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我国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投资和投机机会的增多,以及流动性约束的缓和,使得消费需求的可控性减弱,消费需求对国民生产总量供给影响的不确定性增加,内需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障碍。国际吸收理论认为在具备闲置资源的情况下,国内收入和国内吸收同时增加而边际际吸收倾向小于1时,经常账户的顺差将不断扩大。通过测算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边际吸收倾向,发现在90年代中期出现由大于1向小于1转化的拐点,检验得出拐点出现主要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因此,分析90年代中期边际消费倾向为何过快下降的原因,可以为我国解决外部经济的平衡和内部需求的扩大双方面了提供一定的政策依据。本文认为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是由多因素引起的,依据西方消费理论和我国实际国情,通过测试Campbell&Mankiw(1987)的消费模型及扩展模型,采用工具变量法,选择收入,实际利率,青年人口结构,不确定性为解释变量,并加入分时段检验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实证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各个因素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具有差异,而收入变动,实际利率和青年人口结构在90年代中期的特殊性是导致当时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最主要因素,从而对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之谜进行解释。本文的基本结论是,我国的人口政策形成了人口结构的特殊性,青年人口结构的消费习惯和动机对消费影响非常重要,目前宏观经济应加强动机研究,利率会对消费产生影响,在放开名义利率的同时,应注意控制通货膨胀,利率才能更好的成为中央银行的调节工具。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