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大米市场供需分析及2004年展望

2003年大米市场供需分析及2004年展望

一、2003年稻米市场供求形势分析及2004年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徐春春,纪龙,陈中督,方福平[1](2021)在《中国水稻生产、市场与进出口贸易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稻科技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单产连创新高,年人均稻谷占有量突破150 kg,稻米供求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有余的历史性跨越,优质稻占比持续提高;市场从统购统销到合同定购,从保护价收购到托市收购,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稻米市场价格稳步上涨;国家持续加强对大米贸易的宏观调控,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多数年份里我国都是大米净出口国,是国际市场重要的大米供应商,但2011年以来进口大米数量快速增加,大米逐步呈现净进口。长期看,我国水稻生产、市场、贸易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加快培育推广优质高产专用水稻品种,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促进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刘琦[2](2019)在《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的竞争力与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安全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要求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作为口粮之一,中国稻米安全看似风平浪静,实则面临资源约束趋紧和产需缺口之上“非必需”进口不断增加的困境。中南半岛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是全球重要的稻米出口区域,也是中国主要稻米进口来源。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纵深推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农业贸易投资合作不断深化,研究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竞争力和出口潜力,对充分掌握中国稻米口粮绝对安全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鉴于此,本研究在分析中南半岛地区稻米产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利用FAO等公开数据库,首先比较和选择出口竞争力衡量指标,以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和市场渗透率指数衡量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竞争力的变化;其次,为分析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竞争力变化的原因,将影响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归纳为四个结构性因素(生产成本、生产效率、贸易成本和实际汇率),分析其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再次,基于基本生产要素分析中南半岛地区稻米生产潜力(包括外延式增产潜力和内涵式增产潜力),并将消费需求因素和安全储存因素纳入实证分析框架,测算出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该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潜力,以反映中南半岛地区稻米竞争潜能;然后,采用出口产量比这一指标分析中南半岛地区稻米出口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以探讨出口潜力变为实际出口数量的可能性。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得出相关启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中南半岛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适宜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是全球重要的水稻生产区域,并在国际稻米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存在资源利用率低,生产设施基础薄弱,水稻规模经营率低等问题。第二,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具有极强的稻米出口竞争力,但该区域内不同国家出口竞争力存在差异。中南半岛地区在中国稻米市场渗透率超过75%,最高时达99.98%。泰国稻米在中国市场的出口竞争力逐渐下降,越南、柬埔寨、缅甸和老挝稻米对中国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加,且越南稻米出口竞争力增加极快,已经成为中国市场最具出口竞争力的稻米出口国。第三,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竞争力增加是长期趋势而非短期周期性波动。中南半岛地区稻米生产成本上升是其对中国稻米出口竞争力增加的主要原因,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对提高出口竞争力作用显着但效果较小,生产率上升和贸易成本下降对出口竞争力增加影响显着但效果更小。中南半岛地区与中国稻米生产成本之差不会影响稻米出口竞争力。未来,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竞争力会进一步增加。第四,中南半岛地区稻米产量增加主要源于单产的提高。稻米增产潜力巨大,且外延式增产潜力大于内涵式增产潜力。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考虑中南半岛地区国内稻米需求量和安全储存量,假设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比例不变,对中国稻米出口潜力仍达3747万吨,相当于当前中国稻米进口总量的9倍。第五,中南半岛地区稻米出口稳定性极好,国际稻米价格提高会促进出口潜力变为实际出口数量,而中南半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人口数量增加会使国内稻米消费增多,抑制出口潜力变为实际出口数量。结合上述结论,本研究认为中国应在确保稻米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加强稻米进口调控,把握好稻米进口规模、节奏;迫切需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稻米品质、建立以提高竞争力为导向的产业支持政策体系等措施加快提高中国稻米国际竞争力;并积极合理有序地开展与中南半岛地区的农业生产和贸易合作。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有:(1)首次从中国稻米进口主要来源的区域(即中南半岛地区)这一视角进行分析,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相比于单个国家的研究,研究对象重要且包含区域内多国比较研究。提出通过区域合作,而非单个国家层面合作的新思路。(2)从众多竞争力影响因素中筛选出决定出口竞争力的主要结构性因素,将其应用到稻米这一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中,深化了国际大宗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研究。(3)将消费需求因素纳入实证分析框架,测算出在既定约束条件下稻米出口潜力,且采用出口产量比这一指标而非出口量分析出口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丰富和拓展了出口潜力和稻米贸易的相关研究,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考方向。

周向阳,张洪宇,沈辰,张晶,吴建寨[3](2018)在《基于价格波动视角的中国粮食供需分析与展望》文中指出粮食价格波动程度直接反映粮食供需关系的变化,以稻米、小麦、玉米等3种主要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将其价格作为观测指标,分析了2003—2017年中国粮食供需状况。着重分析了粮食价格剧烈波动阶段中国粮食供给和需求形势,探讨了粮食供需不平衡的形成原因,并对未来中国粮食供需形势进行了展望。

王晓凌[4](2012)在《中国东北粳稻供需及产业经营状况研究》文中指出东北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国家的大粮仓,承担着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的重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10年,东北地区粳稻产量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45.60%。然而,近年来,东北地区粳稻生产受到耕地面积、稻农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灌溉水缺乏、科技进步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速度过慢等因素的制约,严重地阻碍了东北地区稻米产业发展壮大。目前,如何克服现实或潜在的制约因素,保证东北地区粳稻产量稳定、发展优质粳稻产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历史数据、模型构建、企业案例调研以及行业发展前景研究,着重对世界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全国级东北地区粳稻生产布局、稻米供需预测、成本变动对稻米市场价格的影响、东北粳稻(米)产业化经营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定性研究,得出了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基于稻米供需视角,分析了世界稻米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全球稻米供需状况。研究表明,从总体趋势来看,世界稻米生产和消费总量增长平稳,并且产需余缺起伏不大,但稻米供需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其次,基于历史数据,对全国及东北地区粳稻发展趋势、生产布局进行了分析,采用综合优势指数(AAI)对中国各粳稻生产区粳稻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粳稻AAI大于1的省(市、区)依次为:江苏、云南、黑龙江、浙江、辽宁、宁夏、吉林和安徽,东北地区生产粳稻更具优势。第三,利用部门均衡模型预测东北地区2011—2015年水稻产量、农村居民水稻消费量、可外供量及出口量。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五年,东北地区粳稻产量持续、稳步、小幅增长,当地农村居民对粳米的消费量逐年减少,因此东北地区粳稻除满足当地农民口粮需求剩余部分逐年增加,从而得出粳稻出口潜力不断增长;同时,通过建立最优规划模型,分析水稻生产成本变动对市场价格的影响,认为土地费用是影响水稻价格的最主要因素,农用物质等直接投入品的价格对水稻市场价格的影响也比较大。第四,对东北粳稻(米)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了企业调研案例分析,并根据东北地区粳稻(米)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现有基础,运用SWOT方法对东北地区粳稻产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分析表明,从近期看,我国应该采用防御战略,保障本国需求,健全粳稻产业化发展机制,努力拓宽延伸产业链,打造知名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打通国内市场。根据研究结论,本论文提出了促进东北地区粳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努力稳定并增加水稻种植面积;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水稻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努力进行科技攻关,提高水稻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四是继续改进稻米的生产加工技术,加速稻米质量安全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五是培养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能力;六是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保障稻农持续稳定增收;七是加快仓储流通体系建设,降低仓储运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王春芳[5](2010)在《稻米流通与近代安徽地方社会(1877-1937)》文中认为清代前期,安徽是国内主要来源地,皖米以江浙为主要销区。近代,湖南、江西等省份稻米输出量较清代日订期大为减少,广西不再是广东的主要来源地,福建也失去了台湾稻米的接济;安徽人口锐减,口粮消耗骤降,农业生产呈单一的水稻生产的特点,稻米生产的商品化率高于全国水平,水稻产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芜湖米市在稳定后发挥了强大的市场汇聚作用。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安徽成为国内首要的稻米输出省份。其稻米市场的辐射范围南达闽粤、东至江浙,西到川鄂,北及平津,还远销国外,如日本等地。皖省稻米的流通是多向的。在省内,一方面,稻米由余米区向缺米区流动;另一方面,输往省外的稻米从产地汇聚到蚌埠、滁县和芜湖。其中,芜湖是大宗皖米输出的集散中心,其稻米输出量在三个中心中最大。皖米对外输出量以输往江浙和广东为最大。同时,由于交通运输条件、历史习惯等原因,徽州缺粮区还从省外(主要是浙赣两省)常年输入稻米。在省内发生重大灾害,稻米生产不能自给时,安徽也从省外购粮,甚至采办洋米赈济民食。安徽稻米市场组织的构成者主要有稻米零售商、贩运商,稻米经纪业、稻米加工业、仓储业及附着于稻米流通而存在的斛米业、绞包业、抗包业、石粉生产业等行业,还有与稻米流通有密切业务联系的金融业、运输业等。稻米贸易是近代安徽商业的主要内容,因而,上述行业的发展态势与稻米流通的兴衰有着显着的相关性。安徽稻米流通市场是一个以芜湖为中心的层级体系。在这个市场层级体系中,各地稻米价格具有显着的联动性;在量器的使用上,各地容量呈与价格梯度基本一致的“容量梯度”。芜湖米市在60年运行中,经历了发展、兴盛和衰落三个阶段。在基层市场是无数个乡村集市。在集市上汇集的稻米,有的直接运往省外,更多的须经中转市场转运。根据稻米的转运情况,在省内形成三类稻米中转市场。稻米流通对近代安徽地方社会影响深刻。稻米流通的状况与稻米主产区农民、地主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米粮流通行业从业者的经济收入、生活状态也是休戚相关;稻米价格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地价。稻米贩运业是安徽商业大宗。在稻作主产区,稻米贸易左右着当地商业的兴衰。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稻米流通是进行地方公共建设的主要利源。办学、筑路、训练警察、市政建设、偿还债务、筹措军饷等等均以各种捐税、公债方式向米业征收。稻米流通对近代安徽市镇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稻米流通影响了主产区市镇的布局,与稻米流通相关的行业是当地市镇的主要行业。在这些市镇,商业格局中往往形成了稻米专业商区。这些市镇的发展走向受到稻米贸易的支配。近代天灾人祸频发,在安徽这样的稻米输出省份的主产区也常发生稻米流通事件,引发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发生于宣统二年的南陵遏籴事件便是一个代表。在这个事件中,民众、地方政府、士绅、商人参与其间,他们利益不同,诉求不同,主张各异。反映了在清末社会动荡、政府粮食保障机制运转不灵、社会阶层性质发生变动的背景下,主产区粮食问题的特殊性。近代安徽稻米流通在联系城乡、沟通内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经济纽带作用。在与洋米竞争时,国米市场劣势凸显。主要体现在市场经常被割裂、流通不畅,层层转手、成本高昂,苛捐杂税繁重,运输滞延,陋规种类繁多,等客上门、销售方式被动,仓储设备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商品品质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有效的市场调控措施等。以芜湖米市为代表的皖米市场同样具有这些弊端,而且在有些方面尤为突出。为了改善国米市场,提升与洋米的竞争力,政商界纷纷动员,采取了多项改善措施;学界也提出了改善粮食市场的设想。由于稻米贸易的衰落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诸多的社会问题纠结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单方面的努力都将会有力不从心之虞。

虞国平[6](2009)在《水稻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无论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还是连续5个一号文件都有它的身影。尤其是近期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快速上涨导致的粮食危机,从罗马的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到G8北海道峰会,粮食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本文作者在多年从事经营管理的基础上,从水稻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角度,运用战略研究的方法,通过市场调研、数据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对国际粮食安全形势,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粮食供需状况和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形势总体是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但从长远看,粮食生产受资源、气候、技术、市场制约和种粮比较效益影响,产量大幅度增长的难度很大。而随着人口增长,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粮食消费量继续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这种状况决定了紧平衡将是中长期我国粮食供求的常态。而受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生物燃料发展、世界粮食库存严重不足、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主要出口国所遭遇的严重自然灾害等影响,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加剧了全球粮食供求的紧张格局,利用国际市场提高供给能力的难度加大。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水稻生产与保障粮食安全联系起来,结合国际水稻生产、需求、贸易和价格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国内水稻供需状况、科技发展情况和水稻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我国开展的超级稻研究和应用,单产稳步提高和规模化效应,水稻总产还有增长的潜力,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贡献率还会加大,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本文从水稻单一作物的角度和战略高度,将水稻国内外宏观环境、水稻生产情况、市场供需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我国市场供需潜力与粮食安全联系在一起加以总结分析,并提出了基于我国粮食安全的我国水稻生产发展对策,从政策和技术两方面提出建议,并希望通过水稻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的分析,为我国研究学者在粮食安全问题领域的研究有所补充和丰富,也为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制订和调整粮食特别是水稻生产、流通、进出口和储备等方面的政策提供参考。

李军民[7](2007)在《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大米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其稻谷年产量约占全世界的30%。近年来,随着加工水平的提高及品质的提升,大米己成为我国大宗作物产品中具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湖南省是我国稻谷生产第一大省,当前,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优质稻米的消费需求迅速增长,这种增长既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上,这对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机遇;另一方面,湖南优质稻米产品不仅要在国内市场竞争,更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优质稻米质量涉及到稻米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消费各环节,优质稻米产业面临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本论文通过文献查阅、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及消费各环节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通过实证分析与案例分析,探讨了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为政府、优质稻米产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以及其他研究人员正确认识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提供依据,从而推进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发展,提高湖南优质稻米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益参考。主要观点如下:(1)优质稻米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及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和卫生安全品质等指标。优质稻米产业链包括优质稻品种选育、优质稻生产、优质稻谷供应、优质稻米加工、优质稻米贮运、优质稻米销售、消费等功能环节,并对应不同的功能主体,各功能主体之间通过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相互联系、相互竞争。(2)促进优质稻米质量形成,既要抓好优质稻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等产前工作,又要搞好生产技术指导等产中工作,同时更要做好收购加工转化、市场推广等产后工作,各项工作必须环环相扣。我国加入WTO后,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安全标准的挑战,要使更多的稻米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必须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同时要积极制定有利于本国的国际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稻米产品的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满足人们对稻米产品绿色、无公害、有机化、安全化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我国稻米产业向前发展。(3)大米在世界谷物生产与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生产与消费均主要集中在亚洲,因此世界大米贸易市场狭小,并具有垄断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同时,世界稻谷贸易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稻米产量居世界首位,而贸易量仅占4%左右。日、韩市场的开放及美、欧削减对大米生产和出口的扶持有利于中国扩大稻米的出口,但又面临来自泰国、越南与美国的竞争压力。(4)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具有生产条件的组合优势、产业开发优势、品质改良优势、“订单粮食”初具规模、企业带动功能不断增强,但其发展面临着品种更新换代、生产比较效益低、优质稻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稻米加工转化率低等问题。(5)湖南是我国籼稻主产区,也是籼米的主要消费地区。对湖南省稻米区域比较优势、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等进行分析,湖南省稻谷生产具有较强的区域比较优势、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技术优势不明显,没有成本优势。(6)能否提高优质稻的种植效益是农户是否愿意采用优质稻新技术的关键,也是农户决策理性的体现。对农户采用优质稻新技术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采用优质稻技术意愿与农户家庭中20-50岁农业劳动力人数、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含初中)的人数、从事农业劳动成员是否有人拥有技术特长或受职业培训呈正相关。(7)对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中信息链、组织链、价值链、物流链管理及食品安全链进行实证分析。在信息链管理层面,加工企业比较重视信息沟通技术(ICT),但信息在加工产业链中的流动不很流畅,信息共享不够充分;在组织链管理层面,加工企业与农户主要是以市场为联系纽带,缺乏有效合作机制,加工企业难以得到优质稻米稳定供应与质量方面的保障;在价值链管理层面,目前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上的价值创新主要由农户、加工企业、销售商独立承担,产业链运作效率不高,价值创新成果有限;在物流管理层面,运输与仓储费用是加工企业最主要的物流成本,要从加工产业链管理中获得利益,关键是通过减少存货与改善物流运作以削减产业链成本;在食品安全链层面,加工企业主要采用质量报告、内部认证、外部认证来保障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但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内部质量控制程序而不是外部认证来验收稻谷,这是湖南省乃至全国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质量管理存在的一大缺陷。湖南省深加工企业的运作效率与组织效率都比初加工企业高,但深加工企业与初加工企业的组织效率都处于较低的状态。(8)人们对优质稻米的选择性普遍增强,其选择内容由过去的单项选择(以价格选择为主)转为多项选择,包括优质稻米的安全、营养、质量、品种、外观、风味、价格、包装、产地以及服务等,优质稻米的需求在湖南呈增加趋势。影响城镇居民优质稻米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家庭人均年收入。依据效用最大化原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花色、品种等差异性的需求也会不断提高。在目前稻米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自身的偏好将成为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政府确保优质稻米的高价与优质对等,促进优质稻米产业链持续发展。(9)对湖南金健米业、天龙米业的优质稻米产业链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其实施途径主要有股权投资和契约投资两种方式;组织形式以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占主导地位。由于我国各地优质稻米产业链组织的形成条件、市场发育程度、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为获取较高的产业链运行绩效,各主体必须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产业链发展模式。(10)“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优质稻米产业链组织的基本原则。湖南省龙头企业基本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建立了具有适度规模效益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实现了优质优价,保证了大米价格的稳定和所联结农户的利益。

邢新廷[8](2006)在《2005年稻米市场行情分析与2006年展望》文中指出在国家系列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支持下,2005年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并一举扭转 2000年以来当年产不足需供求格局,这也是6年来首次当年供给量大于消费量。与往年相比,2005年稻米市场行情表现出一些新特点,这些新特点对今后若干年行情发展均具有较好指导意义。 1 2005年稻米市场行情基本回顾 2005年稻米行情整体比较平稳,除局部地区出现阶段性价格较小波动外,没出现较大市场行情变动。 1.1 稻米价格总体稳定,局部稍有涨落以标准一级大米全年平均价格为基准,粳米价格上下波动不超过5%,籼米波动不超过4%,与2004年度相比,粳米价格上涨3.6%,早籼米下跌5.7%,晚籼米下跌5.6%(见表1),粳稻价格上升较为明显,升幅 9.1%,早籼稻和晚籼稻则分别下跌3.2%和2.9%。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05年粳稻谷价格比2004年明显上

刘晓蕾,邵昱晔,刘笑然[9](2006)在《早籼稻稳中趋降 粳稻坚挺趋升 2005年稻米市场形势分析及后市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岁末年初,总是总结与计划之时“,粮食形势”栏目也不例外。本期“粮食形势”栏目的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2005年的粮食市场形势进行了回顾,同时对2006年进行了预测和展望,敬请读者朋友们关注,并欢迎您提出看法和体会。

查贵庭[10](2005)在《中国稻米市场需求及整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市场需求是市场发展的动因,而市场整合是分散的各市场进行资源调配,共同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及效率。现有国内外稻米市场需求和市场整合的研究基本都是分开进行的,研究的稻米品种也相对单一,且很少考虑改革开放和我国加入WTO这些重要的历史背景。稻米市场需求研究的结论主要侧重于弹性变化,而稻米市场整合研究的结论主要是判断是否存在整合状态。 本文在提出研究问题的基础上,以稻米市场为主线,采用从一般到重点、从定性到计量的研究过程,既对特殊历史时期的国内稻米市场需求、各品种大米市场需求问题进行了研究,也对国内外稻米市场在我国加入WTO背景下的整合及趋势进行了探讨。试图从经济学和统计学两个角度来分析稻米市场存在的均衡关系。全文逻辑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运用一般经济分析和行业集中度计算方法。首先,对国内外稻米的产销状况、主要稻米进出口国稻米政策及变化、国内稻米政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等进行分析。然后,运用计量方法分别对1997-2002年间的国内碾米加工业集中度,以及1993-2002年间的国内大米出口集中度进行了研究;在算出集中度的基础上,不仅分析了国内碾米加工业的行业竞争状况和变化趋势,也从出口依存度方面对国内稻米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论文在第二部分,主要依据需求理论、运用较完整的检验和修正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最小二乘法)。一方面,分别对我国改革开放前17年(1963-1979)和改革开放后的23年(1980-2002)的国内稻谷中长期市场需求、以及1985-2002年间国内大米进口市场需求进行了回归,模拟出各自的市场需求函数。随后,利用改革开放后的国内稻谷中长期市场需求模型,对2010-2030年间国内稻谷市场供需状况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另一方面,作者以浙江省月度数据为例,首先,对2000-2005年间浙江市场大米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运用季节指数,对浙江市场上5个大米品种的市场交易波动和价格波动进行了分析;其次,分别对2002-2005年间浙江市场的大米、标一早籼米、标一晚籼米、标一晚粳米、特制晚粳米和标一糯米等品种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回归,模拟出它们的短期市场需求模型,并对各模型的收入弹性、自身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在经济意义层面进行了分析。 论文的第三部分在应用协整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价格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检验等市场整合研究方法,并运用了AIC或SIC最小的最佳滞后区间选择原理。首先,对国内典型7

二、2003年稻米市场供求形势分析及2004年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稻米市场供求形势分析及2004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水稻生产、市场与进出口贸易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水稻生产发展历程
    1.1 中国水稻面积变动情况
    1.2 中国水稻单产和总产变动情况
2 中国水稻市场发展历程
3 中国水稻进出口贸易发展历程
4 中国水稻产业发展展望

(2)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的竞争力与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
        1.2.1 中南半岛地区
        1.2.2 稻谷-大米-稻米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与说明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资源禀赋理论
        2.1.3 贸易自由化理论
        2.1.4 竞争力优势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中国与中南半岛的关系研究
        2.2.2 中国稻米国际贸易方面研究
        2.2.3 出口竞争力衡量及影响因素
        2.2.4 出口潜力测算及影响因素
        2.2.5 文献述评
3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产业发展概述
    3.1 中南半岛地区水稻产业发展基本条件
        3.1.1 地理气候
        3.1.2 社会经济
    3.2 中南半岛地区水稻生产与消费情况
        3.2.1 国际稻米生产与消费
        3.2.2 中南半岛地区水稻生产与消费
    3.3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国际贸易现状
        3.3.1 全球稻米国际贸易
        3.3.2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国际贸易
        3.3.3 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出口稻米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出口竞争力分析
    4.1 出口竞争力主要度量方法比较与选择
        4.1.1 出口竞争力主要度量方法比较
        4.1.2 出口竞争力度量方法选择
    4.2 数据说明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以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衡量出口竞争力
        4.3.2 以市场渗透率指数衡量出口竞争力
    4.4 本章小结
5 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5.1 出口竞争力决定因素
    5.2 出口竞争力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2.1 出口竞争力模型构建
        5.2.2 变量说明与描述性分析
    5.3 中南半岛地区出口竞争力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5.3.1 面板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5.3.2 估计方法选择与检验
        5.3.3 估计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潜力分析
    6.1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产量增加来源
    6.2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潜在生产量测算
        6.2.1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内涵式增产潜力
        6.2.2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外延式增产潜力
        6.2.3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总增产潜力
    6.3 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潜力
        6.3.1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需求预测
        6.3.2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出口潜力测算
        6.3.3 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潜力测算
    6.4 本章小结
7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出口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7.1 出口产量比分析
    7.2 出口产量比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7.2.1 出口产量比模型构建
        7.2.2 变量说明与描述性分析
    7.3 出口产量比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7.3.1 面板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7.3.2 估计方法选择与检验
        7.3.3 估计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启示
    8.1 主要结论
    8.2 对中国的启示
        8.2.1 确保中国稻米生产能力不降低
        8.2.2 加强中国稻米进口调控
        8.2.3 提高中国稻米竞争力
        8.2.4 积极开展中国与中南半岛地区的农业合作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3)基于价格波动视角的中国粮食供需分析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三大主粮供需形势分析
    1.1 稻米
        1.1.1 2004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1.1.1. 1 生产量处于阶段性低位
        1.1.1. 2 需求刚性增长
        1.1.2 2007—2008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1.1.2. 1 农户售粮积极性减弱, 导致市场供应减少
        1.1.2. 2 国际米价暴涨, 国内看涨预期增强
        1.1.3 2010—2012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1.1.3. 1 自然灾害频发, 市场看涨预期强烈导致企业抢购
        1.1.3. 2 稻米消费增加, 粳米需求增长较快
    1.2 小麦
        1.2.1 2004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1.2.1. 1 生产量处于阶段性低位, 供给不足
        1.2.1. 2 农户惜售, 市场供应量减少
        1.2.2 2008—2011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1.2.2. 1 国内需求增加, 小麦供需紧平衡
        1.2.2. 2 国际小麦库存持续偏低, 拉高国内看涨预期
        1.2.3 2013—2014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1.2.3. 1 玉米价格上涨, 小麦饲料需求增加
        1.2.3. 2 看涨预期增强, 农户普遍惜售
    1.3 玉米
        1.3.1 2003—2012年供需偏紧形势分析
        1.3.1. 1 生产量总体持续增加
        1.3.1. 2 消费迅速增加, 市场供不应求
        1.3.2 2013—2017年供需偏松形势分析
        1.3.2. 1 需求低迷
        1.3.2. 2 库存偏多
        1.3.2. 3 进口增长快
2 中国粮食供需展望
    2.1 FAO对未来中国粮食供需展望
    2.2 国内专家对未来中国粮食供需展望
    2.3 未来中国粮食供需总体基本平衡

(4)中国东北粳稻供需及产业经营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稻米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
        1.2.2 外部因素对水稻生产影响的研究
        1.2.3 科技进步对中国水稻生产发展影响的研究
        1.2.4 市场发展对中国水稻生产影响的研究
        1.2.5 世界大米模型方面的研究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1.6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6.1 论文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世界稻米产业发展概况
    2.1 全球稻米供需状况
        2.1.1 全球稻米供需总体趋势
        2.1.2 亚洲主导稻米生产和消费,全球供需状况分化明显
    2.2 全球稻米贸易格局
        2.2.1 稻米出口总量增长幅度较大,但是贸易空间相对狭小
        2.2.2 稻米出口国高度集中,国际稻米细分市场差异显着
    2.3 世界各国稻米政策
        2.3.1 正常情景下的长期稻米政策选择
        2.3.2 应对危机中的短期稻米政策反应
第三章 中国粳稻(米)产业政策变化
    3.1 中国粳稻(米)生产、流通政策的变化
    3.2 中国粳稻(米)进出口政策的变化
    3.3 东北地区粳稻(米)产业政策演变及主要政策
        3.3.1 东北地区粳稻(米)产业政策的演变
        3.3.2 现阶段东北地区粳稻(米)产业政策
第四章 全国及东北地区粳稻生产布局
    4.1 全国粳稻发展趋势
        4.1.1 全国粳稻产量变化趋势
        4.1.2 全国粳稻面积变化趋势
        4.1.3 全国粳稻单产变化趋势
    4.2 全国粳稻优势区域
        4.2.1 全国粳稻生产总体格局
        4.2.2 不同区域粳稻生产变化
        4.2.3 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4.3 东北地区粳稻生产情况
        4.3.1 黑龙江省粳稻生产情况
        4.3.2 吉林省粳稻生产情况
        4.3.3 辽宁省粳稻生产情况
第五章 模型理论框架及预测模拟结果
    5.1 模型概述
    5.2 水稻供需均衡模型及预测结果
        5.2.1 模型理论框架
        5.2.2 模型结果及预测值
    5.3 粳稻生产成本变动对粳米市场价格的影响
第六章 东北地区粳稻(米)农业产业化经营状况调研
    6.1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主要政策措施及发展情况
        6.1.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
        6.1.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政策措施
        6.1.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情况
    6.2 东北地区粳稻(米)产业化经营模式及其特征
    6.3 东北地区调研案例分析
        6.3.1 盘锦市东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产业化发展概况
        6.3.2 北大荒米业集团产业化发展概况
        6.3.3 案例分析结论
    6.4 东北地区粳稻产业化发展的 SWOT 分析
        6.4.1 东北地区粳稻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
        6.4.2 东北地区粳稻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第七章 结论和对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世界稻米产业发展结论
        7.1.2 全国粳稻优势区域分析结论
        7.1.3 计量经济分析结论
        7.1.4 东北地区粳稻产业化现状分析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稻米流通与近代安徽地方社会(1877-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对近年来明清至近代粮食史研究的简要回顾
    三、论文思路和主要内容
    四、文中相关问题的说明
第一章 安徽在近代稻米供需格局中的地位
    第一节 近代安徽水稻生产概况
        一、咸同兵燹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二、水稻耕作制度的变化
        三、水稻产量
    第二节 近代安徽水稻生产的特点
        一、耕作技术的传统性
        二、产量的不稳定性
        三、水稻生产的单一性
        四、偏高的商品性
    第三节 安徽是近代首要稻米输出省
        一、清代前期安徽是重要的稻米输出省
        二、近代安徽是首要稻米输出省的表现
        三、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多向的稻米流通
    第一节 稻米在省内的流通
        一、各地稻米余缺状况
        二、省内稻米余缺调剂
        三、稻米向集散中心汇聚
    第二节 对外稻米流通
        一、皖米对江浙的流通
        二、皖米对闽粤的流通
        三、皖米对国内其他地区的流通
        四、皖米对日本的输出
    第三节 省外稻米的流入
        一、临时性的稻米输入
        二、经常性的稻米输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稻米市场组织
    第一节 稻米贩卖商
        一、零售商
        二、贩运商
    第二节 稻米经纪业
        一、粮食中介机构分类
        二、内部构成和取佣数
        三、各地稻米中介机构数量及其行业组织
    第三节 稻米加工业
        一、砻坊
        二、机器碾米厂
        三、水碓
    第四节 其他相关行业
        一、斛行
        二、运输业
        三、绞包业
        四、扛包业
        五、石粉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稻米市场层级体系
    第一节 市场整合与"容量梯度"
        一、近代安徽稻米市场整合的价格相关性印证
        二、稻米市场层级体系中的"容量梯度"
    第二节 芜湖:近代安徽稻米市场层级体系的中心
        一、形成、发展时期(1877—1897年)
        二、兴盛时期(1898年—1926年)
        三、衰落时期(1927—1937年)
        四、关于芜湖稻米输出量
    第三节 稻米市场层级体系中的中转市场
        一、第一类中转市场
        二、第二类中转市场
        三、第三类中转市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稻米流通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稻米流通与近代安徽社会经济生活
        一、稻米流通与民众生活
        二、稻米流通对近代安徽工商业的影响
        三、稻米流通与地方公共建设
    第二节 稻米流通与主产区市镇的发展
        一、近代安徽市镇体系
        二、长江流域市镇在近代的快速发展
        三、稻米流通对市镇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稻米流通事件中的地方社会——以宣统二年南陵遏籴事件为中心
        一、事件经过
        二、遏籴事件中的民众、官府、士绅与商人
        三、南陵遏籴事件与清末粮食保障措施
    本章小结
结束语
    一、稻米流通是重要的经济纽带
    二、安徽稻米市场的弊端
    三、改善稻米市场的努力与成效
参考文献
后记

(6)水稻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粮食的含义、粮食安全基本概念及衡量标准
        1.2.1 粮食的含义
        1.2.2 粮食安全的基本概念
        1.2.3 粮食安全的衡量标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对我国粮食总量供需与安全形势分析
    2.1 近年来粮食总量供需分析
        2.1.1 粮食生产状况
        2.1.2 粮食消费状况
        2.1.3 粮食库存状况
        2.1.4 粮食贸易状况
    2.2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分析
        2.2.1 粮食继续增产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2.2.2 全球粮价上涨,调剂空间有限
        2.2.3 区域供需分化,平衡难度较大
第三章 水稻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作用分析
    3.1 水稻位于我国三大主粮之首,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3.1.1 水稻占粮食作物中的比重最大
        3.1.2 稻米营养价值丰富
    3.2 水稻是粮食的硬通货,是粮食安全的晴雨表
        3.2.1 粮食的硬通货,主要表现在水稻的比重上
        3.2.2 粮食安全的晴雨表,很大程度表现在稻米的供需上
    3.3 稻米是城乡居民最主要的口粮,在粮食消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4 稻谷是种植范围最广的作物,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3.5 水稻是当年种植当年收获的主要粮食作物,季节补偿能力强
    3.6 我国是"稻米王国",在国际稻米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四章 水稻生产和市场供求现状分析
    4.1 世界水稻的生产和市场供求现状分析
        4.1.1 世界水稻生产情况
        4.1.2 世界稻米市场需求现状
        4.1.3 世界大米价格走势
    4.2 我国水稻的生产和市场供求现状分析
        4.2.1 我国水稻生产情况
        4.2.2 我国稻米消费和需求分析
        4.2.3 我国稻米贸易分析
        4.2.4 我国稻米市场价格走势
    4.3 我国水稻科技发展情况
        4.3.1 我国水稻品种选育和应用的4个阶段
        4.3.2 水稻栽培技术
    4.4 我国水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4.4.1 生态资源约束强
        4.4.2 生产成本上升快
        4.4.3 环境变化影响大
        4.4.4 技术推广难度大
        4.4.5 水稻种子市场乱
        4.4.6 水稻种植效益低
        4.4.7 组织化程度较弱
        4.4.8 产品附加值较低
第五章 我国稻谷供需的中长期预测
    5.1 我国稻谷中长期需求预测
    5.2 我国稻谷供给的中长期预测
        5.2.1 水稻的理论产量潜力
        5.2.2 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存在"产量差"
        5.2.3 我国水稻面积潜力分析
    5.3 我国稻谷供需展望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尊重市场机制,逐步提高粮价
        6.2.2 完善补贴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6.2.3 加强土地流转,开展规模经营
        6.2.4 制定评价体系,确保粮食安全
        6.2.5 改造中低产田,实施沃土工程
        6.2.6 建立保险制度,撑起"保护伞"
    6.3 技术建议
        6.3.1 提高水稻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增粮技术储备
        6.3.2 加强水稻科技推广力度,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6.3.3 创新水稻科技攻关机制,力争水稻关键技术突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外研究动态
        2.2 国内研究动态
        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4 论文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1 农业产业链理论
        1.1 产业链的科学内涵
        1.2 农业产业链的内涵
        1.3 农业产业链相关研究
    2 农产品供应链理论
        2.1 供应链的内涵
        2.2 农产品供应链的内涵
        2.3 农产品供应链相关研究
    3 产业组织理论
        3.1 产业组织理论的内涵
        3.2 产业组织理论相关研究
第三章 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系统认识
    1 优质稻米质量形成分析
        1.1 农业标准与稻米品质的内涵
        1.2 稻米品质分类分级与质量标准
        1.3 产业链功能环节影响优质稻米的质量形成分析
    2 世界稻米产业链系统分析
        2.1 世界稻谷生产持续发展
        2.2 稻米及其副产品深加工是稻米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2.3 稻谷销售、贸易竞争激烈
        2.4 稻米消费缓慢增长
    3 中国稻米产业链系统分析
        3.1 稻米(稻谷)生产持续发展,但优质率不高
        3.2 稻米总体供需平衡,结构性矛盾有所缓解
        3.3 稻米加工业有所发展,但加工转化率仍较低
        3.4 挑战与机遇并存,贸易形势不容乐观
    4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现状分析
        4.1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优势
        4.2 湖南省发展优质稻米产业链面临的问题
第四章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竞争力分析
    1 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1.1 竞争力理论
        1.2 稻米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内涵
    2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分析
        2.1 湖南省水稻生产情况分析
        2.2 湖南省优质稻谷(米)贮藏加工
        2.3 湖南省优质稻米消费分析
        2.4 湖南省优质稻米国内外贸易分析
    3 湖南省优质稻米竞争力相关因素分析
        3.1 区域比较优势
        3.2 成本优势比较
        3.3 价格优势比较
        3.4 质量优势比较
        3.5 信誉优势比较
        3.6 技术优势比较
    4 提高湖南稻米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4.1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
        4.2 守住耕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稻米生产的综合效益
        4.3 培育绿色精品,开拓国内外市场
        4.4 进一步搞好以稻米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优质稻米产业化经营
        4.5 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优质稻米产业链
第五章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实证分析
    1 湖南省农户采用优质稻技术意愿分析
        1.1 研究背景
        1.2 调查与数据
        1.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4 调查结果计量分析
        1.5 结语与建议
    2 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管理实证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调查与数据
        2.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4 优质稻米加工行业产业链效率分析
        2.5 结语与建议
    3 湖南省城镇居民优质稻米消费实证分析
        3.1 研究背景
        3.2 调查与数据
        3.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4 调查结果计量分析
        3.5 结语与建议
第六章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组织模式案例分析
    1 农业产业链组织模式的分类及其特点
    2 组织模式案例分析
        2.1 案例一: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
        2.2 案例二:天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3 案例分析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1 主要研究结论
    2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2 强化优质稻米产业链主要功能环节
        2.3 创新优质稻米产业制度
        2.4 完善优质稻米产业链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课题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中国稻米市场需求及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回顾
        1.2.1 稻米市场需求研究
        1.2.2 稻米及粮食市场整合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框架
        1.3.2 论文结构
    1.4 稻米、市场与价格类型解释
        1.4.1 稻米类型解释
        1.4.2 市场及价格解释
    1.5 研究范围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局限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框架
        2.1.1 需求理论
        2.1.2 协整理论
    2.2 主要研究方法及过程
        2.2.1 集中度研究方法
        2.2.2 多元线性回归研究方法
        2.2.3 市场整合研究方法
第三章 国内外稻米产销状况分析
    3.1 国内稻米产销现状
        3.1.1 稻米的经济地位
        3.1.2 国内稻米生产状况
        3.1.3 国内稻米加工状况
        3.1.4 国内稻米消费与供需平衡
        3.1.5 中国稻米国际贸易
    3.2 世界稻米产销状况
        3.2.1 世界稻米生产
        3.2.2 世界稻米消费与贸易
    3.3 美国稻米产业组织发展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稻米产业政策改革及影响分析
    4.1 我国稻米政策沿革及影响
        4.1.1 改革开放前国内稻米政策
        4.1.2 改革开放后国内稻米政策及改革
    4.2 稻米政策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4.2.1 稻米生产动力问题
        4.2.2 国内稻米市场波动问题
        4.2.3 入世后可能带来的问题
    4.3 主要稻米进出口国稻米政策
        4.3.1 主要稻米进口国稻米政策
        4.3.2 主要稻米出口国稻米政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内稻米中长期市场需求及预测
    5.1 国内稻谷中长期需求模型选择
    5.2 改革开放前国内稻谷市场需求研究
        5.2.1 影响因素及数据来源
        5.2.2 初步回归结果及分析
        5.2.3 检验修正后的回归分析
    5.3 改革开放后国内稻谷市场需求研究
        5.3.1 因素分析及数据说明
        5.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5.3.3 检验修正后的回归分析
        5.3.4 国内稻谷中长期需求预测
    5.4 国内大米进口需求研究
        5.4.1 大米进口需求回归分析
        5.4.2 入世后大米进口需求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米分品种市场短期需求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6.1 大米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分析
    6.2 各品种大米市场波动分析
        6.2.1 大米市场需求波动
        6.2.2 大米市场价格波动
    6.3 大米分品种市场需求研究
        6.3.1 模型选择及数据说明
        6.3.2 大米市场需求回归
        6.3.3 标一早籼米市场需求回归
        6.3.4 标一晚籼米市场需求回归
        6.3.5 标一晚粳米市场需求回归
        6.3.6 特制晚粳米市场需求回归
        6.3.7 标一糯米市场需求回归
        6.3.8 经济意义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内稻米市场整合研究
    7.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7.2 国内稻米市场整合研究
        7.2.1 单位根检验
        7.2.2 稻米市场协整检验及分析
        7.2.2.1 国内大米市场协整检验分析
        7.2.2.2 各品种大米、小麦、玉米市场协整分析
        7.2.3 因果检验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7.2.3.1 因果关系分析
        7.2.3.2 短期整合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WTO对稻米市场整合的影响
    8.1 贸易自由化对世界稻米影响分析
        8.1.1 世界主要稻米贸易计量模型
        8.1.2 国内稻米模型
        8.1.3 贸易自由化对世界稻米市场影响分析
        8.1.3.1 乌拉圭回合与世界稻米市场
        8.1.3.2 RICEFLOW模拟结果分析
        8.1.3.3 贸易自由化对主要稻米进口国的影响分析
        8.1.3.4 贸易自由化对主要稻米出口国的影响分析
    8.2 中国入世对国内外稻米市场协整的影响
        8.2.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8.2.2 入世前后国内外稻米市场协整检验
        8.2.2.1 单位根检验
        8.2.2.2 协整检验与分析
        8.2.2.3 调整滞后阶数的协整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2003年稻米市场供求形势分析及2004年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水稻生产、市场与进出口贸易的回顾与展望[J]. 徐春春,纪龙,陈中督,方福平. 中国稻米, 2021
  • [2]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的竞争力与潜力研究[D]. 刘琦. 浙江大学, 2019(03)
  • [3]基于价格波动视角的中国粮食供需分析与展望[J]. 周向阳,张洪宇,沈辰,张晶,吴建寨. 农业展望, 2018(06)
  • [4]中国东北粳稻供需及产业经营状况研究[D]. 王晓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1)
  • [5]稻米流通与近代安徽地方社会(1877-1937)[D]. 王春芳. 上海师范大学, 2010(10)
  • [6]水稻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分析[D]. 虞国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S1)
  • [7]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研究[D]. 李军民.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6)
  • [8]2005年稻米市场行情分析与2006年展望[J]. 邢新廷. 粮食与油脂, 2006(02)
  • [9]早籼稻稳中趋降 粳稻坚挺趋升 2005年稻米市场形势分析及后市预测[J]. 刘晓蕾,邵昱晔,刘笑然. 中国粮食经济, 2006(01)
  • [10]中国稻米市场需求及整合研究[D]. 查贵庭. 南京农业大学, 2005(12)

标签:;  ;  ;  ;  ;  

2003年大米市场供需分析及2004年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