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偏瘫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运动疗法,导引是中国传统的运动疗法。目的: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观察“传统导引术”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导引在偏瘫康复中机理和作用,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采用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均为1次/日,45-60分钟/次,每周训练5次,共6周;治疗组加用“传统导引术”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评定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比较2组评分变化和疗效差异。结果:2组治疗后NIHSS、上肢、腕和手及下肢FMA和MBI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和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和83.3%,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优良率(治愈+显效)分别为73.3%和4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传统导引术结合现代运动疗法治疗技术,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前言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综述一 中医学对中风偏瘫病因病机认识的沿革1. 《内经》奠定了中风偏瘫病因病机的理论基础1.1 强调外邪致风说1.2 正虚是中风内在病因1.3 生活方式与中风2. 汉末至唐宋传承《内经》外风说而付诸临床2.1 四时不正之气皆可致风说2.2 疏散外风法及其医案记载2.3 疏风活血法及其方剂3. 金元时期新说竞兴开创了对中风偏瘫病因病机的新认识3.1 刘完素对中风偏瘫的认识3.2 朱丹溪对中风偏瘫的认识3.3 金元其他医家对中风偏瘫的认识4. 明清时期内风学说的出现与成熟4.1 缪仲淳提出“内虚暗风”说4.2 张景岳倡中风“非风”说4.3 叶天士倡“肝风内动”说4.4 王清任之“气虚血瘀”说5. 近代医家兼采西说向汇通中西之方向发展5.1 张锡纯之“气血逆乱”说5.2 张山雷之“血冲脑经”说参考文献综述二 古代导引文献整理与现代临床应用研究1. 古代导引文献撷菁1.1 《内经》中的导引论述1.2 其他著述中的导引论述2. 汉末至隋唐时期医学文献中有关导引的记载2.1 《金匮要略》中的导引论述2.2 隋唐四大医著中的导引论述2.3 《诸病源候论》中的导引论述3. 宋金元时期的导引文献3.1 《圣济总录》中的导引论述3.2 金元四大家中有关导引的论述3.3 陈抟《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中有关导引的论述4. 明清时期诸家导引文献4.1 《诸仙导引图》中有关导引的论述4.2 清代其他著述中有关导引的论述5. 导引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5.1 单纯导引的应用5.2 导引配合药物5.3 导引配合针灸5.4 导引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技术6. 讨论6.1 导引治疗偏瘫的可行性6.2 导引治疗偏瘫的综合效应6.3 导引与现代运动疗法结合的重要性参考文献综述三:现代运动疗法与中风偏瘫治疗技术机理的研究1 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1.1 Bobath 技术1.2 Brunnstrom 技术1.3 Rood 技术1.4 PNF 技术1.5 运动再学习方法1.6 运动想像疗法1.7 反复抗阻练习1.8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1.9 减重踏车训练法2. 结论参考文献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2 康复方法1.3 评定方法1.4 疗效判定标准1.5 统计学分析2. 结果2.1 两组治疗前后 FMA、NIHSS、和MBI 评分变化2.2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第三部分 结论1. 讨论1.1 导引术的历史沿革1.2 影响偏瘫康复疗效的生理学因素探讨1.3 导引术用于偏瘫康复的机理探讨1.4 导引术与现代运动疗法相结合的机理探讨2. 结论2.1 传统导引术与现代运动疗法在机理上是相通的2.2 传统导引术可缓解痉挛是其疗效的关键2.3 传统导引术有助于正确运动模式的建立2.4 传统导引术有助于偏瘫患者心理状态的调节参考文献鸣谢个人简历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导引论文; 康复论文; 偏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