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外来者的进入与棚户区本地居民日常生活的重构——对上海市C棚户区的个案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社会学
作者: 赵晔琴
导师: 陈映芳
关键词: 日常生活,外来者,棚户区,本地居民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棚户区居住者的构成发生了变化。除了1949年以前的老移民和部分上海本地人之外,越来越多的外来者以新居住者的身份进入棚户区,使得早年上海老移民的聚居区,在今天毅然成为本地居民和外来者的混居区。本文作者选择上海市C棚户区为典型个案展开研究,力图通过对C棚户区具体日常生活的直接观察,描写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与外来者之间的冲突与裂变、矛盾与融合过程。通过对本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叙述,直观地展示出他们日常生活的变化,特别是大量外来者进入之后,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得以消解与重构。作者尝试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描摹C棚户区变迁的历程和轨迹,并试图在对日常生活细琐叙述的背后,努力发现隐藏其后的一些变量,如空间格局,基本的关系网络等等。 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作者在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贫民区和社区变迁的研究后,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假设——芝加哥学派的侵入接替理论。作者试图通过本研究证实该理论在我国城市下层社区的适用性。第二章C棚户区概况。本章主要根据历史资料和口述史,叙述外来者进入之前C棚户区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整个社区的概貌。第三章外来者进入对本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作者把外来者对C棚户区本地居民的影响归为三个层面,即社区层面、个体层面和心理层面。社区层面主要是破坏了原有的社区环境;个体层面是介入邻里关系;心理层面是社区归属感的丧失等。第四章C棚户区本地居民的再适应过程。这里,作者把C棚户区本地居民的再适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外来者进入之初、外来者进入之后以及稳定阶段。从这三个阶段中,我们可以看到本地居民是如何构建起与外来者的微妙关系,并再适应化的。第五章C棚户区本地居民日常生活重构。在这部分中,作者试图从邻里交往、社区空间以及房东群体的涌现等方面描绘和勾勒C棚户区本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变化图景。第六章研究诠释与反思部分。作者探讨了社区结构性变迁以及本地居民日常生活重构的可能性和实践问题。在此基础上,批判和反思芝加哥学派的侵入与接替理论,并进而指出几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本研究的主要视角利概念框架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关于C棚户区
一、C棚户区的由来和地理位置
二、C棚户区本地居民的状况
三、C棚户区的社区特征
四、C棚户区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第三章 外来者对C棚户区本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一、社区层面:被问题化的C村
二、个体层面:介入邻里关系
三、心理层面:社区归属感的丧失
第四章 C棚户区本地居民的再适应过程
一、外来者进入之初:沉默不反对
二、外来者进入之斤:矛盾、抵触
三、稳定阶段:无奈接受和再适应
第五章 C棚户区本地居民日常生活的重构
一、邻里交往:强交往关系→弱交往关系
二、社区空间:公共空间→私人空间
三、房东群体——一个新群体的兴起
第六章 研究诠释与反思部分
一、社区的结构性变迁
二、进一步的思考
附录一:被访者情况一览表
附录二:关于本研究的方法论
附录三:社区进入和我的研究历程
附录四:C村和它的人们
附录五:C村外来者的情况
附录六:日常生活:一种新的社区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C村辖区平面示意图
C村掠影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4
相关论文
- [1].城市棚户区改造实践研究[D]. 裴婷婷.内蒙古大学2014
- [2].城市棚户区改造研究与实践[D]. 冯先明.郑州大学2010
- [3].抚顺市棚户区改造研究[D]. 唐靓.东北大学2008
- [4].济南市棚户区改造项目融资模式研究[D]. 李海建.中国海洋大学2009
- [5].区级政府推进棚户区改造的对策思考[D]. 吕鑫.吉林大学2008
- [6].地方政府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的角色初探[D]. 生伟.吉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