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年来,研究吕柟的学者越来越多,但就他的学术思想特质和所属学派,还存在不少争议。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思想进行梳理,探究他的思想特质。第一,理气观,吕楠认为理、气、性不分离,理和性贯穿于“气”之中,“理”是从人事中产生的,所以“通人则通天地”,天命也只是个气,和气为一体,把气和人事放到最高位置。第二,人性论,吕柟认为人性论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在于,为人们能为善去恶确立一个前提和根据,使人们相信人性本善,相信自己可以也应该为善去恶,没有为什么,就像宗教信仰一样,并不需要繁琐的推理论证,所以,他赞同先秦的人性说,对宋代张载、二程等人的人性论有所批判。第三,格物致知,他认为格物在随时随处格,凡念虑所起,身之所动,事之所接皆是,皆要穷尽其理,格物要“远取诸物”,还要“近取诸身”。格物要尽量多格,也要有侧重点,拣每个人的不足处格。大家都不足的是嫌贫爱富,解决的办法是甘贫少欲。他认为致知和格物是一个过程,德性之知来自闻见之知,从闻见之知处做,更具操作性。第四,知行观,吕柟同意王阳明的真知必行、行后方才算知、不知不行、知行联系密不可分等观点,但是他始终强调知先行后的顺序,实质强调的是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因为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才是根本。他对王阳明“致良知”的批评,主要因为它太混沦,没有针对性,不能因人而施,容易误导人。第五,戒惧、慎独、致曲工夫。吕柟认为它们是侧重于内心的格物,是于“念虑之所起”处格物,和格物致知是一个工夫,是格物致知的关键点。第六,格物致知的目的:成仁。仁是做好格物致知之后的结果和目标,在他看来仁是“好问好察”、“以能问于不能”、“浑然与物同体”和“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体验和境界。总之,吕柟在坚守程朱理学思想的同时,又对其批判;在批判阳明学派的同时,又和他有不谋而合之处;为学方法上,他倾向于朱熹、程颐-类时时处处存心不放、在日常生活中踏踏实实格物致知,逐渐积累进而上达的为学路线,但他又十分欣赏程颢、尹彦明等人舒展的、圆融洒落的自由境界,对朱熹和程颐严毅敬畏的形象颇多微词,他希望在他给人的感觉是后者,但是背后的工夫是前者,试图将两者和谐的融为一体。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闻见之知”与“格物”:晚明的认识论转换[J]. 贵州文史丛刊 2017(02)
- [2].作为动力之知的儒家“体知”论——杜维明对当代道德认识论的贡献[J]. 哲学分析 2020(03)
- [3].书法作品:王铎诗立轴[J]. 大观 2018(11)
- [4].基于学生价值认同的主题班会实施模式——以“诚信”班会为例[J]. 思想理论教育 2013(06)
- [5].李二曲“良知”说义涵及其逻辑展开[J]. 中国哲学史 2012(03)
- [6].张载“知”论探究[J]. 智库时代 2020(04)
- [7].《论语》“智德”思想刍议[J]. 船山学刊 2010(01)
- [8].《一本与生生》出版[J]. 哲学动态 2018(06)
- [9].结构隐喻:教育研究方法谱系重构的支架[J]. 全球教育展望 2010(02)
- [10].论儒家自然哲学体系的建构[J]. 东岳论丛 2009(07)
- [11].闻见与德性——朱子、阳明“知”论辨析[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12].审美教育与人格塑造[J]. 美育学刊 2013(04)
- [13].儒家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融合线索的诠释试探[J]. 当代体育科技 2015(13)
- [14].《论语》中的“智德”思想研究[J]. 武陵学刊 2014(06)
- [15].辟佛老视域下张载本体义理的展开[J]. 中州学刊 2013(11)
- [16].儒家生态伦理传统的现代价值剖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
- [17].大心与体物——张载“大心说”思想发微[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0(S1)
- [18].21世纪儒学面临的五大挑战(下)[J]. 探索与争鸣 2011(11)
- [19].论二程工夫论的体悟[J]. 甘肃理论学刊 2017(02)
- [20].明清之际儒家实学的治理思想探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21].从“闻见之知”到“德性所知”——张载哲学思想中的“超越意识”[J]. 新西部(理论版) 2015(02)
- [22].张载圣人观探析[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