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绰号,也称诨号、混号,由他人所取,然后得到公认,使用不取决于担当者本人的意愿。很多绰号都在与相貌、姓名、生理特征相结合的条件下,对担当者的禀赋德性、行为举止等作出外观与内涵有机统一的概括,同时富有强烈的公共舆论的褒贬性能,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社会评判机制的一个部分。在日常生活中,绰号随处可见,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对人物的刻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使用,能激发人们的联想,使语言妙趣横生。它既是社会成员相互区别的符号,同时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阶级状况的信息。绰号是汉英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汉英语言在各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形成了各自的有文化含义的绰号、诨名。但民族演变的不同历史、民族心理的差异、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致使汉英民族在绰号的文化心态上体现着明显的民族特征。这也导致了对绰号的翻译的困难。对于绰号翻译的研究,仅散见于一些关于姓名的专著中,作为姓名的一种而被简略提到。在一些关于文学作品中的姓名或称谓的翻译的论文中,绰号也被作为其中的一种而被涉及。一些论文从文化负载词汇的角度对绰号翻译作过一定研究。但对绰号翻译的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还没有被发现。本篇论文试图以《水浒传》中的绰号为例,对文学作品中绰号的汉译英做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绰号翻译的困难存在于首先它是姓名的一种,作为一种口头的称谓而存在,具有其特有的形式和适合于口头使用的语音特点。由于中英文字的不同,这种由语言本身构成的特点很难被另一种语言复制。其次是很多绰号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简单的文字后面常常是一个历史人物或神话传说。若不加解释直接译出只能使译文读者摸不着头脑。传统的翻译研究多限于语言学层面,强调的是意义相同,功能对等。原文始终处于统治地位。对原文是否忠实是评价翻译效果的重要标准。事实上,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形式和内容的完全对应是不可能的。而且,从《水浒传》中绰号翻译的各种翻译版本不难看出,仅仅从语言学层面展开翻译批评与研究,是不全面也是不实际的。自从翻译进入“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着眼点从语言学派最为关心的语言结构及语言形式对应问题,转向目标文本与源文本在各自文化系统中的意义和功能,这是所有文化学派的共同特征。勒弗维尔的基本翻译思想也是如此。他认为,任何文学都必须生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它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它的解读和接受,始终会受到一系列相互关联、互为参照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包括文学内部的,如创作者、翻译者、评论者等从业人员自身的创作与翻译观念,以及他们所惯常采用的创作与翻译风格、手段等,同时也包括文学外部的因素,如特定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的诗学原则、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作品委托者、赞助者、接受者的要求和反应等。因此,就翻译而言,研究的目标就远远不止于探究两种文本在语言形式对不对等或怎么对等的问题,而是要同时研究与翻译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种种文化问题。本文试图从勒弗维尔的翻译理论入手,通过分析影响译者翻译的相关因素,分析评价绰号翻译的方法和策略。在整篇文章的论述中,沙博理和赛珍珠的翻译将会作为例证加以研究。由于没有找到另一译者杰克逊的个人资料以及其翻译《水浒传》的背景资料,对杰克逊的绰号译法没有作系统研究,仅在需要时选取少量译文作为例证。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引言简要介绍了本文的主题和结构。第一章介绍了绰号的定义、汉语中绰号的发展历史、绰号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中的作用以及有关绰号翻译的研究状况。第二章从传统的语言学角度讨论绰号的翻译所体现的问题。在分析了绰号大语言学特征和其文化因素的基础上,讨论绰号翻译的方法与策略、绰号的可译性与翻译的对等程度、绰号翻译中由于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导致的翻译问题等。第三章结合多元系统论和勒弗维尔的主要思想,从原作、赞助人、译者和读者几个方面逐一对《水浒传》中绰号的翻译展开分析。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指出对于文学作品中绰号的可译或不可译,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策略,如何才能达到对等等有关翻译问题,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看法。若仅仅以原文为中心,从语言学层面来讨论是不够的。应该将其放在具体的文化环境中,考察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寻找出影响译者翻译过程中的种种选择背后的因素。从语言学角度着手的研究策略着重于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研究,从文化角度着手的研究则是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将着眼点放在了翻译过程中选择某种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原因和决定因素上。