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场域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勒温场域理论,急诊护理,人文关怀,护患沟通
场域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赵燕凌,梁欢欢,薛妍,吉天雄,牟寻寻[1](2019)在《基于勒温场域理论促进人文关怀理念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勒温场域理论,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全方位、多视觉透视急诊护理,以期更好地为急诊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实施和优化人文关怀理念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护理研究》期刊2019年23期)
张浩凌[2](2019)在《场域理论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的多主体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国家是否能将科研能力转化为现实的经济社会价值以及国家提高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活动。文章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利用场域理论中场域交互和多类型资本的概念结合,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和博弈规则进行分析。探索现今我国多主体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体构成、知识生产方式、产品形成特点,以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和规则。为以后建立更加健全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建议。(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滕硕,王学博[3](2019)在《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下《西游记》在德语区的译介与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场域和资本两个核心概念,对《西游记》在德语区的译介传播进行描述性研究,考察其德译本从片段德译、节译单行本到全译本的嬗变,研究发现特定时期的政治场域对译本的译介传播往往起着决定性影响,同时译本的译介传播亦依赖于译者各种资本的积累及其与翻译场域中其他参与者的有效互动。(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杜佳慧[4](2019)在《场域理论下教师课程自主权的遮蔽与超越——以英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与课程是教育过程中两个关键要素,二者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课程中掌握课程权力的程度高低决定着课程开展状况的好坏。本文从布迪厄场域与惯习理论出发,以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为节点,分析该节点前后教师在课程实施场域中的实践惯习以及教师在课程实施场域内课程自主权的遮蔽与超越,并从法理角度、学生角度和教材角度提出提高教师课程自主权超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小学教育》期刊2019年11期)
曹银忠,刘晓琳[5](2019)在《博弈、平衡与发展:手机游戏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场域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汗漫于网络空间的泛娱乐化、泛游戏化内容阻滞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而手机游戏以其使情成体、操作爽快、体验沉浸等优点日渐成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以场域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对手机游戏场域中叁个子场域之间冲突与博弈:政府场域中教育主体的"灌输管控"、资本场域中教育介体的"资本操纵"以及消费场域中教育客体的"舆论反抗",探索多个子场域交织的动态平衡关系,提出在资本场域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根本性引领作用,贯穿手机游戏产业链,严把手机游戏质量关;在消费场域中提高网民辨别力,矫正文化消费观;政府场域中要内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到各子场域中,让叁个子场域形成自律自制的统一有机体,以进一步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添趣。(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洪春[6](2019)在《场域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师生课堂冲突及调适化解》一文中研究指出课堂场域是师生及参与者课堂活动空间,是内含实体型要素与关系型要素的客观存在。新时期高职院校课堂场域存在着结构关系失调、文化资本失衡、权力博弈加剧与传统惯习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正引发师生关系紧张和师生课堂冲突,需在课堂场域结构不断调整中,提升文化资本,制衡权力主体,重构良好惯习,并按特定逻辑共建活动主场所才能解决。(本文来源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强世功[7](2019)在《批判法律理论的场域——从《秋菊打官司》看批判法律理论的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将法学界围绕《秋菊打官司》所形成的批判法律理论置于国际政治场域、国内体制改革的政治场域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文化思想场域中,通过学界对《秋菊打官司》的解读,考察批判法律理论放弃了批判立场而走向妥协,并最终形成了古典礼法传统、社会主义政法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法治传统之间的综合的深层原因。批判法律理论走向妥协和综合,一方面由于中国体制改革带来了政治场域变化,在强调法治的体制改革逻辑中,政党的定位一度变得模糊不清,另一方面移植而来的西方法逐渐融入中国社会生活,这种"超前立法"推动了中国崛起。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法理学应当走出"帝国边陲地带"的思考,走出移植法与本土法对立的"转型法律多元主义"理论,立足中华法系礼法互动的古典传统,总结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中党规与国法互动的经验,探索新的法治发展道路。(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10期)
王刚,唐曼[8](2019)在《理论验证与适用场域:多源流框架的理论分析——基于14个案例的检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源流框架作为西方政策议程设置分析的一项工具,被应用到多个领域的政策分析中。然而学界对多源流框架的理论适用性并未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验证。论文采用量化检验和案例深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14个典型案例,应用多源流框架对其进行理论验证。量化检验发现多源流框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多重困境:独立性困境、权重划分困境和框架变异困境。案例深描发现多重困境存在的深层机理:政策共同体包容度过大导致的政策企业家多重身份"粘合剂";焦点事件显着性过高导致的政策制定者注意力分配不均;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政党统合促成政策过程走向规律性。研究发现,本土应用中政策之窗的开启具有独特性,制度情境对政策理论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嵌套影响。(本文来源于《公共行政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梁斌[9](2019)在《“场域”理论视角下的整本书阅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将法国思想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对应性思考,力求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探究整本书阅读的深层意义。本文主要从场域审视——整本书阅读对象的选择,场域规约——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场域解构——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深入,场域指导——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总结四个方面进行展开。(本文来源于《新课程评论》期刊2019年10期)
蔡天航[10](2019)在《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下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在中国大陆的译介与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布迪厄场域理论关注文学译作生产过程中各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审视影响翻译活动外部的社会因素提供了新视角。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支撑,探究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译本,即张振玉译本与郁飞译本在中国大陆的传播与接受,发现,张译本的成功是学术场域、影视场域、出版场域和翻译场域相互交叉影响下的结果,正是各场域资本所形成的强大合力使张译本在与郁译本的竞争中被推至"大陆通行本"的位置。(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场域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国家是否能将科研能力转化为现实的经济社会价值以及国家提高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活动。文章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利用场域理论中场域交互和多类型资本的概念结合,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和博弈规则进行分析。探索现今我国多主体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体构成、知识生产方式、产品形成特点,以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和规则。为以后建立更加健全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场域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赵燕凌,梁欢欢,薛妍,吉天雄,牟寻寻.基于勒温场域理论促进人文关怀理念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探索[J].护理研究.2019
[2].张浩凌.场域理论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的多主体特征分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
[3].滕硕,王学博.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下《西游记》在德语区的译介与传播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
[4].杜佳慧.场域理论下教师课程自主权的遮蔽与超越——以英国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
[5].曹银忠,刘晓琳.博弈、平衡与发展:手机游戏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场域理论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张洪春.场域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师生课堂冲突及调适化解[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7].强世功.批判法律理论的场域——从《秋菊打官司》看批判法律理论的转向[J].学术月刊.2019
[8].王刚,唐曼.理论验证与适用场域:多源流框架的理论分析——基于14个案例的检验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19
[9].梁斌.“场域”理论视角下的整本书阅读[J].新课程评论.2019
[10].蔡天航.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下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在中国大陆的译介与传播[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