的故事,这和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从创作来源、起义原因、起义理由、招安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比较其异同。(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6期)
孙琳[4](2018)在《小说的经典化路径初探——以《水浒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今一提古典名着,往往浮现于大众眼前的是所谓四大名着,亦即四大小说,而小说在过去实属街谈巷议,说得好听些算作稗官野史。自《汉书·艺文志》中提及九流十家,"小说"虽与后世的"小说"概念不同,所指亦不同,但作为诸子流派,"小说家"亦算成名。在儒术独尊尤其是"四书五经"伴随科举成为真正的经典之后,诗、文、曲、小说包括书法、绘画等愈来愈多地作为"经"之辅翼而占据稍有知识者的休闲时光。以现今的观点想来也甚为正常,平常课堂所学的内容大多为了应付考试,所谓中考、高考,以及后来的职业考试、就业考试、(本文来源于《《水浒争鸣》(第十七辑)》期刊2018-08-01)
吴玉平[5](2018)在《漫议《水浒传》小说中的“江湖”》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浒传》是一部描写江湖好汉的小说,其中有八十多处出现"江湖"字样。"江湖"一词,《汉语大词典》有比较详细的解释:一是指自然界的江河湖海。如《庄子·大宗师》中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二是泛指四方各地。如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有"江湖未静"句。叁是旧指隐士的居处。如陶潜的《与殷晋安别诗》:"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苏曼殊的《天涯红泪记》:"读吾书者思之:夫人遭逢事变,岂无江湖山薮之思?"四是指四方流落,靠卖艺、卖药、星象占卜等谋生的人。亦指这种人所从事的行业。如吴趼人的《二(本文来源于《《水浒争鸣》(第十七辑)》期刊2018-08-01)
李春光[6](2018)在《《水浒传》的小说史叙述模式初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时代的小说史对同一部小说作品的评介会因为时代语境的影响而产生差异,而这种差异的产生不仅反映了文化生态的独特性,更多地则说明了小说作品本身的开放性与圆融性。《水浒传》的小说史叙述就证明了古典小说在20世纪学术史中历史境遇与破茧成蝶的波折历程。《中国小说史略》(鲁迅)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中将《水浒传》归入"讲史"一类,认为《水浒传》和《叁国演义》、《隋唐演义》等诸多"演义小说"一样均为历史小说一脉。这是鲁迅先生对《水浒传》的基本定位。故而《水浒传》(本文来源于《《水浒争鸣》(第十七辑)》期刊2018-08-01)
王齐洲,王丽娟[7](2018)在《文献—传播学方法是解决通俗小说疑难问题的有效方法——以《水浒传》成书年代的讨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百年来的《水浒传》作者和版本研究,未能解决《水浒传》成书年代问题。作者、版本等固然重要,但在这些问题疑莫能明的情况下,确定作品成立的有效证据应该是作品的传播和读者的接受:如果有文献证明某部作品在社会上流通,无论以什么方式,只要有人收藏、着录、阅读或评论该作品,就应该承认该作品的存在,反之则表明其不存在。这种研究方法是文献—传播学方法。运用这样的方法讨论某部作品的成书年代,就可以将讨论建立在可靠文献的基础上,避免了因作者、版本、内证等疑难问题而产生困扰的窘境。科学研究只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因此,在讨论通俗小说成书年代(包括作者、版本、内证等)时,凡没有直接文献—传播学证据证明的结论,都只能视为"猜想"或"假说",不能作为定论,更不能把这种"假说"作为下一个结论的证据来使用,以致使得有关研究结论成为一大堆"假说"。今天的通俗小说研究存在着太多这类"假说"。而从现有文献来看,最早记载《水浒传》流传信息的是李开先的《词谑》,从中可以分析出《水浒传》成书和流传的确定时间在明嘉靖叁年至九年之间(1524-1530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元末明初。(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刘炯浩[8](2018)在《从多元系统理论看江户时期文学系统的更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同时参考日本学者提出的“雅俗”观点,分析了江户时期文学系统的变化与发展以及中国白话小说的译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纵观江户时期日本引进的中国白话小说中,《水浒传》的意义尤为重大,影响尤为深远。因此,本文以《水浒传》的译介为例,择取《通俗忠义水浒传》、《新编水浒画传》、《忠臣水浒传》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江户时期文学系统中翻译文学与经典化文学及非经典化文学的关系,并探讨了江户时期文学系统中中心文学与边缘文学的地位变化以及翻译文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为解读江户时期文学,尤其是“江户读本”这一文学形式,提供了新的角度。除去绪论和结语部分,本文共分为6章。第一章为对先行研究的介绍,包括日本“雅俗”理念的代表性观点、多元系统理论在中日两国的发展态势以及中日两国对中国白话小说传入日本这一现象的研究情况等叁个部分。第二章为对多元系统理论的概述,重点介绍了分析过程中将要涉及到的经典化文学与非经典化文学、中心文学与边缘文学、一级模式与二级模式、翻译文学系统的地位及其影响等四点理论。第叁章通过列举《水浒传》及其关联作品在日本江户时期的影响力和富有代表性的传播过程,解释了为何选择《水浒传》的翻译和翻案作品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分为翻译作品和翻案作品两类,分别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展开论述。第四章将翻译作品《通俗忠义水浒传》、《新编水浒画传》与原作进行对比,分析了《水浒传》的翻译文学在经典化和非经典化文学系统中所占的不同地位,以及这种地位的不同对两种系统中翻译作品的翻译手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五章将翻案作品《忠臣水浒传》的前篇与后篇以及原作进行对比,分析了“江户读本”一级模式是如何产生并走向成熟的。第六章将第四章和第五章进行综合,并以《水浒传》为中心,拓展到江户时期的文学系统,阐述了白话小说的翻译文学在“江户读本”模式的发展以及江户时期文学系统的中心文学与边缘文学地位更迭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对原文与众译本以及众译本之间的比较与分析,可以发现,白话小说的翻译文学在江户时期经典化文学系统与非经典化文学系统中分别占据不同的地位,因此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不同系统中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有明显差异。其中,白话小说的翻译文学在非经典化文学系统中占据中心地位,发挥显着作用,直接促使了“江户读本”文学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江户时期中心文学与边缘文学的地位更迭。(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期刊2018-05-28)
李哲[9](2018)在《金圣叹点评《水浒传》的小说创作技巧——以张恨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所表达出的对小说创作技巧的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尽可能科学的将小说创作理论进行合理的分类,了解并且总结金圣叹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技巧理论中的独特贡献,进而通过金圣叹的评点的总结分析其对张恨水小说创作技巧的影响,最后突出评点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8年05期)
黄友芹[10](2017)在《让“真阅读”真正发生——从《水浒传》看古代章回体小说的深度阅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真正的名着阅读应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通过概括、比较、分析、推理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的体验过程,应能真正实现与作品的深度交流。阅读兴趣的激发、方法的指引、思维的养成以及辨析能力的提升,是深度阅读真正发生的不二法门。(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17年32期)
小说水浒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章回小说套语不仅是说话技艺残留下来的俗套,在文人小说家手中,它还被运用为一种叙述修辞手段而得以保留。这些套语可以被归纳为章回套语、分述套语及称呼套语叁大类,叁者各司其职:章回套语标示着文本次结构的开合,分述套语体现了叙事小单元的结转,称呼套语则展现了叙述者的多向交流。由于叙述套语具有延承性,因此在协助小说家完成小说叙事的同时,它也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中独有的形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说水浒传论文参考文献
[1].仲珂.扈叁娘在小说《水浒传》与98版电视剧的形象比较[J].文学教育(下).2019
[2].杨艳文.从金批《水浒传》看章回体小说套语的叙述功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3].段云.德国小说《马贩子米歇尔·科尔哈斯》和《水浒传》之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8
[4].孙琳.小说的经典化路径初探——以《水浒传》为例[C].《水浒争鸣》(第十七辑).2018
[5].吴玉平.漫议《水浒传》小说中的“江湖”[C].《水浒争鸣》(第十七辑).2018
[6].李春光.《水浒传》的小说史叙述模式初论[C].《水浒争鸣》(第十七辑).2018
[7].王齐洲,王丽娟.文献—传播学方法是解决通俗小说疑难问题的有效方法——以《水浒传》成书年代的讨论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8
[8].刘炯浩.从多元系统理论看江户时期文学系统的更迭[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8
[9].李哲.金圣叹点评《水浒传》的小说创作技巧——以张恨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为例[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
[10].黄友芹.让“真阅读”真正发生——从《水浒传》看古代章回体小说的深度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