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原始佛教“正法律”的法理学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宗教学
作者: 杨荔薇
导师: 陈兵
关键词: 原始佛教,正法律,世俗法律,规范,哲学观,价值观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原始佛教“正法律”是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们对佛所说全部教法的称谓。“正法律”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基于其对宇宙人生的独特领悟而建立的主要适用于人类的律法体系。本论文是从法学领域之法理学的视角研究“正法律”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的尝试,属于法学与佛学的交叉研究的一部分。全文共分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 绪论部分,讲述本论文的选题缘起,对论文题目所涉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本论文研究所依据的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说明,最后指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正文部分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1部分,概述世俗法律与原始佛教“正法律”。1.1部分阐述世俗法律:首先,考察“法”和“律”的字义,指出“法”有公平、正义等抽象的道德意义和自然特性,而“律”则强调依循和统一规范性,由此从字义上说明“法”之主导性和“律”之附属性。其次,从中、外两个方面考察法律含义的历史演变,发现法律中属于“法”的道德意义及自然整体意义在逐渐减弱,而属于“律”的统一规范意义在逐渐增强,即自然法的地位渐低而人定法的地位渐升。最后,分析当代法律的危机和原因,信仰危机源于法律演变中对自然法则的远离;而法律自身的危机是由于法律体系中“法”与“律”的地位的本末倒置——本应处于从属地位的“律”极度膨胀,而本应处于主导地位的“法”萎缩不显,这一状况导致“律”成为脱离了自然之“法”的无源之水,由此指出对自然界进行总体的、综合的思考为现代法学研究的首要任务。1.2
论文目录:
绪论
1 世俗法律与原始佛教“正法律”
1.1 世俗社会之“法律”
1.1.1 “法”与“律”的字义
1.1.2 法律含义的演变
1.1.3 当代法律的危机和原因分析
1.2 原始佛教的“正法律”(兼与世俗法律相比较)
1.2.1 “正法律”概述
1.2.2 “正法律”的产生
1.2.3 “正法律”的目的
1.2.4 “正法律”的作用
2 “正法律”的哲学观
2.1 “正法律”之哲学观的理论基石——缘起理论
2.1.1 缘起理论的内容
2.1.2 缘起之万法的特色——三法印
2.1.3 因果业论
2.2 “正法律”之哲学观的具体内容——宇宙观和人生观
2.2.1 宇宙观
2.2.2 人生观
2.3 “正法律”之哲学观的特色
2.3.1 以缘起法则为核心在万法之间建立了普遍的联系
2.3.2 确立了心的枢纽性地位
3 “正法律”的价值观
3.1 善
3.1.1 “正法律”中的善和恶
3.1.2 恶产生的原因和善得以实现的途径
3.1.3 善之价值在“正法律”和世俗法律中的比较
3.2 自由(解脱)
3.2.1 不自由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3.2.2 “正法律”提供的获得自由的途径
3.2.3 自由之价值目标在“正法律”和世俗法律中的比较
3.3 平等
3.3.1 “正法律”中的平等是本质上的平等
3.3.2 “正法律”之平等观的社会表现
3.3.3 平等心——实现平等的根本途径
4 “正法律”的行为规范
4.1 在家规范
4.1.1 前提性规范——三归依
4.1.2 在家众的戒律规范
4.1.3 在家众的生活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
4.2 出家规范
4.2.1 出家众的戒律规范
4.2.2 出家众的其他规范
4.3 “正法律”与世俗法律行为规范之比较——以对偷盗的规范为例
4.3.1 主体之比较
4.3.2 主观方面之比较
4.3.3 客体之比较
4.3.4 客观方面之比较
5 “正法律”的制度规范
5.1 “正法律”的立法制度
5.1.1 立法者的素养
5.1.2 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1.3 法律规范的修正与解释
5.2 “正法律”的实施
5.2.1 守法
5.2.2 执法
5.2.3 法律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布萨
5.3 “正法律”之治罪制度
5.3.1 “正法律”的治罪方法
5.3.2 “正法律”治罪方法的特色
结语: 原始佛教“正法律”的总体性分析
附录一 比丘戒、比丘尼戒之主要戒律条文
附录二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中所列羯磨法
参考文献
本人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声明
后记
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研究创新自评表
发布时间: 2005-10-08
参考文献
- [1].顿悟与渐悟[D]. 维马(Wimal Hewamanage).武汉大学2016
- [2].中医与佛教调心方法研究[D]. 陈素玲.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中国古代佛教法初探[D]. 陈晓聪.华东政法大学2011
- [2].唐代佛教与法律[D]. 张海峰.华东政法大学2012
- [3].法律视角下的隋唐佛教管理研究[D]. 张径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 [4].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D]. 王永会.四川大学2001
- [5].佛教女性观源流源流辨析[D]. 杨孝容.四川大学2004
- [6].四念处研究[D]. 哈磊.四川大学2004
- [7].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D]. 邹燕凌.四川大学2005
- [8].中国汉传佛教忏悔思想研究[D]. 刘亚明.四川大学2005
- [9].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D]. 高小强.四川大学2005
- [10].印度佛教净土思想研究[D]. 汪志强.四川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