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维AlP_2O_8~(3-)磷酸铝链结构转变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筱[1](2015)在《金属(亚)磷酸盐的水热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孔材料化合物由于其丰富的化学组成以及在催化、气体储藏、吸附、分离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本论文通过直接选取不同有机胺作为配体或采用模板剂的“原位”设计与合成策略,在水热条件下实现微孔金属(亚)磷酸盐化合物的多样化组装。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荧光等对合成晶体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与性质测试。论文具体工作如下:1、在水热条件下,选取不同类型的柔性链状有机胺、含N杂环有机胺作为配体,合成了四例新型的有机-无机杂化(亚)磷酸锌化合物:[C6N2O2H16][Zn(HPO3)]2(3-1)、(NH4)[Zn5(PO4)3(HPO4)2(HAPIM)2]·(H2O)(3-2)、[Hampy][Zn2(HPO3)(PO4)](3-3)、[ampy][Zn2(HPO3)](3-4)。其中,化合物3-1是一例以柔性线型有机配体作为柱撑结构的有机-无机杂化亚磷酸锌化合物;化合物3-2、3-3、3-4是以含N杂环有机胺作为配体合成的。化合物3-2是一例含16-元环超大孔道结构的磷酸锌化合物;化合物3-3是一例具有二维层结构的磷酸-亚磷酸锌化合物,且具有荧光及光致变色性质;化合物3-2和化合物3-3的合成中,有机胺不仅作为配体参与了骨架的构建,而且还起到了结构导向剂的作用;化合物3-4的空间结构是由中性亚磷酸锌层通过刚性含N杂环有机配体柱撑而成。2、水热条件下,在水-甲醇介质中,实现了系列脂肪族有机胺及芳香族有机胺的原位甲基化转化,包含1,4-二氮杂环[2,2,2]辛烷、哌嗪、1,4-二甲基哌嗪、2,6-二甲基哌嗪、3-氨甲基吡啶、吡啶、4,4’-联吡啶;并分别在原位生成模板剂N,N’-二甲基-1,4二氮杂环[2,2,2]辛烷、N,N,N’,N’-四甲基哌嗪、N-甲基-2,6-二甲基哌嗪、N-甲基吡啶、N,N’-二甲基-4,4’-联吡啶的诱导下合成了14例新颖金属(亚)磷酸盐化合物,包括四例不同维数的磷酸铍化合物(化合物4-14-4),四例磷酸镓化合物(化合物4-54-8),三例不同结构特点的磷酸锌化合物(化合物4-94-11)以及三例亚磷酸锌化合物(化合物4-124-14)。
卢慧英[2](2015)在《开放骨架磷酸铝的合成及乙二胺分子的结构导向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沸石分子筛及开放骨架磷酸铝材料由于其结构多样、孔道均一和比表面积大,在化工领域,尤其是在催化和分离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自从这类材料的出现,人们就希望了解它们的晶化机理,从而实现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质的分子筛的定向合成。对于这类材料的晶化机理,虽然大家提出了很多观点,但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另外,由于检测手段等方面的限制,人们对分子筛及无机开放骨架材料的晶化机理认识基本还处于宏观规律阶段。开放骨架磷酸铝是这类材料的重要一员。此类化合物结构组成丰富,合成体系较为简单,只包括Al源、P源、模板剂或结构导向剂以及溶剂等,骨架中的Al、P元素易于核磁表征,非常适合晶化机理的研究。我们以乙二胺为结构导向剂,通过改变反应参数合成出了一维链状、二维层状和三维开放骨架磷酸铝化合物,并对它们的晶化过程进行了研究。本论文针对开放骨架磷酸铝合成体系,只改变一个合成变量,比如晶化温度、溶剂性质以及有机胺的用量等,研究合成变量的改变对产物的影响,研究两种合成体系的晶化过程,尝试理解结构导向效应的本质和来源。对所得到的结果概述如下:1.以乙二胺为结构导向剂,在150C和200C加热摩尔组成为Al2O3: P2O5:2.0乙二胺:226H2O的初始混合物,分别晶化出了二维层状磷酸铝化合物UiO-15和三维开放骨架磷酸铝化合物AlPO4-12。我们测量了UiO-15和AlPO4-12处于不同晶化阶段液相的pH值及Al和P的浓度,用X-射线粉末衍射研究了这两种化合物的晶化过程,用固体魔角自旋核磁共振技术(MASNMR)研究了在UiO-15和AlPO4-12晶化过程中Al和P的配位状态的演化,用“反向进化”法分析了UiO-15和AlPO4-12的核心单元(可能的晶化起点),探讨了乙二胺在150C和200C结构导向效应发生改变的原因,发现晶化温度的改变对乙二胺的结构影响很小,主要影响了液相中小结构单元的种类和分布,导致不同核心单元(可能的晶化起点)的生成,从而干扰了体系的晶化方向,表现为影响了乙二胺的结构导向效应。2.在水热和溶剂热条件下,以乙二胺为结构导向剂,水和乙二醇为溶剂,从摩尔比为Al2O3:3.0P2O5:4.0乙二胺:90H2O和Al2O3:3.0P2O5:4.0乙二胺:90乙二醇:7.9H2O的初始混合物中分别晶化出了三维(3D)开放骨架磷酸铝化合物AlPO4-12([Al3P3O13][N2C2H10])和一维(1D)链状磷酸铝化合物1([AlP2O8H][N2C2H10])。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和固体魔角自旋核磁共振(MAS NMR)跟踪了二者的晶化过程及在晶化过程中Al和P的配位态的演化,研究了二者可能的晶化起点的结构(核心单元),以及这些结构同在晶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长程有序结构的关系,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溶剂水和乙二醇对乙二胺结构导向效应的影响。3.在150C加热摩尔组成为Al2O3: P2O5:3.0乙二胺:226H2O和Al2O3: P2O5:10.0乙二胺:226H2O的初始混合物分别得到了层状磷酸铝UiO-15和UiO-13。采用多种表征技术研究了二者的晶化过程,对乙二胺在合成层状磷酸铝UiO-15和UiO-13中的结构导向效应进行了研究。4.以3-甲氨基丙胺为结构导向剂,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例新型开放骨架磷酸铝[C4N2H14][H2Al3P3O14](2),用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确定了其结构,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技术、热重分析技术、元素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进一步表征。化合物2结晶在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5.9839(11),b=9.9402(6),c=18.2261(11),V=2895.8(3)3。化合物2的无机骨架由铝氧多面体(AlO5/AlO6)和磷氧四面体(PO4)严格交替连接构筑而成,形成了在[010]方向上的一维10元环孔道。每个P原子通过桥氧原子与相邻的四个Al原子相连,而Al原子除了通过桥氧原子与相邻的四个P原子相连之外,还通过带羟基的桥氧原子与一个或两个Al原子相连,分别形成AlO5和AlO6。化合物2在550-600C空气或氧气气氛下煅烧5小时后转变为具有ATV分子筛结构类型的磷酸铝微孔化合物AlPO4-25,发生了相转变。5.以正丙胺为结构导向剂,水和仲丁醇为溶剂,在水热和溶剂热条件下,从摩尔比为Al2O3:2.4P2O5:5.0正丙胺:100H2O/仲丁醇的初始混合物中分别晶化出了具有三维开放骨架结构的磷酸铝化合物3(化学式:[C3NH10][HAl3P3O13])和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磷酸铝化合物4(化学式:[C3NH10]3[Al3P4O16])。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确定了它们的结构,使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热重(TG)、元素分析(CHN)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了进一步表征。化合物3结晶在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 a=8.5831(13),b=17.677(3),c=10.4353(12),=123.887(9),V=1314.3(3)3。化合物4结晶在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 a=11.313(2),b=14.874(3),c=18.020(6),=125.07(2),V=2481.7(11)3。研究了正丙胺在水和仲丁醇溶剂中的结构导向效应差异,结果表明溶剂的性质对正丙胺在开放骨架磷酸铝晶化过程中的结构导向效应产生了显着影响。
满珊珊[3](2015)在《质子型离子液体中磷酸铝骨架材料的合成及结构表征》文中研究指明磷酸铝多孔材料作为分子筛的一大类,在催化、吸附及分离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设计和合成具有新型结构的磷酸铝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大部分磷酸铝材料都是在有机胺存在的条件下,通过水热或溶剂热途径合成的,溶剂和有机胺模板剂是影响磷酸铝骨架结构的重要因素。离子热合成法,利用离子液体作为溶剂和模板剂,在新型无机多孔材料的合成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质子型离子液体作为离子液体的一个分支,它是通过Br nsted酸和Br nsted碱之间质子化转移反应形成的,和传统的离子液体相比,具有价格便宜、易于提纯等优势。论文采用乙酸对有机胺进行质子化,得到五种质子型离子液体,并用五种质子型离子液体作为溶剂和模板剂,研究了新型磷酸铝材料的合成特点和规律。通过改变合成条件合成出十种磷酸铝材料,利用XRD、NMR、TG-DSC、SEM、CHN元素分析等方法对样品的结构及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质子型的3-二甲胺基丙胺离子液体中得到两种磷酸铝材料AlPO-PIL1和AlPO-PIL2,HF对相的选择性起到重要的作用。无HF时,得到的AlPO-PIL1具有一维链状四元环结构;加入HF后得到AlPO-PIL2二维层状结构,AlPO-PIL2的模板剂N,N’-二甲基-1,3-丙二胺是在晶化的过程中,质子化的3-二甲胺基丙胺发生分子内原位甲基转移得到。2、在离子热合成中,以质子型的离子液体3-二乙胺基丙胺乙酸盐作为溶剂和模板剂,得到两种新型结构的磷酸铝材料,AlPO-PIL3和AlPO-PIL4。单晶结构解析发现:在晶化过程中,质子化的3-二乙胺基丙胺会发生乙基化转移生成N,N’-二乙基-1,3-丙二胺,进而得到以N,N’-二乙基-1,3-丙二胺为模板剂的二维层状结构的AlPO-PIL3。3、在质子型的3-二丁胺基丙胺中得到的两种具有新型结构的AlPO-PIL5和AlPO-PIL6。CHN元素分析和TG-DSC分析表明:3-二丁氨基丙胺阳离子在晶化的过程中没有发生热分解,最终进入到磷酸铝骨架中起到平衡骨架电荷的作用。4、在质子型的N,N-四甲基乙二胺和N,N-双(3-氨丙基)甲胺体系中共合成了四种磷酸铝材料:AlPO-PIL7、AlPO-PIL8、AlPO-PIL9和AlPO-PIL10。通过单晶结构解析得到了两种材料的结构,AlPO-PIL7为二维层状结构,四甲基乙二胺阳离子位于层间平衡骨架电荷。AlPO-PIL9是由四元环连接而成的一维链状结构。
韩义德[4](2012)在《以金属配合物为模板的无机开放骨架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文中认为以分子筛为代表的无机开放骨架化合物由于具有规则的孔道结构和独特的性能,在催化、吸附、分离和离子交换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除此之外,在电学、磁学、化学传感以及医学方面也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因此,开发新型的无机开放骨架化合物一直是多孔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合成新型无机开放骨架化合物的过程中引入结构导向剂是必要的。传统的结构导向剂包括碱金属离子、碱土金属离子、有机胺类、季铵盐(碱)、金属配合物、氟离子等。其中金属配合物作为结构导向剂,由于具有刚性、特殊的空间构象(如手性)、大量的氢键位点等特点,成为合成化学中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以钴(镍)胺配合物为结构导向剂,利用水热/溶剂热的合成方法开展了锗酸镓分子筛、金属氟化物复合物及磷酸盐等开放骨架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利用外消旋的乙二胺合镍配合物为模板剂,在溶剂热条件下成功地合成出具有新型分子筛结构的锗酸镓[Ni(en)3][[Ga2Ge4O12](GaGeO-CJ63)。GaGeO-CJ63是由TO4(T=Ge,Ga)四面体之间通过共享顶点形成三维四连接的骨架。其结构完全由三元环构成,沿三个方向上存在交叉的10-元环孔道。在目前已知分子筛结构中,GaGeO-CJ63的骨架密度是第三低的。在该化合物中存在着两种笼:一种为非手性笼、一种为手性笼。手性笼是由外消旋的Ni(en)32+导向生成的。GaGeO-CJ63锗酸镓被国际分子筛协会命名为JST。2.在溶剂热条件下成功地原位合成出以1,2-丙二胺合镍配合物为模板剂,具有新型分子筛结构的锗酸镓GaGeO-CJ64。其结构是由单六元环和双六元环通过spiro-5结构单元连接构成三维四连接骨架。GaGeO-CJ64是第一例具有11-元环交叉孔道的分子筛结构。该化合物具有较低的骨架密度,其无机骨架结构中含有一个新颖的空旷的笼[312·43·62·116]。3.成功地合成出两种金属配合物与氟化锆的复合物[Co(en)3]2(Zr2F12)(ZrF6H2O)·H2O和[Co(en)3](Zr2F11H2O),并对其结构及光电性质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复合物均在紫外区显现出光电效应,响应信号位置与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的钴胺配合物阳离子的一个吸收峰位置相一致。这种特殊的光电现象归因于钴胺配合物阳离子与氟化锆阴离子簇之间发生的协同作用。4.在水热条件下,以六氨合钴配合物阳离子为模板剂,合成出一个新颖的双层状磷酸锌[Co(NH3)6]3[Zn8(HPO4)8(PO4)2](PO4)(ZnPO-CJ68)。该化合物沿三个方向上具有交叉的八元环孔穴,客体Co(NH3)63+阳离子不仅存在于层间而且也存在于层内,且Co(NH3)63+阳离子的构型与层内的86孔穴的构型完美匹配,起到了真正模板的作用。5.在溶剂热条件下,采用[d,l-Co(en)3]3+配合物阳离子作为模板剂,合成出一维链状磷酸锌[Co(en)3][Zn2(H2PO4)(HPO4)2Cl2],它是由无限的阴离子链[Zn2(H2PO4)(HPO4)2Cl2]n3-构成。该化合物含有由HPO4和ZnO3Cl构成的四元环,据我们所知,以磷氧四面体连接两个相邻四元环构成的链的连接方式在磷酸锌中是少见的。同时,以二乙烯三胺合钴配合物阳离子为模板剂,成功地合成出二维层状磷酸铝Co(dien)2Al3(PO4)4(AlPO-CJ54)。该化合物的铝氧四面体和磷氧四面体严格排列交替连接形成Z字形链,链与链之间连接起来构成阴离子Al3(PO4)43-的二维层,该层含有四元环和八元环,无序的模板剂存在于层间。6.在溶剂热条件下,以二乙烯三胺合镍配合物为模板剂,成功地合成出具有CHA分子筛结构类型的过渡金属掺杂磷酸铝微孔化合物MAPO-CHA(M=Zn,Mg)。其无机骨架结构是由铝(锌、镁)氧四面体和磷氧四面体严格交替排列连接成三维结构,其沿三个方向具有三维8-元环交叉孔道。二乙烯三胺合镍配合物阳离子位于cha笼中,起到平衡骨架负电荷和填充的作用。
董招君[5](2012)在《新型开放骨架磷酸盐/亚磷酸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表征》文中指出手性材料在不对称催化和分离以及生物进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而手性无机开放骨架材料的合成研究一直备受关注。由于人们对有机胺模板的无机开放骨架化合物的形成机制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实现手性无机开放骨架化合物的控制合成非常困难。近年来,手性氨基酸作为配体或模板剂被用于合成手性无机开放骨架化合物。到目前为止,已有两例含手性氨基酸分子的手性无机开放骨架磷酸盐/亚磷酸盐化合物合成的报道。超大孔无机开放骨架材料在大分子吸附、分离和催化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近年来,人们相继开发出几种超大孔无机开放骨架化合物的合成途径。其中,由HPO32-基团取代PO43-基团可以减少骨架中P-O-M的连接,产生更为空旷的开放骨架结构,是合成超大孔无机开放骨架化合物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这种方法,一些超大孔金属亚磷酸盐被合成出来。本课题旨在选择氨基酸和有机胺为模板剂,在金属磷酸盐和亚磷酸盐体系中开展系统的合成研究,合成一些具有新颖骨架结构(特别是具有手性或超大孔道结构)的无机开放骨架化合物,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详细的研究。主要成果包括:1.以手性生物分子L-色氨酸为配体,在水热条件下成功地合成出具有一维梯状链结构的手性亚磷酸锌[Zn(HPO3)(C11N2O2H12)](ZnHPO-CJ56)。该化合物是第一例利用手性色氨酸为配体合成的手性亚磷酸锌化合物。单晶结构解析表明,所有的手性L-色氨酸分子在反应过程中均保持了原有的构象,没有发生消旋化。红外光谱和振动圆二色光谱吻合的较好,强的振动圆二色信号表明大多数ZnHPO-CJ56晶体具有光学活性。由于L-色氨酸分子的存在,ZnHPO-CJ56有较强的荧光发射。2.以组氨酸为配体,在离子热条件下合成出一例零维磷酸锌化合物[Zn(HPO4)(H2PO4)][C6H10N3O2](ZnPO-CJ58)。该化合物的骨架结构是由ZnO3OHis四面体和PO2(OH)2四面体严格交替连接而形成的四元环簇,HPO4基团和氨基酸分子与四元环上的Zn原子连接。组氨酸分子和磷酸根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氢键,形成了一个假的三维超分子结构。由于组氨酸的存在,ZnPO-CJ58具有较强的荧光发射。有趣的是,ZnPO-CJ58在水或者在Zn(OAc)2·2H2O和水共存的条件下,80°C水热反应1小时,可以生成二维层状的磷酸锌化合物(C6H10N3O2)Zn2(HPO4)(PO4)·H2O(ZnPO-CJ36)。3.以2-甲基-1,5-戊二胺为模板剂,在水热条件下合成出一例新颖的超大孔磷酸-亚磷酸铟化合物[In9(H2O)6HPO3)13(H2PO3)2(PO4)(HPO4)][(C6N2H18)3](InHPO-CJ1),InHPO-CJ1的骨架结构是由InO6八面体和以P为中心的多面体连接构成的二维4×6元环网层结构,层与层之间由In2P3O9多面体连接形成三维开放骨架结构,该化合物具有沿[100]、[010]和[110]方向的交叉超大十六元环孔道。31P MAS NMR研究表明该化合物具有四种不同配位态的P原子。4.以2-甲基-1,5-戊二胺为模板剂,在水热条件下成功地合成出一例超大二十四元环孔道的双金属磷酸盐化合物(C6H16N2)3·[Co13Ni8(H2O)6OH)12(PO4)6HPO4)6](CoNiPO-CJ4)。该化合物具有沿[001]方向的一维二十四元环直孔道,其二十四元环窗口尺寸为15.10×12.882。5.在水热和溶剂热体系下成功合成出两例新颖的三维开放骨架亚磷酸锌化合物,(C5H7N2)2·[Zn3(HPO3)4](ZnHPO-CJ70)和(C6H18N2)·[Zn3(HPO3)4](ZnHPO-CJ71)。这两个化合物无机骨架是同构的,均具有沿[100]、[010]和[001]方向八元环、八元环和十二元环交叉孔道,质子化的4-氨基吡啶离子和2-甲基-1,5-戊二胺离子分别存在于这两个化合物的孔道中,保持化合物的结构稳定和骨架电荷的平衡。荧光性质研究表明,化合物ZnHPO-CJ70在325nm的波长激发下,在388nm处有较强的荧光发射。6.在水热条件下成功地合成出一例新型层状磷酸-亚磷酸锌化合(C6H17N3)[Zn3(PO4)2(HPO3)]·H2O (ZnHPO-CJ72)。该化合物具有4×8元环的二维无机层状结构,水分子和双质子化的氨乙基哌嗪阳离子位于无机层间。荧光性质研究表明,化合物ZnHPO-CJ72在室温下具有较强的荧光发射。
仝晓强[6](2012)在《开放骨架磷酸铝的合成及哌嗪分子的结构导向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具有开放骨架和规则孔道结构的沸石以及相关微孔晶体材料由于其在催化、吸附分离以及离子交换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新颖开放骨架结构的设计和定向合成原则的阐明能够增加合成化学家对微孔晶体材料结构和性质的调控。然而由于人们对于微孔晶体材料形成机理的认识有限,至今大多数合成还是以试错的方式进行。为了实现微孔材料的定向合成,非常有必要系统研究微孔材料的晶化过程并揭示其晶化机理。早期涉及微孔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硅铝酸盐。直到上世纪80年代早期Wilson等人首次合成了磷酸铝分子筛AlPO4-n,开启了微孔材料合成的全新阶段。吉林大学的徐如人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合成了一系列开放骨架磷酸铝结构。这些结构具有丰富的化学计量比以及一维链状、二维层状和三维开放骨架等多种结构类型。磷酸铝骨架通常由AlO4多面体(AlO4四面体、AlO6八面体以及AlO5三角双锥)和PO4四面体通过共用顶点氧原子连接而成。对比传统的硅铝酸盐结构,开放骨架磷酸铝具有更丰富的结构类型,而且其合成体系也相对简单。在微孔材料的合成中,影响最终结构生成的因素繁多,且相互关联,给晶化机理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大量的研究报道证明,结构导向剂是微孔材料晶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其表现出来的结构导向效应本质至今仍不清楚,还难以做到对结构导向效应的调控。本论文旨在在合成新颖开放骨架磷酸铝结构的基础上,系统考察哌嗪在开放骨架磷酸铝晶化过程中的结构导向效应,从以下6个方面展开研究:1.在水热条件下,以哌嗪为结构导向剂合成了一例具有多维交叉12元环孔道系统的新颖磷酸铝开放骨架化合物[(C4N2H12)3H2O][(Al2P3O12)2](AlPO-JU88)。此结构由一种新型的超笼(46128)沿着[001]、[241]、[2-21]和[-4-21]四个方向堆积而成。14个初级结构单元(43)彼此连接围成这种超笼单元,43初级结构单元在NAT、EDI和THO结构类型的分子筛中出现过,并被国际分子筛协会(International Zeolite Association, IZA)命名为4=1。此结构在[001]方向上存在着数量一致的左旋和右旋的31螺旋链,从而整体结构不显示手性。外消旋的31螺旋链是由43结构单元相互连接而成。此外,这个化合物展示了此类材料少有的离子交换能力,其中22%的质子化哌嗪分子能够被Na+离子交换出来。2.在碱性合成体系,通过引入F离子,以二乙烯三胺为结构导向剂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例具有手性特征的氟化磷酸铝开放骨架结构[C4N3H16][Al6P3O12F6(OH)6](AlPO-JU89)。此化合物具有少见的Al/P=2计量比,整体三维骨架是由六方排列的左旋螺旋链彼此共用链中单元cis-AlO2(OH)2F2(Δ构型)八面体的F-F边连接而成,PO4四面体处于链与链之间将其连接的更紧密。这种螺旋链由Δ构型的cis-AlO2(OH)2F2八面体通过共享顶点位置的OH沿[001]方向的31轴围成。沿[001]方向,六方阵列的31螺旋链的相互连接形成了螺旋半径更大的31螺旋链,这种新的螺旋链由cis-AlO2(OH)2F2的二聚体(通过共F-F边)与PO4交替连接而成,在[001]方向上围成了一维10元环直孔道。Δ构型的cis-AlO2(OH)2F2八面体单元的存在是此多螺旋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这种手性八面体单元的形成需要合成环境为其提供三种形式的配体,而碱性水热条件(易形成μ-OH与μ-O)以及氢氟酸(易形成μ-F)的引入显然为其提供了合适的凝胶环境。AlPO-JU89的合成为非心结构的理性合成提供了参考。振动圆二色谱(VCD)表征显示这种开放骨架氟化磷酸铝有着对映体过量的特征。3.将配比为Al2O3:P2O5:1.1Piperazine:277H2O(合成层状磷酸铝AP2pip的配比)和Al2O3:P2O5:4.0Piperazine:277H2O(合成层状磷酸铝AlPO-CJ9的配比)的凝胶在180C晶化不同的时间,用离心的方法将不同阶段晶化产物的液相和固相分离,并对其用XRD、NMR、ICP以及pH表征手段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在初始凝胶中就已经形成了与最终结构化学环境一致的初始结构基元。而在合成AP2pip和AlPO-CJ9的初始凝胶中,所形成的初始结构基元的类型和分布并不相同,这些结构单元围绕结构导向剂进行成键自组装,最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层结构。在P/Al为1的凝胶环境中,相同pH条件下,凝胶中存在的初始结构单元种类和分布很相似,然而后续的自组装过程却受到凝胶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从而得到了不同的晶化产物。此外,在AP2pip和AlPO-CJ9结构中,我们还分析了无机层间哌嗪的堆积方式和面密度,发现无机层的骨架面密度和哌嗪层的面密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在P/Al为1的凝胶环境中,哌嗪的结构导向能力不仅与其本身的特性有关,而且与其浓度以及存在与凝胶中的其他阳离子或阴离子物种有关。4.将配比为Al2O3:P2O5:1.1Piperazine:277H2O和Al2O3:P2O5:4.0Piperazine:277H2O的凝胶在180C晶化不同时间的产物用冷冻干燥法处理,以便收集晶化过程中凝胶液相中极小的初级结构单元。用XRD和NMR表征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将“反向进化”法应用于AP2pip、AlPO-CJ9以及L-DAP三种层状结构,来获得在晶化过程中可能生成的“核心单元”(Core Unit)。其中L-DAP是在水热条件下以混旋的1,2-丙二胺为结构导向剂合成,具有与AlPO-CJ9相同的层拓扑。通过对“核心单元”的构型及其结构信息的分析,发现在酸性条件下,质子化的水分子在AP2pip晶化起点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协同导向的作用。通过全面对比和分析AlPO-CJ9与L-DAP的核心单元,我们发现有机胺的结构导向作用实际上是一种拓扑结构导向作用,这对我们进一步理解结构导向效应的本质和起源有很重要的启示。5.研究了配比为Al2O3:3.0P2O5:x Piperazine:277H2O(x=2.4-12)的凝胶在180C水热条件下的晶化行为。晶化3天后,得到了三维AlPO-CJB2,AlPO-JU88以及二维AP2pip,AlPO-CJ9四种开放骨架磷酸铝。分别用离心和冷冻干燥两种方法处理AlPO-CJB2、AP2pip以及AlPO-JU88晶化过程中不同时间的产物,并对得到的固相和液相用XRD、NMR、ICP以及pH表征手段进行了详细研究。此外,通过调节初始凝胶pH的实验对哌嗪的结构导向能力进一步对比研究。发现酸性与碱性条件下的初始凝胶结构有显着差异,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结构单元类型,这是导致哌嗪结构导向能力不同的直接原因,但并非唯一的影响因素。固定凝胶中P/Al=3,AP2pip和AlPO-CJB2对应的初始凝胶同为酸性,然而哌嗪浓度的不同使得凝胶中结构单元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了不同结构的形成。此外,在相似的凝胶环境中,液相中结构单元的浓度决定着晶化的快慢。我们发现AlPO-CJB2的晶化过程中存在AP2pip→AlPO-CJB2的转变过程,一种六配位的Al结构单元(对应Al核磁中化学位移为-10.7ppm)决定了此转变过程的实现。另外,初始凝胶中的强电负性阴离子物种能够强烈吸引质子化的哌嗪,对凝胶液相中活性哌嗪的浓度有一定的限制作用。6.研究了配比为Al2O3:x P2O5:6.4Piperazine:277H2O(x=1-8)的凝胶在180C水热条件下的晶化行为。在晶化3天后,得到三维AlPO-JU88以及二维AP2pip,AlPO-CJ9三种开放骨架磷酸铝。分别用离心和冷冻干燥两种方法处理了这三种开放骨架磷酸铝不同晶化时间的产物,并对得到的固相和液相用XRD、NMR、ICP以及pH表征手段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在AlPO-CJ9的晶化过程中,晶化初期AlPO-JU88和AlPO-CJ9这两种结构相互竞争存在,晶化后期AlPO-CJ9依然保持,AlPO-JU88逐渐消失。这是由于晶化过程中,凝胶中pH的大幅升高促使Al-OH-Al形成,AlPO-JU88中四连接的Al逐渐转化为五配位的Al,最终AlPO-JU88消失,AlPO-CJ9晶化完全。 AlPO-JU88的晶化过程中,晶化速度很快,凝胶pH值变化范围不大,晶化能否进行与凝胶中初始结构单元的浓度相关,如果浓度小于一定的值,则晶化无法进行。AP2pip在晶化过程中表现出比之前的晶化体系中更快的晶化速度,这是由于凝胶中初始结构单元的浓度更高而导致。
冯静东[7](2010)在《基于N-烷基吡啶和1,3-二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为溶剂和模板剂的金属磷酸盐的离子热合成、结构与表征》文中认为近年来,人们对微孔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合成得到了大量的开放式框架金属磷酸盐和亚磷酸盐,且它们在催化、分离和离子交换等领域表现出了潜在的应用价值。这些化合物一般都是在水热或溶剂热(反应介质完全为分子溶剂)反应条件下来制备的,实验中经常被使用的模板剂包括有机胺、碱土金属阳离子和金属络合物等。2004年,Morris等人报道了一种全新的微孔材料合成方法-离子热合成法。这种方法以室温离子液体或低共熔混合物为反应溶剂和模板剂,完全摆脱了原来分子溶剂的约束,化学反应环境完全是离子的。离子液体本身的优良溶解性能,低蒸汽压、高热力学稳定性和作为绿色反应溶剂的可循环性,使这种合成方法倍受化学工作者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离子液体同时作为反应溶剂和模板剂,有效的消除了传统微孔材料合成中不可避免的溶剂-框架和模板剂-框架之间的竞争问题。离子热体系特殊的化学反应环境,为具有新颖结构和特殊性质的新型微孔材料的合成设计带来了新的契机。本论文在离子热条件下,合成得到十一种金属(亚)磷酸盐化合物,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ICP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热重分析等手段对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以N-甲基吡啶碘离子液体为反应溶剂和模板剂,合成得到具有低框架密度的手性三维开放式框架磷酸锌NIS-1(NENU Ionothermal Synthesis-1)及具有二维层结构的磷酸锌NIS-2;以N-乙基吡啶溴离子液体为反应溶剂和模板剂,合成得到二维层结构的磷酸锌NIS-3;以N-丙基吡啶溴离子液体为反应溶剂和模板剂,合成得到二维层结构的磷酸锌NIS-4。(2)以1,3-二甲基咪唑碘离子液体为反应溶剂和模板剂,合成得到二维层结构的磷酸锌NIS-5;以1-乙基-3-甲基咪唑溴离子液体为反应溶剂和模板剂,合成得到具有非心空间群和超低框架密度结构的三维开放式框架磷酸锌NIS-6和一维链状结构的磷酸铝NIS-7,及与其同构的一维链状磷酸镓NIS-8。(3)以1-乙基-3-甲基咪唑溴离子液体和咪唑的适量比混合物为反应溶剂和模板剂,合成得到与咪唑配位的零维钒磷酸盐簇NIS-9和手性三维开放式框架磷酸镓NIS-10。(4)以1-乙基-3-甲基咪唑溴离子液体为反应溶剂和模板剂,合成得到具有低框架密度和螺旋结构的三维开放式框架亚磷酸锌NIS-11。
刘雷[8](2010)在《金属磷酸盐骨架材料的离子热合成、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无机微孔晶体材料作为一类重要的吸附和催化材料,在现代化学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们的晶体结构、化学组成、晶体尺寸及组装方式等对其应用性能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开发新的合成路线对晶体结构和化学物理性质进行有效调控,为工业应用提供性能优良的材料,始终是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领域的热点课题。溶剂和模板剂是无机微孔晶体合成的两个重要因素,反应溶剂的“可设计性”及有机模板剂的“可控性”对于产物的结构以及化学物理性质的调控至关重要。离子液体作为绿色清洁技术和环境友好催化体系的反应介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离子液体种类繁多、结构丰富,可以通过设计和改变阴阳离子的结构和组成来调控离子液体的性质,被称之为“可设计溶剂”。近年来,离子液体不仅在有机反应中被广泛应用,在无机材料合成方面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利用离子液体既作为溶剂又作为模板剂的特点来制备新型磷酸盐晶体的方法,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无机微孔材料合成方法-称之为离子热合成法。同传统的水热或溶剂热相比,离子液体丰富的种类以及性能的“可设计性”,不仅为新型无机微孔材料的合成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产物物化性质的有效调控提供了新的机会。论文选择和设计了系列新型离子液体(离子型低共熔混合物)作为反应介质和模板剂探索了新型磷酸盐骨架材料的离子热合成,所涉及的体系主要包括脲基衍生物/羧酸/醇-季铵盐型离子液体。论文围绕这三种不同体系和离子热合成过程深入研究了离子液体的溶剂效应和自身组分的模板功能,通过合成路线的优化和拓展研究了外加有机碱或无机阳离子对磷酸盐骨架的结构调控作用。运用单晶、粉末结构解析技术和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对产物的晶体结构及物化性能进行了测定和表征。同时,针对性地考察了含过渡金属的磷酸盐在环己烷氧化反应中的催化特性以及层状磷酸锆作为固体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通过不同季铵盐和尿素复配形成了系列离子型低熔点混合物,探索了它们作为离子热反应介质合成磷酸锆、磷酸锌骨架的可能性。发现尿素组分在反应过程中易发生热分解反应,热分解产物(NH4+)对最终磷酸盐骨架具有强的模板作用,季铵盐组分的变化对最终产物没有影响。基于脲类化合物易热分解且分解产物的可控性,论文设计了系列具有对称结构的脲基衍生物(如1,3-二甲基脲、1,3-二乙基脲和咪唑酮)和季铵盐复配形成离子液体,利用脲基化合物预期的热分解产物(甲胺、乙胺、乙二胺)成功的合成出多种新型结构的磷酸锆和磷酸锌材料。结果表明,离子热反应中原位释放生成的模板剂具有缓慢“累积效应”,不仅有利于诱导新型结构的生成而且有助于生成大的单晶体,可以方便的利用单晶解析技术进行结构测定。2.季铵盐作为合成无机微孔材料的一类优良的有机模板剂,为了解决脲类/季铵盐体系中季铵阳离子无法发挥模板功能的问题,论文选择了不具备模板功能的羧酸类化合物和季铵盐复配形成离子液体,有效地消除了前述离子液体中脲基化合物产生的“副产物”和季铵阳离子的模板竞争,季铵盐的模板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通过设计不同的季铵盐和草酸进行组合,合成了多种以季铵阳离子为模板的新型磷酸锆骨架材料,并发现长烷基链的季铵盐(碳数≥3)对磷酸锆骨架没有模板作用,产物均为层状α-ZrP化合物。此外,发现酸性较强的羧酸/季铵盐离子液体不适合磷酸铝和磷酸锌骨架的生成,易生成致密的鳞石英相和水合磷酸锌化合物。3.为了避免离子热体系中热分解产物参与骨架-模板的竞争并且具有适当的酸碱性,论文设计了一类新型的离子液体-醇/季铵盐离子液体并将其用于离子热合成。醇类化合物本身不具有模板作用而且酸碱性适中,因此该类离子液体不会释放出额外的模板剂,也无需加入有机胺调节体系的酸碱性,消除了外来有机胺和季铵阳离子的模板竞争,从而季铵盐组分在低共熔混合物体系中的模板作用得到了控制和实现,通过对季铵盐结构的设计合成了五种磷酸铝分子筛,分别具有AFI、ZON、ERI、AWW和CHA骨架拓扑结构。4.在脲类化合物和季铵盐形成的离子液体中,发现引入少量钠离子和原位热分解出的有机胺具有共模板作用,对磷酸盐骨架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论文合成了首例具有JBW骨架的磷酸锌分子筛,而通过传统的溶剂热合成则无法达到类似的效果,热稳定性实验表明钠离子的存在明显地提高了骨架的热稳定性,将有助于该类材料在催化和吸附领域中的实际应用。5.发现草酸/四丙基溴化铵离子液体具有独特的溶剂效应,体系中引入少量的三乙醇胺(TEA)后,TEA在离子热反应过程中原位转化成三乙烯二胺(DABCO),合成出一种无机层为“阶梯”式的新型磷酸锌化合物[N2C6H12]2[Zn7H3(HPO4-x)5(PO4)3]?H2O,报道了首例具有10-元环孔道垂直于无机层的磷酸锌层孔骨架。磷酸胍(作为胍源和磷源)在草酸/四丙基溴化铵和水热体系中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反应结果,分别得到两种不同的磷酸锌骨架,进一步证实了草酸/四丙基溴化铵离子液体的溶剂效应。6.发现功能性的氮杂环化合物不仅可以作为模板剂诱导新型磷酸锆骨架的生成,而且自身的功能特性可以“传递”到的目标产物中。以喹啉荧光探针分子作为模板剂,水热合成了2种具有光致发光性能的全新磷酸锆材料|(C9H8N)4(H2O)4|[Zr8P12O40(OH)8F8]和|(C9H8N)2|[Zr2P2O6(OH)4F4],前者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孤立的ZrO2F4八面体被锚定于层间),后者是首例报道的具有等P/Zr比的一维链状的磷酸锆材料。运用全新的技术手段-电荷翻转算法成功地对粉末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解析,解决了非单晶样品结构解析的难题。7.环己烷选择氧化生成环己酮、环己醇和己二酸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论文探索了若干种离子热合成的杂原子磷酸铝分子筛以及三维磷酸锆骨架材料对环己烷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对含相同金属的MeAPO-n (Me=Co, Mn, Cr)分子筛,孔口大的MeAPO-5(12-元环)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并对环己酮和环己醇(KA油)也具有较高的选择性。相比之下,孔口小的MeAPO-11(10-元环)的催化活性及对KA油的选择性明显降低,但有助于提高己二酸的选择性。CoAPO-5对于生成KA油是其中效果最好的催化剂,120oC反应15h,对环己烷的转化率为16.3%,KA油的选择性为77.8%,酮/醇比值为3.25,催化反应遵循自由基反应机理。值得注意的是,和MeAPO-n分子筛相比,三维磷酸锆骨架材料在环己烷的氧化反应中表现出非常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环己烷转化率为32%,KA油选择性为90%,酮/醇比值为11.9,目前其催化反应机理正进一步研究。8.固体润滑材料在超高真空、强辐射、高负荷等苛刻的条件下能够减少摩擦与磨损,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层状磷酸锆具有类似于传统固体润滑添加剂的结构特点,论文开拓性地研究了层状磷酸锆作为固体润滑添加剂在润滑油中的摩擦学性能,发现α-ZrP和新型ZrPO-DES6层状材料显着地提高了摩擦副的承载能力(PB)和抗磨性能,添加1.0 wt.%α-ZrP后,100SN基础油的PB值被提高了27.2%,磨斑直径由0.58毫米降低到0.33毫米,其承载能力和抗磨性能优越于传统的石墨和二硫化钼润滑添加剂,有望在工业领域中得到应用。
刘洋[9](2009)在《浓缩氟离子体系下磷酸铝微孔化合物的合成研究》文中指出自从1982年磷酸铝系列分子筛首次被人工合成以来,磷酸铝微孔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备受关注。到目前为止,磷酸铝微孔化合物已经扩充到百种以上。合成新的磷酸铝化合物主要通过以下两点途径:(1)选用新的模板剂;(2)尝试新的合成方法。本论文围绕浓缩氟体系下磷酸铝微孔化合物的水热合成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主要分三个方面:(1)在常规水热体系下,考察了不同溶剂的量(即反应浓度)对最终产物相选择的影响;(2)进一步降低反应浓度,采用干凝胶法(即原料混合均匀后蒸发溶剂)在氟体系下尝试合成磷酸铝化合物;(3)采用类似于硼酸熔融法的方法,即原料不加搅拌直接放入反应釜中晶化。
高展[10](2007)在《金属有机磷酸盐的水热合成与表征》文中认为得益于其独特的孔道结构而具有特殊性质的无机微孔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吸附、离子交换、分离和主客体组装领域。而具有新颖结构、特殊性质的微孔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以及新合成路线的开发一直备受关注。近十年来,微孔分子筛与具有磁学、光学、电子传导和铁电性质的多功能过渡金属化合物相结合的新材料的开发研究尤其令人瞩目。具有开放骨架结构的磷酸钛,磷酸钒,磷酸铁,磷酸锌,磷酸钴等磷酸盐化合物相继被合成出来,其新颖的化学组成,结构以及独特的物化性能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化合物在磁学、催化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此外具有开放骨架结构的金属砷酸盐、锗酸盐、亚磷酸盐、硒酸盐、硫酸盐和碳酸盐的成功合成,为非硅铝类和非磷酸盐骨架无机微孔化合物的合成开辟了新的领域。在传统磷酸盐微孔化合物的合成体系中,PO43-被双官能团的阴离子,如:[O3P-R-PO3]4-、[O3P-R-NH2]2-以及[O3P-R-COO]2-等取代,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Thomas Bein等人已经合成出了许多新型的二价、三价、四价金属的三维化合物。本文以Tetraisopropyl methylenediphonate C13H30O6P2为磷源合成出了三种有机-无机杂化磷酸碱土金属化合物。化合物1 Sr2[O3PCH2PO3]是边共享的Sr-O链被有机基团P-CH2-P柱撑而成的三维结构。Sr都是八配位的。为了改变Sr的配位数,获得新颖结构的化合物,加入一定量的过渡金属,从而获得了化合物2Sr1.5[O3PCH2PO3][H3O+],其中包含了两种配位数的Sr:8配位和6配位。化合物是由相互穿插的Sr-O六元环的无机层被穿插其中的有机基团P-CH2-P而成的三维结构。化合物3 Ba2[O3PCH2PO3H]2[H3O+]2是通过有机基团P-CH2-P穿插在二维Ba-O无机层之间从而形成了三维结构。其中Ba都是九配位的。在化合物4 Ca[O3PCH2PO3][H3O]2+的结构中,金属中心Ca被有机基团P-CH2-P直接连接形成了三维结构。其中的Ca都是六配位的。
二、一维AlP_2O_8~(3-)磷酸铝链结构转变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维AlP_2O_8~(3-)磷酸铝链结构转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金属(亚)磷酸盐的水热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无机微孔材料简介 |
1.2 硅铝酸盐分子筛 |
1.3 微孔金属磷酸盐 |
1.4 微孔金属亚磷酸盐 |
1.5 模板原位生成策略在微孔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
1.6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和目标 |
第二章 实验原理与方法 |
2.1 实验原理 |
2.2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有机-无机杂化骨架(亚)磷酸盐 |
3.1 化合物[C_6N_2O_2H_(16)][Zn(HPO_3)]_2 (3-1)的合成与表征 |
3.2 化合物(NH_4)[Zn_5(PO_4)_3(HPO_4)_2(HAPIM)_2]·(H_2O) (3-2)的合成与表征 |
3.3 化合物[Hampy][Zn_2(HPO_3)(PO_4)] (3-3)和[ampy][Zn_2(HPO_3)] (3-4)的合成与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板原位设计与生成方法合成金属(亚)磷酸盐 |
4.1 模板“原位”甲基化转化合成磷酸铍化合物 |
4.2 模板“原位”甲基化转化合成磷酸镓化合物 |
4.3 模板“原位”甲基化转化合成(亚)磷酸锌化合物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开放骨架磷酸铝的合成及乙二胺分子的结构导向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沸石分子筛及开放骨架磷酸铝化合物的简介 |
1.1.1 沸石分子筛 |
1.1.2 开放骨架磷酸铝化合物 |
1.2 沸石分子筛及开放骨架磷酸铝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1.2.1 水热与溶剂热合成 |
1.2.2 离子热合成 |
1.2.3 微波合成 |
1.2.4 其它合成方法 |
1.3 沸石分子筛及开放骨架磷酸铝化合物的晶化机理 |
1.3.1 沸石分子筛的晶化机理 |
1.3.2 开放骨架磷酸铝化合物的晶化机理 |
1.4 沸石分子筛及开放骨架材料合成中影响结构导向效应的因素 |
1.4.1 原料和试剂 |
1.4.2 初始凝胶组成 |
1.4.3 晶化温度 |
1.4.4 晶化时间 |
1.4.5 模板剂 |
1.5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 |
1.6 本论文所取得的主要结果 |
1.7 本论文所用的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
1.8 本论文所用的试剂 |
第二章 在开放骨架磷酸铝合成中晶化温度对乙二胺结构导向效应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合成 |
2.2.2 仪器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UiO-15 和 AlPO_4-12 的合成与结构 |
2.3.2 UiO-15 和 AlPO_4-12 的晶化过程 |
2.4 UiO-15 和 AlPO_4-12 的核心单元 |
2.5 温度对乙二胺结构导向效应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在开放骨架磷酸铝合成中溶剂对乙二胺结构导向效应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合成 |
3.2.2 仪器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化合物 1(1D)和 AlPO_4-12(3D)的合成与结构 |
3.3.2 化合物 1 和 AlPO_4-12 的晶化过程 |
3.3.3 溶剂对乙二胺结构导向效应的影响 |
3.3.4 化合物 1 和 AlPO_4-12 的核心单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乙二胺在层状磷酸铝 UiO-15 和 UiO-13 合成中的结构导向效应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合成 |
4.2.2 仪器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UiO-15 和 UiO-13 的合成与结构 |
4.3.2 UiO-15 和 UiO-13 的晶化过程 |
4.3.3 UiO-15 和 UiO-13 的核心单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开放骨架磷酸铝的合成与表征 |
5.1 引言 |
5.2 化合物 2 的合成、表征及分析 |
5.2.1 实验部分 |
5.2.2 化合物 2 的晶体结构数据 |
5.2.3 化合物 2 的表征结果与讨论 |
5.2.4 化合物 2 的高温相转变 |
5.2.5 小结 |
5.3 化合物 3 和化合物 4 的合成、表征及分析 |
5.3.1 实验部分 |
5.3.2 化合物 3 和化合物 4 的晶体结构数据 |
5.3.3 化合物 3 和化合物 4 的表征结果与讨论 |
5.3.4 溶剂对正丙胺在开放骨架磷酸铝晶化过程中结构导向效应的影响 |
5.3.5 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
致谢 |
(3)质子型离子液体中磷酸铝骨架材料的合成及结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磷酸铝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1 零维结构的磷酸铝材料 |
1.2.2 一维结构的磷酸铝材料 |
1.2.3 二维结构的磷酸铝材料 |
1.2.4 三维结构的磷酸铝材料 |
1.3 磷酸铝材料合成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
1.4 磷酸铝材料合成新途径-离子热合成 |
1.4.1 离子热合成法 |
1.4.2 离子热合成的介质 |
1.4.3 离子热合成磷酸铝材料的研究进展 |
1.5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1.1 本论文中进行质子化有机胺的化学结构式 |
2.2 实验主要设备及型号 |
2.3 磷酸铝晶体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
2.3.1 核磁表征 |
2.3.2 XRD 表征 |
2.3.3 CHN 元素分析 |
2.3.4 单晶解析表征 |
2.3.5 形貌分析 |
2.3.6 热重-差热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3-二甲胺基丙胺乙酸盐中磷酸铝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3.1.1 3-二甲胺基丙胺乙酸盐离子液体的制备 |
3.1.2 AlPO-PIL1 和 AlPO-PIL2 的合成 |
3.1.3 单晶结构测定 |
3.1.4 单晶结构描述和分析 |
3.1.5 粉末 X-射线衍射分析 |
3.1.6 形貌分析 |
3.1.7 热稳定性分析 |
3.2 3-二乙胺基丙胺乙酸盐中磷酸铝材料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3.2.1 3-二乙胺基丙胺乙酸盐离子液体的制备 |
3.2.2 AlPO-PIL3 和 AlPO-PIL4 的合成 |
3.2.3 单晶结构测定 |
3.2.4 单晶结构描述和分析 |
3.2.5 粉末 X-射线衍射分析 |
3.2.6 形貌分析 |
3.2.7 热稳定性分析 |
3.3 3-(二丁氨基)丙胺乙酸盐中磷酸铝材料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3.3.1 3-(二丁氨基)丙胺乙酸盐离子液体的制备 |
3.3.2 AlPO-PIL5 和 AlPO-PIL6 的合成 |
3.3.3 粉末 X-射线衍射分析 |
3.3.4 形貌分析 |
3.3.5 热稳定性分析 |
3.4 N,N-四甲基乙二胺乙酸盐中磷酸铝材料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3.4.1 N,N-四甲基乙二胺乙酸盐离子液体的制备 |
3.4.2 AlPO-PIL7 和 AlPO-PIL8 的合成 |
3.4.3 单晶结构测定 |
3.4.4 单晶结构描述和分析 |
3.4.5 粉末 X-射线衍射分析 |
3.4.6 形貌分析 |
3.4.7 热稳定性分析 |
3.5 N,N-双(3-氨丙基)甲胺乙酸盐中磷酸铝材料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3.5.1 N,N-双(3-氨丙基)甲胺乙酸盐离子液体的制备 |
3.5.2 AlPO-PIL9 和 AlPO-PIL10 的合成 |
3.5.3 单晶结构测定 |
3.5.4 单晶结构描述和分析 |
3.5.5 粉末 X-射线衍射分析 |
3.5.6 形貌分析 |
3.5.7 热稳定性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文献部分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以金属配合物为模板的无机开放骨架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无机开放骨架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1.1 传统的硅铝酸盐分子筛 |
1.1.2 磷酸铝分子筛 |
1.1.3 其它金属磷酸盐开放骨架化合物 |
1.1.3.1 磷酸镓开放骨架化合物 |
1.1.3.2 磷酸锌开放骨架化合物 |
1.1.4 锗酸盐开放骨架化合物 |
1.1.4.1 锗氧簇构筑的锗酸盐 |
1.1.4.2 锗酸盐分子筛 |
1.1.5 其它开放骨架化合物 |
1.2 手性开放骨架化合物的合成探讨 |
1.2.1 手性开放骨架化合物的概述 |
1.2.1.1 手性构筑单元的手性结构 |
1.2.1.2 非手性结构单元的手性结构 |
1.2.2 手性模板剂合成开放骨架化合物 |
1.2.3 手性诱导合成开放骨架化合物 |
1.2.3.1 溶剂效应 |
1.2.3.2 手性添加剂效应 |
1.3 无机开放骨架化合物合成的前沿与热点 |
1.3.1 模板作用 |
1.3.2 大孔和超大孔分子筛 |
1.3.3 无机开放骨架化合物的定向设计合成 |
1.4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
1.5 本论文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
1.6 本论文所用的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
参考文献 |
第2章 以镍胺配合物为模板剂锗酸镓分子筛的合成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锗酸镓分子筛 GaGeO-CJ63 的合成与表征 |
2.2.1 实验部分 |
2.2.1.1 试剂与仪器 |
2.2.1.2 合成方法 |
2.2.2 结果与讨论 |
2.2.2.1 晶体结构的测定 |
2.2.2.2 结构分析 |
2.2.3 基于三元环的分子筛骨架的结构设计 |
2.2.4 小结 |
2.3 锗酸镓分子筛 GaGeO-CJ64 的合成 |
2.3.1 实验部分 |
2.3.1.1 试剂与仪器 |
2.3.1.2 合成方法 |
2.3.2 结果与讨论 |
2.3.2.1 晶体结构的测定 |
2.3.2.2 结构分析及讨论 |
2.3.3 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Co(en)_3]_2(Zr_2F_(12))(ZrF_6H_2O)·H_2O 和[Co(en)_3](Zr_2F_(11)H_2O)的合成与表面光电压性质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合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晶体结构的测定 |
3.3.2 结构分析 |
3.4 光电性质表征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以金属配合物为模板剂合成开放骨架磷酸盐化合物 |
4.1 引言 |
4.2 双层状磷酸锌 ZnPO-CJ68 的合成与表征 |
4.2.1 实验部分 |
4.2.1.1 试剂与仪器 |
4.2.1.2 合成方法 |
4.2.2 结果与讨论 |
4.2.2.1 晶体结构的测定 |
4.2.2.2 结构分析 |
4.2.3 小结 |
4.3 以乙二胺合钴配合物为模板剂合成链状的磷酸锌化合物 |
4.3.1 实验部分 |
4.3.1.1 试剂与仪器 |
4.3.1.2 合成方法 |
4.3.2 结果与讨论 |
4.3.2.1 晶体结构的测定 |
4.3.2.2 结构分析 |
4.3.3 小结 |
4.4 以钴胺配合物为模板剂合成层状磷酸铝化合物 |
4.4.1 实验部分 |
4.4.1.1 试剂与仪器 |
4.4.1.2 合成方法 |
4.4.2 结果与讨论 |
4.4.2.1 晶体结构的测定 |
4.4.2.2 结构分析 |
4.4.3 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过渡金属取代磷酸铝 MAPO-CHA(M=Zn,Mg)的合成与表征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与仪器 |
5.2.2 MAPO-CHA(M=Zn,Mg)合成方法 |
5.3 ZnAPO-CHA 晶体结构的测定 |
5.4 MAPO-CHA 的表征 |
5.4.1 粉末 X-射线衍射表征 |
5.4.2 元素及热重分析 |
5.4.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5.5 ZnAPO-CHA 的结构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5)新型开放骨架磷酸盐/亚磷酸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无机微孔材料简介 |
1.1.1 硅铝酸盐化合物 |
1.1.2 开放骨架磷酸盐化合物 |
1.1.3 开放骨架亚磷酸盐化合物 |
1.2 含生物分子氨基酸开放骨架结构的研究进展 |
1.2.1 氨基酸的分类及性质 |
1.2.2 含氨基酸的金属配位化合物 |
1.2.3 氨基酸构筑的开放骨架磷酸/亚磷酸化合物 |
1.2.4 氨基酸的药物共晶 |
1.3 超大孔道开放骨架磷酸/亚磷酸盐化合物 |
1.3.1 超大孔道开放骨架磷酸盐化合物的合成 |
1.3.2 超大孔道开放骨架亚磷酸盐化合物的合成 |
1.4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5 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结果 |
1.6 本论文所采用的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
第2章 含氨基酸磷酸/亚磷酸锌的合成、结构与表征 |
2.1 以 L-色氨酸为配体的一维手性亚磷酸锌的合成与表征 |
2.1.1 引言 |
2.1.2 实验部分 |
2.1.3 ZnHPO-CJ56 的表征 |
2.1.4 ZnHPO-CJ56 的晶体结构 |
2.1.5 小结 |
2.2 以 L-组氨酸为配体的零维簇状磷酸锌的合成与表征 |
2.2.1 引言 |
2.2.2 实验部分 |
2.2.3 ZnPO-CJ58 的表征 |
2.2.4 ZnPO-CJ58 的晶体结构 |
2.2.5 小结 |
2.3 含氨基酸磷酸/亚磷酸化合物的合成与骨架结构的研究 |
2.3.1 含氨基酸磷酸/亚磷酸化合物的合成 |
2.3.2 含氨基酸磷酸/亚磷酸化合物的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大孔金属磷酸/亚磷酸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表征 |
3.1 超大交叉孔道磷酸-亚磷酸铟的合成与表征 |
3.1.1 引言 |
3.1.2 实验部分 |
3.1.3 InHPO-CJ1 的表征 |
3.1.4 InHPO-CJ1 的晶体结构 |
3.1.5 小结 |
3.2 超大孔道磷酸钴镍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3.2.1 引言 |
3.2.2 实验部分 |
3.2.3 CoNiPO-CJ4 的表征 |
3.2.4 CoNiPO-CJ4 的晶体结构 |
3.2.5 小结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开放骨架磷酸/亚磷酸锌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表征 |
4.1 两个具有相同无机骨架结构的亚磷酸锌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4.1.1 引言 |
4.1.2 实验部分 |
4.1.3 ZnHPO-CJ70 和 ZnHPO-CJ71 的表征 |
4.1.4 ZnHPO-CJ70 和 ZnHPO-CJ71 的晶体结构 |
4.1.5 小结 |
4.2 层状磷酸/亚磷酸锌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4.2.1 引言 |
4.2.2 实验部分 |
4.2.3 ZnHPO-CJ72 的表征 |
4.2.4 ZnHPO-CJ72 的晶体结构 |
4.2.5 小结 |
4.3 亚磷酸锌开放骨架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研究 |
4.3.1 亚磷酸锌化合物合成中的影响因素 |
4.3.2 亚磷酸锌化合物的结构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开放骨架磷酸铝的合成及哌嗪分子的结构导向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无机微孔晶体材料简介 |
1.2 无机微孔材料的发展史 |
1.3 无机微孔材料分类介绍 |
1.3.1 传统硅铝酸盐分子筛 |
1.3.2 磷酸铝分子筛 |
1.3.3 阴离子开放骨架磷酸铝 |
1.3.4 其他种类微孔材料 |
1.4 无机微孔晶体的合成方法 |
1.4.1 水热合成 |
1.4.2 溶剂热合成 |
1.4.3 蒸气相合成 |
1.4.4 离子热合成 |
1.4.5 其他合成方法 |
1.5 无机微孔晶体的晶化机理研究 |
1.5.1 水热合成的基本过程 |
1.5.2 传统沸石的晶化机理 |
1.5.2.1 早期的固相机理和液相机理 |
1.5.2.2 沸石晶化过程中纳米尺度物种研究 |
1.5.3 开放骨架磷酸盐的机理研究 |
1.5.4 各种晶化机理总结 |
1.5.5 表征技术 |
1.5.5.1 原位表征 |
1.5.5.2 原位表征技术的不足 |
1.5.6 晶化机理的新认识 |
1.5.7 影响微孔材料合成的因素 |
1.5.7.1 原料 |
1.5.7.2 pH |
1.5.7.3 温度 |
1.5.7.4 时间 |
1.5.7.5 凝胶组成 |
1.5.7.6 结构导向剂 |
1.6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7 本课题所取得的主要结果 |
1.8 本论文所用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
第2章 开放骨架磷酸铝的合成与表征 |
2.1 新颖开放骨架结构磷酸铝 AlPO-JU88 的合成与表征 |
2.1.1 引言 |
2.1.2 AlPO-JU88 的合成 |
2.1.3 AlPO-JU88 的表征 |
2.1.3.1 AlPO-JU88 单晶结构的解析 |
2.1.3.2 AlPO-JU88 的 X 射线粉末衍射(XRD)谱图分析 |
2.1.3.3 AlPO-JU88 的元素分析 |
2.1.3.4 热重分析 |
2.1.3.5 (13)~C MAS NMR 表征 |
2.1.3.6 红外表征 |
2.1.4 结果与讨论 |
2.1.4.1 AlPO-JU88 的结构分析 |
2.1.4.2 AlPO-JU88 的离子交换性质 |
2.1.5 小结 |
2.2 含氟手性磷酸铝化合物 AlPO-JU89 的合成与表征 |
2.2.1 引言 |
2.2.2 AlPO-JU89 的合成过程 |
2.2.3 AlPO-JU89 的表征 |
2.2.3.1 AlPO-JU89 的扫描电镜分析 |
2.2.3.2 AlPO-JU88 单晶结构的解析 |
2.2.3.3 AlPO-JU88 的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
2.2.3.4 AlPO-JU89 的元素分析 |
2.3.3.5 热重分析 |
2.2.3.6 原位变温 XRD 表征 |
2.2.3.7 (13)~C MAS NMR 表征 |
2.2.4 结果与讨论 |
2.2.4.1 AlPO-JU89 的结构分析 |
2.2.4.2 AlPO-JU89 的价键计算分析 |
2.2.4.3 AlPO-JU89 的 IR-VCD 分析 |
2.2.5 小结 |
第3章 哌嗪在层状磷酸铝 AP2pip 和 AlPO-CJ9 合成中结构导向能力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过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AP2pip 和 AlPO-CJ9 的合成与结构 |
3.3.2 Al_2O_3: P_2O_5: x Pierazine: 227H_2O 的晶化区域 |
3.3.3 AP2pip 的晶化过程研究 |
3.3.3.1 不同晶化时间的 XRD 表征 |
3.3.3.2 晶化不同时间液相 Al,P 浓度以及 pH 变化 |
3.3.3.3 不同晶化时间产物固相(27)~Al,(31)~P MAS NMR 表征 |
3.3.4 AlPO-CJ9 的晶化过程研究 |
3.3.4.1 不同晶化时间产物的 XRD 表征 |
3.3.4.2 不同晶化时间产物液相 Al,P 浓度以及 pH 变化 |
3.3.4.3 不同晶化时间产物固相(27)~Al,(31)~P MAS NMR 表征 |
3.3.5 哌嗪结构导向能力的研究 |
3.3.5.1 不同有机碱调节凝胶 pH 值对晶化结果的影响 |
3.3.5.2 盐酸调节凝胶 pH 值对晶化结果的影响 |
3.3.5.3 哌嗪浓度对其结构导向能力的影响 |
3.3.6 小结 |
第4章 层状磷酸铝晶化过程中的结构导向效应 |
4.1 引言 |
4.2 实验过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AP2pip 的晶化过程表征 |
4.3.1.1 晶化不同时间的 XRD 表征 |
4.3.1.2 晶化不同时间的固体核磁表征 |
4.3.2 AlPO-CJ9 晶化过程的表征 |
4.3.2.1 不同晶化时间产物的 XRD 表征 |
4.3.2.2 不同晶化时间产物的固体核磁表征 |
4.3.3 层状磷酸铝晶化过程中的结构导向效应 |
4.3.3.1 晶体结构“反演进化”分析 |
4.3.3.2 AP2pip 与 AlPO-CJ9 中的核心单元分析 |
4.3.3.3 两种相同拓扑结构的核心单元分析 |
4.3.3.4 AlPO-CJ9 与 DAP-L 中的结构导向作用剖析 |
4.3.3.5 AP2pip 中的结构导向作用分析 |
4.3.3.6 影响哌嗪结构导向能力的因素 |
4.4 结论 |
第5章 哌嗪浓度对其结构导向能力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过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AlPO-CJB2、AP2pip 和 AlPO-JU89 的结构 |
5.3.2 Al_2O_3:P_2O_5:xPiperazine:227H2O 的晶化区域 |
5.3.3 AlPO-CJB2 离心分离样品表征 |
5.3.3.1 晶化不同时间产物的 XRD 表征 |
5.3.3.2 晶化不同时间样品的固相(27)~Al,(31)~P MAS NMR 表征 |
5.3.3.3 晶化不同时间产物的 Al,P 浓度和 pH 变化 |
5.3.4 AlPO-CJB2 冷冻干燥样品的 XRD 表征 |
5.3.5 AP2pip 离心分离样品表征 |
5.3.5.1 晶化不同时间产物的 XRD 表征 |
5.3.5.2 晶化不同时间产物的 Al,P 浓度和 pH 变化 |
5.3.5.3 晶化不同时间样品的固相(27)~Al,(31)~P MAS NMR 表征 |
5.3.6 AP2pip 冷冻干燥样品的 XRD 表征 |
5.3.7 AlPO-JU88 离心分离固相样品表征 |
5.3.7.1 晶化不同时间样品的 XRD 表征 |
5.3.7.2 晶化不同时间样品的 Al,P 浓度和 pH 变化 |
5.3.7.3 晶化不同时间样品的固相(27)~Al,(31)~P MAS NMR 表征 |
5.3.8 AlPO-JU88 冷冻干燥样品的 XRD 表征 |
5.3.9 哌嗪结构导向能力的研究 |
5.3.9.1 AP2pip 与 AlPO-CJB2 晶化过程对比 |
5.3.9.2 不同碱调节凝胶 pH 值对晶化结果的影响 |
5.3.9.3 盐酸调节凝胶 pH 值对晶化结果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磷酸浓度对哌嗪结构导向能力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实验过程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Al_2O_3:x(x=1-8)P_2O_5:6.4Piperazine:277H2O 的晶化区域 |
6.3.2 AlPO-CJ9 离心分离样品表征 |
6.3.2.1 晶化不同时间样品的 XRD 表征 |
6.3.2.2 晶化不同时间样品的液相 Al,P 浓度和 pH 变化 |
6.3.2.3 不同晶化时间样品的固相27Al,31P MAS NMR 表征 |
6.3.3 AlPO-CJ9 冷冻干燥样品的 XRD 表征 |
6.3.4 AlPO-JU88 离心分离样品表征 |
6.3.4.1 晶化不同时间样品的 XRD 表征 |
6.3.4.2 晶化不同时间样品的液相 Al,P 浓度和 pH 变化 |
6.3.4.3 晶化不同时间样品的固相(27)~Al,(31)~P MAS NMR 表征 |
6.3.5 AlPO-JU88 冷冻干燥样品的 XRD 表征 |
6.3.6 AP2pip 离心分离样品的表征 |
6.3.6.1 晶化不同时间样品的 XRD 表征 |
6.3.6.2 晶化不同时间样品的液相 Al,P 浓度和 pH 变化 |
6.3.6.3 晶化不同时间样品的固相(27)~Al,(31)~P MAS NMR 表征 |
6.3.7 AP2pip 冷冻干燥样品 XRD 表征 |
6.3.8 哌嗪结构导向能力变化原因 |
6.3.8.1 AlPO-CJ9、AlPO-JU88 和 AP2pip 初始凝胶化学对比 |
6.3.8.2 AlPO-9 与 AlPO-JU88 晶化对比分析 |
6.3.8.3 不同碱调节 pH 产物表征 |
6.3.8.4 盐酸调节 pH 产物表征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N-烷基吡啶和1,3-二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为溶剂和模板剂的金属磷酸盐的离子热合成、结构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无机多孔材料的分类及特点 |
1.1.1 无机微孔材料 |
1.1.2 介孔材料 |
1.1.3 大孔材料 |
1.2 金属磷酸盐及亚磷酸盐微孔化合物 |
1.2.1 金属磷酸盐微孔化合物 |
1.2.2 金属亚磷酸盐化合物 |
1.3 离子液体及离子热合成法 |
1.3.1 离子液体研究简史 |
1.3.2 离子液体的种类 |
1.3.3 离子液体的性质 |
1.3.4 离子液体的应用 |
1.3.5 离子热合成法 |
1.4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5 本论文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1.6 实验试剂和测试手段 |
1.6.1 试剂 |
1.6.2 测试手段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 N-烷基吡啶溴(碘)离子液体为溶剂和模板剂的金属磷酸盐的离子热合成、结构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合成 |
2.2.3 单晶结构的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XRD 分析 |
2.3.2 ICP 与元素分析 |
2.3.3 热重分析 |
2.3.4 结构描述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 1,3-二烷基咪唑溴(碘)离子液体为溶剂和模板剂的 金属磷酸盐的离子热合成、结构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合成 |
3.2.3 单晶结构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XRD 分析 |
3.3.2 ICP 与元素分析 |
3.3.3 热重分析 |
3.3.4 结构描述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与咪唑配位的金属磷酸盐的离子热合成、结构与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合成 |
4.2.3 单晶结构的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XRD 分析 |
4.3.2 ICP 与元素分析 |
4.3.3 热重分析 |
4.3.4 结构描述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亚磷酸锌的离子热合成、结构与表征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与试剂 |
5.2.2 化合物NIS-11 的合成 |
5.2.3 单晶结构的测定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XRD 分析 |
5.3.2 ICP 与元素分析 |
5.3.3 红外光谱 |
5.3.4 热重分析 |
5.3.5 结构描述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金属磷酸盐骨架材料的离子热合成、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无机微孔晶体材料概述 |
1.2 磷酸盐无机晶体材料 |
1.2.1 主族金属元素磷酸盐材料 |
1.2.2 过渡金属元素磷酸盐材料 |
1.2.2.1 磷酸锌骨架化合物 |
1.2.2.2 磷酸锆骨架化合物 |
1.3 离子液体概述 |
1.3.1 离子液体的组成和种类 |
1.3.1.1 常规离子液体 |
1.3.1.2 类离子液体 |
1.3.2 离子液体作为高效清洁介质的应用 |
1.3.2.1 离子液体在有机合成和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
1.3.2.2 离子液体在分离过程中的应用 |
1.3.2.3 离子液体在化工方面的应用 |
1.4 离子液体在微孔材料合成中的新用途 |
1.4.1 离子热合成方法 |
1.4.2 磷酸盐材料的离子热合成进展 |
1.5 选题背景与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化学试剂和表征技术 |
2.1 化学试剂 |
2.2 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
第三章 磷酸锆晶体的离子热合成、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尿素/TMACL 体系中磷酸锆的合成及结构 |
3.2.1 ZrPO-DES1 和ZrPO-DES2 的合成 |
3.2.2 晶体结构测定 |
3.2.3 晶体结构描述与分析 |
3.2.4 形貌分析(SEM) |
3.2.5 热重分析(TGA) |
3.3 草酸/季铵盐体系中磷酸锆的离子热合成与结构表征 |
3.3.1 引言 |
3.3.2 草酸/TMACl 体系中磷酸锆的合成 |
3.3.2.1 ZrPO-DES3 的合成 |
3.3.2.2 ZrPO-DES3 的物相确认 |
3.3.2.3 样品的形貌分析 |
3.3.2.4 热稳定性分析 |
3.3.3 草酸/TPABr 体系中磷酸锆化合物的合成 |
3.3.4 草酸/质子化有机胺体系中磷酸锆化合物的合成 |
3.3.4.1 磷酸锆化合物的合成 |
3.3.4.2 物相确认 |
3.3.4.3 样品的形貌分析 |
3.3.4.4 热重分析(TGA) |
3.4 有机碱在草酸/TPABR 体系中对磷酸锆骨架的模板作用 |
3.4.1 引言 |
3.4.2 草酸-TPABr/DMP 体系中磷酸锆的合成与结构分析 |
3.4.2.1 ZrPO-DES6 的合成 |
3.4.2.2 ZrPO-DES6 的晶体结构测定 |
3.4.2.3 ZrPO-DES6 晶体结构描述与分析 |
3.4.2.4 热重-质谱分析(TG-MS) |
3.4.3 草酸-TPABr/哌嗪体系中磷酸锆化合物的合成 |
3.4.3.1 ZrPO-DES7 的合成 |
3.4.3.2 ZrPO-DES7 的物相确认 |
3.4.3.3 形貌分析(SEM) |
3.4.3.4 热重分析(TGA) |
3.5 层状磷酸锆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初探 |
3.5.1 引言 |
3.5.2 润滑性能的评价 |
3.5.3 结果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脲基离子液体中磷酸锌微孔材料的控制合成 |
4.1 引言 |
4.2 尿素/季铵盐体系中的模板作用机制 |
4.2.1 ZnPO-EU1 化合物的合成 |
4.2.2 ZnPO-EU1 的物相确认 |
4.2.3 形貌分析(SEM) |
4.2.4 热重分析(TGA) |
4.3 DMU/季铵盐体系中钠离子对磷酸锌骨架的模板作用 |
4.3.1 磷酸锌微孔化合物的合成 |
4.3.2 晶体结构测定 |
4.3.3 晶体结构描述与分析 |
4.3.4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4.3.5 形貌分析(SEM) |
4.3.6 热重及热稳定性分析 |
4.3.7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4.4 DEU/TEABR 体系中磷酸锌化合物的合成 |
4.4.1 磷酸锌化合物的合成 |
4.4.2 ZnPO-EU4 的物相确认 |
4.4.3 形貌分析 |
4.4.4 热重分析(TGA) |
4.5 咪唑酮/氯化胆碱体系中分子筛的晶化过程跟踪 |
4.5.1 磷酸锌化合物的合成 |
4.5.2 物相确定 |
4.5.3 晶化过程的跟踪及表征 |
4.5.4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羧酸基离子液体对新型磷酸锌结构材料的溶剂效应 |
5.1 引言 |
5.2 TEA 在草酸-TPABR 体系中的原位转化作用 |
5.2.1 ZnPO-EU6 化合物的合成 |
5.2.2 晶体结构测定 |
5.2.3 晶体结构描述与分析 |
5.2.4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5.2.5 形貌分析(SEM) |
5.2.6 热重分析(TGA) |
5.3 磷酸胍在草酸/TPABR 和水热体系中的模板作用比较 |
5.3.1 引言 |
5.3.2 磷酸锌化合物的合成 |
5.3.3 物相分析 |
5.3.4 形貌分析(SEM) |
5.3.5 热重分析(TGA)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醇基离子液体中季铵盐组分对磷酸铝骨架的控制 |
6.1 前言 |
6.2 季戊四醇/CHCL 体系中磷酸铝分子筛的合成 |
6.2.1 AlPO-ZON 分子筛的合成 |
6.2.2 AlPO-ZON 的物相分析 |
6.2.3 形貌分析(SEM) |
6.2.4 热重及热稳定性分析 |
6.3 季戊四醇/TEABR 体系中磷酸铝分子筛的合成 |
6.3.1 AlPO-AFI 分子筛的合成 |
6.3.2 AlPO-AFI 的物相分析 |
6.3.3 形貌分析(SEM) |
6.3.4 热重及热稳定性分析 |
6.4 季戊四醇/甲哌嗡体系中磷酸铝分子筛的合成 |
6.4.1 磷酸铝分子筛的合成 |
6.4.2 物相分析 |
6.4.3 形貌分析(SEM) |
6.4.4 热重及热稳定性分析 |
6.5 季戊四醇/DMEPBR 体系中磷酸铝分子筛的合成 |
6.5.1 AlPO-CHA 分子筛的合成 |
6.5.2 AlPO-CHA 的物相分析 |
6.5.3 形貌分析(SEM) |
6.5.4 热重及热稳定性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含过渡金属磷酸盐在环己烷选择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
7.1 前言 |
7.2 MEAPO-N 分子筛的离子热合成 |
7.3 催化剂活性评价方法和条件 |
7.4 催化剂的表征 |
7.4.1 XRD 及ICP 元素分析 |
7.4.2 热重分析 |
7.4.3 氮气吸附分析 |
7.4.4 UV-Vis 分析 |
7.5 M EAPO-N 分子筛上环己烷的氧化反应 |
7.5.1 MeAPO-5 分子筛的催化性能 |
7.5.2 MeAPO-11 分子筛的催化性能评价 |
7.6 磷酸锆骨架材料的催化性能 |
7.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功能性氮杂环化合物对磷酸锆晶体的模板作用 |
8.1 引言 |
8.2 喹啉-磷酸锆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致发光性能 |
8.2.1 磷酸锆化合物的合成 |
8.2.2 ZrPOF-Q1 和ZrPOF-Q2 晶体结构测定 |
8.2.3 ZrPOF-Q1 和ZrPOF-Q2 结构描述 |
8.2.4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
8.2.5 化学元素组成分析 |
8.2.6 热重及热稳定性分析 |
8.2.7 光致发光性能 |
8.3 三维开放骨架的磷酸锆的合成、结构及储氢性能 |
8.3.1 磷酸锆化合物的合成 |
8.3.2 晶体结构测定与晶体学数据 |
8.3.3 结构分析和描述 |
8.3.4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
8.3.5 热重及热稳定性分析 |
8.3.6 储氢性能测试 |
8.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9)浓缩氟离子体系下磷酸铝微孔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机微孔材料 |
1.1.1 硅铝酸盐分子筛 |
1.1.2 磷酸盐微孔材料 |
1.1.3 其它类型微孔材料 |
1.2 无机微孔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1.3 氟离子体系合成路线的介绍 |
1.3.1 氟离子在合成中的作用 |
1.3.2 浓缩氟离子法简介 |
1.4 微孔化合物的应用 |
1.5 微孔化合物的前景展望 |
1.6 本课题选题目的与意义 |
1.7 本文取得的主要结果 |
1.8 本文所用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
第二章:水热体系下反应浓度对磷酸铝合成影响的研究 |
2.1 二正丙胺为模板剂在不同浓度下的合成 |
2.1.1 引言 |
2.1.2 实验部分 |
2.1.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2 在不同模板剂下反应浓度对产物的影响 |
2.2.1 引言 |
2.2.2 实验部分 |
2.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浓缩氟离子体系下合成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附录 |
部分晶体结构的晶体学数据及原子坐标 |
1. AlPO_4-34 |
2. [AlP_2P_8][C_3H_(11)N_2][H_3O] |
3. AlPO-CJ28 |
(10)金属有机磷酸盐的水热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无机微孔材料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1.1 传统的沸石分子筛 |
1.2 传统的磷酸铝分子筛 |
1.3 其它磷酸盐微孔化合物 |
1.4 亚磷酸盐 |
1.5 类分子筛微孔化合物 |
1.6 有机磷酸盐 |
第二节 无机微孔材料的合成方法 |
2.1 水热合成 |
2.2 非水体系的溶剂热合成 |
2.3 其它新型合成方法的开发 |
第三节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四节 本论文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五节 本论文所用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碱土金属有机磷酸盐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化合物1 Sr_2[O_3PCH_2PO_3]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
2.1 化合物Sr_2[O_3PCH_2PO_3]的合成 |
2.2 合成方法 |
2.3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 |
2.4 化合物Sr_2[O_3PCH_2PO_3]的表征 |
第三节 化合物2Sr_(1.5)[O_3PCH_2PO_3][H_3O~+]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
3.1 化合物Sr_(1.5)[O_3PCH_2PO_3][H_3O~+]的合成 |
3.2 合成方法 |
3.3 化合物2的单晶结构描述 |
3.4 化合物Sr_(1.5)[O_3PCH_2PO_3][H_3O~+]的表征 |
第四节 化合物3Ba_2[O_3PCH_2PO_3H]_2[H_3O~+]_2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
4.1 化合物3 Ba_2[O_3PCH_2PO_3H]_2[H_3O~+]_2的合成 |
4.2 合成方法 |
4.3 化合物3的单晶结构描述 |
4.4 化合物3 Ba_2[O_3PCH_2PO_3H]_2[H_3O~+]_2的表征 |
第五节 化合物4Ca[O_3PCH_2PO_3][H_3O]_2~+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
5.1 化合物4Ca[O_3PCH_2PO_3][H_3O]_2~+的合成 |
5.2 合成方法 |
5.3 化合物4的单晶结构解析 |
5.4 化合物4Ca[O_3PCH_2PO_3][H_3O]_2~+的表征 |
参考文献 |
小结 |
附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四、一维AlP_2O_8~(3-)磷酸铝链结构转变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属(亚)磷酸盐的水热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D]. 张筱. 青岛大学, 2015(04)
- [2]开放骨架磷酸铝的合成及乙二胺分子的结构导向效应研究[D]. 卢慧英. 吉林大学, 2015(08)
- [3]质子型离子液体中磷酸铝骨架材料的合成及结构表征[D]. 满珊珊.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4]以金属配合物为模板的无机开放骨架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 韩义德. 吉林大学, 2012(10)
- [5]新型开放骨架磷酸盐/亚磷酸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表征[D]. 董招君. 吉林大学, 2012(09)
- [6]开放骨架磷酸铝的合成及哌嗪分子的结构导向效应研究[D]. 仝晓强. 吉林大学, 2012(09)
- [7]基于N-烷基吡啶和1,3-二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为溶剂和模板剂的金属磷酸盐的离子热合成、结构与表征[D]. 冯静东.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8]金属磷酸盐骨架材料的离子热合成、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D]. 刘雷.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1)
- [9]浓缩氟离子体系下磷酸铝微孔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 刘洋. 吉林大学, 2009(08)
- [10]金属有机磷酸盐的水热合成与表征[D]. 高展. 吉林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