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毛泽东与梁漱溟农民观比较研究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毛泽东与梁漱溟农民观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梁漱溟和毛泽东同年出生,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各自通过对中国社会实际状况的研究,都认识到了农民问题对中国未来之重要性,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躬身实践之。笔者个人认为,梁漱溟与毛泽东主要有三次思想碰撞,第一次为梁漱溟初访延安时两人关于中国性质问题的争论;第二次为1946年关于中国建国方式的考量;第三次为建国后关于总路线中农民问题的异议。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主要是围绕农民问题展开的讨论。鉴于以往关于两人农民问题的比较研究多是围绕革命和改良的辩证关系展开的,所以两人的比较研究多限制在具体的措施和技术层面,并且部分学者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存在误读现象,例如有的学者认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代替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还有的学者认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是复古主义,是开历史倒车。严格说来,以上的观点都不大令人满意。本文经过慎重考虑后提出:梁漱溟和毛泽东的农民问题理论是相通的。这表现在两种理论同是为中国寻求一种秩序,这种秩序必须是社会主义的,没有剥削的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至于梁漱溟认为中国不能以阶级斗争以寻求新秩序,而必须在基层入手逐步培养新秩序的局限性,是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的。就连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不能首先在不发达国家通过革命首先实现,“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直到他们晚年,是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必须首先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共同胜利的观点的。有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有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不发达国家胜利的观点,这是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原意的。”①我们更不能依此苛求梁漱溟。在撰写过程中,本文始终坚持古为今用的理念。因为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而奋斗”。中央认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我们不应该抛弃历史。梁漱溟和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理论研究,对农民问题的实践探索,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此意义上,我们说,通过两人的农民问题的比较研究,将更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将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增加理论财富。鉴于笔者水平有限,学养尚浅,本文的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前人研究
  • 2 两种救国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2.1 两种救国理论产生的背景
  • 2.2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由来
  • 2.2.1 从由佛入儒说起
  • 2.2.2 从踏出书斋到乡村建设
  • 2.3 毛泽东农民革命理论的产生过程
  • 2.3.1 毛泽东从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 2.3.2 毛泽东从城市暴动到农民革命的转变
  • 3 梁漱溟与毛泽东农民理论的比较
  • 3.1 两种理论的相通之处
  • 3.1.1 同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诉求
  • 3.1.2 都认识到了农民和农村问题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 3.1.3 同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主体
  • 3.2 两种农民理论的不同之处
  • 3.2.1 两种理论的根本分歧
  • 3.2.2 路径选择的不同
  • 3.2.3 最后结果不同
  • 4 两种农民理论的历史哲学反思
  • 4.1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局限性
  • 4.1.1 梁漱溟的历史哲学本体论具有唯心性
  • 4.1.2、梁漱溟的历史观具有形而上学性
  • 4.1.3 没能有效地把握阶级斗争的作用
  • 4.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的实践探索
  • 4.2.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巨大贡献
  • 4.2.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解决农民问题方面的教训
  • 5 两种农民观比较的当代启示
  • 5.1 社会的辩证统一性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 5.2 历史发展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 5.3 历史发展的主体决定了必须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
  • 5.4 创造社会主义新乡村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毛泽东与梁漱溟农民观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